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林浦林氏家族科举考论

2017-03-30魏宁楠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林氏林火科举

魏宁楠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明清林浦林氏家族科举考论

魏宁楠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林浦林氏以科举获得显赫家声,支撑林氏数百年兴盛不衰的秘诀正是林家读书至上的风气。科举本身就是一种为了选拔人才而设置的淘汰机制。明清两代,林氏子弟在举业上前赴后继。举业成功者寥若晨星,举业失败者有如恒河沙数。许多林氏子孙在科举之路上艰辛跋涉,一生白首田里,或仅谋得一阶半级。这些在科举上失意的林氏子弟,仍然以诗书传家,以读书人的身份度过其平淡安稳的一生。正是这种家族文化的世代累积为林氏家族举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林浦林氏;户籍;科举;家族文化

一、关于林浦林氏的戎籍问题

晚唐五代间,林浦林氏自光州固始入闽,世居福州府闽县开化里。林氏自明以前谱牒难考。入明之后,林氏家族的林元美最早博取科第。林氏最早的户籍属军籍,奇怪的是,在后来林氏子弟参加科举时,林氏子弟又变成了儒籍。林镠,字元美,以字行,号守庵。生于建文三年,登永乐十九年进士,授上犹令,擢宁海知州,卒于成化五年。家谱 《抚州府知府赠宫保尚书守庵林公传》云:

先是公家隶戎籍,国初编戍滇南有信、鉴者,父子皆不返,公为请于大司马于忠肃公,遂除其籍。子瀚为名臣,孙曾科第弁冕。八闽皆以清忠学行显,人尤艳异之。[1]第一册,2林元美的曾孙林燫在 《(万历)福州府志》卷23《林氏家传》中也交待了这件事:

抚州守公讳镠,字元美,以字行。永乐十九年进士,授上犹令,用大臣荐擢宁海知州……武林于肃愍公谦者,公同年进士也。景泰间,公以州守入觐,肃愍公已位大司马矣。于公雅重公为人,以公家戎籍隶云南太远,特为奏改乡郡。[2]254

如果这两条材料是真实可信的,林元美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值得探究的。这一举措对于林氏后代子孙的发展又有何意义?林燫的说法是于谦认为林家隶籍云南太远,就将林家户籍奏请改为乡郡。事实上,这只是一种托词。林家族人隶籍云南不仅仅是距离故乡福州有千里之遥,还有性命之忧。其一,国初远戍云南的林信和林鉴父子在家谱中也有相关记载。“信,顺次子,行五十六。国初以例从戎云南,永乐庚寅卒于寓所。”又“鉴,信子,行六十。亦卒于云南。无传。”[1]第五册,8这两则材料同出自清代重修的 《濂江林氏族谱》,前后并没有矛盾的地方。其二,结合林燫的说法,林元美与于谦是同年关系,两人同登永乐十九年曾鹤龄榜。《福州府志》将林元美列入循良。“武林于肃敏公谦,素相引重,元美致政归,书 ‘四知’赠之,谓 ‘其三知邑、州、郡皆九年,而卒知己以去云。’”[3]543于谦很肯定林元美的政绩。对于同年林元美也相当看重,这也与林燫所说相合。

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军户归兵部管理,于谦官居兵部尚书,有权利为林元美奏改户籍。结合明代的户籍制度进行分析,明代行政区划有州县与卫所两类,户口有“州县户口”和“卫所户口”之别,户役上有“州县户役”和“卫所户役”的差别。林浦林氏家族中远戍云南的林信和林鉴父子在户口上属于“卫所户口”,也就是“卫籍”。“卫籍”有服兵役的义务,可能战死沙场,也可能老死边疆。在福州闽县生活的林元美一家属于州县管理下的军户,需要为远戍云南的林氏族人提供补给。一旦林家在卫所服役出现缺员,在福州的林氏子弟就可能被强行勾补入卫。顾诚在 《谈明代的卫籍》一文中曾援引桥亭曾氏的例子说明在卫所的军与原籍州县的本户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元代之前,桥亭曾氏世居江西彭泽。元顺帝时,曾家宝二公育有4子,名永一、永二、永三、永四。曾永四因身材魁梧,膂力过人,被朱元璋相中,被编安陆卫。

按明朝制度,曾永四的后裔属于安陆卫籍,而在彭泽原籍的永一、永二、永三则为军户,他们有义务为在卫所的正军提供补贴。早辈在世时相互关切之情可想而知,“安陆与彭泽往来相闻无间”。到嘉靖初已过了100多年,安陆卫曾永四的后代承充军职者仍按例派人回原籍索取装备费用,谁知族人不肯认这门远亲。为了逃避军户的法律责任把祖宗牌位也付之一炬,双方从此断绝往来将近50多年。[4]61

为了逃避军户带来的责任和义务,在彭泽原籍的曾氏族人与曾永四的后人反目为仇,甚至不惜以烧毁祖宗牌位达到撇清血缘关系的目的。当然,桥亭曾氏的例子是比较极端的。但是,通过桥亭曾氏的例子,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林元美要让于谦奏请朝廷抹掉军户的身份,一者为戍边的林氏族人考虑,再者也是为后世林氏家族的科举兴盛创造有利条件。军户的身份是世袭的,如果林元美不奏请朝廷,那么林家作为军户的身份就很难改变。倘若林氏子弟要源源不断地派往边疆,后世林氏家族在科考上的生力军肯定会大大减少。

明代林浦林氏家族由军籍转为儒籍,这一点在明代进士登科录中也可以得到查证。陈文新、何坤翁、赵伯陶主撰的 《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摘录了不少明代进士登科录资料。以下援引几条作为佐证。成化二年进士登科录之林瀚条:

林瀚,贯福建福州府闽县,军籍,国子生,治 《春秋》。字亨大,行三。年三十三,二月二十五日生。曾祖俊。祖观,赠知县。父元美,知府。母郑氏,封孺人。具庆下。弟瀔、淮、渭。娶黄氏。福建乡试第七十七名,会试第十二名。[5]上册,826

嘉靖十四年进士登科录之林庭机条:

林庭机,贯福建福州府闽县,儒籍,国子生,治 《春秋》。字利仁,行十。年三十,五月初四日生。曾祖观,赠知县,累赠南京吏部尚书。祖元美,知府,累赠南京吏部尚书。父瀚,南京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安;嫡母黄氏,封孺人,加赠一品夫人;生母朱氏。慈侍下。兄庭棡,岁贡生;庭柱,贡生;庭楧,府同知;庭□,工部左侍郎;庭楷,福州中卫海运佥事;庭材;庭杓,知府;庭樟,州同知;庭榆,推官;庭枝,贡士;弟庭壆,同科进士。娶李氏。福建乡试第十一名,会试第二百十八名。[5]中册,1854

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登科录之林烃条:

林烃,贯福建福州府闽县,儒籍,国子生。治 《春秋》。字贞耀,行二。年二十三,九月初六日生。曾祖元美,知府,赠南京吏部尚书,加赠太子太保。祖瀚,南京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安。父庭机,南京礼部右侍郎。母李氏,累封淑人。具庆下。兄炫,赠□□□□;炀,知府;耀;爌,工正;烺;爚;燫,翰林院修撰;燆;火册;炯;熥;□;弟光麃、烒、罴。娶陈氏。应天府乡试第一百十五名,会试第一百九十五名。[5]下册,2385

由上可知,林氏家族应试时登科录的户籍材料已经由军籍改为儒籍。然而还是有些问题存在。天顺元年明英宗重登帝位,也是在同年于谦被英宗下狱处死。然而,成化二年的进士登科录,林瀚应试时与林元美同属军籍,也许正是林氏户籍更改不彻底留下的痕迹。无论如何,林氏户籍属于儒籍已经是事实。儒籍是世家大夫或者硕儒等文化专业户才拥有的户籍。通过林氏几代人的努力,林氏家族已经从一个普通士大夫阶层晋升为高门望族。从林瀚到林烃,林氏家族属于稳步上升期。

二、林氏家学之渊源流变探讨

明清时期,参加会试的士子需要考3场。第一场:“四书”义3道,经义4道;第二场:论1道,判5道,诏、诰、表内科1道;第三场:策5道。第一场考经义,以 《易》《书》《诗》《春秋》《礼记》5经命题,5经各出4道题,参加考试的士子各选1经。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多样的,流程也比较复杂。再加上经义在科举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多数士子在准备科举考试时,很可能集中精力研读一经而放弃其他4经。钱茂伟指出在科举考试中能够熟练地掌握某经是取得科举考试成功的关键:

当然,明清的科举考试,不同于两汉的五经入仕制度,考试内容与程序更为复杂。不过,也不得不承认,经义考试在整个考试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正是后人习惯称明清科举考试为八股文考试的理由所在。由此可知,是否熟练掌握某经,也是考试成功的核心因素。[6]55

成化二年林瀚中进士,取得会试第十三名。林瀚的制艺写得很好,并受到了后世的关注。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云:“公娴于制艺,吾乡姚处士澣,集明一代时文三百八十家,特推公为之首。诗不耐深思,然一门济济,儒雅风流,不特三世五尚书有集而已。”[7]214若按照姚澣的说法,林瀚的时文在明代独占鳌头,评价未免过当。清代俞长城编有 《可仪堂一百廿名家制艺》,其中收入林瀚的 《林亨大稿》1卷。《林亨大稿》卷首刊有俞长城题识云:“先生稿谈理真实,而行之以繁重纡曲,凡雋快尖利语,屏置不尚,盖笃行之风,百世下犹可想见也。”[8]134不论是姚澣还是俞长城都认为林瀚的制艺有独到之处,俞长城更是指出林瀚在林氏家族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是林瀚为后世林氏举业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从明代到清代,林浦林氏在科举上明显带有世代累积、父子弟兄相继承传的特点。明代林浦林氏出了林瀚、林庭□、林庭机、林燫、林烃5位尚书,且皆是以 《春秋》中举。林家子弟在科举上顺风顺水,离不开林瀚对子孙举业的辛勤教导和督促。《教樟榆书》云:“可约安福、徽州同经友四五人定作书会,十日一次,每月以初九、十九、廿九为期。初旬作四书三篇,本经四篇;中旬作论一篇,表一篇,判一条,加四书一篇,经二篇;末旬作策一道,四书一篇,经四篇。如此加功三年,寒暑不辍,则来科入试,必有际遇耳,勉旃。”[9]卷19,15林瀚要求儿子庭榆和庭樟每个月做 《四书》5篇、经10篇、论1篇、策1道、判1条。从比重上来说,经义占的比重远远超过其他文体。林瀚希望通过高强度的制艺训练,以期让其儿子对 《春秋》经文达到无比熟悉的程度。

外界对于林氏治 《春秋》也以家学视之。林庭□卒,其子林炫向朝廷请求恤典,赐谥号康懿。《先康懿公编年行实》云:“吏部覆题,早承家学,夙负才名,晚跻卿曹,荐登宫保。”[10]129林燫卒,陆树声是林燫的座师,为其撰墓志。《资善大夫南京礼部尚书对山林公墓志铭》云:“丁未试南宫学,予忝分校,得一卷奇甚,曰:‘此必素娴于家学者。’比揭封,众谓得人。”[11]卷7,2万历七年林燫为徐浦的 《春秋四传私考》做序。林燫 《春秋四传私考序》云:“是故左氏之富也,公羊之婉也,谷梁之辨也,互有得失,卒贻范氏之讥,独一胡氏是非不谬,于圣人为谭。《春秋》者表其它证。曏今古蒿目以释三传者无虑十数家,进不通经,退不守传,元凯犹然失左氏,矤杓人乎。”[12]卷首,4林燫认为虽说古今十数家释三传,但是只有胡安国一家为正,就算杜预注 《左氏春秋传》时也有过失,更不用说那些为了出名刻意博眼球的人。林燫之弟林烃的看法与之相似,林烃以为自孔子作 《春秋》,三传之后的经传释义,只有程颐、胡安国两家为正[13]64。

一直到清代,林氏家族中还有族人以 《春秋》应举。林云铭 (1628-1697年),字道昭,号西仲,顺治十五年进士,官徽州推官。林云铭在科举上也是治 《春秋》的。“公,讳云铭,字道昭,号西仲。父兆熊,邑诸生,公其仲子也。少时,父为人构讼陷狱,几不免。云铭与伯兄云镶发愤读书,以 《春秋》中顺治戊子乡试,戊戌成进士,授徽州推官。”[14]第六册,卷39,60林云铭不仅以 《春秋》中举,还有关于 《春秋》的著作存世。清华大学藏林云铭撰 《春秋题要辨疑》3卷,清康熙二十九年刻本。另外,哈佛大学图书馆藏 《春秋单合析义》,经林氏两代人编订而成。此书由林挺秀和林挺俊编著,再由林方华、林方葳增删。林挺秀教授 《春秋》40余年,门下弟子众多。林挺秀,字义泰,号图南。由于林云铭与林方华和林方葳是叔侄关系,卷首另有林云铭序:“余家以 《春秋》世其业。记早岁司刑新安时曾有 《题要辨疑》之刻,删繁就简,以便初学。”[15]卷首,11高兆与林方葳是同学,此书卷首另有高兆序。高兆,字云客,号固斋,崇祯间诸生,著有 《春霭亭杂录文稿》《揽胜图谱》《观石录》。高兆 《春秋单合析义序》云:“《春秋》较他经称最难,非世业者不得授。盖发题不一,传合之外有脱母有寄传,必负强记之资乃可辨。”[15]卷首,7在高兆看来,《春秋》与 《易》《诗》《礼》《尚书》相比,《春秋》的学习难度更大,学习 《春秋》经之人必须要具备博闻强记的资质,并且 《春秋》经需要世代相继研究达到比较高的造诣。接着是林芳葳本人的序,序云:“予家世治 《春秋》,科第相望为四方所取正。”[15]卷首,16

三、射房林火奇一脉的科举人生

明初,林氏重修族谱,至13世,分为礼、乐、射、御、书、数6房。明代林浦林氏最出名的是林瀚一脉,林瀚一系出自书房。清代林浦林氏举业再度振兴,榜眼林枝春一脉则出自射房。

射房自13-22世在科举上皆默默无名。22世林潮早年读书攻举业,后来弃文从商。林潮通过经营盐业变成巨富。林潮,字亨信,号如泉。林潮生林庭誉、庭壆、庭学、庭黉、庭春。林潮经商成功后继续培养子弟读书,次子庭壆中嘉靖十四年进士。林庭壆,字利节,号虚江。林潮次子,行七。以 《书》经中嘉靖辛卯乡试,乙未进士。林庭壆的中举在射房仿佛昙花一现,之后庭壆的后代在科举上就无甚作为。与此同时,书房林瀚一系频频以 《春秋》中举。反倒是林潮第五子庭春的子嗣在举业上日益强劲,子孙世代精治 《春秋》。庭春生林煾、林火寿、林火奇。林煾是林云铭的祖父。林火奇是林枝春的5世祖,自林火奇始载射房子弟精治 《春秋》。

林火奇(1560-1604年),字贞胜,号益甫,林潮之孙,庭春之子,著有 《齐云稿》《益圃集》。林火奇嗜书如命,尝构书楼,楼内藏书甚富。在举业上,林火奇钻研 《春秋》,对 《春秋》精妙深微之处颇有体会。在文学方面,林火奇自幼搦管文翰,日与赵世显等人吟咏诗词,诗风清新自然。谢肇淛撰 《司城贞胜林公传》云:“公幼在昆季中独以颖慧称,弱冠入庠序,以世业麟经,穿穴经旨,旁采三传奥窔,卓然能抒其所见。长于诗、古文词,下笔滔滔不竭,皆性灵独写,有天然自得之趣。”[1]第一册,35林火奇屡试不遇,遂携策游南京。在南京,林火奇与诸生辩论经义,多能辨明发挥,使得众人叹服。然而,林火奇终究没有中举,在南京太学肆业后,投牒铨曹,任北京兵马司副指挥。

林世馨 (1590-1665年),字天郁,号金粟,林火奇次子,枝春之高祖,郡庠生。《金粟林公传》云:“公讳世馨,字天郁,号金粟,司城公之次子也。工文词为邑诸生,后以异等升入太学。”[1]第一册,42林世馨在太学时,正值明熹宗时期,朝政日益昏暗,世馨便谢绝科举,优游山林。

林云鍠 (1611-1643年),字道芾,号小米庵,世馨长子,枝春之曾祖,著有 《小米庵近艺》等。云鍠为诸生精于试艺,试艺为人传诵。然而,云鍠的科举路也是坎坷不平,再加上享年不永,早早就结束了科考生涯。

林湛 (1635-1697年),字持之,号楚滃,云鍠长子,林枝春祖父,著有 《道山堂集》《夜舫楼集》《越游草》。顺治十四年,林湛中乡试副榜。之后,林湛在举业上停滞不前。中年后,林湛游两浙,踰齐鲁,客燕赵。直至康熙二十六年,林湛才勉强考上举人,在举业上耗费了大半生的光阴。自少及老,林湛以 《春秋》教授乡里,门下弟子数百人。涂逢震就介绍了林湛门下弟子众多的盛况。《赠中议大夫右通政翰林院侍讲学士楚滃林公乔梓墓志铭》云:“博学鸿文,为士林瞻仰,执贽从游恒百数十人,闽中以麟经讲授者,首屈指先生。即前辈宿儒不多让也。”[1]第一册,75门人方迈对林湛的读书生涯有比较详细的叙述。《明经楚滃林先生行述》云:“读书甚博,用功甚勤,经史诗文章,尝手钞 (抄)至数百卷,皆蝇头小楷,精妙绝伦。世业麟经,三传诸家,尤宗贯条晰。分纂 《省志》,考核详明,同事咸推许焉。行草瘦硬通神,人得之以为宝。诗宗少陵,所著有 《道山堂集》《夜舫楼集》《越游草》。”[1]第一册,23从这段记述来看,林湛与曾祖林火奇在举业上一脉相承,林湛治 《春秋》主旨连贯并且条目清晰。林湛一生功名不显,以 《水晶宫赋》讽劝耿精忠之事最为出名。耿精忠袭封靖南王,以金帛延揽文士。耿精忠歆慕林湛才华,屡屡遣人相邀,林湛始终不为所动。耿精忠之乱,林湛全身远害,在山中教授生徒,时人以为林湛见识高卓。

林士龙 (1637-1702年),字成之,号仲吕。云鍠次子,林枝春叔祖。《文林郎灵台县尹仲吕林公传》云:“公讳士龙,字成之,号仲吕。幼失怙,受麟经于胞兄楚滃公,稍长遂有文名,登辛酉乡试,筮仕为灵台令。”[1]第一册,50林士龙自幼跟随长兄林湛习 《春秋》,以 《春秋》中康熙二十年福建乡试。

林邦楷 (1664-1728年),字常广,号端樹,林湛长子,林枝春伯父,郡庠生。俞长城 《端樹林公传》云:“公讳邦楷,字常广,号端樹,楚滃公冢子。传麟经业,为邑诸生……中岁,深惟庭训,循循矩步,授徒为业。”[1]第一册,52林邦楷子承父业,也以教授 《春秋》为业,一生白首乡里,与父祖一样没有功名。

林邦桢 (1675-1708年),字常立,号姬士。林湛次子,林枝春父。林邦桢同样承袭父亲林湛治 《春秋》的老路,而且旁涉群书。《赠中议大夫右通政加一级翰林院侍讲学士姬士林公传》云:“时楚滃公以文翰著声词苑,识者谓公虽英年已能绪守家学云。治麟经,手钞成帙,旁涉诸书,尤喜读范史,每录乐志论以寓意。”[1]第一册,54可惜林邦桢常年多病,虽然天资聪颖,身体却不堪负荷,只得搁置举业。林家传至云鍠,家道已呈中落之势,再传至邦桢,林家已经是穷困没落之家。邦桢为了谋生,在外强拖病体教授生徒。方苞 《林母郑宜人墓表》云:“林家家甚贫,而赠君羸疾,授经在外。宜人餔糜日或不继。”[1]第一册,78

林枝春 (1699-1762年),字继仁,号青圃,邦祯长子,著有 《青圃文钞》4卷、《青圃诗钞》4卷、《青圃赋钞》1卷。林枝春以 《春秋》中雍正元年乡试,授中书,选直军机处。乾隆二年林枝春中进士,钦定榜眼及第,授编修,担任顺天乡试分校官。林枝督学河南时,偃师、商城等州县存在淫祀现象,枝春遂上疏严禁三教堂,使百姓尊奉正道,避免其为淫祀所惑。乾隆七年升右春坊右庶子、翰林侍讲学士。次年,升通政司右通政。辞官后,枝春主掌鳌峰书院,作 《迩言》4则,以“认真、崇实、心得、安分”告诫学子。乾隆二十七年,卒于家,入祀鳌峰书院名师祠。

纵观林火奇一脉,子弟世代相继读书,在科考的道路上艰辛跋涉。虽然,林枝春的先祖默默无名,但这一群体恰恰是封建时代大多数士子的缩影。家族是一个大群体,家族内部人丁众多。同一家族不同支派的成员在举业上选择可能不尽相同,即使同一支派成员因个人资质不同,也未必会选择攻读一经。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林浦林氏一族中以 《春秋》中举的人数最多,且呈现出世代相承的特点。这点在明代林瀚一系治 《春秋》表现得比较明显。入清之后,林湛一脉也在举业上治 《春秋》,复制林瀚时期子孙世代相承的模式,终于使孙辈林枝春在科举上崭露头角。林氏通过子弟世代研习 《春秋》,完成了家族文化的世代积累,从而掌握了以 《春秋》搏取科第的窍门,也提高了林氏家族成员中举的几率。

[1]林枝春.濂江林氏族谱[M].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丙寅年(1806年)刻本.

[2]林燫.(万历)福州府志[M]//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254.

[3]叶溥,张孟敬.福州府志[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543.

[4]顾诚.谈明代的卫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5):56-65.

[5]陈文新,何坤翁,赵伯陶.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826.

[6]钱茂伟.一经传家的区域文化性——以明代宁波鄞县为中心的考察[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1):50-55.

[7]朱彝尊.静志居诗话[M].黄君坦,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14.

[8]辛德勇.肃慎辛氏箧存稀见明人别集题录[M]//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九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34.

[9]林瀚.林文安公文集卷19[M].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手抄本:15.

[10]林炫.林榕江先生集[M]//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750-75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129.

[11]陆树声.陆文定公集卷7[M].[中国]台湾“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丙辰(1616年)华亭陆氏家刊本:2.

[12]徐浦.春秋四传私考首卷[M].[中国]台湾“国家”图书馆藏影钞明万历丁丑(1577年)浦城徐氏家刊本:4.

[13]魏宁楠.林浦林氏世家治《春秋》与纂方志[J].闽学研究,2015(3).

[14]李厚基,沈瑜庆,陈衍,等.民国福建通志卷39[M].影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刻本:60.

[15]林挺秀,林挺俊,林方华,林方葳,林云铭,李赓明、高兆,等.春秋单合析义[M].[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闽侯林氏挹奎楼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刻本.

K820.9

A

1674-3652(2017)05-0078-05

2017-05-15

魏宁楠,女,福建宁德人,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

[责任编辑:丹 涪]

猜你喜欢

林氏林火科举
无锡惠山区坚持“六抓六强” 构建林火防治铜墙铁壁
林火监测系统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与发展
半边天
王老五破案
香港林氏总商会荣获韩半岛和平奖章
小小花钱看科举
唐代科举的投卷与荐举之风
宋代科举冒贯管窥
科举文献《唐摭言》词语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