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切入点,引发探究情

2017-03-30丘富开

课外语文·下 2017年2期
关键词:战象月光曲探究性

丘富开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广袤的原野上,教师要谨记叶圣陶先生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只有好好利用教学的“处处”“时时”,引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激情,才能培养出大批的会学习、会探究的“创造之人”!

【关键词】切入点;探究;课题;关键词;中心句;结尾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和倡导的理念,是关乎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要把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当作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担当,义不容辞,不可推卸。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受益终身。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的确,疑问是思维飞翔的翅膀,是点燃探究的火把。没有疑问,就没有探究,就没有创新,就没有发明,就没有发展。没有对苹果为什么不飞向天空的疑问探究,就没有牛顿的地心引力的发现;没有对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跳动的疑问探究,就没有瓦特蒸汽机的发明;没有对蜻蜓为什么能飞翔的疑问探究,就没有飞机翱翔蓝天的辉煌。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去探究,去解决疑问,去探寻真谛,因而形成良好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发学生生疑,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呢?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与思考,凝成如下几点启示。

一、从读课题切入,引发探究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基石!”语文阅读教学都是从课题开始的。课题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精髓。从读题质疑切入,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是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只有把握好这个环节,才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欲望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有了探究欲望,才能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去寻求答案,从而撷取探究成果,分享学习成功的快乐。为了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十分注重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生疑质疑,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詹天佑》时,我针对课题写人的特点,引导学生质疑:1.詹天佑是一个怎样的人?2.课文写了詹天佑的哪些事?3.我们要向詹天佑学习什么?然后让学生自读自悟课文、细读品味课文,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去学习,就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达到我们教学的预期目标。教学《月光曲》时,我针对课题记事的特点,引导学生这样质疑:1.《月光曲》是一支怎样的曲子?2.《月光曲》是怎样谱写而成的?3.这支曲子为什么叫“月光曲”?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学习,学生就能较好地解开心中的疑问,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针对课文科学小品文的特点,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质疑的:1.地球是怎样的星球?2.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3.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些疑问的诞生,强烈地驱动着学生的探究欲望,他们未等老师发话,就急切地阅读起课文来。结果自然能很好地了解地球的特点,体会课文说“只有一个地球”的原因,唤起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与热情。

从解读课题切入,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既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又能让学生较快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写法与情感,可谓一箭双雕。

二、从关键词切入,引发探究热情

语文课程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单从课题切入引发学生探究,当然不够。课文中有不少含义深刻的句子,饱含哲理的句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遇到这些难点处,就需要教师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探究,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句子含义,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产生情感共鸣。

就如《最后一头战象》中,第14自然段的两句话:“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呕——呕——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就很大,战象嘎羧为什么这样做?学生很是茫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才能解除学生心中的疑问。

对此,我是这样抓住“凝望”“亲了又亲”“吼叫”三个关键词切入的:战象嘎羧在“凝望”中看到了什么?它为什么对那块龟形礁石“亲了又亲”?最后,战象嘎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它在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品味,联系生活实际去探究,学生才能真正解读嘎羧豐富的精神世界。学生探究的成果是:嘎羧“久久凝望着”,往事历历在目。它仿佛看见一群威武雄壮的战象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敌阵……它仿佛看见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的狼狈……它还仿佛看见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纷纷倒在江里的悲壮……“亲了又亲”让我非常感动,我体会到战象的灵性。我仿佛听到了嘎羧的喃喃私语:“这不就是我当年奋力杀敌的那块礁石吗?不就是那块承载我受伤躯体的礁石吗?对了,就是它,就是这块礁石——我的救命石!”从“震耳欲聋的吼叫”,我听出了嘎羧的呼唤:“战友们,我来了,你们在哪里呀?”我听出了嘎羧的欣喜:“战友们,二十六年过去了,终于可以和你们朝夕相伴了,终于可以和你们长相厮守了!”我还听出了嘎羧的告慰:“战友们,我来陪你们了。你们一定不会再寂寞了!”我更听出了嘎羧的信念:“战友们,我们会永远在一起,在一起!”……

从关键词切入,引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是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有效途径,值得我们在教学中认真探索。

三、从中心句切入,引发探究激情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紧紧围绕中心句展开叙述,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所以教师们在教学这类课文时,要很好地从中心句切入,引发学生的探究激情,便能收到“柳暗花明”的惊喜。

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让他们找出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学生们能很快地找出课文的中心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学生读懂了这句话后,我引发学生质疑探究:1.“他为自己想得少”表现在哪里?2.“他为别人想得多”又表现在哪里?3.我们要向鲁迅先生学习什么呢?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细读品味课文,就不难归纳出课文内容: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阿三等内容都表现了伯父“为别人想得多”;而从阿三的谈话中可以体会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然后再让学生阅读第一段课文,学生就能自然明白伯父死后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前来吊唁的缘由了。

这就是从中心句切入,引发学生探究激情的妙处。既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四、从结尾处切入,引发探究延续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结尾精妙绝伦,余味悠长,需要我们细细把玩,细细咀嚼,方能体会个中情怀。它们形式不一,各具匠心,或画龙点睛,或引人深思,或扑朔迷离,或耐人寻味。教学时要求教师不要草草收场,不要就此罢兵;要抓住这精彩的一幕,引发学生的延续性探究,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比如《穷人》一课结尾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课文就此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尽的思考空间和想象的余地。教师应该以此为切入点,继续引发学生探究的延续拓展:孩子将来的命运如何?渔夫一家将怎样面对更加艰难的生活?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去想象,并把探究的结果写成一篇短文。这样既能充实课文内容,又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探究性学习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收到一石数鸟的功效。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时,我抓住结尾句“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引发学生这样进行探究延续:联系生活实际,说说除课文介绍的科学技术成果外,科学技术还创造了那些奇迹,怎样改善我们的生活?这样鼓励学生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拓宽了探究的空间,留足了探究的时间,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丰厚知识,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广袤的原野上,教师要谨记叶圣陶先生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只有好好利用教学的“处处”“时时”,引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激情,才能培养出大批的会学习,会探究的“创造之人”!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战象月光曲探究性
“读”好《月光曲》,教出语文味
月光曲
月光曲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