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

2017-04-01张晶晶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词语语文孩子

张晶晶

語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只有这样词语才会在学生心中变得丰厚起来。

——李海林教授(语文教育家)

在我看来,搭建语文殿堂就如同盖房子一样,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拼音是垫脚石,字词是地基,句子是框架,段落是楼层,篇章是外墙。至于内部的工程,就要靠个人的语文素养和生活的经验积累去不断地进行装修完善了。不难看出,字词是搭建这座殿堂最为关键的部分。在小学各学段教学中,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基础,不容忽视,也不能忽视。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词语都极富有伸张力和想象力的,它们不是僵化古板地孤立存在的,而是承载着写作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情感倾向等,有着广阔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开拓思维,是学生语言发展的良好依托和载体,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巨大宝库。可是提到词语教学,老师们大多唉声叹气:词语教学太枯燥了,无非是读准字音,理解意思。学生不感兴趣,老师也教不出什么名堂,不像句段、篇章,可读可品,可诵可演。目前词语教学的现状一般有以下几种:

(1)浮光掠影,一读而过。(各种读,看似形式多样,其实只停留在“音”上,对于词语的理解只是蜻蜓点水。)

(2)形式单一,一问而已。(浅表性教学:读懂了哪些词?还有那些词不理解?操作程序化,缺乏趣味性。)

(3)不闻不问,一丢了事。(以“自主学习”为借口,以预习自学为方法,课堂上一带而过。)

上述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未能正确把握词语教学的内涵和规律——汉字是表意文字,音形义结合,要在语境中识字学词。二是未能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如何让词语在孩子心中鲜活起来呢?以下将结合教学中的实例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将多种词语教学策略融入语文课堂的心得。

策略一:从字到词进行理解

1.查找工具书

这是理解词语最普遍使用的方法,也是学生预习自学的主要途径。在课堂上指导时要注意,遇到“一字多义”的情况时,要指导孩子找到合适的选项,并理解这个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表达的不同意思,并学会使用。这时就需要将字融入词中,再将词融入到句子中,甚至融入到课文大环境中去进行辨析。

2.连字成词

连字成词,顾名思义就是将字意连起来成为词意。例:《揠苗助长》教学中,理解“揠”就是拔,“助”是帮助,连起来就是:把苗拔起来,帮助它生长。《守株待兔》中,“守”就是守住、把守,“株”指树,“待”是等待,连起来的字面意思:就是守在大树边等待兔子。像这样的寓言故事,将题目的意思弄懂了,也就明白了课文的大致内容。词文相融,一箭双雕,恰到好处。

3.突破关键字

例:《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片断。

师:谁来说“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颜色很多,有红的,有紫的。

师:只是颜色多吗?“姹”和“嫣”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课件:姹是美丽的意思,嫣是娇嫩的意思。

师:姹紫嫣红不仅指花的颜色多,而且这些花还很娇嫩。以后遇到这种结构的词语,我们可以用突破关键字的方法来正确理解词语。

4.结合字形体会

例:“慌忙”“泥泞”“芬芳”这类型的词语,可以引导学生从偏旁上大致猜出词语的意思,了解汉字形旁的表意作用,同时指导书写,互相融合,强化记忆。

策略二:形成画面帮助理解

1.借助影像资料

例1:《矛与盾的集合》片断

看“坦克大战”视频,帮助理解“大显神威”。

视频解说词:孩子们你们看,坦克出场了!这个庞然大物能爬陡坡,越宽壕,涉深水,穿沼泽,驰骋战场无所阻挡,在战场上施展着自己全部的威力!

例2:二上《识字1》中出现的都是描写秋天的词,像“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等词学生不好理解,可以借助秋天的图片帮助学生感知,在理解词语之余受到了美的熏陶。

使用这样的方法时需注意:影像资料要进行精心地选择,画质要清晰,内容要和词语内容相吻合,否则不但起不到辅助作用,反而形成误导。

2.借助汉字造字法

例1:《矛与盾的集合》一开始,出示“集”的甲骨文,让生猜猜是课题中的哪个字。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上面一只鸟,下面一个小树叉。

师:猜猜是什么意思?

生:鸟儿停在大树上。

师:对了,“隹”就是鸟的意思,不过不是一只鸟停在大树上,是一群鸟一块儿停在大树上,猜到是哪个字了吗?

生:“集合”的“集”。

(生由此体会到“集合”有聚集、聚拢的意思。)

例2:《揠苗助长》中“焦”的教学。

出示图片

师:看看图上画着什么?

生:火上架着树枝在烤小鸟。

师:是啊,火势那么猛,把鸟儿都烤“焦”啦!(出示田字格里的“焦”字。)

观察这幅图和这个字,看看有什么共通之处。

生1:下面的火就是四点底。

生2:“隹”是鸟的意思,所以图上在烤鸟儿呢!那个单人旁还像架起鸟儿的小树叉。

师:是的,四点底的字大多数和火有关,看着这幅图我们不但能理解“焦”的意思,也能帮助大家记住这个字呢!我们一起动手写一写吧。

看看,理解词语意思再一次和指导书写进行了完美地融合。

3.借助想象

想象是最好的老师,学文习作如此,其实理解词语的意思也是如此。

例1:教學“粉妆玉砌”一词时,就可以让孩子们展开想象,想象粉妆玉砌究竟是怎样的画面?孩子们从词语的意义想象到“粉妆玉砌”就是万里江山白茫茫的一片,好像都用银粉装饰过的,用玉石雕刻而成。带着这样的想象再来读带有粉妆玉砌这个词语的句子,孩子们头脑中的画面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生动,这个词语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刻于头脑之中。

例2:《一面五星红旗》中,遇到“荒无人烟”这个词,孩子大致知道是什么意思,让孩子用想象的方法说说你脑子中呈现的画面,理解后,读出词的味儿来,这样又将理解词意和朗读指导有机地进行了融合。

4.进行比较

例1:《我是什么》教学片段

我先指名一个学生读文中有“飘浮”一词的段落。

生:我有时在空中飘浮着,遇到冷风,就会变成小水珠落下来,人们管我叫“雨”。

我让学生想,在空中飘浮必须有什么?生答有“风”。

师:这个字有什么特点?

生:形声字。

师:它的形旁是什么,声旁是什么?

生:声旁是票表示读音,形旁是风与字义有关系。

师:“风”与字义有关,有风才能飘起来,谁能用“飘”说一句话。

生:五星红旗迎风飘荡。

生:一只气球在空中飘着。

师:“漂”也可以组词“漂浮”,大家想一想,这个字的字义与什么有关?

生:它也是形声字,“票”是它的声旁,“氵”是它的形旁,它的字义与水有关系。

师:谁能用水中的“漂浮”说一句话呢?

生:水面上漂浮着一个竹排。

生:湖面上漂浮着一只小船。

生:小溪里漂浮着一只纸船。

师:大家说的很好,不论“漂浮”还是“飘浮”两个词都是正确的,谁来说一说,怎样区别它们的字义。

生:“漂”与“飘”都是形声字,根据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就可以把这两个字区分清楚。

例2:《画家和牧童》教学片断

师:画家是怎样画《斗牛图》的?画出相关句子。

生: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师:“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浓墨涂抹”就是墨用得多,画得重;“轻笔细描”就是墨用得少,画得轻。

(从回答中可以看出:生大致理解这两个词,但是到底画出来分别是什么效果,他们就不清楚了。)

师出示戴嵩的《斗牛图》,请生欣赏并比较,画面上哪里是“浓墨涂抹”,哪里是“轻笔细描”。

(直观对比之下,生很容易地明白了国画的这两种作画技巧的表现效果有何不同。)

策略三:创设语境帮助理解

1.以词换词

例1:《矛与盾的集合》片断

师:读题,看到这个题目让你想问什么?(谁?怎么?结果?)

生分别回答三个问题后,师要求生将三个问题连起来回答:

发明家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

师板书:合二为一

师:合二为一就是课题中的“集合”。

师:这件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出示语段)

师:句中也有一个词能解释“集合”。

生:集于一身。(师板书)

师:合二为一、集于一身就是集合的意思,我们可以用“以词换词”的办法来理解词语

板书设计:集于一身

合二为一

例2:《我为你骄傲》片断教学

师:“骄傲”的近义词有什么?

生1:自豪;生2:自大

师:这两个答案好像都对呀,可是这两个词表达的感情是不一样的。

给句子中的“骄傲”找近义词和反义词,出示句子:

A.大公鸡穿着花衣裳到处炫耀,太骄傲了。(自大)(谦虚)

B.我为我是个少先队员而感到骄傲。(自豪)(羞耻)

师:预习完课文,你觉得课文中出现的“骄傲”近义词应该是哪个?

生:自豪。

以词换词,换种方式来说就是找同义词,但是要结合语境来找可以替代的近义词,同时也可以根据找反义词来检验答案。这样的方法将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很好地进行了融合。

2.文本情境

例1:《揠苗助长》中给“焦急”找近义词,体会不同,通过对比朗读加深对“焦急”一词的理解,再将词带入课文情境,对比有没有这个词的不同效果,体会这个词在句子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例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也是一种文本情境的创设。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片段:

师:坦克的威力如何?

生: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文中的“大显神威”是什么场面?

生: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哦,原来这就是“大显神威”,你是怎么找到答案的?

师生归纳:联系上下文,先找相关段落,再找关键句。

例3:《科里亚的木匣》教学片段

(1)科里亚挖了两次,哪一次挖到了?怎么挖的?(第二次,走了五步挖到的)出示句子:科里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2)什么叫“果然”?(和想的一样)

那么和想的不一样可以用什么词?(竟然,居然)

(3)出示句子,根据课文内容选词填空:

果然、竟然

科里亚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没挖到木匣子。

科里亚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五步,动手挖起来,()挖到了木匣子。

细心观察的孩子发现了,这两个句子分别写的就是科里亚两次挖匣子的不同情形。

(这里也也用到了前面的对比理解的方法,但更重要的是将这两个词带入课文语境,既理解了词语意思,又理清了文章内容。)

3.生活情境

例1:《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学片断

(课件出示:国王从孩子们的面前走过,看着一盆盆鲜花,脸上没有一丝高兴的表情。)

A.指导学生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B.教师从丝巾上抽出一根丝,让“一丝”变得更直观、更具体。

师:“一丝”是指几乎没有。“脸上没有一丝高兴的表情”说明国王怎么样?

生:国王一点儿也不高兴。

C.指导学生带着“一點儿也不高兴”的情绪读这句话。

“一丝”在句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丝”,利用丝巾上的丝这一实物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的领悟更加透彻。

例2:《纸船和风筝》教学片断

《纸船和风筝》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幸福”一词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很难用语言解释的,顶多说出是“高兴”的意思。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体会“幸福”的含义,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什么时候感受到了幸福?”问题一抛出,孩子们都静静地坐在那儿,眼看就要“冷场”了,我灵机一动举了这样的例子:每天早上,张老师来到学校,听到孩子们一个个对我说:“早上好!”那个时候我很幸福;大冬天我能躺在温暖的被窝里的时候,我很幸福。这时孩子们纷纷举手说:“我向老师问好,老师朝我点头微笑的时候我很幸福;星期六,爸爸妈妈带我去公园玩的时候我很幸福;和好朋友在一起过生日的时候我很幸福;那天我对妈妈说‘我爱你,妈妈听后说她很幸福……”孩子们说出了一个个身边鲜活的例子,渐渐感受到:幸福只有自己才感受得到,也许幸福就是快乐,幸福就是舒心,幸福就是愉悦,也许平常的一个动作,寻常的一句话,足以让你感受到幸福,幸福就在你身边,只看你有没有感受到。简简单单的一个例子,使孩子懂得感受“幸福”了。

4.表演情境

例1:《矛和盾的集合》教学片段

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左抵右挡”你会做吗?

生:从左边右边进行抵挡。

师:只是这样吗?谁来和我一起表演一下?

表演1:师以笔当矛,生以书当盾,“矛”从不同方向刺向生,生只好用“盾”从各个方向进行抵挡。

师问表演的学生:明白什么叫“左抵右挡”了吗?

生:不是光只左右两边,还有各个方向,也就是全方位的保护自己。

师:看来你通过表演已经明白了这个词的意思,谁还想来表演?

表演2:师出“矛”的速度从慢到快,越来越快,直到生的“盾”无法抵挡,甚至被逼坐下。

师:你怎么坐下啦?

生:老师的“矛”太快了,我无法抵挡了。

师:这就叫做——

许多生不由自主喊出:难以招架。

师:“动作表演”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意思。

例2:《数星星的孩子》教学片断

出示句子: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师:“撒”是一个动作词,你能做出“撒”的动作吗?(生做动作,边做边读)

师:撒得多一点。(生加大动作幅度,加强读的音量)

师:撒得远一点。(生再次加大动作幅度,加强读的音量)

5.角色体验

例:《从现在开始》教学片断

师:猫头鹰开始当森林之王啦,它一上任要求小动物们怎么做?

生:“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

师:就这样过了三天,不知道小动物们感受如何呀?我采访一下。

小兔子:我白天睡不着,晚上直打盹,你看看我的眼睛,是不是更红啦?

大象:真是受不了这种日子啦,猫头鹰怎么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呢?

长颈鹿:我的脖子都直不起来了,赶紧结束这可怕的一周吧!

师:孩子们,你们这一个个地都在抱怨,用文中的词就叫做——叫苦连天。这个词就是用来形容大家对一件事情很不满,意见很大。

纵观以上的若干策略及实例,我们不难看出:一个词语的理解,可以运用多种策略相结合;一堂课,可以融合多种理解词语的策略在其中。同时,词语的理解不应当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整堂课的教学中伺机而动,巧妙融合。这种“融合”可以是词语与课文的交流对话,可以是词语与朗读的交相辉映,也可以是词语与写字的相得益彰……这样的词语教学不再枯燥无味,不再形单影只,而是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总之,教无定法,语文课堂就是各位老师各显其能,各展其技的舞台,而我们的最终目的应该是相同的,那就是带着我们的孩子沉入语文的感性世界,让他们学会轻松自如地驾驭语言文字这匹野马,驰骋更广阔的天地。

最后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一句话和大家共勉: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机勃勃的细胞。”

猜你喜欢

词语语文孩子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