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十九首》“一字千金”语言艺术论析

2017-04-01方瑞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叠字思妇

方瑞

(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古诗十九首》“一字千金”语言艺术论析

方瑞

(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五言诗代表作,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语言自然、精练、优美而富有节奏,语言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多样,精妙地展示了诗人内心微妙、复杂的情感。《古诗十九首》积极向民间文学学习,又从《诗经》、《楚辞》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深厚造诣和独具匠心的语言艺术成就使其成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对后世诗人的语言运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自然美;节奏美;整体美;影响

东汉末年,政治混乱,社会黑暗,一大批中下层文人远离故土,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便是这些失意文人痛苦的呻吟。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游子的羁旅情思和思妇的闺中愁怨,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感伤文学。“古诗”在后世专指两汉无名氏群体所作的五言诗歌,而《古诗十九首》作为“古诗”的代表作,语言朴素真切,善用比兴,情景交融。以下就《古诗十九首》语言艺术的特色加以阐述。

一、传继乐府民歌朴素、自然,言辞精练,内涵丰富

(一)言有尽而意无穷,展现出“深衷浅貌、短语长情”语言风格[1](P89)汉乐府民歌的语言质朴浅近,多使用口语且富有表现力,对《古诗十九首》语言的运用影响最大,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妇病行》)“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战城南》)言辞恳切,极易引起情感的共鸣,继承了民歌质朴风格,丝毫没有《诗经》的古奥气,没有当时盛行辞赋的贵族气,也没有六朝诗歌的胭脂气。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孟冬寒气至》)主人公先追忆遥远的往事,三年前收到的丈夫的来信虽只有只言片语,但她仍旧分外珍惜,随身携带,如同奇宝一般加以保管。生动流畅,字里行间蕴含着思妇的一片痴情。诗歌在表达情感时,不追求字句上淋漓尽致的表述,也不将所表达的感情写得十分具体,而以舒缓的笔调、平实的语言向他人娓娓道来,毫无矫揉造作之态。闺情诗《凛凛岁云暮》从岁暮的景物写起,凉风萧瑟,不禁想到远方“游子寒无衣”,没有着力选择的痕迹,没有雕章琢句,行云流水一般抒发了人间真情。“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行行重行行》)“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孟冬寒气至》)都是离恨多愁的佳句,无论叙述描写都“平平道出,且无用工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略不作意”。[2](P39)“省力”、“自然”的“家常话”历来都受人推崇。

(二)造句构辞精审,呈现出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 王世贞曰:“风雅三百,古诗十九首,人谓无句法,非也,极自有法,无阶级可寻耳。”[3](P15)十九首诗歌造句精巧,场面描写往往生动活泼,如《青青河畔草》运用虚实远近等映衬手法,构成空灵的艺术境界。《客从远方来》抒写了一位思妇收到丈夫礼物时的喜悦,篇幅虽短小,却极具章法,安排得跌宕多姿。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应紧跟在“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句之后,作者并非这样安排,而在中间插入了“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强调此两句并予以提前,符合思妇收到远方丈夫礼品时喜悦的情态,急切地向他们展露其丈夫对她未曾变心。篇末,“谁能别离此”又与“远方”及“万余里”遥相呼应。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回车驾言迈》)烘托悲凉愁苦的气氛,暗示时光的流逝,此四句的意境也值得玩味,由“车”到“长道”,再到“四顾”之旷野,层次分明,按点、线、面逐渐扩展。“迈”、“悠悠”、“茫茫”、“摇”,叠词与单字交错,烘托出凄清的气氛。“东风”与“百草”之间置一“摇”字,形象生动地描摹出风吹草动之态,更蕴含诗人悲凉、凄冷的心态,“摇”字足见诗人的炼字功力。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今日良宴会》)和“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驱车上东门》)写出了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感慨。“以胶投漆中,谁能离别此。”(《客从远方来》)写爱情的缠绵和对爱情的坚贞。“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行行重行行》)写出了相思之苦。这些诗句的语言简洁生动,富有哲理,精辟凝炼,有的已成为名言警句。

在《古诗十九首》中,多处引用《诗经》和《楚辞》,有的引用诗句,有的化用意境。“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中的“涉江”暗示主人公过着如同《涉江》中屈原一样流离失所的生活。采芳草赠人是古人的习俗,《楚辞》道:“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同心而离居”中的“同心”,《易·击辞》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里指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由望见一片芳草而想到采之赠人,而道路遥远,欲赠不能,最后写同心两人而分居两地,此诗在遣词造句方面化用《楚辞》。

诗中还借用古代的神话人物。“谁能比此曲,无乃杞梁妻。”(《西北有高楼》)相传春秋齐国大夫杞梁战死,其妻悲恸于“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4](P40)杞梁妻的悲愁与诗中女主人公有相通之处,女主人公的命运之悲惨、生活之艰辛便可想而知。“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生年不满百》)王子乔是《列仙传》中神话人物,被仙人浮丘公引去嵩山修炼,终于乘鹤成仙。生活在苦闷的时代,诗人们也希望如同王子乔一般幸运,多“服食求神仙”(《驱车上东门》),但终究“多为药所误”,无非是一场空梦,还不如畅饮美酒,及时行乐。

《十九首》语言上最大特点就是看去无一奇字,无一奇句,然而无字无句不奇,使你感到无一处可以增减,无一处不生动,无一处不妥贴。唐代皎然曾赞叹:“《十九首》辞精义炳,婉而成章,始见作用之功。”[5](P103-104)

二、“随语成韵、随韵成趣”的语言富有音乐性,优美而单纯[6](P25)

(一)叠字的使用,以少胜多,化单调为丰满 叠字在口头语言和民歌中惯常使用,恰当运用叠字可以在简单的字面中表达出复杂的情感,构成低昂、舒缓的和声美,以抒发悲愤、缠绵的肺腑之情。19首诗歌共用叠字19个:行行、青青、郁郁、盈盈、皎皎、娥娥、纤纤、磊磊、戚戚、浩浩、历历、冉冉、悠悠、迢迢、脉脉、茫茫、萧萧、凛凛、区区,甚至有的还被重复使用。《行行重行行》中,首句五字,连叠用四个“行”。仅用一“重”缔结。“行行”言远离故土,“重行行”道出离乡甚远,一开始就渲染出一种孤寂、愁苦的氛围。

《青青河畔草》中连用了六个叠字,形象生动,语言贴切。“青青”和“郁郁”展现了草和柳的生机勃勃,“盈盈”、“皎皎”展现了美人娇美的体态和娇媚的风姿,“娥娥”、“纤纤”更是对美人作了细部的刻画,叠字的运用形象展示了荡子妇娇艳的仪态。六个叠字形容对象不同,用法错综变化,但彼此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顾炎武云:“古诗‘青青河畔草……’连用六叠字,亦极自然,下此即无人可继。”[7](P187)十九首中的叠字无一处不妥帖,无一处不真实,无一处不生动,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情感表现得缠绵徘恻,哀怨动人。

《古诗十九首》还使用了大量的连绵词。“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明月何皎皎》)“徘徊”韵母重复,延伸了在听者耳际的感受,表现了诗人苦苦思索的情形。类似的还有“彷徨”、“逶迤”、“踯躅”、“轗轲”等,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

(二)运用回环复沓、双关隐语,渲染营造气氛《古诗十九首》深受《诗经》重章复沓的影响,显示出回环复沓的音乐美。《行行复行行》就表现出古典诗歌“回环复沓”的特点,“相去万余里”,思妇与游子相距万里,思妇以丈夫所在的地方为天涯,游子以妻子所处的故土为天涯,所以“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承接前两句而来,说明路途坎坷且遥远,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相距甚远,只是描写的角度不同而已,下文的“衣带日已缓”和“思君令人老”用意也是重复的。“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今日良宴会》)中的“齐”“同”“俱”三字都表示一个意思。《古诗十九首》多处运用叠字,《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还有叠字连用情况,这也成就了诗歌的回环之美。朱自清在《古诗十九首释》中评论:“诗中连用迭字,只是求整齐,跟对偶有相似的作用。整齐也是一种回环复沓,可以增进情感的强度。”为避免重复,回环复沓中也有所变化,这在《涉江采芙蓉》中尤为突出,“‘涉江’说‘采’,下句便省去‘采’字,各式就各别;而两语的背景又各不相同。‘远道’是泛指,‘旧乡’是专指;‘远道’是‘天一方’,‘长路漫浩浩’是这‘一方’到那‘一方’的中间。这样便不单调。而诗中主人公相思的深切却得籍这些复沓处显出”。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客从远方来》)往被中装入丝棉叫做“著”,被缘边以丝缕缔结,这些在常人看来均为平常事,而在思妇眼中,这些都有特殊的含义。著棉,正像自己的相思之情一样绵绵不断,而“丝”与“思”谐音,装入其中的正是自己绵绵不尽的相思啊。“缘结”暗示夫妻今世结缘永不分离的美好心愿,巧用谐音双关,把正浮想中的怨妇痴情表达得巧妙而生动。“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西北有高楼》)既表达了听者对诗中主人公无尽的同情,又寄托了知音难觅的感叹和自己怀才不遇的内心苦闷,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和绵长的回味。

(三)把握整体节奏,体现诗歌韵律美 “攀条折其荣”(《庭中有奇树》)中的“荣”本为“花”,但为避免与上句“绿叶发华滋”中的“华”重复,将“花”改作“荣”。《古诗十九首》虽不讲究声病,然而格律音节已略有把握。《西北有高楼》一韵到底,不换韵脚,古诗中押韵较宽,凡是相邻近的韵部,都可彼此押韵,尽管现在读来不大顺口,但在古代却很通畅。《凛凛岁云暮》一共20句,支微韵通押,一韵到底,诗分五节,每节四句,每一句转一意,层次分明。诸如此类的还有《明月皎夜光》、《行行重行行》等。

《古诗十九首》皆出自文人之手,惯用叠字以描摹情态,声情并茂,与诗歌的音乐节奏相统一。所用的叠字,常常是平仄相对,造成了一种错综变化的韵味,使作品更加富有音乐美。十九首诗中,成双成对地叠字,往往是先平后仄,平仄相对。“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青青河畔草》)“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这些句中,出句叠字是平声,对句叠字是仄声。诗人根据汉字声调升降特点,在诗歌中加以巧妙的运用,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性。“洛中何郁郁,戚戚何所迫。”(《青青陵上柏》)“戚戚”使节奏缓慢下来,音调的低沉传达了如泣如涕的情感,“何所迫”又缓缓将节奏上扬,流露出内心的不甘和困惑,抒发了诗的内在情感。五言诗早在《诗经》中就已出现,作为五言体的《古诗十九首》与四言诗相比,虽只多一字,却有更多的回转余地,表情达意上较音节板滞的四言体更加生动和灵活,能更加充分地表达诗人的才情。五言诗从萌芽,历经多年才发展到《古诗十九首》这般纯熟的地步,此后五言诗在内容上虽然经过多次变更,而格调形式总不能超出其范围,可见十九首的格律对诗歌的音乐性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直曲相间、虚实相映、正反相对,抒发微妙复杂的情感

(一)抒情以宛曲与直抒胸臆相结合 《古诗十九首》“婉转附物,怊怅切情”,[8](P34)含蓄而婉转地抒发情感,不苛求淋漓尽致的表述。《明月皎夜光》以秋夜见闻起兴,借一片萧瑟的景象,引起悲秋之感,这似与全诗主旨毫无关联,实为宛曲成章。有夜半不眠之时,听到促织发出的哀音,时光的流逝,岁月的变迁,触动了同伴相弃的伤痛,就在愤慨难以控制的时候,借箕、斗、牵牛作比,唤起读者联想。《古诗十九首》中的闺情诗可能并非真正出自思妇之手,而是游子以我之怀思,猜彼之心境,模仿思妇的手笔而作。其代言体对婉转缠绵的抒情功不可没,借思妇之口抒写相思之苦,较游子直接感叹要宛曲动人得多。采用这种手法的还有《行行重行行》、《凛凛岁云暮》等等。

《驱车上东门》直抒胸臆中抒写了混乱时代中文人志士的颓废思想和病态心理。主人公驱车“上东门”,眼见“郭比墓”,望见白杨与松柏,触景生情,引起感想。对于如同“朝露”的人生,应该如何度过呢?服药成仙是不可能的,在纵情行乐中释放对生命的热爱,诗歌感情激奋,气势豪宕,不可遏制。《生年不满百》渲染了人生易逝、及时行乐的紧迫感。“秉烛游”在放情行乐中排解“昼短苦夜长”,表达情感直白大胆,毫不矫饰。此类表现手法与宛曲动人之作形成鲜明对比。《回车驾言迈》、《去者日以疏》、《青青陵上陌》都直抒出作者因时光飞逝而功名未成的焦虑和人生感慨。

(二)用笔在虚实之间 《凛凛岁月暮》描写闺中怨妇积思成梦,迷离恍惚的情态。“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是其夫所言,短暂的快乐时光留下了无限回忆,不断在梦中再现,而梦醒后只能“垂涕沾双扉”,质朴自然,读来不禁黯然伤神。《东城高且长》叙写诗人在城墙上观望风景,描摹“荡涤放情志”的所想所感,在恍惚的梦境中,遇到一位“颜如玉”的美人,清曲一首,格外悲恸感人。这情景实为煞有介事的虚境罢了,使人不禁为主人公的孤苦和落寞而忧伤,实为诗人在苦闷之际所做的一个“白日梦”。《西北有高楼》也采用了虚实相间的手法。高楼听曲只是诗人的幻境,歌者咏而知音难寻,实为诗人表露伯乐难求的内心痛苦,借助于痛苦幻想,表现得分外震人心扉。

(三)正反相成以欢笑写悲哀 《青青河畔草》摹写了一幅精美的丽春少妇出行图,春天的景物引人入胜,少妇的美貌令人叹为观止,而明艳的春光与少妇内心寂寞相对,娇艳的容貌与其内心的憔悴格格不入,荡子妇只能登楼远眺远方,希望游子能早日归来。诗人将矛盾的两组事物加以统一,就是通过女主人公特殊的身份加以联系,“昔日倡家女,今为荡子妇。”在自然真率的摹写中,通过这一从良倡妇的形象,可以看出汉末中下层妇女的悲剧命运,着实令人同情。《今日良宴会》开篇四句直陈宴乐,通篇用了许多褒义词,形容“宴会”用了“良”、“欢乐”,形容音乐用“逸响”、“新声”、“妙入神”,诗中散发着欢乐的情调。对于这些同病相怜的失意文人的相聚,内心应是痛苦而悲伤的,但以迫切的口吻发出了“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的豪言壮语,就如人高兴之至会流泪、悲哀之极会发出笑声,这种内心情感和外部表现的不相一致是正常的,非常恰当地将主人公内心微妙的情感世界表现了出来,让人回味万千。

四、《古诗十九首》悲情语言艺术对后世诗人创作的影响

(一)以悲为美的创作风格,深化了中国文学的哀伤基调 《古诗十九首》的离情别绪抒写了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而思乡和怀人是人之常情,这哀伤之情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引发了后继者的内心共鸣。生命意识的张扬,对人生真谛的探索更引起了无数文人的同感。自然万物的永恒,如“磐石”、“金石”、“涧中石”一般,而生命的短暂便如“百草”、“秋蝉”、“朝露”,引发了生命易逝的哀叹,写出了这一批杰出的无名氏诗人的愁苦情结。

从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就可见出中国文人注重对个体情感的思考,而思考的结果往往又流泄于笔端,他们对亲人的渴望,对人生的抱负难以实现,对现实的苦闷和哀伤便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学的深处,人生失意、壮志难酬的悲情美也最容易打动人的心弦。社会动乱和政治黑暗促使文人们主体意识的觉醒,饱尝时代的苦楚的同时深思着社会发展和人生价值。而作为感伤主义文学最早和最集中代表的《古诗十九首》更将这一悲情放大,对千百年的中国文坛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后来的诗人不但多受其影响,并且还有许多作家,如陆机、刘铄、谢惠连、鲍照、江淹、孟浩然、韦应物、杨忆、洪适、陈襄、王闓等都有拟作。”[9](P1)其以悲为美的创作风格对文人创作,特别对魏晋南北朝的诗人有着重大的影响。

曹植后期的作品多表现壮志难酬的郁愤心情,代表作《赠白马王彪》充满了人生无力挣扎的悲苦。“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可见与弟离别的无尽悲伤。“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唏。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令心悲。”表现出对生命易逝而事业无成的叹息。

阮籍《咏怀诗》同样表现对人生的悲叹,但不同于古诗十九首中“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的哀叹,而是超越了一己之悲去思索人类的哀伤。“人言欲延年,延年欲焉之?黄鹄呼子安,千秋未可期。独坐山岩中,恻怆怀所思。”(《咏怀》五十五)诗人认为自然规律使人生早早调落而且世事无常,社会险恶也给人以重重忧患。阮籍把“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咏怀》三十三)的人生写得无比沉痛,是基于其对人生悲剧的苦苦思考。

田园诗的开创者陶渊明,用平易质朴的语言描写农村生活景物,如数家珍,亲切平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等耳熟能详的名句,如同口语娓娓道来。陶诗中也不乏哀伤之作,如其《挽歌诗》、《拟古诗》等篇什,坦言悲伤孤独和对死亡的感叹。

谢灵运的山水诗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在诗中注重对局部景物的描绘,将情思与景物交融。“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表现作者久病初愈后看到生机勃勃大自然的惊喜,将物我完全融为一体。鲍照的诗风中带有慷慨悲凉的气息,乐府和五言古诗抒写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悲愤,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慨叹,还有许多思妇别离相思的痛苦,谢灵运的拟古诗也表现内心深深的哀伤。

(二)感伤的语言表现手法对后继者的启迪 《古诗十九首》散发了淡淡的哀伤和忧愁,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构成了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去者日已疏,来者日已亲。”(《去者日已疏》)以独特的视角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昴《登幽州台歌》)一样的悠远无限、孤独悲凉。

《古诗十九首》叠字的灵活运用,充分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对后代诗人创作有很大影响,出现了不少摹仿之作,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脉脉复脉脉,东楼无宿客。”(白居易《东楼晓》)李清照在《声声慢》连用七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明显受到了《青青河畔草》中连用六个叠字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含蓄的表现手法也广被文人采用。《迢迢牵牛星》中抒情主人公并未直接出现,对牛郎织女的感慨引起读者深厚的情感,对作者远离爱人的怜惜,更能引起读者联想到自己所爱之人的远离而心灵恸泣。作者是否专写爱情,或有其他寄托,我们便不得而知了。这种诗风在唐代大有发展,孟浩然在《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欲济无舟楫”表达了渴望被伯乐发现,把希望得到张丞相的援引而一登仕途的迫切渴望展现得淋漓尽致。

西晋陆机曾逐字逐句摹写了12首《拟古诗》,陆机仿“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涉江采芙蓉》)作“上山采琼蕊,穷谷饶芳兰。”对夜不能寐的摹写也有相同之处,“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赴洛道中作》其二化用了《明月何皎皎》中“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建安才子王粲“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七哀诗》其二)更是通过抚琴来表达乡愁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古诗十九首》浓缩了一个阶层的苦楚和悲哀,写尽了诗人心灵的苦难,其沉郁的悲情风格,为后世文人纷纷效仿。

在中国文学史上,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标志着文人五言诗已达到成熟阶段,刘勰赞叹其为“五言之冠冕”。[8](P34)在艺术表现上,既接受了《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又向汉代乐府民歌汲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古诗十九首》将民歌语言的素朴、自然、生动和文人化语言的典雅、铺排进行了高度的融合和统一,被众多文人所摹写和仿效。

[1](明)陆时雍.古诗镜[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明)谢 榛.四溟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明)王世贞.艺苑卮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汉)刘 向.列女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

[5](唐)皎 然.诗式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6](明)胡应麟.诗薮[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清)顾炎武.日知录[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

[8](南朝梁)刘 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9]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5.

Analysis ofNineteen Ancient Poemson the Art of Gold Language

FANG Ru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Anqing Normal University,Anqing Anhui,246133)

TheNineteen Ancient Poemsis the Han Dynasty poem masterpiece,occupying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lassical poetry.Language is natural,refined,beautiful and full of rhythm,language expression and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is various,delicately showing the subtle and complicated emotions in the poet's heart.TheNineteen Ancient Poemslanguage paradigm actively learns from the folk literature,again absorbs rich nutrition from theBook of Songs,Chu Ci,its deep attainments and unique language art achievements promote it as the symbol of the mature poom,which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in poet's language using.

Nineteen Ancient Poems;beauty of nature;rhythm beauty;overall beauty;impact

I207.227;I222.7

A

〔责任编辑 裴兴荣〕

2016-10-2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6YJC710004);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2AHSK11-12D186);安庆师范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SK201314)

方 瑞(1983-),男,安徽六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1674-0882(2017)01-0051-05

猜你喜欢

古诗十九首叠字思妇
春 思
长相思·一重山
《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 思妇诗”比较研究
奇特的叠字联
《古诗十九首》的色彩
《古诗十九首》教学实践初探
《古诗十九首》思想新解
叠字家园
叠字话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