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趣味性为载体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活力

2017-03-31温红珊�オ�

师道·教研 2016年11期
关键词:趣味性载体人文

温红珊�オ�

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学生无限的兴趣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基础,而课堂载体就成为推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载体,顾名思义,是指能够承载的物体。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在教学中,课堂发挥着双边互动的作用,教与学要发生信息传递,能量互动,就需要某些载体,我们常把这些称为教学载体或课堂载体。它是一种贮存、携带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在相应的教学策略指导下为传递教学内容而设计编制的教学内容的组合形式和形态。

课堂教学载体形式多样,或以活动,或以实践,不管是哪些,终究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此,在中小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在知识传授中融入更多的趣味性,倡导以“趣味性”为载体的课堂,避免单一的知识传授,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

要生成以“趣味性”为载体,形成有活力又有内涵的语文课堂,我们要做到:以知识为导向,把握课堂随机细节,以趣味为载体,将人文与活力贯穿于其中。

一、以知识为导向,向知识更深处漫溯

语文课教什么?這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简称)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这样描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就应该教会学生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教学应该传承人类文化,促进青少年健康地成长。基于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使学生能运用好这个工具,更应该以知识为导向,传承知识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例如在教学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时,笔者围绕教学目标讲授知识点,下半部分所讨论的“文字的联想意义”,笔者没有采纳教师用书中的建议,而是引导学生走进一场古文字盛宴。在教学中,陪同学生从象形字走到甲骨文,再到今天的汉字的艺术,教学生写象形字,指导学生进行汉字的艺术创作,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悟汉字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实用思维、审美追求及人文思想。

《咬文嚼字》相对于其它文章来说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很容易和学生一起陷入机械性的输灌学习,而忽略了这是一篇集知识、科学、历史、艺术与审美等于一身的好文章。我们都知道,语文课是母语学习,因此决不可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和语文课本,我们在学习语文时,时刻都要记住,中国语文有他独特的地方。正如陶行知先生说:“中国的思想符号主要是汉字。”语文的每一个汉字,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有着着它的思想内涵,我们无法也不能忽略这些字、词、句后面的思想文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努力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因此,在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以知识为导向,在课内课外对学生进行足够的智力训练,逐渐使学生具有自己鲜明的思想和独特见解的同时,向知识更深处漫溯。

二、以课堂细节为契机,轻松将知识融于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节有活力、有质量的课堂靠的不是有活动的环节,而是教师善于以课堂细节为契机,敏睿地引导学生的语言丰富起来,思维活跃起来,兴趣激发起来。教学不是教师思想的橱窗,而是学生思维的王国,好的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发展思维,张扬个性,让源头活水滚滚而来,走一条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之路。

例如在一节以“名诗名句”为主题的知识复习中,笔者以小组为单位开始下达任务,并给予他们五分钟的预热时间,在巡视过程中,笔者无意听到名叫“明月”的同学欣喜地与小组成员分享她名字里的诗。她这不经意的言语触发了笔者的灵感:每个人的名字里都可以有首诗蕴藏其中,“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术,“我的名字我的诗”可以成为一项活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就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名字与诗的活动在课堂上轰轰烈烈地进行着。

我们很多时候会认为,优质的课堂需要精心地预设才能有精彩的生成,不过,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细节或亮点,将这些细节化作知识传授的载体,充分利用这些载体拓展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空间,给学生发挥想像、创造和表达的机会,使知识在思考中“悟”出来的,通过活动“生产”出来。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绝知此事要躬行”。

三、以趣味为载体,提升课堂活力与人文因素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强调“兴趣”的重要性,以便使学生乐学。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好语文的诱因。要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迷恋上它,教师就要努力教出趣味。

语文恰如一个“聚宝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科学技术,风俗人情,无所不有,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切入,都能找到其中的趣味性,关键是老师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善于捕捉趣味点并将之优化为有积极效应的课堂载体,从而生成一堂有价值的课堂。

语文课堂的趣味点随处可见:知识里的一个信息,教师的一个动作,学生的一个表情,无不蕴含着趣味,教师善于以这些为载体,“遇物则诲、相机而教”,以自己的课堂“课感”及时引领、发现、点燃动态生成的火花和引子,以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况。

课堂只是一个语文知识传递的空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领学生感受课外的大语文世界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语文,感悟生活中的语文,这样学生才能把语文学习应用到每个领域,真正喜欢上语文,这就需要教师有广博的文化素养。用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的话来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既要有丰富的学识水平,又具备充足的人文知识储量,兼收并蓄,吐故纳新,这样才有足够的资本让学生喜之爱之观之聆之掬之饮之。

责任编辑陈春阳

猜你喜欢

趣味性载体人文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