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学在本科院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2017-03-29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8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心理学德育工作

刘 亮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 肇庆 526100)

心理学在本科院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刘 亮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 肇庆 526100)

传统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一般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维度展开的,但是德育其实是具有个体化差异的,我们从思想政治教育上开展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往往会忽略大学生的个性,从而导致对大学生在心理问题方面的影响.将心理学引入对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当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性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引导,避免空洞的说教,从而提高本科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心理学;本科;德育;应用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心理学的外延也在不断的扩大,对心理学的应用对于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意义上认为德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但由于心理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发现将心理学应用于本科院校的德育工作当中,能够更好的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1 心理学对本科院校德育工作开展的意义

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类心理问题的学问,其实质是研究人们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人们内心世界的研究,从内心深处塑造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感化人们的目的.本科院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因而,德育对于本科院校的教育目的来讲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而大学生处于生理、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其思想与行为的培育有助于其成长为一个品格健全的人.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干预,帮助其提高道德修养与素质,最终完善其人格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本科院校在德育工作当中借鉴心理学的可行性

2.1 有利于提高本科院校德育工作的可接受性

认知心理学表明,思想并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以受者本身的活动为基础的,也就是其本身是具有能动性的,任何外来的信息都必须经过受者的消化吸收才能达成接受的目的,因而思想教育并不是对于外来信息的移植,而是经过受体的整合之后,在其本身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之上建构而来的.也就是说,本科院校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从提高本科院校德育工作的可接受性入手,把握当今大学生的道德心理,在德育教育的过程当中,运用心理学的相关原理,使之有利于道德的教化与引导,从而促进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2.2 有利于实现本科院校德育的培养任务

本科院校进行道德教育以帮助大学生实现其道德上良性发展,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宗旨.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本科院校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发展健全其本身的个性、改善其成为社会人、帮助建立社会责任感,因此本科院校必须要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大学生能够在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家庭道德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准确地定位其作用从而在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过程当中,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因此,高校应用心理学原理培养大学生,有助于培养与塑造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2.3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素质是一个人按照其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所有方面的能力的综合.从目前来看,当代大学生素质普遍分为内在素养和外在素养.内在素养一般指的是其在精神层面的素养,如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心理素养等等;外在素养一般指外化与行为的素养,比如人际交往素养、身体素养等等.通常来说,外在素养一般受到内在素养的一定影响,而内在素养通常与心理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因而,将心理学渗透到对大学生的德育方面,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内在与外在两方面的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以及良好的精神品质,使大学生能够内修于心、外修于行.

3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现状与问题

3.1 大学生道德认知的现状与问题

首先,从整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的水平还是比较高的.道德认知是大学生对整个社会与社会意识在其主观层面的集中反映.其作为大学生理解和掌握道德规范的重要心理形式,对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总体水平相对较高,符合大学生道德认知的社会要求.

其次,在道德认知上更趋向务实.价值取向是一个人根据自身的信仰所采取的思想与行为的方式.通常,价值取向体现一个人在道德上的水平,从另一方面来看,价值取向也能够体现社会道德在大学生身上的表现.当前社会道德的价值取向在大学生的身上反射出的是务实主义的体现,其不再对利益、金钱的需求隐晦的表现,而是明确的表现出其对利益与实惠的追求.很多调查也表明,当前更多的大学生认为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会为集体考虑,而仅仅有极少数的大学生会为自己的利益不顾集体的利益.另外,更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和社会责任感并没有被盲目接受,而是以平静,审慎的态度,其独立的判读能力增强,务实色彩更为浓重,但不可否认,一部分大学生对于政治则表现出来非常冷淡的态度,他们更愿意通过自己的认知去判读世界,而毁于说教的形式是抵制的.对于社会责任,更多的大学生持人生的价值并非只有在社会最需要的地方才能够充分体现这种观点.这也可以看出,由于我国近几年来改革开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当代大学生接受到了更多元的思想,在其政治思想与社会责任方面也偏多元化的倾向.

最后,大学生在道德认知上还存在闲置性.道德闲置是由于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脱节所表现出来的“过剩”,也就是说道德认知水平明显高于道德行为的规范程度,表现出来的也就是知行的不统一,道德认知无法转换成道德行为.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人道德表现的重要内容.固然,当代大学生在道德认知与行为的总体是令人满意的,但是却存在着极度的知行不统一的问题.比如,几乎全部的大学生在接受调查的时候都认为随意闯红灯与在公共场所抽烟是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其在行为上仍旧会做出这样的行为,这也就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在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上的失衡.

3.2 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现状与问题

道德情感是大学生对于道德认知上的主观体现与感受的表现,在外显的香味上表现出来就是喜欢与讨厌、爱好与憎恶、荣幸与羞耻以及信任、同情、快乐等情感的体验.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接近九成的大学生对当前社会上的道德失范行为表示忧虑,认为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与假冒伪劣这些社会现象是不可取的,对此表示深恶痛绝.可见当前大学生对于道德情感的层面总体上呈现出来的是积极的.但其仍然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

首先,在道德情感上的缺失.道德清高在内容上表现为善恶感、义务感、责任感与荣誉感等等,这些感情外化成为道德行为.但从目前来看,很多人由于在道德情感层面的冷漠与确实,导致道德失范的现象屡屡发生,而大学生在其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范的行为,比如一些大学生在酒后滋事、看淫秽品、违反社会公德、校规校纪等等,有的甚至还违反了社会法律.当代大学生本应该是风华正茂、感情丰富的青年,但是有些大学生对个人利益非常看重,而对于和自己无关的事物则是不闻不问,对社会的给予认为是理所应当,但是不思对社会的回报.

其次,在道德情感上的不稳定性.大学生正处于生理上的不成熟期向成熟期的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在心理上存在着依赖性、盲目性等等错综复杂的感情,而其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也正在形成的阶段,其思维非常活跃,能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会经验相对较浅,所以他们在看待社会问题的时候往往会以偏概全,以点带面,从而使社会上面的各种社会因素可以在他们身上找到投射,显示出不同的效果,有些影响是积极的,而有些影响则是消极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使大学生实际上呈现出来的道德品质时好时坏.

3.3 大学生道德意志的现状与问题

首先,道德意志不是自发的,其往往是否是独立自主的,能够主宰者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如果一个人的道德意志缺乏独立性,他不能有自己的道德品质.当代大学生从道德上意志来看,其道德意志相对比较缺乏,往往带有明显的依赖性.一方面是对监督的依赖,很多学生在调查当中都表明,在考试的时候没有作弊往往是因为教师的监考比较严格,当问到有些学生是否会自觉的上自习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只有在快要考试的时候才能够自觉的去上自习,平时仅有20%的学生能够自觉的去上自习.这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在道德意志方面的依赖性.另一方面是对于同学与集体的依赖,很多同学表示,自己一般都是从众的行为,比如在捐款行为当中,一般都是同学捐多少自己就捐多少,很少会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思考.

其次是道德意志一般会更强 道德上将体现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遇到障碍和对障碍的坚持.从当代大学生来看,由于我国高校近些年来普遍偏重于对大学生在道德上的教育,因而当代大学生在道德意志上普遍还是比较强的,虽然还是有一些同学在意在做好事的时候被其他人笑话,但是更多的大学生还是愿意坚持做好事,而大学生也在遇到别人困难的时候更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4 心理学在本科院校德育工作当中的应用

4.1 情感在大学生德育工作当中的应用

心理学认为,道德情感是人们道德观念对自己、他人的评价,道德情感能够推动道德行为.传统德育教育当中,教师一般通过宣讲来引起学生们的道德认同感,这种方式无疑可以引起学生的道德认同,但是其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将心理学引入其中,通过对情感的调控,是学生能从心理认知上对道德情感产生认知兴趣,即心理学生的“情感认同”,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内心产生意识的先导,最终产生动之以情的效果,只有先动之以情,才能够晓之以理,从而导之以行.

4.2 意志心理在大学生德育工作当中的应用

意志是人们控制与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欲望和愿望心理过程,这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积极表现.道德意志是人们按照道德原则的要求,调控自己克服困难,履行道德义务的毅力.比如在道德选择的过程当中,自觉选择克制、忍耐、坚强等意志,来实现坚持道德原则的精神.在道德素养形成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困难,因而要根据道德的原则,坚定道德意志,选择正确的方向,克服来自外界的诱惑,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以防止出现道德失范的行为的产生.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当中,由于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并非非常成熟,会遇到来自社会上的多种诱惑,容易出现道德失范的行为,因而,从心理学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意志心理的培养,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使命,确立自己的信念,在关键时刻以坚定的行动自觉抵制外来的诱惑,从而使道德品质生活成坚定的道德意志行为.

4.3 行为强化在大学生德育工作当中的应用

人才交往的过程当中通过运用行为强化的手段可以帮助塑造新的行为,改变旧有行为.如果,通过正强化的形式的推动,能够帮助行为的尽快塑造.奖励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正强化手段,学生在道德素质形成的过程当中,如果能够对学生的良好的道德行为给予及时的奖励,能够进一步刺激学生的继续发展其正确的道德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进行奖励是要注意一定要及时,不要过去很长时间后再对学生进行奖励,这样容易影响强化的刺激;另外还要选择正确的强化物,不要给学生虚无的、不切实际的奖励手段,如果学生不能够及时获得有价值的奖赏,容易引起其沮丧的心理,从而不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继续发生,还有可能出现相反的行为.

〔1〕王涛.心理学视域下的德育认同[J].教学与管理,2017(12):5-7.

〔2〕邓如涛.论心理学教学的德育渗透策略[J].科技资讯,2017(06):180-181.

〔3〕孟维杰,马丽.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德育模式反思与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5):116-118.

B844.2

A

1673-260X(2017)09-0132-03

2017-07-21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大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有效性研究(2017JKDY20)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心理学德育工作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远和近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基于不同视角的道德行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