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活动的实效性

2017-03-29孔旭

文理导航 2017年6期
关键词:实效性活动

孔旭

【摘 要】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的各种活动以及对活动的反思来实现,因此教师要全面把握课程目标、灵活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从而使活动收到实效。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实效性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的各种活动以及对活动的反思来实现。以活动开展的活动化教学方式,被广大品德与生活课任课教师充分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课堂真的活起来了,学生也动起来了,但一些刻意追求形式、忽视实际效果的现象也常有发生,这是对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实际意义上的偏离。

我们常会看到“课不惊人死不休”的现象,教师把活动“堆积”成教学过程,一堂课中设计了许多个教学活动,教学成了一个接一个的“活动链”,课堂往往热闹有余,实效不足。乍一看,学生们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但细品,都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设计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活动过程忽视课堂生成,整个教学活动没有实效。这种做法,既偏离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也失去了活动化教学的意义。

例如,我们一位教师在执教《挑战一笔画》一课的过程中,做了这样的活动安排:教师展示形象、生动的一笔画——教师教学生如何画一笔画——学生一笔画展示——玩走迷宫游戏。本课的教学目标不是教会学生如何画一笔画,而是让学生们在游戏中学习和训练运用有声语言进行交流的方法:说的时候要表达准确,听的时候要仔细认真,不明白的时候要主动询问。该教师从教学生画一笔画,到领学生玩走迷宫游戏,都没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运用语言交流的机会,没能让学生自主的通过活动体验并学习到运用有声语言进行交流的方法。表面上看,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状况良好,但实际上,整堂课成了绘画、游戏课,教学活动没有取得真正的教学实效,以实现引导学生学会交流的目的。

实施活动化教学策略,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而是要实现一种“生命的交往”。就品德与生活课而言,是要多开展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引起交流、反思的活动,尽量避免一些目标不明、形式花俏的活动。那么,如何能突出我们“活动化教学”的实效性呢?经过学习和探索,有如下思考:

一、活动目标要有针对性

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师教学的灵魂。教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要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的价值在哪里等。例如二年级的《我们班里故事多》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体会同学之间的友爱,老师对我们的关心爱护,班集体的温暖等等,从而使孩子懂得感恩,增强孩子们的爱集体的感情。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我觉得单纯地让孩子罗列一些故事的话,孩子们的头脑中会存在空白,不知该如何说起,或许也可能达不到触动心灵的目的,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首先导入新课之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几幅画面,配上了学生的声音,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孩子们一些日常生活的缩影,借此引发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你和同学们之间,你和老师之间是不是也发生了一些像他们这样的故事呢?”并给予孩子一定的提示:当你生病的时候,老师……;当你有困难的时候……;当你和小伙伴有了矛盾的时候……;当班级获奖的时候……等等。这样一下子打开了孩子们的思路,课堂上孩子们跃跃欲试地讲着自己的故事,甚至还有的孩子主动找到伙伴演一演。接下来我顺势而导在孩子们心灵被触动之时,我问孩子们你的心情如何?感受如何?你最想感谢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制作感谢卡,用一句简单的“谢谢你”,几句话的感谢之情,或者用画面来表达都可以,并配以《朋友》的曲子。在此情境的熏陶下孩子们敞开了心扉,说出了平时难以启齿或者想说却没来得及说的话,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们懂得了爱他人、爱老师、爱集体是多么幸福的事。

这样,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我们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使书本上的教学一下子鲜活了起来,达到了活动承载教学目标的效果。作为教师必须深知活动的形式和过程一定要为教学内容和目标服务,只有紧紧围绕目标进行的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日常的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在采用活动化教学方式时,一定要力求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深入了解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于该班学生的活动方案,使“活动”为实现“目标”服务,从而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活动内容要有生活性

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中、活动中的直接感受、体验、探究、思考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在生活中通过实际参与、探究而逐步实现的。如在《我和动物交朋友》一课时,上课伊始我通过猜谜语的活动导入了新课,之后又设计了“今天我们到动物王国去看一看”的活动,配合着动画效果的视频,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随后又问“动物们可爱吗?想和它们交朋友吗?怎样教朋友呢?和它们交朋友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面对我一连串的问题,孩子们露出了比较疑惑的神情,当然我并没有急着让孩子们回答以上的问题,而是给孩子们讲了一则发生在我和我家小狗之间的小故事,引发了学生们广泛的讨论,从而使问题水到渠成地在讨论中得到了解决,让孩子感受到了如何与动物相处才能和动物成为朋友。

可见,我们说设计的教学活动一定要与孩子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学习,实现学习、生活与发展的“三位一体”。切记教学活动的假、大、空,要知道脱离孩子生活的教学活动是苍白无力、徒劳无益的。当然活动的内容要源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源于课堂又要延伸课堂,紧密联系孩子的生活和现实社会,选取孩子关心、关注的内容,在活动中孩子真正地感受到了,并由此而生成的思想情感,才会将它们物化在自己的思想中,促使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三、活动过程要注重生成性

现实中的儿童,他们喜欢去了解、去发现、去思考。因此,教师不可能完全设计好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更不可能完全预料到儿童的所有想法、言语、行为及会产生的问题等,这就使活动的实施过程具有了很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使上课成为富有创造性、包含着不可预测性因素的教育进程。如在《春天来了》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孩子们说一说“你印象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今年的春天为什么会来得这么晚”并引导学生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时窗外传来了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我就顺势利导,问学生“想象一下,鸟儿们在说什么呢?”学生们的兴奋点一下子被打开了。有的说小鸟很高兴春天终于来了,有的说小鸟在悲伤为什么春天来得这么晚……这时“鸟叫”成了新的教学资源,孩子的回答中包含着对小鸟的爱,对小鸟的担心,真正在情感上认识到环保的必要。这才是真实的,是富有感情的,是有效的教学活动。

叶澜教授曾指出: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在人与人的交往、心与心的交流、思与思的搏动和情与情的共鸣中进行的,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课堂中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甚至是无法预设的现象,如果教师运用的好,解决的巧妙,那么就会生成出多姿多彩的课堂状态。因此对于在教学活动中新生成的情况或问题,我们教师不要紧张而慌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孩子的需要或活动的变化而灵活应对,随机应变,妥善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更好的发挥教学机智,更密切地关注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四、活动参与要强化全员性

由于品德与生活是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形式,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与体验,达到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目的。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课堂教学时设计开展活动要特别考虑到是否有针对性和孩子的参与面,只有针对孩子们学习、生活、认知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活动,学生才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只有学生们能全面地参与进来,通过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从而使孩子们获得真切的体验,我们才能达到活动的目的,才能体现出活动的实效性,收到教育学生的效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另外,活动的全员参与,当然也包括教师自身的积极参与。教师如果能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乐、一起思、一起谈……不仅能直接提升活动的质量,而且还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教师各项工作的开展,这也正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课堂教学中千万不能仅仅关注优秀的学生,而忽略了其他学生,相反的我们有时更应该多关注到学困生的参与程度,应该面向全体,让全体学生投入其中,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教学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已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为我们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增添了无限的活力,因此我们要设计真实、有效的活动,注重活动的形式,更注重活动的效果,努力创设活动化的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獲得真知,在活动中成长,让有效的课堂活动,成就精彩的品德与生活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学术期刊《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6期

[2]《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6期

[3]《省级课程辅导远程培训小学品德培训班第一次文字》

猜你喜欢

实效性活动
基于艺术素质测评的初中生音乐课堂实效性提升对策探讨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活动随手拍”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探讨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