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海绵城市创建与城市河道综合治理

2017-04-01袁澎王胜芸

山东水利 2017年2期
关键词:护岸海绵河道

袁澎,王胜芸

(1.章丘市水务局,山东 章丘 250200;2.章丘市引黄灌溉工程管理处,山东 章丘 250200)

谈海绵城市创建与城市河道综合治理

袁澎1,王胜芸2

(1.章丘市水务局,山东 章丘 250200;2.章丘市引黄灌溉工程管理处,山东 章丘 250200)

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低影响开发的方式因地制宜治理城市河道,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为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提供重要保障。

城市河道;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

面对城市发展过程中日益严峻的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2015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联合发文,公布了首批包括济南、武汉、重庆等16个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同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海绵城市”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1 城市水生态问题成因

1)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区域气候造成的“雨岛效应”和“混浊岛效应”日益突出,增加了城市暴雨现象发生的频率和降雨强度。

2)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结构性改变,原有的透水地区(农田、森林、草地)不断被混凝土建筑物、沥青路面等取代,造成下垫面过度硬化,减少了雨水向地下的渗漏,增加了雨水径流流速,致使由降雨形成的地表总径流量和峰值流量增加,滞后时间缩短。

3)伴随着城市发展,土地的供需矛盾也更加尖锐,河道裁弯取直、填埋支流河道、侵占干流河道和围湖造地等行为导致城市河道密度以及河湖水面率下降。造成河湖水系的自然滞洪空间减少、调蓄功能减弱、泄洪能力不足,同时影响了自然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

4)河道整治中采取的河道横断面规则化、河底驳岸硬质化等工程措施,破坏了河流自然生态环境,加剧了水质恶化。

5)市政污水管网的建设滞后于城市化发展,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使河道沿线产生了很多点源污染;城市降雨径流携带下垫面污染物进入河道,造成面源污染;河床底泥长期积存、岸带沿线垃圾造成河道水体的内源污染等。虽然污水处理能力逐年增强,出水水质不断提高,但水环境尤其是城市河道水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6)当前城市径流雨水的排放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人为设施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的方式完成,没有考虑水的循环利用,天然降水对城市干旱现象的缓解非常有限,使得城市很容易出现“旱涝急转”,“雨停即旱”现象。

2 城市河道低影响开发

2.1 城市河道低影响开发目标

城市河道低影响开发治理不仅使河道具备防洪、排涝和蓄水等基本功能,还需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征的生态、景观、休闲等功能。

位于老旧城区的河道存在两岸临河建筑密集、道路交通繁忙、城市地下管网复杂、排水泄洪水位较高等现状,如进行全面改造难度很大,基于低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选择所遵循的注重资源节约、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目前应以防洪、排涝和蓄水、净水为主要目标进行河道治理。

城市新区、旧城改造区的河道治理,应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满足雨洪行泄等功能条件下,充分保护现状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城市自然水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低影响开发技术,以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为目标进行河道治理。

2.2 城市河道低影响开发措施

1)河道线形。采用“挖大填小,大直小弯,随弯就弯”策略,减少对原有水系的破坏、对生态环境的扰动,避免河道干河化、直线化、硬化。

2)河道断面。根据每条河道的形状、流量、主导功能、两岸用地条件及外界影响等因素,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断面形式。

3)河道护岸。护岸工程是城市河道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河道护岸材料大多选择混凝土或浆砌石,护岸结构简单且坡面光滑、坚硬。虽然有良好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但硬质护岸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露。在保证安全性与稳定性的前提下,实现生态效应、景观效应、自净效应与雨洪行泄等功能相互融合,是城市河道驳岸进行生态护砌的重要内容。应针对不同河段特点和当地实际情况,因势利导选择合适的生态护岸型式,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自然型”河道,促进城市水系保护与生态修复。

按照治理措施,生态护岸分为刚性、柔性和刚柔结合型生态护岸三种类型,其共同的特征是模仿自然岸线具有的“可渗透性”特点,同时具有符合工程要求的稳定性和强度,详见表1。

4)河道水环境治理。应在系统分析城市黑臭水体水质水量特征及污染物来源的基础上,结合环境条件与控制目标,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基本技术路线,筛选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效果明显的技术方法具体实施。

表1 生态护岸结构类型

3 结语

在城市河道治理中融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低影响开发治理方式,充分利用现状河流、沟渠等自然水体,实施城市水系保护和生态修复,有利于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S].2014.

[2]仇保兴.海绵城市(LID)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 (1):13-20.

[3]谢三桃,朱青.城市河流硬质护岸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32(5):83-87.

(责任编辑迟明春)

TV213.9

B

1009-6159(2017)-02-0019-02

2016-06-04

袁澎(1983—),男,助理工程师

猜你喜欢

护岸海绵河道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生态护岸技术在深圳防洪治理中的应用
河道里的垃圾
海绵是植物吗?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
治理城市黑臭河道的方法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生态护岸技术在恩阳城区防洪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