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重构 译介传播
——以宇文所安中国古典文学译介为例

2017-04-01刘永亮

关键词:所安译介重构

刘永亮

(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经典重构 译介传播
——以宇文所安中国古典文学译介为例

刘永亮

(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宇文所安通过语境还原、“话语体系”的建构、文本的互文并置及新经典作品的挖掘,复活中国传统文学、重构中国文学经典。翻译中,宇文氏秉承译释并举,采用丰厚翻译,使译文在“信”与“达”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宇文氏注重中西跨文化对话,以“他者的视角”和“世界的眼光”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做了有益尝试。权威出版机构、主流媒体的参与和广泛的文学评论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宇文所安;经典重构;译介传播

宇文所安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译介在西方独树一帜,他通过自己独特的解读和翻译模式实现了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重构和复活。他把自己视为一个“文学经纪人”的角色,认为译介不仅仅在于翻译,更重要在于文化的引介与传播。他的经典重构论和传译模式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一、经典重构:复活中国传统文学

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走出去并保持原有的活力?宇文氏认为这需要在译介中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复活。首先,历史语境的还原是传统复活的必然要求。宇文氏在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解读过程中,紧密联系文本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及历史背景,运用“历史想象力”回复作品的历史地位与意义。宇文氏意识到历史语境的流变性和发展性,一方面,他试图打破中国传统文学的盖棺定论,另一方面通过语境的还原加上自己个人的理解与阐释重构了中国经典作品。在一次专访中,宇文氏指出“如果能够回复古代的历史性,还原古代中国的历史语境,这样就能让人看到更多不同的形象,让人们知道不再是铁板一块的简单的古代中国”。[1]宇文氏就是在这种打破的过程进行了经典重构,展现给读者一副真实生动的中国传统文学画面。其次,重构“话语体系”是传统复活的关键手段。宇文氏指出“一部文学作品不仅应该被放在这种文体的历史里加以讨论,而且它还隶属于一个我称之为‘话语体系’的系统,这个系统指的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阅读、倾听、写作、再生产、改变以及传播文本的团体。”[1]可见,在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时,宇文氏并没有静态研究文本,而是把文本放置于多元素构成的体系中,通过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把一些之前认为不相关的著述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话语体系”融合到一起。宇文氏认为围绕一个主题产生各种文本和话语形式不能定论于一部经典作品,要把一些“小作家”“小诗人”的作品和经典文本进行比照,寻根溯源才能把传统文学复活,重构出新的经典。再次,文本家族的互文性并置是传统复活和经典重构的重要途径。互文性的文本往往在主题、题材、结构等方面有着亲缘关系,故彼此间存在着跨越时代的文学回响与影响。互文文本的并置为读者创造出了一个阅读语境,读者可以在文本家族中强烈的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学的特质。宇文氏强调“通过在文本相互关联之中确认各自的身份和特性,方再现文学传统”。[1]刘军平曾谈到:“互文性的使用给文学经典的翻译提供了新的源泉和灵感,也为一国经典跻身世界文学之林提供了途径。”[2]除此,宇文氏中国经典作品编选的独特性是传统复活的关键。他在研究中国经典文学时,显现出了“他者”的独特眼光,他没有把现成的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作为唯一研究对象和标准,而是通过新的视角调和“经典化”与“反经典化”,挖掘出一些新的经典作品或已有作品中的新经典化因素,诸如收录一些经典作家的非经典作品和国内文选从来没有出现的作品。宇文氏对这些“遗忘作品”的重新评判可是说是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一种颠覆和重构。

二、译介策略:译释并举和丰厚翻译

宇文所安对中国传统文学的译介对象主要包括《文心雕龙》、《文赋》等中国文论作品和《诗经》、唐诗宋词等纯文学作品两部分。对于文论作品,宇文氏主要采用了“译释并举”的翻译策略,即通过对原典翻译和解说的方式传述文论中所蕴含的文学思想。文论作品往往文字深奥、语境复杂,通过单纯的文本翻译很难将其字里行间的内涵准确地传译出来。正如钱钟书先生说过“某一国的诗学对于外国人总是本禁书,除非他精通该国语言。翻译只像开水煮过的杨梅,不够味道”。[3]宇文氏深谙其中的道理,他谈到“在中文里原本深刻和准确的观点,一经翻译成英文,就成了支离破碎的泛泛之谈,唯一的补救之策就是注释,如果不附加解说文字,那些译文简直不具备存在的理由”。[4]通过翻译与解说方式来解读中国文论虽然冗长,却是建构在原文本语境的基础上,避免了西方理论的先入为主,这也充分体现出译者对异质文化的尊重。

宇文氏对纯文学作品的译介主要采取了“丰厚翻译”策略,“通过各种注释和评注将文本置于丰富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5]“丰厚翻译”的目的在于“在译入语文化中推进对文化‘他者’的深入了解和支持”。[6]“丰厚翻译”与副文本的广泛使用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宇文氏的译介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介”的部分占据整个文本的50%以上,“丰厚翻译”带来了大量副文本。以《中国文学选集:从初始阶段至1911年》为例,文中“序言”、“译例言”、“导论”、“注释”、“作品评价”,再加上开头的“时间表”和结尾“主要阅读书目”、“致谢”及“索引”构成了整部作品译介框架。在“序言”中,宇文氏重点阐述了自己文学史观和文化史观,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学看法,对修正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误解误读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译例言”中,宇文氏对自己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活动做了阐释和反思,总结了自己的翻译哲学和翻译理论,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文选中每一版块的起始,宇文氏都设置了一篇导论,着重介绍了相关的历史、政治和文化背景,使读者能够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理解和把握文本。几乎每一首的诗词翻译,都有译者的“注释”和“评论”,这些评论不仅涉及历史和文化知识,还体现了译者文本的理解和诠释,有助于读者对诗词历史语境的认识,引导着他们对文本的正确理解。

宇文氏对文论作品翻译所采取的“译释并举”法和对纯文学作品的“丰厚翻译”,较为准确和完整地传译出中国经典作品的文学思想和文化内涵,既准确译介出中国传统文学的内蕴,又充分考虑到了目标读者的接受。

三、跨文化对话: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国际化”

宇文氏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异质性,他曾说过“我正在把一套在两千多年中发展起来的概念词汇,翻译给另一个拥有一套完全不同的概念术语的传统”。[7]他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所积累起来的厚重的历史基础和思想沉淀。因此,在对中国古典文学译介过程中,他认为中西的跨文化对话尤为重要。首先,宇文氏秉承用“他者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他认为各种文化都可以互为“他者”而拥有自身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中国文化需要借助西方文化来关照自身和审视自我,同样西方文化也需要正确认识和接纳中国文化。同时,宇文氏要求读者具有超越国家、民族和地域限制的“世界的眼光”,着眼于人类文化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中来审视传统、解读文本,把传统文化放在一个全球文化语境中进行检视,同时审视其在全球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宇文氏在谈论中国古典文化可译性问题时,提出“传统文化应该被当做共同分享的财富,而不是像现在一样,仅仅是地方化的、国有化的财富。而翻译是把我们当前的文化划分为国家和国际的一个象征性的分水岭”。[8]中国传统文化由“国有化”走向“国际化”,离不开跨文化的对话和文化间的“互补、互通和互用”。

宇文所安提出的跨文化对话启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在西方文化中寻求话语转换和对接才能更好的“走出去”,才能有效的参与到当代国际文化建设中,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并赢得一定的话语权。

四、传播渠道:出版界、新闻界和评论界的助力作用

宇文所安译介作品集中体现在《中国文学选集:从初始阶段至1911年》中,作品涵盖了从先秦到清末的中国文学经典,文选受到了诺顿出版公司的赞助出版。诺顿出版公司作为西方最具权威的文学出版机构,有着广泛的传播渠道和影响力。诺顿系列作品也往往被视为世界文学文化的经典。文选不仅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高校里面也是“一个得到权威机构认可的标准教材系列,凡是在校大学生,只要学习中国文学,都要读它”。[9]另外,一些主流媒体也对宇文氏的译著做了广泛的报道,如英国《泰晤士报》认为宇文氏的译作“在清晰度和有益性方面堪称楷模”,英国《周日电讯报》把此选集列为年度好书,美国《图书馆杂志》认为“他的译作覆盖面广,翻译和解说的方法都独具一格”。文学作品要在国外广泛传播也离不外国文学研究界对其深入研究和广泛评论。宇文氏的译介作品面世后就受到海内外广泛的评论和研究,一度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热点。如美国著名的诗歌评论家海伦·文德勒认为“在翻译中,他既不背离原诗的意思,也不将任何外来的解读强加于诗歌。他既传达了原诗的字面意义,又展示出诗歌的温度和个性。”[10]此外,英美著名汉文学家史景迁、杜为廉、欧阳桢等人对宇文氏的译介作品也高度盛赞。出版界、新闻界、文学界、评论界的联合关注,共同推动了宇文氏译介作品的广泛传播,提升了海外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关注,促进了西方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宇文氏在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进行重构时,既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存真”,又注重西方读者的理解与接收。他搭建了一个中西文化对话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加入到世界文化的对话中,为中国传统文化从“国有化”走向“国际化”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1]Owen,Stephen.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Beginnings to 1911[M].New York&London:Norton and Company,1996:xli.

[2]刘军平.中美自白诗:一个跨文化互文性个案[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73-78.

[3]钱钟书.谈中国诗[A].钱钟书散文[M].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4](美)宇文所安著,王柏华、陶庆梅译.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5]方梦之.译学词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Cheung,Martha et al.,eds.An Anthology of Chinese Discourse on Translation.Volume1:From Earliest Times to the Buddhist Project[C].Manchester:St.Ferome Publishing,2006:2.

[7]王晓路,史冬冬.西方汉学语境中的中国文学阐释与话语模式——以宇文所安的解读模式为例[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8(01):56-70.

[8](美)宇文所安.把过去国有化:全球主义、国家和传统文化的命运[A].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C].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10]Gewertz,Ken.Chinese Literature Expert Owen Named Conant University Professor[OL].Http://www.news.harvard edu/gazette/ 1997/10.09/ChineseLiteratu.html.

Reconstruction of the Classics Translation and Transmission—— —Taking Stephen Owen's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as an Example

LIU Yong-liang
(School of Information,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 Anhui,235000)

Stephen Owen relives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rebuilds Chinese literature classics through contextual restoration,the building of discourse system,intertextuality colloc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new classic works.In his translation,he prefers to use the tactics of thick translation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explanation,and tries to find out the most proper point of balance between faithfulness and expressiveness.Stephen Owen stresses Chinese and Western intercultural dialogue,and makes some beneficial tr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prospect of“his or her angle”and“world view”.Some authoritative publishing institutions,major media and wide literature review further propel the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in the world.

Stephen Owen;reconstruction of the classics;translation and transmission

I046

A

〔责任编辑 裴兴荣〕

2016-11-25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模糊思维和宇文所安唐诗译介研究”(SK2015A741)

刘永亮(1978-),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翻译研究。

1674-0882(2017)01-0063-03

猜你喜欢

所安译介重构
聪明不值钱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宇文所安的中国影响
长城叙事的重构
论宇文所安咏史怀古诗研究的方法与视角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