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休学创业政策实施困境与优化研究*

2017-03-29戴俊峰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休学政策大学生

金 莹,戴俊峰

大学生休学创业政策实施困境与优化研究*

金 莹,戴俊峰

教育部出台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的政策至今,在校大学生普遍对此政策认知程度低、实际参与不足、顾虑多,政策执行中也存在系统化政策体系未成型、大学生理性就业观念不足和多方支持的社会环境欠缺等问题。因此,明确政策目标,以政策完善为推手,引导大学生的政策运用和社会多方力量的政策支持,构建大学生休学创业政策的协同体系,是促进大学生休学创业政策优化和落实的必需。

休学创业;素质提升;政策优化

在全球经济放缓、我国经济转型的多重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显。为多渠道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推动社会创新发展,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要求高校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政策引发的社会关注推动了理论研究的跟进,但整体上对政策的简单评价和经验式探讨较多,深入调研分析政策实践困境的研究鲜见。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大学生休学创业政策的主要相关者进行调查,归纳政策在实践中的问题,探讨政策优化的路径,对发挥政策功效、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为了真实、客观地了解大学生创业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各方反应,本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和南方翻译学院等院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33份,有效率89.6%。同时,对学校相关部门、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市政府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收集意见,以提出针对性强的大学生创业政策优化建议。

一、大学生对休学创业政策回应不足

大学生作为政策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在政策的推行中具有高重要性、高影响力的特点,是政策应该着重关注的对象,但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观念、行动和素质上对政策的回应度均不高。

1.观念上对“休学创业”的陌生与理解误差。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休学创业模式较陌生,对该项政策有所了解的学生仅两成,76.3%的大学生对政策不是很了解,其中28.6%的学生完全不了解。在基本了解政策后,59.4%的学生将其定位为提升应聘时的竞争力,最终仍然会应聘就业,真正将之视为创业型就业通道的极少。大学生对休学创业政策的功能定位与政策本意的差异影响了创业的行动力。

2.行动上对“休学创业”参与不足。面对国家的政策引导和鼓励,表示非常愿意参与创业实践的仅有4.7%,愿意尝试的有34.4%,而心存顾虑、不太愿意尝试的学生有51%。结合有关大学生创业参与情况的调查,发现虽然有三成大学生有创业想法或兴趣,但实际上付诸实践的人仅占5%,另有8.8%的学生正在准备当中,超过半数的大学生仅停留于“想”的阶段,离转化为实际行动尚有差距。

3.主客观限制有碍“休学创业”实践。大学生虽然肯定了休学创业政策提供的制度契机,但也指出影响实际创业的因素众多,单一制度恐怕难以发挥预期作用。根据调查,影响大学生休学创业的因素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类,主观因素主要有自身经验的限制(选择率67.4%)、害怕失败(选择率48%),客观因素则主要为缺乏资金(选择率72.7%)、缺乏家长、老师、团队支持(选择率57%)以及配套制度不足(选择率40.4%)。

4.素质上无法达到“休学创业”要求。再好的政策,没有意识去把握、没有能力去运用也枉然。调查发现,大学生创业意识普遍不足,在许多学生眼中,创业大多和“摆地摊”联系在一起[1];依赖性较强,当面临父母担忧、政策不成熟和学校支持有限时,很少有学生主动寻求改变,对创业必需的各种资源获取积极性不高;自主创业基本知识匮乏,实践操作能力锻炼不足;在预测判断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风险抵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上无法满足创业需要。一些高校出现了“运动式”创业①“运动式”创业是指缺乏独立思考的、跟风式的创业现象。倾向[2],但当创业面临困难时,又缺乏主动寻求改变、整合资源的能力和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毅力。这就对更多、更专业的大学生创业指导和培训提出了强烈的需求[3]。

二、系统化、操作化的政策体系尚未成型

政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上层政策主体的宏观制定,还包括中下层政策主体的层层细化,更需有平行跨系统的支持配合。从目前的大学生休学创业政策来看,还非常单薄,没有形成系统化、可操作的政策体系。

1.顶层设计过于宏观。教育部在《通知》中提出,在校学生休学创业还处于宏观方向性意见,对具体的实施缺乏明确而详细的指导,如缺乏对弹性学制的弹性幅度、学分学籍管理等的规定,对学校开设专门的创业课程缺乏量化标准和监督制度,对政策的推行时间、达到的效果也未作明确要求,学校由于政策理解程度和反应速度的不同,在推行过程中速度、质量都参差不齐,影响整体效果。

2.学校欠缺操作性措施。由于顶层政策的过于宏观和量化不足,以及高校本身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不一,很多高校对休学创业政策的推行态度不够鲜明,表现在宣传力度不够、无具体管理制度衔接、缺乏激励措施、氛围营造不足等。而且,高校对休学创业政策的细化涉及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多部门以及各个具体教学单位的一系列调整工作,其推行进度也因领导的重视程度、组织的协调力以及制度管理能力等受到牵制。

3.缺乏相关部门的配套政策。影响休学创业项目生存和发展的要素多种多样,需要一系列相互配合的政策共同提供保障和支持。但目前看来,大到工商审批、税收、贷款优惠、项目对接、市场发掘,小到办公场所、设备租赁、人力支持、内部管理等,没有针对大学生休学创业的相关配套政策,或是欠缺与原有制度的衔接性规定,导致外部政策环境对大学生休学创业的吸引度和接纳度不高。

三、多方支持的社会环境有待培育

社会环境影响着大学生投身创业的动力和勇气,也影响创业政策的推行和效果。从调查来看,社会对大学生休学创业仍持观望态度,部分支持者也只停留在口头层面,实质性动力不足。

1.家庭中传统就业成才观念仍然占主导。调查发现,公务员及其他稳定高薪职业仍然是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就业设想。支持子女创业更多的是为了开阔眼界和丰富经历,并且在多种创业模式中,虽然半数家长表示不反对“休学创业”,但大多数家长更倾向于让子女毕业后创业或者兼职创业。“影响学业、影响就业”仍是家长的主要顾虑,传统就业成才观念仍然占主导。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能在家庭中获得的精神和物质支持都较少。

2.企业的用人观念有待调整。企业的用人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及其家长对休学创业的态度。由于大学生休学创业政策刚刚出台,虽然用人单位对政策给予了较高评价,但对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帮助效果有待考察,并未将相关经历或能力纳入用人考察标准。另外,选择充当天使投资人或风险投资人来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反映出企业还没将此渠道作为发掘人才、储备人才的平台。传统用人观和招聘模式仍是主流,用人单位在休学创业政策中的促进作用未充分发挥。

3.社会整体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空间不大。社会创新创业空间的局限一方面表现在社会整体上对大学生的角色定位仍然是传统的以学习为主;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脱离不了职称等级、职业等级等以考试、知识为主的体系,难以形成以倡导创新、正视风险、容忍创业失败的社会心态和舆论风向,致使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不够宽松和自由。

四、推进大学生休学创业政策优化及实施的建议

休学创业政策尚处于探索期,调查发现,各方对政策完善都寄予高度期待。亟待在强化政策目标和定位的基础上,以政策完善为推手,引导大学生的政策运用和社会多方力量的政策支持,构建大学生休学创业政策的协同体系。

(一)明确政策目标和强化政策宣传

1.明确政策目标和定位。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和途径,强化政策对促进大学生自主就业、培养创新意识、带动社会创新发展的引导。针对有创业条件和意愿的大学生,鼓励通过休学方式专心创业,在创业步入正轨后回校完成学业,实现创业和学业两不误;对休学创业失败的大学生,也能带着自我优化的动力回校继续学习积累。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应突出政策的初衷是为真正想创业的大学生提供路径,而不是作为传统应聘就业中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措施,即定位于“创业”而非“能力锻炼”。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各方对政策价值的关注。

2.明确态度和发展方向。顶层政策主体对政策的态度应更鲜明,避免社会各方在“允许”“鼓励”等概念中猜测犹豫,长久观望。休学创业作为一项权利被允许后,政策上需要保障这一权利更少后顾之忧地实施[4],表现为态度上的“支持”,并将态度转化为实际作为,通过各个渠道加强政策宣传,特别是对政策目标和定位的说明,让社会各方明确政策的发展方向,有计划地调整对应规则。

(二)引导多方联动完善政策细节

1.对教学管理制度给予具体指导意见。落实大学生休学创业政策,当务之急是弹性学制的明确。通过借鉴学习、专家调研、择校试点等方式积极探索弹性学制的具体方案,以此形成具体推广性的指导意见,对休学创业的申请、学籍管理、课程安排、学分计算等方面予以明确规范,既保证休学创业大学生的基本权益,又确保大学教学管理的正常运行。

2.协调多部门出台针对性优惠政策。充分考虑大学生休学创业较之其他创业模式的不同,在工商注册、税收补贴、贷款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如,将休学创业大学生纳入国家重点扶持创业的群体中,使其享受包括税收、小额担保贷款、个人创业贷款、财政补贴等政府实施的各项创业支持;针对休学创业时间有限、资源积累有限的特点,新增特色扶持政策,如工商注册快速办结;减免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予以补贴等。

3.敦促高校建构体系化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部分高校以比赛、讲座等形式营造了一定的创业氛围,但离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还有距离[5]。应将创业创新培养植入教育体系中,进行常态化课程指导,构建科学的课程教育体系,建立完善的创业实践体系;加快高校创业指导团队建设,探索建立由高校专业教师、企业家和创业成功人士组成的创业导师团队,对创业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与深入咨询,提升创业理性和能力[6];建立创业激励机制,通过创业奖学金、创业先进个人和创业扶持基金等引起大学生对休学创业的关注,激发创业实践热情。

(三)加快大学生创业素质提升

1.更新就业观念,保持冷静理性。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更加积极的就业观,挣脱稳定、安逸的传统择业观禁锢,主动利用政策环境,投身自己热爱并适合的事业中。当然,具备有竞争力的项目、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心态准备是重要前提。大学生群体应在咨询指导下对自身情况、客观环境保持理性认知,既有创业热情,又避免盲目跟风,仅为回避就业困难而“迫于”选择休学创业并不可取。

2.提高主动性,强化创业素养储备。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政策得以落地的前提。通过宣传、兴趣社团等引导大学生逐步树立独立意识;积极主动寻求家长、老师、社会各方的帮助,提升自我的资源整合能力;充分利用课堂课下,贮备创业知识;通过兼职、实习等方式积累创业经验,以把握机会,充分利用国家的有力政策实现自主创业。

(四)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1.引导多方参与创业平台的建设。一方面,通过政府引导搭建适合大学生创业的平台,如德国经济研究所发起的“青年企业家”项目,政府与银行共同邀请企业人士指导在校适龄学生创建微型公司。[7]同时,探索建立试错机制,开辟缓冲带,营造真正的孵化温床。另一方面,引导企业转变用人观念,与高校合作,为大学生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指导,扩大人才选用渠道和项目研发渠道,解决企业选才难和研发难的问题。

2.引导家长转变就业成才观。家长应转变“唯成绩、唯知识”的成才观和“求稳”的就业观,认识到创业磨砺对成长的价值,鼓励年轻人踏出校门勇敢拼搏,给予必要帮助。既要做好精神支持,主动沟通交流,在理智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减轻孩子思想包袱,还要提供力所能及的资源性支持,在资金、技术、项目、人员等方面有条件扶持。

3.强化社会舆论导向。舆论媒体应通过热点播报、专区讨论、树立典型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就业择业观念和人才评价标准的转变;关注创业过程中综合效益,而非短期经济效益,改变狭隘的急功近利思维[8];给创业失败者更多的宽容,用积极心态对待创业困境,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

总之,目前大学生对休学创业政策的认知度和回应性均不高,政策本身、政策对象和政策环境都存在诸多问题,而要真正优化政策、解决问题,必须将大学生休学创业政策作为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联动,同时注重理性引导,避免政策推行中的运动式创业倾向。

[1]黄兆信,曾纪瑞,赵国靖.创业大学生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以温州高校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57-61.

[2]阎焱.运动式创业缺乏独立思考,这是对社会资源最大的浪费.[DB/OL].http://www.chinaventure.com.cn/cmsmodel/news/detail/295425.shtml.2016-05-27.

[3]李涛.浅议大学生休学创业[J].科技创业月刊,2008(7):34-35.

[4]舒圣祥.休学创业,允许不等于鼓励[J].教育与职业,2015(4):92.

[5]李伟铭,李春燕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2-51.

[6]谷学峰.高校大学生休学创业教育管理机制构建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24):60-64.

[7]Spencer L.M.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Wiley&Sons.Inc.1993:222-226.

[8]汪忠.理解创业教育须纠正狭隘化与急功近利思维——兼论教育部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4):14-19.

G646

A

1671-6531(2017)11-0019-04

*2015年西南政法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创业导师团队的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2015C30)

金莹/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401120);戴俊峰/北京大学法学院在读硕士(北京100871)。

贺春健

猜你喜欢

休学政策大学生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休学创业
教育部:将对高校弹性学制和休学创业作出规定
晶莹的泪珠
休学创业:另类"怪小孩"和他的勇敢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