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囊仿生助产促进自然分娩的应用进展

2017-04-02韦海霞

关键词:产道气囊助产

韦海霞

(柳州市柳江区人民医院,广西 柳州 545100)

气囊仿生助产促进自然分娩的应用进展

韦海霞

(柳州市柳江区人民医院,广西 柳州 545100)

自然分娩为常见、安全的传统分娩模式,随着剖宫产技术的发展,经济条件、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自然分娩逐年减少,剖宫产率逐年升高。剖宫产可诱发诸多母婴并发症,目前已经开始倡导自然分娩。气囊仿生助产为一项新型产科助产技术,近几年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在促进自然分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出于对气囊仿生助产促进自然分娩的应用进展进行深入了解的目的,本文从多角度进行了阐述。

自然分娩;剖宫产;气囊仿生助产;应用进展

随着剖宫产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日渐提高,剖宫产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剖宫产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对母婴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1]。因此,现阶段临床产科正在努力降低剖宫产率,倡导阴道自然分娩。在自然分娩研究过程中,一些助产技术如导乐分娩、分娩镇痛、气囊仿生助产等手段,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2]。气囊仿生助产技术,其是利用微电脑进行控制,模拟抬头作用,有效扩张软产道,从而实现促进自然分娩。本次研究中出于对气囊仿生助产促进自然分娩的应用进展进行深入了解的目的,从多方面展开了阐述,详见下文。

1 气囊仿生助产术作用机制

经循证医学证实,掌握气囊仿生助产术的适应症与正确施术方法,不会导致在围产期阶段有危及母婴安全的并发症采购员选[3]。这一技术所具有的“仿生性”特点,与自然分娩的生理规律较为相符[4]。

经研究证实,气囊仿生助产术的作用机制主要为:机械性刺激和促进宫颈的成熟,松弛宫颈平滑肌纤维、弹力纤维以及结缔组织,并且扩张宫颈,造成垂体后叶反射性刺激内源性缩宫素与前列腺素的合成、释放,软化宫颈,缩短并扩张宫颈,使宫缩加速,产力增加,有效缩短产程,对活跃期停滞者效果更佳明显,能够协助寻找原因,并且建立相应的对策[5-7]。

2 气囊仿生助产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2.1 适应症

研究与实践中证实,气囊仿生助产术的适应症为:正常足月妊娠,宫颈成熟,宫口开大2~4 cm时,是实施“双扩法”的最佳时机,在宫口开大不低于5 cm时,是实施“单扩法”的最佳时机,先露水平在“棘平”,对棘上1 cm者也适用,并且不存在头盆不对称,未出现骨产道及软产道畸形或者是异常,没有发生产前出血的孕妇,可以应用气囊仿生助产术[8]。针对符合以上条件者,还适用于一些胎头位置不正、正常体重之臀位;在宫颈成熟后,可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延期与过期妊娠、合并心脏病或者是肝病等一些高危妊娠者中应用气囊仿生助产术;对不宜继续妊娠的中期妊娠引产者也可应用气囊仿生助产术[9-10]。

2.2 禁忌症

出现明显头盆不称、骨产道与软产道畸形或异常、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者应注意禁止应用气囊仿生助产术,此时应及时开展剖宫产术结束妊娠[11]。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医院,符合施术适应症条件的产妇人数比例能够达到60%以上,应该产程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并具备较为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对需要进行气囊仿生助产术者和需要剖宫产术者进行准确的判断和鉴别,保证气囊仿生助产术能够在临床上安全有序的进行[12]。

3 气囊仿生助产术的临床应用

气囊仿生助产术操作简单且安全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应展开正规的技术培训,开展理论学习、示教学习,从而实现真正掌握施术正确方法[13-14]。通过大量临床研究与实践证实,气囊仿生助产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包括以下几点:

3.1 提高白天分娩率和安全系数

由于气囊仿生助产术的应用能够使产程明显缩短,使得产科医师过去不能够准确和预测分娩时间的被动状态可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查房后,针对存在适应症者,尽早结束分娩,这一时期孕妇的精力相对而言较为充沛,医疗护理服务的力量相对的比较集中,当日夜间值班人员的工作负担能够明显减轻,使得分娩安全系数得到显著提升[15-18]。

3.2 减少待产和分娩痛苦

产妇对于分娩普遍会产生恐惧等不良心理,为了使广大产妇在围产期阶段的思想负担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减轻,目前临床产科主要提倡导乐陪伴分娩模式,积极鼓励产妇选择进行自然分娩,合理应用气囊仿生助产术,使产程时间尽可能缩短,减轻产妇痛苦,因此受到青睐[19-21]。

4 小 结

综上所述及结合我院在开展气囊仿生助产技术的观察小结得出:气囊能够使软产道得到充分的扩张,从而减少胎头下降的阻力,缩短产程[22]。实施手术成功的首要条件是选择胎儿体重适中,无妊娠合并症的产妇。以“单扩法”为主,可以明显增强产力,临产效果明显,助产士易掌握[23]。经气囊仿生可加强宫缩,气囊可以模仿胎头效应,促进产妇出现便意感,不自主向下屏气,并且,通过气囊仿生助产的产妇,其软产道具有良好的松弛度,弹性较好,部分孕妇的胎方位异常,会由于产力好,被动进一步一连串适应性转动胎位,胎儿可顺利下降,从而达到有效缩短第一产程末期及第二产程疼痛时间,对于第一产程晚期出现的胎儿窘迫者,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避免严重后果。气囊仿生助产在提高阴道分娩率及产科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4]。

参考文献

[1] 吴 琴,祝 艳,张秀华,等.KCB-1型气囊仿生助产仪助产244例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2012,(5):478-479.

[2] 唐晓英,张秀华,贾 晓,等.气囊仿生助产术的临床应用价值[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1,(5):1179-1180.

[3] 许晓琳.气囊仿生助产术在自然分娩中助产效果的观察[J].医学信息,2013,27:500.

[4] 于明娟,苏六珍.气囊仿生助产术在头位分娩中的应用体会[J].吉林医学,2011,32(18):3650-3651.

[5] 何天琼,王 佳,石 珊.气囊仿生助产术配合分娩镇痛对自然分娩的临床研究[J].北方药学,2013,10(5):74.

[6] 牛金玲,杨月华.气囊仿生助产术临床应用的效果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11,33(1):69-71.

[7] 黄 爱.气囊仿生助产技术在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7):145-147.

[8] 郜秋花.应用气囊仿生技术助产降低剖宫产率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4):166-167.

[9] 黄金星.气囊仿生助产对促进自然分娩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2):112-116.

[10] 韦利梅.气囊仿生助产在分娩产妇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3):140-142.

[11] 韦毅勤.气囊仿生助产促进自然分娩的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130-131.

[12] 温素芬.气囊仿生助产护理在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J].青岛医药卫生,2015,47(5):381-382.

[13] 郭 雷.气囊仿生助产技术在自然分娩中的助产效果观察[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2(9):22-24.

[14] 肖忠群,姜 静,眭 琼,等.全程责任制陪伴分娩配合气囊仿生助产10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性科学,2013,22(4):23-25.

[15] 罗志丽,谭 峰,李志英,等.气囊仿生助产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9):30-31,34.

[16] 李彩虹,李小会.气囊仿生助产护理在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5):1056-1058.

[17] 杨 芳.气囊仿生助产护理在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5(11):51-52.

[18] 罗桂平.气囊仿生助产术配合分娩镇痛对自然分娩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5(17):23-24.

[19] 葛俊丽,陈必良,田扬顺.气囊仿生助产术对提高阴道分娩质量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4,7(5):462-463.

[20] 马建婷,邵华江,陆杏仁,等.气囊仿生助产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0,11(4):254-257.

[21] 陈凤桂.气囊仿生助产的临床效果对照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1,6(4):87.

[22] 刘淑伟.气囊仿生助产术在自然分娩中助产效果的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3):21-22.

[23] 孙光彩,王桂花.瘢痕子宫再次妊娠236例阴道分娩中应用气囊仿生助产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5,(6):545-547.

[24] 黄 莉,周 斌,李 卉,等.气囊仿生助产联合全产程分娩镇痛在产程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15,17(11):1707-1709.

本文编辑:刘欣悦

R714.3

A

ISSN.2096-2479.2017.08.197.02

韦海霞(1971.01.-),女,柳江人,壮族,大专,职称: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妇产科新技术的应用与研究

猜你喜欢

产道气囊助产
宫底按压助产法在产房助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无保护会阴助产术配合分娩镇痛对促进自然分娩的积极作用
联用气囊仿生助产技术与分娩球为产妇助产的效果
养牛场常见的难产类别及治疗
产道保护凝胶对初产妇经阴道分娩中软产道及盆底的保护作用
软产道裂伤致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
高田气囊案
迷你救生充气囊
Observation on Activities of Air Sac in Opened Body Cavity of Chicken
软产道损伤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