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校企合作视域下的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2017-04-02胡景蓉

时代农机 2017年11期
关键词:视域校企专业

胡景蓉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很多学校在开展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都会采用校企合作模式。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作为高校的基础专业学科,在新课改倡导下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视域下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办学主体、教育资源和培养目标与传统教育有着巨大差距,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教育人员能力不足、考核评价不完善等问题需要解决。研究校企合作视域下的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对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教育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1 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

(1)教学主体特征。校企合作视域下,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不再以学校教师为唯一的教学主体,合作企业也是教学的重要主体。校企合作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式学校教育模式,加强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学校和企业、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并且,在校企合作视域下,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都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负责的,学校和企业可以开展广泛地社会调查来了解社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而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增强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另外,校企合作视域下,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的课程开发、评价考核指标、教材选用等都是由学校和企业合作商定的,企业全程参与学校教育过程。

(2)培养目标特征。在校企合作视域下,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校和企业在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会对市场人才需求和行业人才需求进行分析,并对现有的行业人才类型进行调查和分析,明确行业就业岗位,并根据人才需求来设定课程类别,制定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和就业目标等,使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相符合。

(3)教育资源特征。在校企合作视域下,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教学能够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学校可以引进企业资源开展教学,而企业也可以运用学校资源来优化生产,进而实现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共享和利用,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2 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缺乏鲜明特点。部分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教师和学生缺乏对现有专业设置、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定位的充分认识,对现有的人才培养定位存在质疑。这是因为在校企合作视域下,学校虽然与企业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了相关专业课程。但是,校企合作的程度较浅,企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和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的作用较小,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市场化特点不明显。并且,很多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形式化严重,学生顶岗实习成为过场,学生并没有深入企业生产过程中,缺乏对行业发展的了解和职业发展规划。

(2)理论与实践脱节。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教学不仅要开展理论教学,而且还需要开展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然而,现阶段,在校企合作视域下,很多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这是因为,学校的理论教育并没有根据工作岗位的知识需求和技能需求而开展,理论教学缺乏对岗位工作内容和岗位工作技能的介绍,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都是教材中比较陈旧的专业知识,难以运用在岗位实践过程中。

(3)教育人员能力不足。在校企合作视域下,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开展需要学校教师和企业技师的共同努力。但是,现阶段,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的教育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从学校教师方面来讲,部分学校教师的学历水平较低,缺乏对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了解,专业化水平不高,严重影响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教育质量。并且,大多数教师长期从事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教育工作,缺乏对机械制造行业的了解和行业技能培训,实践操作能力不足,难以对学生的机械制造技术实践进行高水平指导。从企业技师方面来讲,虽然企业技师具有一定的岗位操作能力和技术经验,但是企业技师缺乏专业的教育知识和教学技能,教育技能水平较低,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学生实训指导效果不明显。

3 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

(1)能力本位原则。校企合作视域下的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以培养实际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因此,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能力本位原则,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

(2)就业导向原则。在校企合作视域下,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的,因此,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就业导向原则,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核心开展教育工作。为此,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教学应加强企业和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互动,建立协作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于企业培训和企业实习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学生的就业对接。

4 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1)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校企合作视域下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应重视学生的就业和学生的职业发展,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为此,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应强调教学过程中国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能力的培养,开设专业学科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自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并且,在校企合作视域下,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应将学生的能力放在突出地位,强调企业实训和企业实习,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训和企业实习,让学生深入接触企业岗位工作,在工作中培养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2)加强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提,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校企合作视域下,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应加强专业建设,对原有专业机构进行调整,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的无缝衔接。为此,学校应积极成立专业建设组织机构,全面负责专业建设工作。并且,学校应积极引入企业优秀技师担任专业建设组织机构工作岗位,共同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决策、专业建设组织工作和专业建设实施工作。另外,学校应与企业合作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相关专家和学者对学校专业建设工作进行指导,根据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进行专业建设。

(3)优化课程开发。在校企合作视域下,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加快课程改革,积极开发符合企业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的机械制造技术专业课程。为此,学校和企业应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将工作过程中的相关专业知识引入到专业课程内容系统之中,让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够了解工作任务和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让学生全面掌握岗位工作过程中各环节的相关知识和目的,将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工作过程相结合。

(4)加强教育人员建设。教育人员在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在校企合作视域下应加强教育人员建设。为此,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应积极强化教师建设,推行教师持证上岗,要求教师具备相关机械制造行业技术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保证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并且,在校企合作视域下,企业应加强技师建设,加强对技师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培训,提高企业技师的教学能力,保证企业技师对学生的实习和实训指导。

[1]齐绍琼.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

[2]张杨.机电类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途径探究——以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为依托[J].西部素质教育,2017,(14).

[3]易素君,赵景海.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在企业中教学的实践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3,(2).

猜你喜欢

视域校企专业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