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述学前期多动症儿童的表现特征与教育对策

2017-04-01王聪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2期

王聪

【摘 要】多动症患儿在特殊儿童中占有很大比例且在与日俱增,除了追根溯源查找病原病因做好防范工作外,对患病几率大及已患儿童来说,及早的鉴别诊断、进行教育干预方为治本之策。

【关键词】多动症儿童;学前期;注意缺陷

多动症是学前期儿童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其全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国内外调查发现患病率为3%~7%,男女比为4~9∶1。我国通过对1983—2011年已正式发表的中文调查研究资料进行系统回顾,采用Meta分析对其原始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用Meta回归探索发病率的影響因素,结果显示:我国儿童ADHD总体发病率为5.7%(95%CI=4.9%~6.6%),男童总发病率为7.5%(95%CI=6.4%~8.8%),女童总发病率为3.4%(95%CI=2.7%~4.4%);我国近年儿童ADHD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不发达地区发病率最高,小学生大于学龄前儿童[1]。

由上可见我国目前多动症患儿数量逐年增多,形势不容乐观。目前亟需的是对多动症儿童的尽早鉴别与及时的教育矫治。

一、认识度的提高

对于多动症,多数家长、教师在对其认识上存在很大误区,单纯认为孩子“上蹿下跳、不老实、爱动、不专心”这些状态与行为就是多动症的表现。另外还有一些家长、教师只从片面观察和最终表现结果入手,将孩子实际上由于多动症而产生的不良结果安插到其他疾病、障碍上,如:孩子专注于自己的小活动缺少社交即是自闭症的表现;课堂上东张西望听不懂教师和同伴言语指令即为智力障碍典型特征。”这些认识从根本上就混淆了多动症的现实表现及其真实类型,并未科学认识多动症。

实际上,在学前阶段,多动症儿童是有其明显的心理、行为表现特征的:

(一)注意缺陷

即注意力难以中,主要表现为与年龄特征不相符的注意集中困难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极易受外界环境刺激干扰,如:即使正在游戏中,听见开门声便扔下玩具跑去看是谁在进出。进入小学课堂表现症状更为明显:上课时东张西望、心不在焉;难以按时完成作业,总是拖拉延迟;经常忘记带文具、遗忘老师的各项安排等。

(二)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学习困难、感知觉障碍

患儿精细动作、协调运动、空间位觉等发育较差。如翻手、对指运动、系鞋带和扣纽扣都不灵便,左右分辨困难。表现为视觉—运动障碍、空间位置知觉障碍、左右辨别不清、经常反穿鞋子、听觉综合困难及视听转换困难等。

(三)情绪和行为障碍

多动症患儿喜怒极易形于色,外显行为突出且夸张。如:一兴奋就手舞足蹈,忘乎所以;稍不顺意就大发脾气,哭闹不止,甚至对上前安慰的父母拳脚相加。

(四)社会适应不良与品行障碍

患儿表现为个性倔强,不愿受人制约或排斥小伙伴,难以与同龄儿童相处、游戏,也因此常被群体活动排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品行障碍的共病率高达30%~58%,品行障碍表现为攻击性行为,如辱骂、打伤同学、破坏物品、虐待他人和动物、性攻击、抢劫等,或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如离家出走、纵火、偷盗等。

二、早期及时鉴别、诊断有助于抓住关键期,及早施教、治疗

是不是上述我们所提到的一些典型心理行为特征一旦儿童有符合的条目就可以判定为是多动症患儿呢?1987年,美国精神病协会制定了多动症儿童诊断标准,从“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等方面来鉴别多动症儿童。

1989年“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提出了诊断多动症参考标准。

教师一般可以使用《简化的康奈尔教师用儿童行为量表》来筛查多动症儿童。

三、对多动症儿童的有效教育与干预

治疗上,根据患儿及其家庭的特点制定综合性干预方案。药物治疗能够短期缓解部分症状,对于疾病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则更多地依靠非药物治疗方法。

(一)行为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

主要由心理医生设计治疗计划来改变多动症儿童存在的异常行为,以建立正常行为。需要利用患儿的日常生活习惯特点,发挥儿童在治疗中的积极、主体作用。针对不同患儿症状,选择和运用不同治疗措施。行为治疗利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及时对患者的行为予以正性或负性强化,使患者学会适当的社交技能,用新的有效的行为来替代先前不适当的行为模式。认知行为治疗主要解决患者的冲动性问题,让患者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识别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

(二)药物治疗

药物能改善注意缺陷,降低活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成绩,短期内改善患者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1.中枢兴奋剂

一线治疗药物,目前国内主要是哌甲酯及其控释片。

低剂量有助于改善注意力,高剂量能够改善多动、冲动症状,减少行为问题。中枢兴奋剂仅限于6岁以上患儿使用。因有中枢兴奋作用,晚上不宜使用,药物副作用有食欲下降、失眠、头痛、烦躁易怒等,尚不能确定是否影响生长发育。

2.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代表药物托莫西汀,疗效与哌甲酯相当,且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已被列为ADHD一线治疗药物。特点:每天给药1次,疗效可持续24小时;长期服用,无成瘾性;该药起效时间比中枢兴奋剂缓慢,一般要在开始用药1~2周后才能出现疗效,不适用于需要急性治疗的ADHD患儿。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需餐后服药。

(三)心理治疗

1.自我控制训练

通过一些简单、固定的自我命令让儿童学会自我行为控制。如列出一道简单题目,要求患儿在说出答案前进行以下四个过程:停—停止其他活动,保持安静;看—看清题目;听—听清要求;说—说出最终答案。坚持这一过程对缓解儿童冲动性行为有很大帮助。在进行自我控制训练中,要注意训练顺序,任务内容由简到繁、完成时间由短到长、自我命令由少到多。

2.放松训练

由于多动症患儿身体各部位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如果能让他们肌肉放松下来,多动现象就会有所好转。可采用一般放松法,如:带儿童深入大自然,亲近自然环境,充分挥霍兴奋情绪与紧张感。

(四)脑电生物反馈疗法

在导致多动症的原因上,有人认为與脑内神经递质数量不足有关。也有人认为,脑组织器质性损害是导致多动症的原因之一。由于大脑活动时会不断地产生一些微弱的电信号,脑电反馈疗法利用仪器将个体觉察不到的脑电活动转换成直观的信号,并让患儿理解这些信号的意义。在患儿体验到这些直观信号与各种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后,学习按要求改变这些信号——实际上就是随意控制脑电活动。临床研究显示,脑电生物反馈疗法与药物疗法长期相比较而言,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在认知功能上控制效果更显著,改善幅度较大,且无反复现象,并具有持久性。

当家庭中孩子患有多动症时,往往就不只是孩子一人之事,牵动的是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神经。儿童ADHD不管治愈与否,其中60%~70%的患儿到了成人后仍然遗留有症状,部分可达到成人ADHD的诊断标准。成人ADHD的临床表现与儿童ADHD有差别,以“注意缺陷”为主要表现,“活动过多”会减少。

家长的耐心陪伴与教师的悉心关注是对多动症患儿的最大支持。一些家长当得知自家孩子患有多动症后,往往抱有失望情绪,对积极的教育措施并不持乐观态度,甚至归咎于患儿,也因此未能及时觉察孩子患有多动症的症状而进行早期治疗。患儿由于在群体中不如意或被孤立,本身情绪状态就阻碍了其健康成长,如果父母亲不能无条件的施予爱护,始终如一的坚守,对患儿将是莫大的打击。而作为教师,则要在幼儿园、小学校园中悉心观察,注重个别差异,及早科学地鉴别与预判多动症患儿,同时积极与家长沟通互动,提供支持与帮助,切勿不理不睬,忽视患儿的“与众不同”。当患儿表现不尽如意时,多给予体谅和接纳,如:教师将患儿座位安排在相对靠近自己的地方,注重平时患儿良好、规律行为习惯的养成,做好榜样示范,利用好活动时间让患儿可以宣泄剩余精力。

而专业医护人员及相关医疗部门也应该做好力所能及的有效工作:对导致ADHD病因中的环境因素进行早期的产前识别、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进行预防和治疗;对幼儿园和小学儿童进行ADHD的早期筛查,在社区和学校对重点人群加强ADHD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家长、老师、基层保健医生对ADHD症状的早期识别水平,及早让患者诊治;提高ADHD的早期识别水平和诊治水平,减少疾病对自身、家庭和社会的危害;加强科研与研讨,致力于开发新疗法。

参考文献:

[1]童连,史慧静,臧嘉捷.中国儿童ADHD流行状况Meta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13(09).

[2]雷江华.学前儿童特殊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