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是依法治国方略的保证

2017-03-31赵海涛

现代企业 2017年3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党员干部法治

赵海涛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党员干部必须充分认识法治思维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为实施依法治国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一、准确把握法治思维的深刻内涵

什么是法治,什么是法治思维?法治,就是依法治理国家,是一种治国理政的原则和方式。法治思维,就是把法治精神、法治理念运用于认识、判断、解决治国理政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为基准的逻辑思维方式。或者说,法治思维就是基于法治的特质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准确把握法治思维的深刻内涵,就是要始终铭记,法治思维是一种规则思维、程序思维,法治思维以嚴守规则为基本要求,强调宪法法律的底线不能逾越、宪法法律的红线不能触碰,凡事必须在既定的程序及法定权限内运行。准确把握法治思维的深刻内涵,就是要始终铭记,法治思维的核心是权利义务观念,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而言,除了具有公民应有的权利义务观念,还要有法治的权力观,即权力的有限性与程序性,以及守护法律、维护宪法与法律权威的职责意识。简单的说,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将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法律规范内化于心,时时处处以宪法法律为准绳,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养成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法治方式的行为习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局及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准确把握法治思维的深刻内涵显得尤其重要。

二、充分认识法治思维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党员干部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构建法治思维,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是摆在我们党员干部面前的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1.法治思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实现这个奋斗目标,落实这个顶层设计,需要从法治上提供可靠保障。”毫无疑问,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最强音。同时,改革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每一项改革触及的深层次问题越来越多,各种风险和挑战越来越多,都迫切需要全社会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法治是改革的压舱石,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是凝聚法治共识的根本。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全面深化改革,同样需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启示我们,改革能不能健康有序、行稳致远,越来越取决于法治体系是否健全,取决于厉行法治是否有力。由于党员干部的特殊地位,健全法治、厉行法治,可以说都取决于党员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深化改革的能力上。全面深化改革, 既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更要重视“顶层设计”。在法治基础上凝聚改革共识,善于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风险,使各项改革举措做到于法有据。也就是说,只有把改革真正提升到制度、体制建设的层面,通过法律形成社会共识,才能成为推动改革的根本力量,才能保证改革顺利推进。要切实防止把法治与改革相对立,错误认为依法办事会束缚手脚、阻碍改革;错误认为改革就得打破条条框框,就得突破法律底线。必须深刻认识,只有遵循法治路径,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只有在法律框架内推进改革,绝不能以破坏法制为代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2.法治思维是推动发展的迫切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要求法律制度使得经济活动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法律制度要求经济活动有法必依。这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矩,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一个必然选择,更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须选择。法治是发展的助推器,法治思维是以法助推经济发展的新的迫切要求。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根本途径。但是,党的十八大特别强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今后的发展绝不是只要GDP的发展、只唯高速度的发展,今后的发展只能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负责任的发展。如果仍然为了追逐“政绩”急功近利,甚至违法的方式来换取经济的所谓发展,只能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大量的事实已经反复证明了这一点。社会大众权利意识的普遍提高,社会各阶层维权意识的明显增强,无不挑战着粗放式的发展理念、蛮干式的发展方式。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立的今天,我们的党员干部只有运用法治思维审视发展问题、规划发展路径,只有以法治方式推动发展才能凝聚共识、排除干扰,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3.法治思维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迫切要求。刘云山同志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深刻变革之中,一方面,利益主体越来越多元,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人们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各项工作公正性、透明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迫切需要我们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方式来解决问题。”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就是迫切要求我们运用法治思维,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把矛盾控制在源头、纠纷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一线。就是迫切要求我们运用法治思维,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管理法治体制机制,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

三、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能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员干部必须学习法治知识、树立法治精神、培养法治思维,成为具有法治素养和法治意志的治国理政的行家里手。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既要靠自觉养成,也要靠组织培养、制度塑造。

1.确立法律至上理念。法律至上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必须树立绝对服从法律秩序的理念,国家行为和公民行为都应在法治框架下进行,这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要求。党员干部要加强法治学习,不仅要学法律知识,而且要学法治的原则、原理,学法治的价值和精神。要通过学习培训,从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党执政兴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法治的认识,真真切切的从内心深处认同和尊崇法治。

2.养成法治思维习惯。构建法治思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必须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感悟和实践,逐步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方能成为一种自觉不自觉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就是,实现从人治方式向法治方式的转变,形成法治秩序思维的习惯;实现从经验决策向依法决策的转变,形成法治规则思维的习惯;实现从权力自律向权力法治的转变,形成法治权威思维的习惯;实现从只讲行政责任向行政责任与法治责任统一的转变,形成法治责任思维的习惯。这种习惯的本质,是规则治理,即按规则办事,符合法律规定和程序要求,对宪法法律始终怀有敬畏之心,确保权不越法,坚决取缔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3.营造法治思维环境。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办事能力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引导和督促各级干部自觉做学法尊法信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尤其要用好干部选拔、考核评价这个“指挥棒”,通过相关制度机制的改革完善,方式方法的具体化,真正使干部的法治思维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成为一种硬标准、硬要求、硬约束,倒逼党员干部形成法治思维的习惯。

总之,提高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能力,是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保证。党员干部只有充分具备了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才能依法履职、依法决策、依法执政,才能真正做到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以法治规范发展行为、以法治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稳定和谐,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党员干部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党员干部要姓“党”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