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诗歌看唐人对武则天的评价
——兼论唐诗的自由品质和现实精神

2017-04-01卢娇

关键词:武则天诗歌

卢娇

(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从诗歌看唐人对武则天的评价
——兼论唐诗的自由品质和现实精神

卢娇

(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武则天的功过是非历来备受争议,但前人的研究多基于历史典籍或小说、戏曲、影视作品,而诗歌却未受到重视。唐代诗歌对武则天持普遍歌颂的态度,这与唐文、唐史有所不同,也与后世诗歌存在很大差异。究其原因,一是诗歌不同于公文,与政治关系相对疏远,更多地反映了诗人的本真情感;二是唐代武则天形象还未经过后代史学家和理学家的歪曲;三是唐诗并不关注武则天那些没有现实借鉴意义的私生活。唐代关于武则天的诗歌体现了唐诗可贵的自由品质和现实精神。

武则天;评价;唐诗;自由品质;现实精神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功过是非历来备受争议。对此,许多学者都曾撰文作过分析,代表性的如《中国文学中的“武则天现象”》,[1]依据唐宋以来小说、戏曲、当代影视剧作对武则天形象的塑造,考察了历代对武则天的态度。《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2]则依据历代史学典籍,探讨了各个时期对武则天的不同评价及其原因。《论古人的武则天地位观》[3]也以史学文献为线索,分析历代对武则天身份的定位。当然,史学上对武则天的评价由于标准不同结论会有很大差异,当代著名史学家吴晗就曾提出评价武则天应依据唐人对她的态度,而不应该相信宋以后的传统看法。[2]然而即便在研究唐人对武则天的态度时,也都未将唐代诗歌列为考察对象,致使材料不够丰富全面,研究分析不够立体,甚至结论也出现一些偏颇。因此,有必要考察相关的唐诗来了解唐人对武则天的认识。

一、初唐有关武则天的诗歌

早在身为皇后时,武则天就参与政事,①并且处事得体,常能称高宗旨意,与高宗一起受到了文人的歌颂。卢照邻于高宗总章二年(669)写下了《中和乐九章》,[4](P141)其《歌中宫第五》全诗均为歌颂武后之辞:“祥游沙麓,庆洽瑶衣。黄云昼聚,白气宵飞。居中履正,禀和体微。仪刑赤县,演教椒闱。陶钧万国,丹青四妃。河洲在咏,风化攸归。”[5](P47)诗写武后履行正道、持守冲和的性格,是举国的楷模、后宫的榜样,具有后妃之德。特别是她还“陶钧万国”,治理天下。《总歌第九》又曰:“明明天子兮圣德扬,穆穆皇后兮阴化康。”[5](P48)对武后的总体评价是具有女性的一切美德。对于渴求仕进的诗人来说,迎合最高统治者心理写下一些阿谀之辞是可以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他对武后“陶钧万国”的公然赞美,反映了在武后参与政事多年后,朝野上下对其行政能力的认可,也体现了当时政治观念的开放,对女性参政持接受态度。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在武则天身上,寄托着那些像卢照邻一样才高位卑者的希望。

武则天正是在参政过程中逐步扩大了自己的权力,以至后来将群臣的生杀予夺甚至于太子的废立大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武则天次子李贤的《黄台瓜辞》就是一个例证:“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6](P67)据《旧唐书·承天皇帝倓传》,武则天为夺取政治大权“鸩杀孝敬”,很快又立雍王贤为太子,“贤每日忧惕,知必不保全,与二弟同侍于父母之侧,无由敢言。乃作《黄台瓜辞》令乐工歌之,冀天后闻之省悟,即生哀愍”。[7](P3385)虽然关于孝敬皇帝李弘的死因,司马光认为难以确定,但这首诗歌却流传下来,被《全唐诗》收录。此诗反映了武则天善弄权术,具有铁一般的手腕,为执掌政治大权甚至连亲生儿女也不放过,也说明了她在高宗晚年即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

成书于玄宗时期的《朝野佥载》,记载了许多武则天时期的逸闻轶事,其卷四收录了两首嘲讽武则天用人政策的民间歌谣:

则天革命,举人不试皆与官,起家至御史、评事、拾遗、补阙者,不可胜数。张鷟为谣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杷推侍御史,椀脱校书郎。”时有沈全交者,傲诞自纵,露才扬己。高巾子,长布衫。南院吟之,续四句曰:“评事不读律,博事不寻章。面糊存抚使,眯目圣神皇。”遂被杷推御史纪先知捉向左台,对仗弹劾,以为谤朝政,败国风,请于朝堂决杖,然后付法。则天笑曰:“但使卿等不滥,何虑天下人语?不须与罪,即宜放却。”[8]

此处两首歌谣后均为《全唐诗》所收。它反映了武则天为收揽人心滥授官职的现象:举人可以不试直接为官,以致官员泛滥,而这些人又大多不学无术,不堪任选。歌谣甚至直接嘲讽武则天“眯目”糊涂。武则天改革科举,开创殿试,不论出身,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做法常为后世赞赏,但这难免会出现用人过滥的现象。不过从这两首歌谣的背后我们仍可看出:一方面,当时文禁松弛,整个文化和舆论环境都比较宽松,士人对政治有信心,有参与的热情,才会出现此类讽谕时事的歌谣,它体现为一种善意的规劝,对革除弊政的期待,而非否定性的批判。另一方面,武则天在直接面对这样的嘲讽时,不是大发雷霆,而是表现出莫大的宽容,体现出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君主执政的自信心和“观政听谣”的胸襟气度。当然,还有一些歌谣,诸如“红绿复裙长,千里万里犹香”,[6](P10015)或出于武则天支持者,或出于其敌对者,在特定时期被故意散播,具有政治传言的性质,是政治斗争的产物,完全不能体现普通文人对武则天的真实情感。

武则天改制后,出于对文学的爱好和宫廷文化生活的需要,延续了初唐帝王热衷的宫廷诗歌唱和活动,由此保留下来大量的应制、侍宴、扈从之类的诗歌。葛晓音曾将初唐宫廷诗的发展线索概括为箴规型——颂美型——娱乐型的顺序,[9]而武则天时期正是颂美型诗歌独步诗坛之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武则天的好大喜功,用各种形式来宣扬自己政权“顺应天意”、君主权威至高无上的政治需要;另一方面是当时宫廷文人集体的有才无德、阿谀谄媚的现状。所以像杜审言“圣后乘乾日,皇明御历辰”(《大酺》)、李峤“配极辉光远,承天顾托隆”(《皇帝上礼抚事述怀》)、“帝泽倾尧酒,宸歌掩舜弦”(《奉和天枢成宴夷夏群僚应制》)、陈子昂“大君忘自我,应运居紫宸”(《奉和皇帝上礼抚事述怀应制》)、阎朝隐“常愿粉肌骨,特答造化功”(《侍从途中口号应制》)、韦承庆“大造乾坤辟,深恩雨露垂”(《直中书省》),等等,这类歌功颂德和感念皇恩的诗歌相当普遍。

武则天死后,崔融和宋之问都写了挽歌。崔融《则天皇后挽歌二首》:“宵陈虚禁夜,夕临空山阴。日月昏尺景,天地惨何心。紫殿金铺涩,黄陵玉座深。镜奁长不启,圣主泪沾巾。”“前殿临朝罢,长陵合葬归。山川不可望,文物尽成非。阴月霾中道,轩星落太微。空馀天子孝,松上景云飞。”[6](P764)宋之问《则天皇后挽歌》残句:“象物行周礼,衣冠集汉都。谁怜事虞舜,万里泣苍梧。”[10](P436)另有《则天挽歌》残句:“还应鼎湖剑,千载忽周归。”[10](P437)崔融和宋之问都因文才得到任用,在武则天时期都曾名噪一时,则天死后皆因屈事二张事被贬,可以说他们的命运都与武则天息息相关,因而其所作挽歌并非出于歌功颂德,也不是挽歌应景应情的需要,而是渗透自己的感情。崔融的第一首挽歌渲染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悲伤气氛,表达了“圣主”中宗的悲恸和孝敬,也流露出诗人自己的沉重哀伤;第二首表现了武则天显赫的政治生涯结束后,最终选择放弃武周天子的名分,回到高宗皇后的位置,与其合葬乾陵。正是因为这一选择,使得其与中宗母子情分未绝,得享天子之孝。该诗写出了武则天的千秋功业、无奈的选择和最终圆满的结局,也体现了诗人对武则天的无限敬佩及对其最后选择的由衷赞赏与欣慰,与其《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中“英才远略,鸿业大勋,雷霆其武,日月其文”流露的感情一致。[11](P2226)虽然崔融的挽歌诗与其哀册文都是应制而作,但从《旧唐书》卷九四《崔融传》所说“(崔融)撰哀册文,用思精苦,遂发病卒,时年五十四”的事实来看,他“是怀着对已故女皇无尽的愁思哀苦来撰写女皇的哀悼文章的,最后哀恸至死”,[12]其感情不可谓不真挚,哀恸也是出自肺腑。宋之问的挽歌诗更是摆脱了应制的约束,完全体现了真实的自我感情。他将武则天比作“虞舜”,将自己比作曾事虞舜的娥皇、女英,二女因大舜死葬于苍梧之野而痛哭流涕,泪下沾竹,自己如今也因武后之死而泣于万里之外的“苍梧”。当时诗人因受二张牵连而被斥窜广西泷州,正是在贬谪途中闻讯写下这两首挽歌。胡可先先生曾将唐代挽歌分为三类,一类是供丧葬时演奏的,一类是镌刻在墓志盖或墓志中的,一类仅是表现哀悼之情的。[13]无疑,宋之问的挽歌诗属于后者,当时他已无奉承武则天之必要,并且一连写下两首挽歌,不仅在诗中表达了对武则天的沉痛哀悼和深深怀念,也流露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完全是真实意愿的反映。

可见,武则天很早就表现出政治方面的天赋,也曾因铁的手腕成为李唐宗室的噩梦,但以李贤为代表的武则天的子嗣们在母亲在世时,却只能怀抱着敬畏的心情,如履薄冰地屈服于母亲的威严之下。武则天死后,中宗一方面还未走出之前惊惧的心理,一方面出于孝道和感念母亲禅让的恩德,故对武则天表现出十分的敬重。而像崔融、宋之问那样在武则天一手提拔下走上政治舞台的新兴文人大多是武则天的坚定拥护者,他们真心怀念这位引领自己走上仕途、给自己带来荣耀的女主。由此反观那些颂美武则天的宫廷诗,虽不能否认有类于杨再思“以为莲花似六郎,非六郎似莲花”、崔融《和梁王众传张光禄是王子晋后身》这样纯粹出于阿谀献媚的无聊之辞,但多数不能这样简单对待,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他们如鱼得水、君臣遇合的幸运,以及身逢盛世的满足感。不可否认,武周时期的一些诗歌,是在较为凝重的气氛中歌颂,如宋之问“芳声耀今古,四海警宸威”(《松山岭应制》)、“昔恃山河险,今依道德淳”(《奉和幸神皋亭应制》),在“尘销清跸路,云湿从臣衣。白羽摇丹壑,天营逼翠微”、“霜戈凝晓日,云管发阳春。台古全疑汉,林馀半识秦”的自然景致的描绘中突然插入颂词,刻意的痕迹较为明显。而在一些重大礼仪场合,如拜洛受图、登基大典、天枢建成这些庄重时刻所作的应制诗歌,其颂美之辞多因形势所需。对于此类诗歌,我们自然不能将之作为考察诗人对武则天真实态度的依据。但是,在武周后期绝大多数的应制诗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气氛更加轻松愉悦,情怀更加喜庆欢愉,君臣之间的等级尊卑关系被淡化,于是对君主单方面的颂扬被君臣共享欢乐的情怀所取代。如:“老臣预陪悬圃宴,余年方共赤松游”、“周王久谢瑶池赏,汉主悬惭玉树宫”、“五百里内贤人聚,愿陪阊阖侍天文”、“对酒鸣琴追野趣,时闻清吹入长松”、“微臣献寿迎千寿,愿奉尧年倚万年”(分别见狄仁杰、姚崇、阎朝隐、武三思、于季子《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愿奉南山寿,千秋长若斯”(魏元忠《银潢宫侍宴应制》)、“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杜审言《守岁侍宴应制》)。这已超越了对君主个人品行、圣德的评价,关注的是眼前具体的欢宴场景,抒发的是自身春风得意的真实感受,自然地流露出对当下盛世的赞美,当然也反映了他们对武则天“志宏贞观,政启开元”的政治能力的肯定。

二、盛唐之后有关武则天的诗歌

玄宗即位后,开始贬抑武则天,先天二年(713)“令毁天枢”。洛阳尉李休烈赋诗《咏铜柱》:“天门街里倒天枢,火急先须卸火珠。计合一条丝线挽,何劳两县索人夫。”[6](P1211)讽刺武则天政权的脆弱和短暂。②这也表明玄宗对武则天否定态度之彻底坚决,否则李诗不至如此轻慢。这一方面是由于武则天曾杀害玄宗生母,另一方面恐与此前武氏家族及太平公主乱权有关。开元四年(716)玄宗又降武则天“圣后”之称,改为“则天皇后”,又改高宗庙内“天后圣帝武氏”为“则天皇后武氏”。这也传递出一种信息,对武则天皇帝身份的否定。但开元七年(719)张说所撰《享太庙乐章》中用以享高宗的《钧天舞》,对武则天的措辞又超越了一般对皇后的评价,称高宗“合位娲后,同称伏羲”。[6](P918)“娲后”显然指武则天。而伏羲、女娲两个独立的创世大神,在汉以前的传说中,女娲的地位似乎更高,西汉后期以来,二者才逐渐被附会成对偶神。[14]虽然由独立神演变为伏羲之妻,女娲的地位似乎有所下降,但从北宋时对包括伏羲、女娲在内的三皇的祭祀情况来看,女娲与伏羲在唐代也应是享受同等祭祀待遇的。③并且,据诗中“合”、“同”二字,高宗与武后的关系,应像传世的唐代伏羲女娲图一样,是合为一体的。女娲亦皇亦后的特点最能诠释武则天的历史身份。由此可见,虽然中宗尊奉武则天旨意去其帝号,玄宗更是曾进一步降其尊号,但最迟在开元七年又公开承认了其天子身份,总体上肯定了武则天。这种转变可能与玄宗认可武则天的施政纲领和宠幸武惠妃有关。

既然最高统治者的态度如前所述,那么在众多以诗歌名世的文人心中,武则天时期是读书人的黄金时期,是他们心中的理想时代。李白和杜甫都曾在诗中表现出对武则天赞颂的态度。李白《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有云:“君家全盛日,台鼎何陆离。斩鳌翼娲皇,炼石补天维。”[6](P1789)宗璟为李白的妻弟,诗中称赞宗璟出身名门,祖父宗楚客不仅是武则天从姊之子,还曾辅佐女皇。这里将武则天直接称作“娲皇”,其从事的是类于炼石补天、造福苍生的伟大事业,对武则天充满了崇敬。尽管诗中有对宗璟客套抬高的成分,但也说明辅佐武则天被普遍地当作一种荣耀。其《上云乐》一诗又曰“中国有七圣”,[6](P1689)即指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可见,在李白眼中,武则天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

杜甫也有诗提及武则天,《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往者武后朝,引用多宠嬖。否臧太常议,面折二张势。衰俗凛生风,排荡秋旻霁。忠贞负冤恨,宫阙深旒缀。”[6](P2357)此诗写于玄宗天宝六年(747),谓武后朝张昌宗与张易之兄弟擅权。孤立而言似乎纯粹是对武后的尖锐指责,但结合全诗则发现并非如此。该诗为痛悼李邕之遭谗致死而作,首叹才人凋谢,次叙其书法造诣、学贯天人,继叙其声价之重、好施之情,又伤其遭逢不偶。接着往事再提,追忆李邕在武后和睿宗朝的事迹,表现其立朝风节,但如此正直之人竟在玄宗朝遭小人陷害致死。④诗人认为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正是“宫阙深旒缀”,天子身居九重,耳目壅蔽,当然这也是出于对时政的担忧。相形之下,武后虽宠幸二张,但李邕并未因“面折二张势”⑤(“否臧太常议”为睿宗朝事)而触怒天颜,更未因此招致杀身之祸。诗句的重心不在武后朝的“引用多宠嬖”,而在玄宗朝的“宫阙深旒缀”。故深析全诗后可知,杜甫一方面承认武后晚年确有引用宠嬖的过失,但同时也任用了许多忠直之臣并对他们有所保护,故远不及玄宗晚年的耳目壅蔽。正如其《狄明府》一诗所说:“汝门请从曾翁说,太后当朝多巧诋。狄公执政在末年,浊河终不污清济。”[6](P2367)《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也谓:“太后当朝肃,多才接迹升。”[6](P2515)杜甫对武则天总体上是肯定的,特别是在用人方面。这从其《赠蜀僧闾丘师兄》更可见出:“惟昔武皇后,临轩御乾坤。多士尽儒冠,墨客蔼云屯。当时上紫殿,不独卿相尊。”[6](P2307)此诗写于肃宗上元元年(760),清晰描绘了武后当政时文人墨客受到礼遇、名倾望重的现象。正是在那样的背景下,“吾祖诗冠古,同年蒙主恩”,⑥其祖父杜审言也曾受到武后的召见和擢拔。言语之间,对祖父的经历感到万分荣耀,对武则天心存敬重和感恩,对那个时代满怀憧憬。

晚唐李商隐也有诗咏及武则天,其《利州江潭作》云:“神剑飞来不易销,碧潭珍重驻兰桡。自携明月移灯疾,欲就行云散锦遥。河伯轩窗通贝阙,水宫帷箔卷冰绡。他时燕脯无人寄,雨满空城蕙叶凋。”[15](P1227)题下作者自注“感孕金轮所”,“金轮”即“金轮圣神皇帝”,是武则天称帝后的尊号。诗为作者经过传说中的武则天出生地——利州时所作,当地有龙人交合感孕武后的传说。关于该诗主旨,冯浩与张采田均曰“颇不易解”;有的认为肯定武后选贤任能,作者感慨不与武后同时;有的认为虽咏武后却有其它寄托;杨柳认为该诗“基本思想在讽刺武则天的荒淫奢侈生活,大有‘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之寓意。”[16](P237)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则认为诗人“着眼点不在评价武后这一历史人物,而是对其神异之出身来历怀有浓厚兴趣,故未必有所托寓”。[15](P1233)即诗中只是发挥想象,着力描绘渲染传说中龙人交合的情景,充满浪漫气息,末联回到眼前实境,透露出遗迹荡然的感慨。可见,除了杨柳先生外,其他学者都不认同此诗否定武则天。而杨书实写于文革前,后书稿冻结在出版社,1980年代才得以出版,1997年再版。就在杨先生写作书稿时,“左”的思想已经弥漫学术界,对武则天过于美化和抬高,杨先生正是为了反驳这股潮流才对该诗作出如此解释,论据实不充分。此外,从诗作本身来看,作者称武则天为“金轮”,视其为龙种,说明是承认其皇帝身份的;“他时燕脯无人寄,雨满空城蕙叶凋”,更是感慨如今再没有人用“燕脯”去祭祀龙神,眼前惟见一片遗迹荡然的景象,分明是表达了对武则天的缅怀之情。再者,诗人对武则天并未像对唐玄宗那样,在多首诗歌里明确地讽刺其荒淫奢侈。总体而言,诗人是肯定武则天的。中晚唐时尽管元稹、令狐楚等朝廷重臣对武则天改朝换代提出过异议,但德宗朝名相陆贽、宪宗朝名相李绛都极为肯定武则天的用人方略,而在诗人李商隐那里,肯定武则天恐怕正是基于其用人和政绩。

对武后朝政治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狄仁杰,也常常是诗人歌咏的对象。如高适《三君咏·狄梁公》:“梁公乃贞固,勋烈垂竹帛。昌言太后朝,潜运储君策。待贤开相府,共理登方伯。至今青云人,犹是门下客。”[6](P2208)张祜《读狄梁公传》:“失运庐陵厄,乘时武后尊。五丁扶造化,一柱正乾坤。上保储皇位,深然国老勋。圣朝虽百代,长合问王孙。”[17](P38)这些诗一般都盛赞狄仁杰迎立中宗、匡复唐室之功,但都未否定武则天,相反倒从侧面说明武则天能任用贤人,甚至为盛唐储备了人才。

三、唐代有关武则天诗歌的启示

综观唐代关于武则天的诗歌,我们可以发现如下问题:

一、除个别与特殊政治事件关系密切的诗歌之外,诗人在武则天生前对其基本都是歌颂的,其原因当然有歌功颂德的政治投机需要,这种庙堂文学显得典重雅正,不免刻意歌颂之嫌。但武周后期相当一部分诗歌不自觉地流露出诗人幸逢明君、君臣同乐的盛世情怀,体现出武周晚年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武则天死后,诗人们多持怀念心理,肯定其选贤任能、怜才爱才,没有诗歌否定其改朝换代、牝鸡司晨等,这与唐文和其它历史典籍中所体现的唐人对武则天的态度有所不同。唐文中涉及对武则天评价的多为公文,往往是为某项政治主张张本,或出于揣测君主意愿,政治倾向性大于情感倾向性。史书的编撰亦在很大程度上受官方意志影响,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礼制,垂于将来,故对历史事件的记录会有一定的选择和褒贬。比如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氏檄》“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的辱骂,[11](P2009)意在煽动人心共反武氏。沈既济《论则天不宜称本纪议》谓则天“体自坤顺,位居乾极,以柔乘刚,天纪倒张,进以强有,退非德让”、“牝司燕啄之踪,难于备述”,[11](P4867)极力诋毁武则天,并反对吴兢在《国史》中将其列入本纪,其初衷即在于“正君臣”“维家邦”的政治用意。《旧唐书·元稹传》所载其《教本书》指责武则天“用至母后临朝,剪弃王室”,[7](P4329)亦出于对太子教育的考虑。中唐取材于国史旧闻的笔记体史书《大唐新语》,多记叙武则天觊觎皇位、排除异己、宠嬖专权之事,且其事多为两《唐书》所采用,作者在序中就表明该书“事关政教,言涉文词,道可师模,志将存古”,[18](P209)书末的“总论”中又批评很多史书“徒有著述之名,无裨政教之阙”。[18](P338)可见作者的目的全为有裨政教。民间野史如孙樵《孙氏西斋录》的序文中亦谓:“条天后擅政之年下系中宗者何?紫色润位,不可谓正。予惧后世牵以称临也。”[11](P8332-8333)相比而言,诗歌与政治的关系要疏远一些,受官方意志影响也小得多,更多地反映了诗人的本真情感,可以说唐人在诗歌中对武则天基本都是肯定的。因此,尽管陈子昂之后的唐诗十分讲求“兴寄”,但它远不是政治的传声筒,即便是初唐那些颂美型宫廷诗,也多少浸润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我们认为这些是出于众多诗人的真心歌颂。正如同汉赋的铺张扬厉反映了汉代大一统的帝国气势,满朝文士的颂美也体现了武则天的宏大气魄和深得士人之心。盛唐以后的诗歌则更加走出了宫廷,具备了游离于政权以外的自由品质,体现了作为普通诗人的情感倾向。

二、唐诗对武则天的评价与宋代以后诗歌对武则天的评价也存在较大差异。后世虽也有少量肯定武则天善于用人等方面的诗歌,如元末叶颙《唐武则天传》:“天人共愤世皆嫌,垂拱焉能二十年?谁信裙钗珠翠侣,反胜冠冕任英贤。”[19]清代袁枚《武后陵诗》:“鹤监尽容才子住,南牙不放阿师颠……十月梨花知宰相,一篇檄草叹文章。”[20]但更多的是对武则天的讽刺甚至谩骂,如北宋王禹偁《感兴》:“秦政本独夫,则天乃淫妪。”[21]南宋汪元量《余将南归燕赵诸公子携妓把酒饯别醉中作把酒听歌行》:“汉家之乱吕太后,唐家之乱武则天。”[22]金代赵秉文《过乾陵》:“一抔土未干,衮服易祎衣。好还虽天道,剪伐尽本枝。凄凉庐陵谪,慷慨黃台辞。”[23]元代杨维桢:“镜殿⑦青春密戏多,玉肌相照影相摹。六郎酣战明空笑,对对鸳鸯浴锦波。”[24]明代李梦阳《乾陵歌》:“百年枯骨且不保,妇人立身何草草。”[25]清代谭莹《咸阳》:“乾陵女主偏治庙,阿荦胡雏漫入宫。”[26]这些诗尖锐批评了武则天的狐媚惑主、改朝换代、女性干权、淫乱宫闱、任用酷吏、剪伐宗室,甚至偏激地认为其任用的都是“阿荦胡雏”那些边远地区未经开化的胡人。后世诗歌对武则天的普遍否定,一是受五代以来《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通鉴纲目》等史书中对武则天负面描绘的影响,对武则天形象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认识;二是随着宋代理学的兴起,对封建伦理纲常秩序的强调,自然对武则天的评价会越来越低。幸运的是,唐诗走出了宫廷,摆脱了政权和官方的束缚,但还未来得及落入理学的樊笼之中。

三、盛唐以后的诗人之所以特别关注武则天的用人方略而不及其它,一是因武则天确有识人之才、容人之量、用人之智,提拔过很多非常之才,以至他们的后人都引以为傲;二是唐朝后期朝政衰落、人才凋谢,致使诗人怀念武后时期的人才济济;三是诗人多怀才不遇,渴望得遇明君一展抱负;四是诗歌的体制特点决定了它不像散文那样能够对人物做一较为集中的整体描写和评价,而是往往由某一兴发点引发,具有就事论事的特点,因而一般只涉及某一个方面。不过,杜甫虽极力称赞武则天的人才政策,但其对武则天的称呼则是“武后”“武皇后”、“太后”,承认武则天执政的事实,同时否定其皇帝名分,体现了杜甫深厚的儒家正统意识。

四、从唐代宫廷史来看,武则天与高宗,玄宗与杨贵妃都存在乱伦关系;武则天宠幸二张、玄宗宠幸贵妃都是导致政变的潜在原因之一,但从诗歌歌咏情况来看,以玄宗私生活为题材的有相当数量,而终唐一代咏及武则天私生活的诗歌则基本没有。南宋洪迈《容斋续笔·唐诗无讳避》曾云:“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27](P805)并列举杜甫《哀江头》、《丽人行》等诗,张祜《邠王小管》、《玉环琵琶》、《宁哥来》、《华清宫》、《集灵台》等30篇,及李商隐《华清宫》、《马嵬》、《骊山》、《龙池》为例。这些诗歌所咏均为开元天宝间事,其中张祜的诗还曾被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指责为“专觅宫闱琐事,被之讽咏,扬其阙失”[28](P2080)。若说杜甫身当其时,其诗是指陈时事,那么张祜和李商隐诗均属咏史,但他们同样钟情于玄宗朝事而不及武则天。究其原因,可能一方面,玄宗开创的盛世让唐人无限留恋,其沉迷女色导致的安史之乱给唐人造成更大的心理冲击,给中晚唐诗人留下更大的心理阴影。另一方面,武则天是唯一的女皇,从讽谕时政来说不具有可借鉴性,所以不仅是唐代,就是之后历朝历代都没有借武则天后宫之事来讽谕皇帝的。由此也可见出,唐诗总是具有较强的现实精神,并非单纯以“专觅宫闱琐事”为乐,而往往意在讽谏。再者,由于白居易《长恨歌》巨大而持久的影响力,李杨故事受到更多的关注。最后,亦可能出于张祜、李商隐对玄宗和武则天不同的情感评价。当然,历代诗歌中最关注武则天私生活的是明代,但那已经完全是直接的讽刺和丑化,毫无唐诗的讽谏和温柔敦厚可言,这与明代的社会风气和当时小说对武则天形象的歪曲有关。

总之,唐代诗歌对武则天的评价体现出与唐文、唐史不同的倾向,它更直接地体现了唐代诗人对武则天的个人情感,也折射了唐诗宝贵的自由品质。同时,在对武则天的态度问题上,唐诗也与后代诗歌存在很大的差异,它们分别反映了各个时期不同的社会思想、风尚及诗歌艺术追求。唐代关于武则天的诗歌表明,唐诗虽然侧重个人抒情,但仍具备强烈的现实精神。这些诗歌理应受到史学和文学研究者的重视。

注释:

①据《资治通鉴》卷200,高宗显庆五年(660):“冬,十月,上初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决之……由是始委以政事,权与人主侔矣。”

②《大唐新语》卷8:“先有讹言云:‘一条线挽天枢。’言其不经久也,故休烈诗及之”。

③据李丹阳《伏羲女娲形象流变考》,对三皇的祭祀,“宋太祖赵匡胤于建隆元年(960),诏三年一祭,牲用太牢,制作专用的祭器,祭祀时间沿袭唐制。”说明在唐代女娲与伏羲也是共同当作三皇受祭祀的。

④《新唐书》卷202《李邕传》:“宰相李林甫素忌邕,因传以罪。诏刑部员外郎祁顺之、监察御史罗希奭就郡杖杀之,时年七十。”

⑤《新唐书》卷104《张行成传》:“御史中丞宋璟劾张昌宗等反状,武后不应,邕立阶下大言曰:‘璟所陈社稷大计,陛下当听。’后色解,即可璟奏。”

⑥《新唐书》卷201《杜审言传》:“武后召审言,将用之,问曰:‘卿喜否?’审言蹈舞谢,后令赋《欢喜诗》,叹重其文,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

⑦明杨慎《升庵集》卷60:“唐高宗造镜殿,武后意也。四壁皆安镜,为白昼秘戏之需。”

[1]陈 辽.中国文学中的“武则天”现象[J].江苏社会科学,1995(06):111-113.

[2]王双怀.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J].人文杂志,1996(03):69-71.

[3]郭绍林.论古人的武则天地位观[J].洛阳师专学报,1996(03):59-65.

[4]陈文新.中国文学编年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5](唐)卢照邻、杨 炯著,徐明霞点校.卢照邻集·杨炯集[M].北京:中华书局.

[6](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

[7](后晋)刘 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

[8](唐)张 鷟著,赵守俨校点.朝野佥载·隋唐嘉话[M].北京:中华书局,1979.

[9]葛晓音.论宫廷文人在初唐诗歌艺术发展中的作用[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4):69-74.

[10](唐)沈佺期、宋之问著,陶敏、易淑琼校注.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1](清)董 诰等编.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臧 嵘.武则天的铁杆忠臣——崔融[J].文史知识,2014(01):60-68.

[13]胡可先.墓志新辑唐代挽歌考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3):175-183.

[14]李丹阳.伏羲女娲形象流变考[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02):140-155.

[15]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6]杨 柳.李商隐评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17](唐)张 祜著,尹占华校注.张祜诗集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7.

[18](唐)刘 肃.大唐新语[M].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9](元)叶 颙.樵云独唱:卷四[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0](清)袁 枚.小仓山房集诗集:卷八[M].清乾隆刻增修本.

[21]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2](宋)汪元亮.湖山类稿:卷三[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金)赵秉文.滏水集:卷五[M].四部丛刊景明钞本.

[24](元)杨维桢.乐府补:卷四[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5](明)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三[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6](清)谭 莹.乐志堂诗集:卷九[M].清咸丰九年吏隐园刻本.

[27]程毅中.宋人诗话外编[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28]郭绍虞.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The Study of the Evaluation of Wu Zetian from the Poetry in the Tang Dynasty——Another Discussion on the Free Quality and Realistic Spirit of the Poetry in the Tang Dynasty

LU Jiao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Anqing Teachers College,Anqing Anhui,246133)

Wu Zetian's merits and demerits have always been controversial.Previous studies are mostly based on the history books,novels,drama,film or television works,but poetries have not been paid attention to.The evaluation of Wu Zetian of the poetry in the Tang Dynasty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ose and the history of the Dynasty.There are big differences with the later poetry also.Investigate its reason,one is the poetry is different from the document.The poetry reflects the poet's true emotion which has relative political alienation.The second is Wu Zetian's image is not distorted by generations of historians and thinkers in future generations.The third is the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are not concerned about Wu Zetian's private life that no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e poetry about Wu Zetian's in the Tang Dynasty reflects the valuable free quality and realistic spirit.

Wu Zetian;evaluation;the poetry in the Tang Dynasty;free quality;realistic spirit

I222.7;I207.227

A

〔责任编辑 裴兴荣〕

2016-10-25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5A397);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一般项目(2016jyxm0613)

卢 娇(1982-),女,安徽庐江人,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1674-0882(2017)01-0056-07

猜你喜欢

武则天诗歌
诗歌不除外
“离猫为你守四方”——《大云经神皇授记义疏》中的武则天
MYTH AND MECHAS
武则天的遗嘱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
武则天陵墓前“无字碑”解读
武则天与文化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