APP下载

发挥区域优势 助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2017-04-02四川区域创新团队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7年5期
关键词:苎麻新品种大豆

□四川区域创新团队

发挥区域优势 助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四川区域创新团队

1 基本情况

为进一步提升四川省特色动植物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四川区域优势特色,于2014年将四川区域优势产业创新团队新增为第二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团队,共设有草莓、夏大豆、花生、甘蔗、苎麻、观赏植物、春大豆等新品种引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肉牛的饲养与营养、繁育与生产技术研究,山羊的繁育与生产技术研究等10个研究岗位,共有科技人员6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副高级职称19人,博士10人,硕士2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团队岗位主要分布在成都、南充、自贡、达州、西昌、内江、雅安7个地方的农科所及四川农业大学,服务支撑8个产业发展,现建有产业基地县11个,并承担了大豆、花生、苎麻3个国家试验站作为强有力支撑。团队自启动以来,紧扣特色产业布局、产业扶贫、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等开展科技创新,取得了较好成绩。据统计,累计收集或引进新品种123个,育成新品17个,获科技奖励13项,新品种保护权5件,国家专利授权11件,制定(修订)标准15个。

2 主要工作及成效

2.1 广泛收集资源和创制新材料,大力提升优势产业品种品质

以高产、优质、抗病及特色效益为目标,收集或引进新品种123个(草莓31个、观赏植物90个、山羊2个),收集、引进及鉴定种质资源(材料)610余份,配制杂交组合758个,筛选优良品系219个,有17个品系或新组合参加多点试验和生产试验(花生4个、春大豆5个、夏大豆8个)。为满足产业发展、培育市场和公众迫切需求的品种奠定了坚实基础。

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5件。南豆12、天府19、天府20、天府21、天府23共5个品种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苎麻雄性不育系C38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现已通过初审。

育成审定新品种17个,夏大豆新品种审定3个,花生新品种审定6个,春大豆新品种审定4个,甘蔗新品种审定2个,苎麻新品种审定2个(其中1个为国审品种)。其中,夏大豆新品种均属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南夏豆27”粗蛋白含量50.4%,粗脂肪含量16.2%,平均公顷产量达1646.40kg;“南春豆31”粗蛋白质含量46.2%,粗脂肪含量18.3%,平均公顷产量2596.50kg;“南黑豆26”粗蛋白质含量45.9%,粗脂肪含量17.3%,平均公顷产量1616.55kg。苎麻新品种“川麻17”为国审品种,该品种高抗苎麻花叶病、炭疽病和根腐线虫病,表现出强悍的抗旱、抗倒能力,平均原麻产量每公顷达2660.40kg。“甜城21”是我国通过审定的第1个酿酒甘蔗品种。

根据高山地区海拔较高、气候较冷、昼夜温差大等独特气候优势,团队成功筛选了1个高山地区夏草莓栽培品种蒙特瑞。该品种为美国加州大学选育品种,2015年起在茂县、川主寺等地区开展试验,该品种抗病性强,整体表现优良,可溶性固形物达到12%~15%,公顷产量22.5t。高山草莓丰富了夏季水果市场品种选择,可实现绿色无公害生产。2.2 加强试验研究,集成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新技术

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共开展技术研究、试验76项,在34个期刊发表论文74篇,优化集成了一批优势特色农业新技术,为优势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动力。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技术集成。

耐荫高产高蛋白套作大豆新品种的选育及配套技术集成研究。该项研究在人工模拟及大田试验条件下开展套作大豆耐荫性与苗期农艺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工作,创建套作大豆耐荫性鉴定及评价新方法,建立“五位一体”套作大豆育种技术体系,根据新品种株型特征及套作环境特性,研究其关键配套技术并集成示范,确保大面积均衡增产。该成果针对性和创新性强,丰富了我国套作大豆育种和栽培的理论与技术,大面积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2014年度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肉用山羊舍饲养殖综合技术研究集成。该技术系统研究并创新集成了肉用山羊舍饲标准化圈舍设计、优质种羊选育、全混合日粮饲喂、非常规饲草料资源开发利用和疫病防控等肉用山羊舍饲养殖综合技术,解决了肉用山羊由传统放牧向舍饲高效养殖方式转变的关键技术问题,于2016年3月通过四川省农业厅成果鉴定。

苎麻秸秆栽培大球盖菇技术。该技术每公顷利用苎麻秸秆22.50t,可生产大球盖菇11.02t,较传统生产方式增加纯收益16944元,经济效益显著;可有效提高苎麻资源利用率,实现苎麻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该技术每推广应用1万hm2,可增加总产值4.5亿元。该技术于2016年3月通过达州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的成果鉴定。

大豆人工撒播轻简高效新技术。结合当前广大农村中小型大豆播种机严重缺乏,中小型旋耕机较为普遍的现状,2015年在西充县青狮镇探索出了大豆人工撒播轻简高效新技术,规模示范超过200hm2,高产地块公顷产大豆超过3t,平均公顷产大豆2.15t,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深受广大豆农欢迎。该技术可节约大量劳动力,缓解农村劳动力紧张的问题,为我国南方大豆产区实现轻简化、专业化、规模化栽培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新技术。

绿色无公害大棚草莓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针对当前产业安全绿色生产存在的技术瓶颈,创新团队在双流多家企业的草莓采摘基地开展了试验,严格按照生态、绿色、无公害的标准种植。通过园地选择、良种选用、整地施肥、种苗繁殖、病害虫防治、水肥管理等关键措施的研究集成,达到了绿色优质高产目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保障了草莓产业的生产安全,对维持草莓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 加强示范推广,扩大示范带动效应

建立基地示范县11个、示范基地38个,在蓬安兴农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专家服务站1个,发起推动成立大豆专合社2个;累计示范推广新品种94个,新技术23项,推广示范应用面积14.23万hm2,推广盆栽新品种50万盆;推广蜀宣花牛21852头,生产种羊3000只,推广冻精34.5万支;发展肉牛、山羊适度规模养殖户690余户。

引导各级各类媒体宣传报道14次。“蓉甜18”栽培技术被中央7台“农广天地”节目报道宣传;简阳大村精准扶贫项目“早熟花生”收获现场会、宜宾嘉定村花生新品种筛选、机械化收获及产业扶贫现场会分别在简阳市电视台、“四川在线”“宜宾农业信息网”进行了报道;四川省电视台对小麦机收和大豆机耕机播现场会进行了报道;南充电视台宣传并介绍了大豆良种“南夏豆25”的特征特性和轻简高效栽培技术;自贡电视台进行了“贡秋豆系列品种解决两大难题”的报道;内江电视台进行了“德耀甜城”“划甘蔗比赛再现甜城民俗”的报道;《内江日报》进行了“内江蜜蔗美名扬”的报道;《凉山日报》进行了团队在西昌举办的岗位工作考察暨交流会议的报道。

“南夏豆25”被确定为农业部主导品种,“南夏豆25”“南豆20”“贡秋豆4号”“贡秋豆5号”“天府26”等5个品种被确定为四川省农业主导品种,“大豆/再生高粱套作高产栽培技术”“四川盆地花生规范化种植技术”等技术被确定为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

2.4 加强产业服务和深化精准扶贫,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加强生产调研,强化产业服务意识。团队报送岗位工作动态信息323条,调研报告(生产建议)8篇,涉及夏大豆、草莓、苎麻、花生、甘蔗5大产业,其中苎麻产业1篇调研报告获达州市市长批示。通过工作动态信息报送和调研报告撰写,团队对市场需求有了更准确的认识,对产业脉络更加清晰,及时了解了生产一线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开展试验研究,为产业技术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加强生产应急服务,为抗灾救援提供坚强保障。团队高度重视产业生产安全,坚持“统一部署、一岗一产、密切配合”的原则,要求每个岗位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关注“基地县+辐射区”等地的暴雨、干旱、冻害、霜害等自然灾情,积极开展灾后生产援建工作,真正把安全生产应急服务放在心里、抓在手中,做到了岗位产业辐射区域生产安全有序,产业增效增收。肉牛、草莓、观赏植物、大豆、甘蔗、花生等产业均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和突发病虫害,由于团队专家及时赶赴生产一线,根据灾情制定措施,指导救援,共成功处理突发灾害和病虫害事件13次,防止了灾情进一步扩大,最终均未造成较大损失,应急措施积极有效。

三是深入推进精准扶贫,逐渐由技术扶贫向产业帮扶迈进。精准扶贫行动启动以来,团队积极主动创造性贯彻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切实摸清了精准扶贫的底数,有效弥补了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产业技术短板。团队采取“产业+人员”分类培训的举措,按照“选准对象、突出实效”的原则,转变了村民的发展理念,提高了帮扶对象的收益,助力壮大了贫困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逐渐由技术扶贫向产业帮扶迈进。团队从草莓、大豆、苎麻、甘蔗、花生、观赏植物、肉牛、山羊8个产业着手,通过构建“团队主导、岗位联动、多元参与、广泛培训”的工作机制,要求团队成员必须“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帮助地区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进行集中培训、田间指导、网络诊断,发送农资等。如组织专家团队帮助简阳市新星乡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帮扶茂县纳普村发展高山草莓。团队多措并举,先后深入47个贫困村地区开展精准扶贫,现已建立扶贫联系点10个。

四是注重技术培训,着眼于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和产业生产能力。为了提高技术培训的实效,团队培训坚持“三结合”原则:一是与优势产业区域布局、产业示范基地县建设、区域项目建设相结合;二是与送书籍资料、送物资装备、送信息相结合;三是课堂讲授与田间示范相结合。共开展产业技术培训212次,累计培训人数25143人次,发送技术资料41800余份,发送示范种子2500kg。

2.5 科研工作成效显著,科研整体实力不断提升

一是获得科技奖13项。获部级奖2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6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南充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内江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贡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农科院年度青年创新奖1项,申报中华农业科技奖1项。

二是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1件。分别是“一种易于清理并且节省食料的补饲食槽”“一种苎麻秸秆栽培大球盖菇的方法”“一种可拆卸移动式牛羊多功能代谢床”“一种可拆卸移动式羊用代谢装置”“一种用于牛的可移动式装卸车”“母牛尿液收集装置”“一种酿酒甘蔗品种的选育方法”“一种成年羊羊舍”“一种羔羊羊舍”“用于青年羊的羊舍颈枷”“一种青贮池”。

三是通过成果鉴定8项。“川东北特色产业(苎麻、花生、香椿等)提升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通过四川省科技厅鉴定;苎麻纤用新品系“BPS0712”“BPS0717”,饲料新品系“BS0793”分别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技术鉴定;苎麻新材料“雄性不育系C61”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技术鉴定;夏大豆新品系南“9806-1”“南F625”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技术鉴定;“苎麻秸秆生料栽培大球盖菇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达州市科技局鉴定。

四是制定(修订)标准15个。制定技术标准1个,编著行业标准(地方标准)13个,修订地方标准1个。

五是完成其他成果10项。研发饲料配方6个,参编著作3部,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件。

2.6 加强团队创新文化建设,提升团队凝聚力

一是凝聚团队文化核心。分别在成都、南充、达州、西昌、内江等市开展岗位考察暨团队工作交流会9次,并以“各尽所长、集成优势、协同创新、多点支撑”为团队文化核心,积极促进团队与产业基地县的合作交流。

二是发挥多学科优势。举办了7次现场会或产业调研座谈会:内江市首届“甘蔗划刀儿”比赛活动、简阳大村精准扶贫项目“早熟花生”收获现场会、宜宾嘉定村花生新品种筛选机械化收获及产业扶贫现场会、小麦机收和大豆机耕机播现场会、夏大豆机械化播种现场观摩与技术培训会、苎麻高效种植技术与肉牛繁育基地现场观摩交流会、康定市农业产业调研座谈会。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三是促进岗位协同创新。根据团队结构和专业组成,首席专家密切关注行业特点和产业联系,结合市场需求,积极促进苎麻、甘蔗、肉牛、山羊等岗位在饲用资源、饲用原料研发上协同创新。

四是促进团队内外学术交流。团队先后30余次组织团队成员参加国内各项研讨会、博览会、学术论坛及专题培训会,进一步提升了团队的科技创新能力。

3 问题及打算

以宣汉蜀宣花牛、简阳大耳羊、成都草莓、南充花生、南充夏大豆、自贡春大豆、内江甘蔗、达州苎麻、西昌特色花卉为代表的四川优势特色产业为四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拓展了空间,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区域优势创新团队做出了应有的努力和贡献。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同样面临着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求的“去库存、调结构、降成本、补短板”等一系列问题。

3.1 聚力创新发展,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依据产业资源特点,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高标准的良种繁殖基地,不断创新创制新材料、新品种,提高良种化程度。

3.2 调整产业结构,科学规划区域特色

按照区域经济生态特点,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布局。拓展特色农业的多功能性,积极引导和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坚持“抓企业、建基地、带农户”的发展路子,努力培育“从田头到餐桌”的产业链。

3.3 研制节本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为农业供给侧提供技术保障

大力开展新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贡献。

3.4 健全人才支撑和科技保障体系

要真正建立起一个工作高定位、人员高素质、装备高标准,与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建设相适应的研究人员队伍。

猜你喜欢

苎麻新品种大豆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青菜新品种介绍
施用有机肥对不同品种苎麻光合特性的影响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几个杏新品种介绍
苎麻叶面积测定方法比较研究
悬铃叶苎麻基因组DNA的六种提取方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