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世瀛诗集《二酉英华》地域文化特征探析

2017-03-29袁娅琴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英华酉阳秀山

袁娅琴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冯世瀛诗集《二酉英华》地域文化特征探析

袁娅琴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明清时期,重庆民族地区的文人文学实现本土化并迎来创作高峰。为揄扬桑梓之士,不使英华隐没,冯世瀛将酉阳、秀山、彭水和黔江等地明清时期的文人诗歌结纂成渝东南民族地区第一部诗歌总集《二酉英华》24卷,收录近60位作者近3 000首诗作,包含山川风物、羁旅思乡、怀古伤今、纪事唱酬等重要题材,展现了渝东南地区的美丽山水和风土人情,凸显了鲜明的地域特征,其丰富的题材内容包含了明清时期渝东南社会时政和文人学者的家国情怀,有助于认识渝东南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

冯世瀛;《二酉英华》;地域文化特征

重庆酉阳、秀山、黔江和彭水等地位于武陵山区,是重庆土家族、苗族聚居之地,山水纵横而物产资源较为丰富,乌江和酉水等河流成为历史时期物资流通、人口流动和文化传播的通道。随着酉阳直隶州的建立,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日渐发展,科场功名的诱惑使文人学者日渐涌现,山川风物、羁旅思乡、怀古伤今、纪事唱酬等成为其诗文创作的重要题材,渝东南民族地区的文人文学至此实现本土化并迎来创作高峰。酉阳冯世瀛将明清时期酉阳、秀山、彭水和黔江等地的文人学者创作的诗歌辑成诗集《二酉英华》①酉阳有大酉洞、二酉洞,合称之为“二酉”,此处借“二酉”指酉阳直隶州地。《酉阳直隶州总志·地舆志·山川》记载:“酉阳有大酉洞、二酉洞,大酉洞在州西北五里处,洞内石壁多篆刻,皆模糊莫辨,前牧罗昇(升)棓手书‘太古藏书’四字尚存。”“洞高广各七八尺,宽敞圆明,其深莫测,两崖石壁,天然层叠,状如图书。旁有石窍,别为一洞。乾隆五十七年,权州事丁映奎建亭在上,颜曰为二酉亭。与僚友唱和,有石刻,又手书‘二酉藏书’四字勒石中。”英华本形容草木之美,后引申为优异的人或物,含精华或精英之意,运用在文学选本当始于梁代萧统所编《诗苑英华》与《文章英华》,为诗歌和文章的菁华。。这是渝东南民族地区第一部诗歌总集,共24卷,收录自明冉天章、冉大生、冉天育至清冉瑞岱、冉崇文、冯世瀛、蔡世佑、陈景星等59位作者2 972首诗歌。“按照现代文学地理学,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文学家的气质、心理、知识结构、文化底蕴、价值观念、审美倾向、艺术感知、文学选择等构成深刻影响。”[1]107任何文学事象都是具体的自然人文时空与作家的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故具体地域的人情物事会影响到文学创作,故从地域文化角度来研究文学或许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度。这里拟全面把握诗集《二酉英华》,就其表现出的地域文化特征予以说明,以期推进相关研究。

一、自然山水的写照

明清以来的文人学者因友朋交游、求学赴考和为官履职等原因,眼目所及与登临揽胜首先是山水景致。酉阳、秀山、彭水和黔江等地位于武陵山区,处在乌江下游地区,乌江、酉水及其支流与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山脉形成山环水绕的秀美风景,地形复杂,属喀斯特地貌,土地贫瘠而地势陡峭,峡深水急又暗滩密布,山水人文景致独特。“惟是重峦叠嶂,土少石多,虽终岁勤,卒不免卤莽以报,是古州民首垦厥田为中下焉,地瘠民贫。”[2]508文人学者的诗歌在咏叹民瘼的同时,自然写及山水。故《二酉英华》透过具体题咏山水的诗歌凸显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一)山

酉阳、秀山、彭水和黔江等地有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崇山峻岭而纵横环绕,成为历史时期文人学者题咏的对象,被《二酉英华》加以收录,凸显其较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根据《酉阳直隶州总志》所述,清代中后期酉阳州及其领属县的山主要有酉阳山、翠屏山、钟灵山、玉柱峰、八面山、轿子顶山、天龙山等35座山岭,有“二酉之山,屴崱嵯峨”之说,表明山势高耸陡峭,海拔600-1 895m不等,山体高低之间落差较大。翻检诗集,《二酉英华》收录30余位诗人涉及30余座山岭的诗歌100余首。其中主要涉及酉阳州境内的大白岩、八面山、钟灵山、天龙山、佛山、玉柱峰等数十座,共70余首诗歌。《二酉英华》收录田旦初《登天龙山》《登八面山绝顶》《盐井坡》《大白岩》、冉石云《清明日谒钟灵山祖茔感赋》《分水岭》等诗30首。秀山县境有凤凰山、火星山、狮子山、天马山等4座,《二酉英华》收录田旦初《天马山纪游同履云上人作》、冉石云《凤凰山》等8首诗作。黔、彭等县有武陵、猪头箐、壶头、摩围、万寿峰等山8座,《二酉英华》收录田旦初《猪头箐》、冉石云《上猪头箐》等10余首诗作。

田旦初《登天龙山》诗云:

海底失灵鳌,神山忽僵仆。一峰飞出云,漫向尘寰赴。亘绵万亿程,到此陡然住。鳞爪蟠狰狞,齿牙恣郁怒。突兀绝攀跻,往返祗 (只)乌兔。古刹结龙脊,幽探生向慕。选胜携友来,路与游人晤。道我向前山,崎岖恐难步。

田氏诗中有“一峰飞出云”与“鳞爪蟠狰狞,齿牙恣郁怒”写及天龙山雄伟壮观之景,“突兀绝攀跻,往返祗 (只)乌兔”凸显其高峻难越,“古刹”“龙脊”显其环境幽深雅静而底蕴深厚。另外,田氏《盐井坡》有“一望皆高山,悬绝太无理。岩多树不生,土薄禾欲死。上拂半空云,云痴不轻徙”等诗句描绘盐井坡高山悬崖、草木不生的景致。田氏《天马山纪游同履云上人作》其一以“陡壁多盘曲,飞空一线牵。悬身千丈外,垂趾二分前。匍匐笻疑滑,蹒跚屐不前”等诗句中“陡壁”“千丈”“匍匐”“蹒跚”写及秀山天马山难行。冯石渔《金山》有“峭石摩碧空”写及金山高耸挺拔之状。清履云《回龙山》其二有“拨云重搅古香台,八面奇峰次第开”写众山之奇。张晓村《壶头山怀古》诗写“壶头之山盘如螺,巉绝嶙峋天欲摩”凸出壶头山高耸险峻。周梦渔《登最高峰》写及山景的诗句有“嵯岈直接斗牛津……地险几无容足处,山高还让出头人。几家风笛穿林杳,万叠烟峦捲画新”,夸张地描述山峰高不可攀,地险不能容足。除直写山峦叠嶂、峰聚指天外,《二酉英华》也有诗歌写文人学者携友入山揽胜、咏怀古今人情故事。田旦初《登天龙山》指出“选胜携友来,路与游人晤”,就“道我向前山,崎岖恐难步”而应以“丘壑在吾胸,岂畏行多露。检点头上笠,剡剡便起履”,富含哲理意味。对此,田氏《天马山纪游同履云上人作》《涂山怀古》《登八面山绝顶》及熊升之《登天龙山望楚蜀诸峰奇辟特甚欣然有作》等诗写及山势险峻、山景雄奇与携友登山怀古、吟咏故事今人,凸显对家乡故土、自然山水的热爱,也含有亲故离别、感怀古今之情,内涵十分丰富,故而地域文化特征鲜明。

(二)水

渝东南民族地区四季分明而降水丰富,其间乌江、酉水的干支流穿行其间,既是物资流动、人口流动和文化传播的通道,又是历史时期文人学者进出家乡故土、异域求学为官的行经之途,故云雾雨雪、激流深涧和舟行川河等共同构成独特的自然人文时空,被文人学者收入笔端使其文学具有地域文化特征。与此相应,《二酉英华》有不少写及川河溪涧及云雾雨雪的诗歌,河流、雨水、湖泉等意象频繁出现。

酉阳、秀山、彭水等地主要是乌江和酉水干支流,有酉水河、龙潭河、小河、阿蓬江、清溪等之不同。另外,渝东南地区各民族经由乌江、酉水干支流进入长江流域,故长江和洞庭等意象也时见于《二酉英华》。由于求学赴考、友朋交往及为官履职等原因,明清时期渝东南民族地区的文人学者也诗写黄河领域的川河湖溪。据统计,冯世瀛《二酉英华》收录与江河湖泊相关的诗歌100余首,蔡吉堂、周梦渔、冯石渔等分别以21、16、11首相关诗歌位居前3甲。冉石云《由龚滩至涪州山水奇险纪以长句》道出乌江“黔水出黔万山中,轩然一泻来川东。”田旦初《龚滩》诗云:

群山莽莽来,相送一水绿。突兀势难羁,到此忽一束。大石砥中流,水怒石不服。噀喷作回波,高簸三重屋。万古斗轰雷,助以蛟龙毒。人语不闻声,上下阻舻舳。百货拥如山,起运转从陆。估客及担夫,往来纷征逐。列肆几百家,取求得所欲。垄断叹天生,一滩生计足。

田氏诗写乌江天险龚滩“大石砥中流,水怒石不服”的壮景,其中“噀喷作回波,高簸三重屋”诗句凸显水势凶险的特征。冉石云《大水行》有“一穴咽众流,哽噎如病叟。又如作时文,急脉偏缓受。水怒不耐烦,倒捲风涛走。涛头高于屋,山城吞八九”诗句写水势的变化。蔡吉堂《自常入酉舟中杂咏》15首写自常德经酉水舟行至酉阳的情事,其一描述归舟之急,有诗句“安得倒流江上水,一程直抵数程多”写舟行逆流、前行艰难;其二有诗句“山自嶙峋水自深”等显示水势变化和航运凶险;其三有“滩名无数滩声急”诗句表明水势湍急、险滩相连。清溪是酉阳境内一条重要溪流,“在州北八十里,源出州境大崖,西南流七十里,入黔西。”[3]30《二酉英华》收录有冯石渔《清溪》、冉棁庵《清溪吟》、冉崧维《清溪纳凉》与《清溪有怀》等4首诗歌写其清溪美景,“清溪几曲绕秋塍,极目萧条感不胜”“溪声作韶获,溪树阴台矶”等诗句写及清溪的秀美。舟行水上是渝东南民族地区历史时期文人学者进出故土的重要方式,故舟行水上的情事成为酉阳、秀山、彭水和黔江等地明清诗歌的题材之一,有冉石云《舟中望渝州》、蔡吉堂《清明日舟次桃源》、田砚秋《和友人红岩阻渡韵》、熊升之《归舟》等100余首。

酉阳、秀山、彭水和黔江等地降雨丰富而气候湿润,雨雪云雾等气象在群山环绕、溪河密布的大背景下呈现出别样的特征,明清时期文人学者将其收入诗歌,显示出雨雪云雾对人们的影响以及作者对民生的关注。

冉石云《苦雨谣》诗云:

炎天久不雨,一雨不肯住。母乃祈请烦,上干老天怒。唤起四海龙,尽情将雨布。有时若盆倾,有时若盎注。檐溜作瀑飞,三朝更三暮。城中水数尺,缚筏当街渡。高田没其稜,下田无觅处。茫茫大地间,水与人争路。老农愁缩屋,倦鸟饥啄树。下有虮虱臣,欲叩天门诉。既雨晴亦佳,请诵少陵句。

冉氏用诗句“一雨不肯住”写淫雨不止,“母乃祈请烦”,四海龙“尽情将雨布”,有“檐溜作瀑飞,三朝更三暮。城中水数尺,缚筏当街渡”等诗句写及城中暴雨成灾,显示出文人学者对社会民瘼的关注。对于久雨成灾、心情抑郁,《二酉英华》有田砚秋《春日苦雨》、张晓村《苦雨缠绵春宵不寐枕上口占》、赵云帆《春日苦雨》、陈小山《久雨》等诗写及人们以久雨为苦的抑郁。《二酉英华》收录10余首《夜雨》诗,有“漏滴乌篷夜不安,绿波珠溅韵珊珊。船头夜雨山头雪,并作江心一夜寒”写夜雨势急、雨雪增寒的情状。田砚秋《甘霖谣伞》则写及久旱逢甘霖的欣喜之情,“直抉银河泻波涛,九天乱把珍珠抛。小者破块大翻瓢,三日甘霖庶汇叨”诗句展现雨至灾除的快意。

二、风土人情的反映

酉阳、秀山、黔江和彭水等地自古居住着濮、巴、蛮等古老民族,而今是土家族、苗族等聚居生息之地,各民族因共同生活而实现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汇融借采。渝东南民族地区因特定的物产资源、族群构成、生产水平及交通运输状况而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生产生活状貌,各民族原始宗教信仰在变迁过程中与日渐传入的佛道信仰兼容,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渝东南民族地区历史时期的文人学者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理想追求纳入诗笔。《二酉英华》收录酉阳、秀山、彭水和黔江等地明清时期的文人诗歌颇有对风土人情的反映。

(一)生产生活

自然经济是我国封建时代的经济基础,人们因不同的地理环境、物产资源和生产力水平,形成不同的耕牧渔樵生产劳动方式,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也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理想、道德伦理和审美情趣。酉阳、秀山、彭水和黔江等地各民族受制于地理环境、物产资源,生产劳动以耕樵为主,兼以牧渔,形成复合型经济形态,耕作等成为诗歌咏及的题材。在再现生活的同时,也是记录传承生产知识的方式。经检索,《二酉英华》收录黄鹤林《牧牛词》、王凤池《秋钓》,冉石云《种菜行》《龙泉道中》《长里农家》、冉竹田《礐山园偶成》等20余首诗歌反映人们的生产活动。就耕作而言,有冉石云《种菜行》、陈竹卿《种菜词》、曾乙垣《种菜一畦仲春花气袭人因成七律四首》、田砚秋《和壶川先生九老诗韵》之《老农》等诗,有“种花能够几朝看,种菜能供入口餐”诗句写其种菜之用,有“镇日檐牙雨似丝,田间花事老农知”诗句写其种菜亦有时令季节,有“半生疎嬾 (懒)甚,亦复有闲忙。去草除花贼,烹泉试茗枪。苦吟诗作崇,甘酒醉为乡。金谷偕盘谷,迷离共夕阳”等诗句写及劳作之余闲暇之趣。就渔业而言,有田砚秋《和壶川先生九老诗韵》之《老渔》、熊升之《老渔》、冉雨亭《渔翁》、王凤池《渔父词》与《秋钓》等诗,故有“芦荻满江人独钓,高鸿影灭太虚中”等诗句写及秋日垂钓,有“处处江湖舟作屋,年年风雨水为家”诗句写及老渔生涯,有“不管风涛险,悠然自在眠”诗句写及垂钓之趣。就樵采而言,有田砚秋《和壶川先生九老诗韵》之《老樵》、熊升之《老樵》、黄璞山《雪中遇樵子》等诗歌,有“闲来屈指无他乐,看过仙人几局棋”“若遇惜时看奕处,柯痕应识旧苍苔”等诗句写及樵采乐事。就畜牧而言,黄鹤林《牧牛词》有“早牧牛晚牧牛,芒鞋箬笠陇头”等诗句写及人们积淀的生产经验。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汉族生产工具及技术的传入,渝东南民族地区各民族因文化汇融借采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建筑房舍、节庆交往、人生仪礼等成为《二酉英华》诗歌载录的内容,呈现出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在人生礼仪方面,《二酉英华》有蔡吉堂《和郭季虎放翁生日元韵》、冉石云《九月十一日生子喜赋小诗》、田砚秋《三十生日自寿》、冯石渔《舟中值五十生日感赋》等诗写及人们的生辰寿诞。在交往礼仪方面,《二酉英华》有田砚秋《中秋与同人对月作》、周梦渔《中秋萧哲夫来舍征诗索饮以举杯邀明月为韵》、陈寅山《醉后歌》、曾佐之《冬日饮酒排闷》等写及友朋间的诗酒交往。在建筑房舍方面,《二酉英华》有周梦渔《新居杂咏》、冯石渔《竹楼》、冉玉岑《竹庐》、黄鹤林《贺友人新居落成》、黄璞山《新室落成》等诗写及修房造屋。在节庆活动方面,《二酉英华》有周梦渔、熊升之、曾乙垣、张晓村及陈小山均以《七夕》为题写及七夕民俗活动;有周梦渔《中秋》、曾乙垣《中秋对月歌》、冯石渔《淮上中秋对月》、刘熙台《中秋赏月》等诗歌写及人们中秋赏月情形;有黄静亭《锦城除夕》、冉大生《除夕》、冉宓琴《已巳除夕》、清田怡斋《岳州除夕》、清陈小山《除夕》、清陈午峰《除夕》、冉大生《除夕》、郑鲁生《辛未綦江除夕感怀》等诗写及除夕之景。此外,《二酉英华》还收录有吴亮亭《暮春》、朱鹿岩《立春》《立秋日雨后口占》、曾佐之《十二月二十五日立春有感》、曾乙垣《立夏》、陈午峰《初夏》等言及季节的诗歌,“微风拂面来,花落知多少”“岁已难留何待守,年来无迹无需迎”“一年一去不回头,到底人生几度秋”等诗句显示出文人学者对时光流逝和韶华不再的感触。

(二)宗教信仰

酉阳、秀山、彭水和黔江等地是重庆土家族和苗族及其先民繁衍生息之地,曾是巴、濮、蛮等古老民族集中生活之地,人文底蕴深厚,受中原文化和儒家伦常等深入传播的影响,各民族自身的原始宗教信仰与佛道等全国性宗教实现了整合,儒家神学化后也被人们加以崇奉。受此影响或在此文化氛围中,明清时期渝东南民族地区文人学者将人们的宗教信仰和自己登临寺观、交接僧道之诗纳入诗笔。因此,《二酉英华》颇有涉及明清时期人们宗教信仰的诗歌。

作为土家族和苗族的主要分布地区,酉阳、秀山、彭水和黔江等地的人们由于生产力水平、认知能力较低等原因而颇受巫傩信仰影响,故反映该种事象的诗作亦成为《二酉英华》收录诗歌的题材之一。田砚秋《甘霖谣繖》“山僧巫尪竞相邀,随时祷祝空喧呶”不仅写及人们有求神祈雨的原始自然崇拜,而且指出佛僧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田旦初《书箱峡》有“是妖是魅不能为,非神非鬼吾安知”、田氏《三月二十七日……而成咏》有“峭极疑无理,幽深惧有灵。温犀如可照,幻怪自呈形”与“山昏生魍魉,谷瓮失昏朝”提及人们耳熟能详的妖魅、鬼神、“灵”“怪”及“魍魉”等鬼神精灵。另外,田氏《大白岩》有“山灵旧有姿,鬼车常血路”、冉石云《游二酉洞藏书处》有“拟向山灵借五车”及冉右之《武担山》有“山精通灵化女子”反复提及人们传说的“山精”。受中原文化和自身民族文化的影响,《二酉英华》收录诗歌颇受神鬼观念的影响,如田旦初《挽冯京菴》有“文字竟遭神鬼忌”和“仙灵已自还香案”,田氏《自寿》其三有“滥竽屡见鬼揶揄”,冉石云《感怀》其三有“求官还怕鬼揶揄”,以“鬼揶揄”达到作者讥讽之意。田氏《自寿》其九“弹蕉说鬼过朝暮”、冉石云《挽罗似山同年》“梦中遇鬼缘情幻”和其《悲怀》“泉下故人愁陨涕,梦中新鬼憾填胸”、冉右之《蜀中古迹》“八门似为鬼神留”、周梦渔《漫述》“泣鬼与惊神”、冯石渔《捣鬼谣》整篇写鬼,投射出鬼神灵魂观念。受此鬼神灵魂观念影响,《二酉英华》还有田砚秋《和壶川先生九老诗元韵》之《老卜》“千古兴亡推往事,一生得失话元机”等诗句描述人们占卜问吉的习俗;清陈斗垣《卜葬》4首指出人们丧葬仪式的祭奠占卜活动,其中“山僧巫尫竞相邀,随时祷祝空喧呶”“揲残蓍草神犹王,识尽英雄老未归”“登台拟作招魂赋,可得英灵反酉山”等诗句具体呈现了人们的鬼神占卜观念。

在王朝国家整合中,中原文化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而日渐传入民族地区,使各民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之文化血脉。佛道等全国性宗教也成为各民族崇奉的宗教,渝东南民族地区也深受其影响。《二酉英华》收录有周梦渔《圣果寺》、田旦初《清明双龙寺题壁》、熊升之《天龙寺题壁》、履云《昭觉寺》、清冉嵩维《废寺》等诗30余首,涉及20余座佛寺。其中“想见多生前,早种菩提果”“十笏敞禅关,远见恒河性”“玉版有禅参色相,金绳无路觉痴迷”“安心且乞如来法,给我光明大宝珠”等诗句可见佛教对人们的重大影响。此外,田旦初《清溪寺》还有“鹤老”、闲僧、方丈等佛教术语,能够显示佛教对人们的影响。周梦渔《圣果寺》“上圣本无因,法轮御风火。想见多生前,早种菩提果”等诗歌中已有佛教因果理念和菩提意象。

三、古人今事的咏叹

文学是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必然对一个民族的社会现实生活、民族发展历史有所反映[4]。《二酉英华》收录有明清时期酉阳、秀山、彭水和黔江等地文人学者的诗歌作品,既是民众生产生活的生动呈现,也是具体人文时空的全面反映,不时借风物山川、求学羁旅、为官履职等事伤古悼今,诗歌成为发抒情怀的方式。

(一)社会时政纪实

明清时期是酉阳、秀山、彭水和黔江等地被王朝国家整合最为深入的时期,流官政治最终取代数百年的土官土司政治,政治制度和地方治理实现与全国的一体化;政治制度变迁带动了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开发、社会变迁和文化教育,文人学者不断涌现并较多地采用诗歌形式反映乡邦的历史演进;由于科举考试的不断推进,渝东南民族地区明清时期的文人学者得以通过求学赴考而进出故土,或与权贵交结,或跻身流官,故《二酉英华》可见些许历史演进的痕迹。

流官政治的最终确立和土司政治的革废极大地影响到王朝国家尤其是渝东南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教等领域的发展,《二酉英华》的政治色彩和家国情怀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文人学者的唱和交往。熊升之《铜鼓潭歌为故宣慰冉赋》诗云:

思州自昔临边陲,平蛮崛起宣慰司。宣慰尼山五贤裔,手提一剑佐明时。几回鸟道驰征马,

几次蛮烟拂战旗。尽瘁王家宁惜死,血腥洗尽黔河水。

“宣慰”是指明万历年间 (1573-1620年)因“援辽”有功而敕授酉阳冉氏土司的最高土司职衔,成为其家族荣耀和强化地方统治的重要依据,也是酉阳冉氏土司文学得以发生发展和代不乏人的重要原因。因此,熊升之“平蛮崛起宣慰司”“手提一剑佐明时”“几回鸟道驰征马,几次蛮烟拂战旗”“血腥洗尽黔河水”等诗句展现了冉氏土司军征之功。另外,《观孔夫人松鹤绣卷》小序有云:“夫人,故宣慰使冉公嫡配。所遗手绣松鹤图一幅。”[5]冉海容《经先宣慰官署感赋》通过“带砺功名七百年”“朅来事势变桑田”“父老尚能谈汗马”“路人未解听啼鹃”诗句展现酉阳数百年土司政治的变迁。

(二)古人故事感怀

随着中原文化传播的深入和学校教育的兴起,渝东南民族地区的文人学者因科举教育的影响而颇知古人故事,故《二酉英华》颇有咏史感怀之诗,其收录诗歌有田旦初《读史杂咏》、冉石云《读史杂诗》、冉崇文《咏古十首》、冉棁庵《成都怀古》、高卫泉《丹泉井怀古》等近300首。

随着流官政治的实施,渝东南民族地区的文化得以发展,文人学者较多地采用诗歌形式反映自己的家国情怀。在《二酉英华》中较多收录了人们的家国情怀之诗。对于孝悌忠贞、舍己为家,《二酉英华》收录有冉大生《将北上》《从征辽左经阵亡处举酒酌之》、冉玉岑《军中夜坐》、田旦初《书陈立山北征诗后》、熊升之《大风歌》《垓下歌》、邓乔年《岳忠武墓》、冉石云《扶孤行为周梦渔母陈孺人之作》等20余首诗歌,有“不可为而可为者,成仁取义于一时。可为而不可为者,含辛茹苦无穷期”等诗句讴歌温情之举。对于忠诚信义、保家卫国,“戎马驱驱万里征,归舟偶次广陵城”“暮见军帖下,旦与爷娘辞”“丞相祠堂邻汉寝,存亡终古不离君”“孺子无能轻二表,先生遗憾在三分”“覆巢之下,岂有完璧”“归要学黔娄,莫待衣线断”等诗句赞颂仁德忠贞之举。

四、结语

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因王朝国家政治共同体整合而逐渐实现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体化,与外界交流日益增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文学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明清时期,渝东南民族地区文学实现本土化并迎来创作高峰。本文选取冯世瀛诗集《二酉英华》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检索、田野调查、归纳分析等方法探析诗歌中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二酉英华》中诗歌题材广泛,既有山川风物咏怀之作,又有羁旅他乡伤怀之作,还有怀古纪事唱酬之作,其创作范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研究《二酉英华》,通过诗歌所体现出来的渝东南民族地区鲜明的地域特征,能够窥见渝东南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及历史时空。通过对冯氏《二酉英华》诗歌的梳理,可以完善明清时期渝东南民族地区文学研究体系,并提供新的研究成果和思路,达到保护渝东南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1]辛明玉.从“王渔洋现象”仰视明清山东文学崛起[J].山东社会科学,2013(7).

[2][清]王鳞飞,等.卷19物产志[M]//酉阳直隶州总志.成都:巴蜀书社,2009.

[3][清]王鳞飞,等.卷2地舆志二[M]//酉阳直隶州总志.成都:巴蜀书社,2009.

[4]彭南均,彭继宽.正确认识和处理土家族文学史与民族发展史的关系[J].吉首大学学报,1987(3).

[5][清]冯世瀛.二酉英华[M].光绪元年(1875年)刻本.

[责任编辑:丹 涪]

I206.2

A

1674-3652(2017)01-0067-06

2016-12-15

袁娅琴,女,重庆酉阳人。主要从事民族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英华酉阳秀山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on the breaking of aluminum particle shells
Empirical Likelihood for Partially Linear Models Under Associated Errors
北仍村的味道(外一首)
绿色高质高效典型案例专题——酉阳篇
《酉阳杂俎》中游仙故事的传承与变异
酉阳古歌
秀山花灯
QUANTILE ESTIMATION WITH AUXILIARY INFORMATION UNDER POSITIVELY ASSOCIATED SAMPLES∗
雪花
重庆秀山高台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