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圣的仪式与世俗的狂欢
——传统节日中的怀仁旺火文化解读

2017-04-01彭栓红

关键词:怀仁社火秧歌

彭栓红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山西 大同 037009)

神圣的仪式与世俗的狂欢
——传统节日中的怀仁旺火文化解读

彭栓红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山西 大同 037009)

旺火是晋北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尤以怀仁旺火为盛,集中体现在春节和元宵节两个时段,常伴有闹社火,具有全民参与性。旺火社火文化背后既体现了古老的火崇拜、神灵信仰、宗教信仰以以及民间求旺、闹热等心理,又是边塞文化、中原农耕文化、当代仁爱文化杂糅的体现。如今旺火文化已经成为怀仁年节文化的名片,其影响辐射周边。

怀仁旺火;节日;民俗文化;民众心理

旺火,怀仁民间又称“火龙”。怀仁盛产煤炭,旺火多用炭,旺火历史悠久。《怀仁县新志》:“正月元旦:夙兴烧旺火,放爆竹,祀天地众神及先祖毕,家众以次拜跪称寿,而后出拜族党、亲友,饮食相招,弥月乃止。”“元宵,上元天官诞辰,架鳌山,烧旺火,张灯放花,群相宴饮,名闹元宵。十六日,郊游,云走百病。”①

一、怀仁旺火习俗

怀仁节日旺火主要由除夕和元宵节两个民俗时段组成。除夕旺火具有民间行为,每户家庭都垒旺火。元宵旺火具有团体组织参与的特点。

(一)垒旺火 垒旺火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一般选择砍切成大小不等的四方炭,层层垒砌,逐层收缩,炭与炭间留有均匀的透气孔,顶尖,中空,中间填充木柴禾,有的在填充物上还要倒上汽油、机油等,便于点燃。旺火一般为宝塔型,为了稳固,有时要砌一底座。“旺火上接天,下接地,讲究‘天圆地方’,所以当地人先用砖石盘一个方形砖台,台中如北方的灶连炕的做法一样,南向留出风道火口……”[1](P21)有时也会砌在圆形平整的土堆上。

旺火的高度,一般讲究一年比一年高,取“年年高升”之意。但在实际生活中,根据财力情况灵活把握。2008年云中镇西关村支书庞德忠说:“怀仁西关村的旺火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旺火用炭一百吨,直径三米二八,高度是十米零二八。”[2]2013年怀仁最大旺火高10.38米。海大爷说怀仁的旺火每年都垒,像正月十五街道垒的大旺火,一般有10米高,直径有2、3米,得垒半个多月。[3]旺火越高,对垒砌的技艺要求越高。怀仁旺火垒的高,“这与怀仁的炭含煤焦油大有关。用怀仁的炭垒成的旺火能烧成一个整体,不易倒塌”。[2](P54)

农村除夕旺火,一般是在早晨太阳初升,贴完春联后在院子中央空地垒起。旺火也可以装饰。用红、黄、绿彩色纸剪接成网状,从上往下套在旺火上,这就是所谓的“火龙罩”。有的在旺火上挂小彩灯,还可以贴“火树银花”、“×年大吉”、“构建和谐新农村”、“打造文明新怀仁”等宣传性标语。乡村旺火顶部常用炭块压一张“旺气冲天”、“旺火冲天”、“旺气通天”等字样的旺火贴,县城大旺火有时装饰本年属相、莲花等。

旺火,预示着主家新的一年运势红火,事业兴旺,万事顺意。旺火最大的禁忌就是倒塌,垒好的旺火或刚燃烧的旺火忽然倒塌,是不祥之兆,民间多有此类应验传说故事。旺火燃烧中倒塌要说“谢了”,忌讳说“塌了”。

由于人们对旺火的美好期待和倒塌的禁忌,市场销售的切割整齐并编号的炭旺火受到人们的欢迎,购买后按编好的顺序垒砌即可。近年旺火向节能、环保的产业化方向发展,出现了香旺火、通电红色的仿真旺火等。

怀仁除夕、元宵节垒旺火,春节期间在初二、迎喜神也垒旺火。怀仁人在初一或喜神居东南方时,全家人外出迎喜神。大路附近或居东南方的人家常垒旺火,迎喜神。孙玉卿指出旧时“正月初二凌晨接财神。商号门前烧‘旺火柴’,供桌上摆五个碟子,里面分别放上核桃、红枣、柿饼、花生、栗子,取‘讨早市生利’之意。这一日,有钱人家也要在自家门前烧‘旺火柴’。”[2](P55)现在初二垒旺火的基本没有了。

(二)点旺火 根据旺火的用途,旺火点燃的时间略有差异。除夕夜,一般子时点旺火,很多人在午夜零点钟声敲响就点燃旺火,点火者一般为男性,出嫁的女子不能在娘家过年看点旺火。旺火点燃后,鞭炮、礼花齐鸣,人们庆贺拜年。元宵节旺火,大约在晚七点半左右点燃。

除夕旺火燃烧到一定程度,主家会把准备好的汽油、机油、酒精等易燃液体直接泼向旺火,使得旺火火焰飞窜很高,边浇边喊“旺气冲天”,讨个口彩。旺火点燃后,忌讳冷水滴到地上,认为会使人起疮,还忌讳开箱柜。

点旺火迎神祭祖:过年是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祖先庇佑才能家业兴旺,因此过年要请亡祭祖。民间“请亡”、“接祖先”垒约0.5米左右的小旺火在“请亡”时点燃。年三十下午4点左右,家中男子到十字路口烧纸钱,吆喝祖先(亡灵)回家,到家后要燃香点灯,摆供品烧纸钱祭祖。祭祖一日三餐如生人,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送亡”。怀仁人认为除夕夜天上的神灵会降凡间,而旺火具有迎神通天的作用。因此,点旺火时,还得摆香案供品,燃香迎神,供品常设一盘水果(如苹果、桔子等)、一盘素菜、一盘糕点,此谓“接神平安供”,保佑四季平安,一年吉祥。《怀仁县志》记载:“正月初一,五更即起,衣冠换新,发火龙,点香烛,放爆竹,参神祭祖,恭喜祈福,谓之接神。”[3](P454)有的人家在除夕夜旺火前燃1米多长的高香,往旺火里投放大量黄裱纸和黄香,表示敬神祈福。不过现在摆放供品迎神,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家庭少量存在。现代年轻人此类迎神祭祀活动越来越少,更追求点旺火后的鸣放鞭炮、礼花的热闹,“熬年”的娱乐,但请亡祭祖代代相传。

元宵夜,怀仁县城点旺火,极为壮观。十几米高的大旺火点火需要技巧,一般有专人负责。点火者架梯子搭在旺火上,爬到梯子上面从旺火四分之三处点火,然后撤走梯子,所有人员退到安全距离,随着旺火内部木柴的燃烧,浓烟溢出,人们摒住呼吸静静地等待,只听“咚”的一声巨响,大量浓烟从旺火上部无数小孔喷出,人群欢呼,预示着点火成功。为何要从高处点火和等待浓烟“咚”的一声放出?这是因为高达十米多的旺火如果从底部点火,巨大的烟气和火势可能把旺火撑塌。从旺火中上部点燃,便于把旺火内部的烟气疏导放出,不至于倒塌。高耸的旺火,独特的点火技巧,烟火漫天,人山人海,元宵节点旺火成为怀仁文化一大特色。

(三)其他旺火习俗

1.转旺火:除夕和元宵节,人们围绕旺火,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共计六圈,六六大顺,以图辟邪,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除夕以家庭为主,元宵节则有四面八方的人转怀仁县城街心广场的旺火,为求吉利。

2.烤旺火:除夕夜怀仁人有烤旺火习俗,前后左右身子都要烤一烤,希望能求吉辟邪。家长或孩子们会用筷子串馍馍在旺火上烤,认为吃了烤馍馍,可以祛病,俗言:“吃上火龙烤馍馍,一年四季不肚疼”。晋北人重视“逢九”。所谓“逢九”就是指人的年龄到了九的倍数的年份,即是本人的逢九年。逢九的人在除夕夜,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红背心、红秋裤等贴身衣物(闰月年常用黄色内衣),在旺火上烤一烤,认为这样本人就会在逢九年,全年通达。

3.接旺火:旺火是家庭兴旺、运势兴旺的象征。旺火燃烧得越旺,越是新年吉祥的好兆头。接旺火也是在接旺势。除夕旺火子时点燃,燃烧一两小时,主家就会(初一)把一部分燃烧正旺的炭火,接到家中生火的灶里和炉子里,通常先给长辈屋里接,意为接旺气。接旺火,有个原则,就是剩下的旺火炭还要保持继续燃烧,旺气不断。接旺火后,一般要用所接旺火炭做饭(吃饺子),家人团聚吃饭,此谓吃“接气饭”。接完旺火后,很多农村人都讲究不脱衣睡觉,有“熬年”的习俗。现代“熬年”,成人常看电视、打牌、玩麻将,乡间儿童多三五成群在外烤旺火、响竹炮、追逐嬉戏。“熬年”即古代守岁。晋周处《风土志》记载守岁习俗,唐宋守岁风更盛。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除夕“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4](P71)宋周密《武林旧事》也载:“小儿女终夕博戏不寐,谓之‘守岁’。”[5](P362)

4.旺火与社火表演 怀仁的元宵节,从正月十四到十六都要点旺火,闹元宵。元宵节,怀仁各村镇主要街道都垒旺火,晚上燃旺火,闹社火。县城主要街道一般垒5、6个底座直径约3.5米,高10米多的大旺火。高耸燃烧的旺火和规模巨大的社火表演,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元宵节农村社火有踢秧歌、划旱船、大头人、秧歌舞、船灯等活动,吴家窑、碗窑村还有高跷、挠阁、武术等。吴家窑的挠阁,表演时一个壮汉肩背上绑起一根竖起的铁杆,高约1米,铁杆顶端安有铁座,铁座上绑一化妆成民间神话传说故事或者戏曲舞台人物形象的小孩;表演时壮汉行走要稳,挺直腰板,伴随锣鼓节奏,脚腕腰部使力,前后甩开膀子,带动铁杆上的“挠搁人”胳膊抖动起来,小孩身上的彩衣、飘带左右飘舞如飞,极具观赏性。邻近的村落或工厂单位还自己组织演出,以社火表演交流的方式进行拜年。白天社火交流拜访,是随机性的,不点燃旺火,是一种礼节性的拜访。而元宵节三天晚上乡村大队、邻近单位组织的社火交流表演,是一种“闹”的表现,一般要表演本单位、大队最好的最叫座的节目,其中尤其以“踢鼓对秧歌”“车车灯”最为典型。农村表演高潮时,甚至临时现场抓几个熟人,不加任何化妆就入场表演。因此农村元宵节社火表演虽然规模有限,但是极具亲和力、狂欢性,再加上民间有闹元宵祛病除灾的信仰,因此社火表演常进行到午夜。

县城元宵节社火表演有固定线路,覆盖了县城主要繁华区,经过县城重要单位部门,参演单位众多,政府在组织和参与民俗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场面宏大,服装艳丽,官民参与,人数众多,追求民俗的娱乐性和艺术的审美性结合。怀仁元宵节文化,吸引了北京、河北、内蒙、太原、大同、朔州及周边县区数十万游客赶赴怀仁与30万怀仁儿女共度元宵。

村镇社火表演,由于本村人参与狂欢,为了防止人多拥挤影响表演,需要通过鸣放鞭炮,舞刀、枪、棍棒、三节鞭、链子镖等武术表演和踩高跷的方式来打场。这些打场方式在增加了表演刺激性的同时,会造成民众有限度的恐慌,从而使得挤入表演场地中的群众退后,但是这种打场方式技巧与火候要把握好,否则会造成民众受伤。据笔者调查情况来看,这种恶劣的后果从来没有发生过,从另个一个侧面反映出武术表演和高跷人员的技艺之高。

二、旺火文化背后的民俗心理

怀仁民众为什么有旺火情结?春节旺火为什么与社火表演相伴随?

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认为火崇拜是怀仁旺火信仰的原始意义。从旺火的禁忌看,怀仁民众认为不能往火里扔脏物,不能对火吐痰,过年的旺火一般不能人为浇灭。历史上怀仁地处边塞,古代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一度在此兴衰,蒙古族至今还有火崇拜,除夕有祭火的习俗。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春节旺火习俗与怀仁近似。旺火文化是火崇拜和北方游牧民族萨满教火神信仰的遗存。蒙元时期蒙古人就崇拜火,《出使蒙古记》载:“他们相信万事万物是被火所净化的。因此,当使者们或王公们或任何人来到他们那里时,不论是谁,都被强迫携带着他们带来的礼物在两堆火之间通过,以便加以净化,以免他们可能施行了巫术,或者带来了毒物或任何别的有害的东西。”[6]蒙古族把火看成是天的圣物,平时禁止用脚踩火,甚至拿小刀去接触火。火是光明、阳性象征,阳气盛则就会避害辟邪。晋北人逢九旺火上烤红背心等习俗行为,就是增加阳气、避邪的古俗遗存。

对火的崇拜,还表现为祭祀神灵。民间认为“举头三尺有神明”,旺火具有通神接神的作用,怀仁作家郝丽云就说:“从我记事起,家家过年都要拢个火龙,再穷的人家也得拢,那是用来接神的”。[7](P74)正因为民间认为除夕旺火点燃那一刻天神下降,所以要家庭祥和,避不吉之语,避动剪刀针线活儿。民众认为,犯了禁忌,亵渎神灵,会遭到神罚。除夕点旺火后不脱衣睡觉,也是表示对神的敬畏和虔诚。旺火接神的功能在正月迎喜神、财神中也有体现。笔者认为:旺火前设香案摆供品,敬献神灵,其原始神灵对象应该首先是祭祀火神,希望得到火神的庇佑,后世发展中才出现接神泛化倾向。关于旺火与火神的直接关系,《怀仁县民间文学集成》载:灶神上报天帝“这一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帝怒,命火神查真相,于交岁之时火烧奸顽。火神下界,变为少妇色诱青年,青年不为所动,又变为测字先生了解民情,结论为“罪不在民而在战乱”,即使有罪孽那也是少数人。于是火神告诉民众,这里将有火灾,想避灾,各家各户须在新旧年交岁之时,在院中或家门前点火,人们在大火旁来回扭动,像在火海中的痛苦挣扎,瞒过了玉帝。怀仁人为感火神之德,除夕夜点旺火,直到正月十六。

这则传说,很明确地表述怀仁人燃旺火是为避灾、感恩火神,包含了火崇拜和神灵信仰的民俗心理。

可见,旺火文化是以火崇拜作为共同民俗心理,是多民族文化交融下的产物。不同时段接神对象的变化,是后世民众功利性敬神的体现。火神崇拜才是该信仰本意。

从宗教的角度看,旺火承载了一定的佛教文化,具有古老的宗教仪式表征。清《大同府志·卷七·风土》:“元旦,垒炽炭于门如浮图状,名曰旺火。”[8](P133)浮图又作“浮屠”,是梵语Buddha的音译,意为佛陀,后来也指佛塔。佛塔本身就是埋葬佛教高僧的地方。怀仁旺火形似塔型。民谚有“东关的火龙像个塔,西关的火龙像个戳”,这与旺火形状如旧时县城东关的塔寺院中的塔和西关的二郎庙中二郎手中托的形似塔的东西有关。[7](P34)怀仁人在旺火前燃高香和摆设的供品,是祭祀天神,但也可能表达对佛的虔诚。很多佛教信众在除夕旺火前常烧黄裱纸。近年出现的香火旺火,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部分民众敬神烧香的心理。怀仁地理上又处于云冈佛教文化圈的影响下,佛教信徒、遗迹较多。另外,转旺火“左转三圈,右转三圈”的习俗内含神秘的宗教信仰,《西游记》第79回孙悟空为降魔到九叉头的杨树根前左右各三转,叫三声开门,才进得“清华仙府”,民间传说故事、内蒙祭敖包、佛道文化等也都有此类神圣仪式。此外,点旺火时高喊“旺气冲天”的讨口彩行为,也内含了语言崇拜的民俗心理。接旺火、旺气,则有接触巫术的心理。刘锦春博士也指出“旺火也即‘燔柴’,确系古代祭拜天神宗教仪式的遗俗。”[9](P191)这一论断有其合理性。可见,旺火不仅承载着佛教文化,而且有宗教仪式的痕迹。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现代旺火文化中求“旺”、“吉”、喜庆的文化更为突出,因此才有接旺火、“旺气冲天”等讨口彩行为,以及出嫁女儿不能在娘家过年看除夕旺火以免带走娘家旺气的诸多习俗。对于第二个问题:旺火为什么与社火表演相伴随?《怀仁县民间文学集成》旺火起源传说解释:为感火神之德而在除夕到正月十六垒旺火,人们在大火旁的随便扭动,挥臂踢腿、弯腰等形成一种有节奏的舞动规律,成为怀仁的踢鼓秧歌。

从怀仁旺火起源传说可知,怀仁人围着火堆又唱又跳的原始表演,其原始意义是人类求吉避祸共性心理体现,更重要的是怀仁人还有一种感恩精神,“旺火-表演”是怀仁“仁爱”文化的具象体现。历史上,辽王耶律阿保机和晋王李克用在古怀仁握手言和,现代怀仁“怀贤街”、“怀信街”、“怀义街”、“怀礼街”、“仁人路”、“仁德路”、“仁爱路”、“仁和路”等街道命名以及系列仁义文化活动的举办,正是基于历史上地处边地、经受战乱之苦对和平的渴望,对“仁爱”文化的重视。现代怀仁旺火与踢鼓秧歌社火表演相伴随,红火喜庆热闹,实质上隐匿着久远的大爱。

从旺火与民众生活看,旺火能给节日带来狂欢喜庆的气氛,社火表演是节日狂欢,民众喜庆情绪、求吉心理的外化。春节旺火与社火表演相伴随就有了共性,一种是静态的节日特定空间内的固定物体,一种是动态的穿梭于不同空间的民众社火表演,一静一动,共同构成了狂欢喜庆的节日气氛。那么从这一活动的喜庆特色和冬末春近的时间选择来看,还与民众“补冬”、“养冬”和庆丰收、祈丰年的心理和原始民俗活动有关。怀仁社火表演以挠搁、秧歌、喜庆的舞蹈为主。挠搁是将子女顶在脖子上,以示爱子的亲密、合家欢乐的民间舞蹈,反映远古广大农民喜庆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怀仁社火表演中各类秧歌表演最多,如伞头秧歌、大秧歌、踢鼓子秧歌等。秧歌的起源与农业耕种和庆丰收有关。踢鼓秧歌源于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年的仪式,后来发展中融入了战争文化。怀仁踢鼓子秧歌,男角称“踢鼓子”,女角称“拉花”,伴随着激烈的鼓点,踢鼓子的男子步法沉稳刚健,踢腿抬脚勇猛有力,表演粗犷奔放;拉花的女子碎步应变灵活,手持扇子频频扇动,体态袅娜,富有柔情。踢鼓子秧歌最精彩处在于两组男女“对秧歌”,对秧歌的交手场景类似武术或战场中的对打,鼓点急促,场面激烈火爆,考验男子过硬的腿脚功夫和娴熟的技巧,女子也要根据场景灵机应变,具有塞外秧歌的刚健之气和边塞文化特色。可见怀仁挠搁、踢鼓秧歌是古代农耕文化和边塞文化融合的产物,是古代民俗和民众求吉狂欢心理结合的体现。

旺火与社火表演的结合,不仅是对怀仁历史民俗范式的继承,而且也加入了现代元素,如彩车、移动舞台、现代舞蹈动作及服装道具等。在历史与现代的交互中,变换的是社火表演内容和形式,不变的是喜悦狂欢的民众气氛、历史悠久的燃旺火习俗。元宵社火表演还折射出民众“扭一扭”能祛病去灾的民俗心理,以及“年过完了”放纵狂欢的共性心理。

总之,怀仁旺火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其丰富的民俗文化,吸引了大量四方慕名来观看的人。怀仁春节旺火,主要集中在除夕和元宵节(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除夕的旺火具有民间普及性,以家庭为单位。元宵节的旺火伴随社火表演,以厂矿等大型企事业机构和行政村落、社区为单位,官民参与,人数众多,民众的集体无意识行为和官方的有意识引导相结合,民众的敬神宗教意识、祈丰年的原始信仰和当代娱乐狂欢心理和求吉求旺的心理与官方的旺火旅游、民俗文化的弘扬意识相表里。怀仁旺火已成为当地春节文化的重要标识。

注释:

①周子君杨尚文《怀仁县新志(注释)》卷四“风俗”,大同市邮电局印刷厂1998年出版,第117、118页。

②《怀仁2008元宵节旺火点燃“中华一绝”》http://www.huairen.com.cn/news/200803/031G2008.html时间:2008-03-16来源:怀仁热线。

③被谈人:海大爷,男,64岁,怀仁城市民。访谈人:彭栓红。采访地点:迎宾广场。采访时间:2013年2月14日下午三点半。

[1]刘锦春.仪式象征与秩序[D].天津: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5.

[2]孙玉卿.独具特色的民俗——旺火[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06):54.

[3]周子君主编.怀仁县志[Z].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

[4](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1.

[5](南宋)周 密.武林旧事[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1.

[6](英)道森编,吕浦译周良霄注.出使蒙古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7]郝丽云.旺火之乡[J].科学之友,2007(02):34.

[8](清)吴辅宏辑.大同府志卷七“风土”[M].大同地方志办公室整理重印,2007.

[9]刘锦春.旺火史载与源探[J].求索,2005(03):191.

Sacred Ritual and Secular Revelry——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Huairen Wanghuo in Traditional Festival

PENG Shuan-hong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Shanxi Datong University;Research Center of Yungang Grottoes,Datong Shanxi,037009)

Wanghuo is a unique custom in Northern Shanxi province.Huairen Wanghuo is most famous,especially in Spring Festival and Lantern Festival,often together with Naoshehuo,attended by all people.The culture of Wanghuo and Shehuo represents the worship for fire,belief in God,religious belief,and the mix of frontier culture,farming culture in central plains and contemporary kind culture.Nowadays,Wanghuo culture has become a card for Huairen's festival culture with great influence.

Huairen Wanghuo;festival;custom and culture;public psychology

G122

A

〔责任编辑 冯喜梅〕

2016-11-25

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走向民间世俗的云冈文化研究”(2014339);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子课题“中国节日·春节”(山西卷)(JRZCH20100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JA75101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09YJAZH053)

彭栓红(1978-),男,山西怀仁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北方民俗文化与北方文学。

1674-0882(2017)01-0097-05

猜你喜欢

怀仁社火秧歌
山西平遥:闹社火 展成就 盼发展
怀仁市:举办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培训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闹社火
塞上怀仁迎来四海客商 羔羊美食发布万里飘香 2019山西·怀仁羔羊肉交易大会盛大开幕
山西怀仁河头乡:“金香脆”香瓜成增收“金瓜”
昌黎地秧歌
怀仁市:组织防控双斑萤叶甲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