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燠幕府戏曲观评考论

2017-03-28

关键词:幕府评点戏曲

李 传 江

(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 地域文化研究所,江苏 连云港 222006)

曾燠幕府戏曲观评考论

李 传 江

(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 地域文化研究所,江苏 连云港 222006)

曾燠两任两淮盐官,期间倡导亭园雅集,常与幕宾及四方名士观曲评剧为乐。题襟馆唱和、九峰园秋禊等都伴有观评戏曲活动,其幕府及友朋府邸的戏曲观演也属常事,王文治、彭兆荪、詹肇堂、吴嵩梁、吴锡麒、刘嗣绾、黄文旸、陆继辂等皆为其座上宾。而以曾氏为首的幕府成员对仲振奎《红楼梦传奇》的集中评点也正是清代中期戏曲理论趋于成熟的重要表现。

曾燠;幕府;戏曲;观演;评点

曾燠(1759-1831)仕宦人生中曾先后两次任职两淮盐官。第一次为乾隆五十七年(1792)因“京察一等”擢升两淮盐运使,后因嘉庆十年(1805)汉口口岸肆意抬高盐价一事而降罪;第二次是道光二年(1822)因“两淮疲惫日甚”被启用巡视两淮盐政,但政绩甚微。六年(1826)受召回京后病逝。曾燠为官两淮期间倡导风雅,常与幕宾及四方名士以观曲评剧为乐。

一、曾燠幕府雅集概况

曾燠巡视两淮盐政期间恰是清代士人游幕的高峰期[1]6,他周围汇聚了大批的文人墨客,在唱和宴饮中赏曲评曲作曲之事时时发生,《履园丛话》曾详细记载过曾燠幕府文人雅集情况:

南城曾宾谷中丞,以名翰林出为两淮转运使者十三年……署中辟题襟馆,与一时贤士大夫相唱和,如袁简斋、王梦楼、王兰泉、吴穀人、张警堂、陈东浦、谢芗泉、王葑町、钱裴山、周载轩、陈桂堂、李啬生、杨西禾、吴山尊、伊耐园,及公子述之、蒲快亭、黄贲生、王惕甫、宋芝山、吴兰雪、胡香海、胡黄海、吴退庵、吴白庵、詹石琴、储玉琴、陈理堂、郭厚庵、蒋伯生、蒋藕船、何岂匏、钱玉鱼、乐莲裳、刘霞裳诸君,时相往来,较之《西昆酬倡》殆有过之。[2]215-216

曾燠于衙署中专门辟有“题襟馆”,与当时名士大夫们唱和宴饮,其繁盛状况甚至超越了《西昆酬倡》。叶衍兰评云:“(曾宾谷)胜爱才,宏奖风流,惟恐不及。前后居扬州十余年,其地当水陆之冲,帆樯来往如此,先生为辟题襟馆于邗上,公余之暇与宾从琴歌酒宴,无间寒暑,海内名流归之如流水之赴壑。”[3]248汪中谓题襟馆曰:“广陵胜地,四方贤达之所凑,园林台沼之胜甲于淮东,燕游唱和不日则月。”[4]题襟馆一时成为文人曲家荟萃之地,他们既唱和诗词,又观看评点创作戏曲。

曾燠曾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在九峰园作秋禊之会,《扬州画舫录》有较详尽的描述,其卷七“城南录”云:

癸丑秋,曾员外燠,转运两淮,修禊是园。为吴谷人翰林锡麒、吴退庵□□煊、詹石琴孝廉肇堂、徐阆斋孝廉嵩、胡香海进士森、吴兰雪上舍嵩梁、吴白厂明经照。丹徒陆晓山绘图。……转运莅扬州,旦接宾客,夕诵文史,部分如流,觞咏多暇,著有《邗上题襟集》,《秋禊诗》载其中。至于北郊诸名胜,转运燕游唱和,如《十一月望日黄建斋邀游平山堂夜饮湖上即席和韵奉答》、《谷日蜀冈探梅用昌黎人日城南登高韵》、《康山留客》诸诗,皆传诵一时。[5]172-173

这次修禊的时间地点参与人都非常明确,虽然只有八人参与但都留有赋诗,并请人专门为此事绘了一幅图,作为转运使的曾燠还为此图附了详细的序。其《秋禊诗》云:

昨得兰亭春禊砚,便思招客兰亭游。兰亭去此一千里,春禊故事知谁修?扬州虹桥亦名胜,冶春词句今传讴。渔洋遗韵继者少,百有余岁空悠悠。……[5]215-216

“禊”原是古人于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一种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到了明清时期已经演变为文人雅士的诗酒之会。而此次修禊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作为盐运使的曾燠得到了一块名贵的“兰亭春禊砚”,这是作为一般幕宾的文人很难得到的宝物,曾燠极其珍爱,邀请大家共同欣赏庆祝。此后相继来扬州的文人或入曾燠幕府,或居其题襟馆。在盐业经济强有力的支撑下,曾燠与幕宾及四方名士间的诗酒唱和不断,与之相关的戏曲观演及评点也相继展开。

二、曾燠幕府的戏曲观演

曾燠为盐运使时期的扬州剧坛非常兴盛[6]123,许多幕宾都曾观赏过幕府的戏曲演出,并留有相互酬唱赠和的诗歌。杨飞博士曾经对幕府戏曲活动的直接史料作过梳理,并认为“曾燠幕府呈现出戏曲幕宾众多、戏曲活动丰富、演出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特点”[7]。当然戏曲观演场所也并非局限在曾燠府中,有时曾氏与其他幕宾一起观演别人的家乐戏曲,其中王文治就是较为特殊的一位。

兼擅戏曲、音乐的王文治(1730-1802)辞官后漫游于苏浙一带,乾隆四十三年(1778)出家后依然教文度曲,六十岁后始与曾燠交游,曾燠甚为敬之。据《王文治年谱》载:“正月二十九日,应郭霁堂邀同胡黄海等人游扬州,至蜀岗探梅,作诗寄曾宾谷。次日曾宾谷招游东园。”乾隆六十年(1795)正月初七,“人日,同曾宾谷游焦山”,“春,至平山探梅,作诗寄曾宾谷。曾宾谷招同袁枚等清燕堂观剧”,“冬,以诗集寄曾燠”。[8]期间王文治观赏了幕府戏曲演出后作有记事诗《宾谷都转招,同袁简斋前辈、张警堂同年、谢芗泉漕使清燕堂观剧,归途大雪,有作》:“自古文章号有神,一时宾主尽才人。已酬东野云龙愿,况有南皮丝管陈。雪与梅花鏖白战,灯连酒海照红春。夜深扶醉群仙散,万道瑶光引路尘。”[9]这次观剧是在一个雪夜,王文治记曰“归途大雪”,但一同观剧的谢芗泉(即谢振定,有“烧车御史”之称)曰“雪夜观剧”,并有和诗《清燕堂雪夜观剧和梦楼前辈韵》[10]。同时观剧的还有袁简斋、张警堂等,这二人没有相关诗词唱和。据考证,袁枚早先不太喜欢戏曲,但自五十岁左右起对戏曲的态度开始有了转变,也常常参与朋友同僚等邀请的戏曲观赏[11]。有关张警堂的资料记载不多,《随园诗话》卷11第39条曰:“近今张警堂先生,以县令起家,官至监司,皆委怀任运,不营求而自得,诗才清妙。”[12]230

曾燠与幕宾吴嵩梁(1766-1834)曾一起去王文治家做客并观看其家乐演曲,吴嵩梁有诗《戊午八月度扬子江望金山、焦山寄宾谷运使》云:“题襟主人抱幽赏,渡江履约寻焦仙。名山有愿久始偿,别后寄我诗六篇。……晋卿家乐甲天下,请携小部双峰颠。公倚铁箫我能和,江山妙绝同千年。”[13]晋卿即是指王文治,戊午为嘉庆三年(1798),其时王文治已68岁有余,依然以家乐演曲待客,可见其对戏曲之爱好。

曾燠幕宾中还有其他一些人员留有过诗词观演的诗文。如彭兆荪(176-1822)[14]148《扬州郡斋杂诗》有注云:“都转廨中观剧,时吴伶金德辉演《牡丹亭》,为南部绝调,年已老矣。”[15]其与曾燠一同观看当时苏州名伶金德辉演出的《牡丹字》,并对这“年已老矣”即将成为“绝调”的演出表示了惋惜;詹肇堂(生卒年不详)于嘉庆九年(1804)作组诗《曾宾谷先生座上观剧小乐府》九首[16],记载了当时府中演出《西厢记》、《烂柯山》时的盛况及热闹场面;郭堃(1763-1808)[17]136曾记“西江传乐府,东阁肆宾筵”[18],即是曾氏府中一边宴饮一边赏曲的真实情况。

当然,曾燠幕宾中的其他人虽然没有留下相关观赏戏曲的诗文,但他们或有戏曲创作传世,或有经常参加酬唱赠和活动,应该也有观赏戏曲的可能。如吴锡麒(1746-1818) 乾隆五十八年(1793)后一直宾于题襟馆,有《渔家傲》,传已佚,还曾与李廷敬、许宝善等撰写《海上谣》乐府[19]2099;刘嗣绾(1762-1820) 嘉庆八年至十年(1803-1805)客题襟馆[1]136,其《尚絅堂集》有注云:“宾谷曾都转招寓邗上之题襟馆,琴尊繁会,歌吹迭兴”[20];黄文旸(1736-?)嘉庆十年(1805)入题襟馆[1]110,曾参与扬州校曲馆事宜并编撰《曲海》;陆继辂(1772-1834)嘉庆五年至六年(1800-1801)客曾燠幕中[1]152,著有戏曲《洞庭缘》、《碧桃记》、《秣陵秋》、《护花幡》等[21]。

三、曾燠幕府《红楼梦传奇》评点

明清时期诗歌小说评点已经成为文人士大夫进行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清代中后期戏曲创作及演出的繁荣也得到了名士们的关注,曾燠幕府文人对仲振奎(1749—1811)创作的《红楼梦传奇》进行的诗词评点较为集中,这些品评也收入到嘉庆四年(1799)绿云红雨山房出刻本《红楼梦传奇》[22]中,卷首附有十六位名家的题词,以曾燠幕府为主的文人品评至少占一半,除了曾燠本人外如蒋知让、黄郁章、郭堃、詹肇堂、俞国鉴、陈燮、张彭年等都有相关题词,尤其是作为两淮都转运的曾燠甚至对《红楼梦传奇》中黛玉与晴雯复活并与宝玉喜结良缘的安排发出了“古今何独牡丹亭”的感叹。兹录曾燠及其幕府人员相关题词如下:

都转运宾谷:

梦中死去梦中生,生固茫然死不醒。试看还魂人样子,古今何独牡丹亭?

不解冥冥主者谁,好为儿女注相思。许多离恨何尝补,姑听文人强托辞。

底事仙山有放春,争妍逐艳最伤神。真灵亦怕情颠倒,人世蛾眉不让人。

栊翠怡红得几时,葬花心事果然痴。一园尽作埋香家,不独芙蓉竖小碑

有情争欲吊潇湘,说梦人都堕梦乡。与奏玉圆辞一阙,免教辛苦续西厢。

铅山蒋知让藕船:

传奇演义竞排场,琐碎荒唐两不妨。十解珠穿丝一缕,难将此事付高王。

童憨稺戏了无猜,富贵家儿才不才。天谴口中衔石阙,情场红翠合生埋。

黛痕眉影可怜生,钏響钗光别有情。骄鸟一群声万种,不同名士阅倾城。

文章佳处付云烟,竟有文鳞续断弦。恩怨分明仙佛约,人心只要月常圆。

各样聪明各种痴,一人情态一花枝。亏他五色生花笔,写到尖又合拍时。

清江黄郁章贲生:

镂月裁云苦费情,眼前说梦可怜生。且从梦境看天上,翠榜金书十二城。

深苑东风着意吹,娇红惨绿太离披。葬花绝好埋忧地,争奈春来又满枝。

留仙裙拾合欢鞵,生死悲欢两意谐。多分灵牙才补恨,世间奇福是荆钗。

歌喉一串泪珠成,关马清辞此继声。唱出相思满南国,故应红豆擅村名。

丹徒郭堃厚庵:

水弦檀板度新歌,祗赚痴儿揜泪彼。一样骚人心事苦,当场难得解人多。

石头何处证三生,路滑原难放步行。钗钏玲玲师子吼,檀郎认得阿谁声。

分明三业事多端,莫认当前作梦看。此是羯磨真实语,不曾些子把人瞒。

迷海为鱼事岂殊,懴除回向费工夫。花前为按乌兰谱,似见光明大宝珠。

仪征詹肇堂石琴:

独秀神芝玉茁芽,百花丛擢一枝花。极矜严处真痴爱,儿女私情亦大家。

气到薰蕕自不同,浮花浪蕊扇雌风。情深正愿和情死,枉费峨眉妒人宫。

小凤雌皇合一群,怜香底事逼香焚。填词若凖春秋例,首恶先诛史太君。

何必重生乞玉鱼,神瑛原是列仙儒。一家眷属生天去,小妇芙容妇绛珠。

吴州俞国鉴瀓夫:

天谴多情聚一家,情多翻种恨根芽。若非补恨拈红豆,争得情缘证茜纱。

露华深护玉山禾,消得卿卿眼泪多。顾我愁心何处寄,半生清泪亦如波。

返魂续命几曾真,幻结人间未了因。不枉葬花心事苦,三生终有葬侬人。

漫劳?鸟妒鸾皇,总付荒唐梦一场。勘破温柔乡里事,安心同住白云乡。

读罢新编已惘然,那堪顾曲更当筵。愿将结习消除尽,复解南华第二篇。

吴州陈燮澧塘:

蒙庄妙悟启元风,锦绣丛中证色空。娇鸟一群丝百丈,可怜辛苦为怡红。

成佛生天亦偶然,痴儿騃女哭萦索。西风一掬潇湘泪,化作水珠个个圆。

雀裘金线对银缸,惨淡情怀影不双。一转风轮成小劫,炉烟常仿茜纱窗。

脂盝阳秋绝妙词,年年红豆种相思。伤心更有怜春阁,泪尽寒潮暮雨时。

甘泉张彭年涵斋:

彩云一片断仍连,重证情缘胜得仙。幻境太虚原不幻,红楼旧痕补入天。

脂粉丛中暮复朝,茜纱窗下黯魂消。露华记否当年事,雨雨风风慰寂寥。

泪尽潇湘念未灰,薰人花气暗相催。岂知珠草回春日,犹带芙容一例开。

缘逢深处天偏妒,情到真时死不休。千古伤心词客惯,雨行泪洒笔花秋。

如此之多相关幕府人员的评点,表明“《红楼梦传奇》很可能在曾燠幕府演出,仲振奎亦有可能为曾燠的座上宾客”[7]。总体来看这些评点诗词,他们对仲氏《红楼梦传奇》大团圆结局的情节安排还是比较赞同的,尤其表现出对美好爱情不能得以圆满的同情,故而题词中多有“离恨、相思、怜爱、伤心、痴、情、泪”等词语,评点风格较为一致。从仲氏写作此曲动因而言,他本人对小说结局是非常不满的,所以在戏曲“凡例”有言曰:“《前红楼梦》读竟, 令人悒怏于心, 十日不快。仅以前书度曲则歌筵将阑, 四座无色, 非酒以合欢之义, 故合后书为之, 庶几拍案叫快, 引觞必满也。”想要为“黛玉、晴雯吐气”,于是选择了具有团圆结局的《后红楼梦》为底本进行改编,自序中说明了写作此曲的过程及此曲初演之后观者的表现,“丙辰客扬州司马李春舟先生幕中, 更得《后红楼梦》而读之, 大可为黛玉、晴雯吐气, 因有合两书度曲之意,亦未暇为也。丁巳秋病,百余日始能扶杖而起,珠编玉籍,概封尘网,而又孤闷无聊,遂以歌曲自娱,凡四十日而成此。成之日,挑灯漉洒,呼短童吹玉笛调之,幽怨呜咽,座客有潸然沾襟者。”仲氏言此曲初演时候“座客有潸然沾襟者”,这其间的座客虽未表明是谁,但此曲的感染力自不待言,因此当曾燠及其幕府人士观演此曲以后也多哀叹同情之词。

题词人中还有仲振奎的弟弟仲振履(约清乾隆二十四年至道光二年,一生为官,工曲,著有《羊城候补曲》一卷及《双鸳祠传奇》、《冰绡帕传奇》等),虽不是曾燠幕府中人,但其对《红楼梦传奇》的评点风格也与曾氏相似,亦颇有参考价值,其词曰:

十二金钗半折磨,生生死死奈情何;却怜情海波千尺,不抵颦卿泪点多。

绛珠宫里春空老,青埂峰前月易斜;只有芙容情种子,年年开作断肠花。

公子佳人总太痴,痴情何必仗仙慈。一声玉笛高吹起,即是红楼梦醒时。

曾燠幕府的戏曲评点,实际上是与其时乾嘉学者引领的浓厚学术氛围有关系。有学者考证:“乾嘉学者与曲家之间关系密切,构成了师友与家族错络有致的人际网络。他们或一身出入曲学与经学间,如卢见曾、焦循、凌廷堪、黄文旸等,或与曲家交往密切,影响殊深,如阮元、李周南、江藩等。扬州浓厚的学术氛围与曲学交相濡染,部分学者染指曲事,促进了学术研讨与戏曲创作的互动,有力地推进了清中叶的曲学建构。”[23]但清末的戏曲创作也逐渐有了案头化倾向,其时戏曲理论家凌廷堪《与程时斋论曲书》云:“握管者类皆文辞之士,彼之意以为,吾既能文辞矣,则于度曲何有?于是悍然下笔,漫然成编,或诩秾艳,或矜考据。谓之为诗也可,谓之为词也亦可,即谓之为文也亦无不可,独谓之为曲则不可。”[24]193

戏曲批评理论已经成为清代中叶学术批评的重要标志之一,较为重要的戏曲理论家和较为大型的戏曲表演也大多出现在这一时期。而曾燠幕府成员的戏曲评点无论在内容风格还是艺术表现上成就都较高,也是这一时期戏曲批评理论走向成熟的重要表现。

[1] 尚小明.清代士人游幕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8)[G].北京:中华书局,2006.

[3] 叶衍兰,叶恭绰.清代学者像传合集(第1集)[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 [清]曾燠.邗上题襟集(卷首)[G].嘉庆年间刻本.

[5]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7)[G].北京:中华书局,1960.

[6] 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7] 杨飞.曾燠扬州幕府戏曲活动叙论[J].求是学刊,2011,(6).

[8] 王汉民.王文治年谱[J].中华戏曲,2009,(1).

[9] [清]王文治.梦楼诗集(卷24)[G].续修四库全书本.

[10] 谢振定.知耻斋诗集(卷1)[G].清道光十八年本.

[11] 杜桂萍.论袁枚与乾嘉戏曲作家的交往[J].学习与探索,2009,(6).

[12] [清]袁枚.随园诗话[G].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13] [清]吴嵩梁.香苏山馆诗集(卷3)[G].续修四库全书本.

[14] 王书才.明清文选学述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5] [清]彭兆荪.小谟觞馆诗集(卷8)[G].续修四库全书本.

[16] [清]詹肇堂.心安隐室诗集(卷4)[G].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

[17] 尚小明.清代士人游幕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8] [清]郭堃.种蕉馆诗集(卷1)[G].清嘉庆十四年刻本.

[19] 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G].济南:齐鲁书社,1989.

[20] [清]刘嗣绾.尚綗堂集(卷34)[G].续修四库全书本.

[21] 车锡伦.清代剧作家陆继辂及其《洞庭缘》传奇[J].扬州师院学报,1982,(3).

[22] 仲振奎.红楼梦传奇[M].嘉庆己未夏镌,绿云红雨山房藏本.

[23] 相晓燕.乾嘉学派与清中叶曲学——以扬州为中心的考察[J].浙江社会科学,2011,(9).

[24] 凌廷堪.校礼堂文集[G].北京:中华书局,1998.

[责任编辑:刘力]

Inspection of Drama Performance and Comments of Zengyu Shogunate

Li Chuanjiang

(Regional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Lianyungang of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Campus, Jiangsu, Lianyungang 222006, China)

Zengyu often advocate ting-yuan elegant ion during his twice served Liang-huai salt official with the curtain and the celebrity throughout the country, watching and commenting drama performance. Title lapel Museum singing, Jiufeng Park Autumn, and so 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assessment of opera activities. His shogunate and friends’ sites are also holding the drama performances. Wang Wenzhi, Peng Zhaosun, Zhan Zhaotang, Wu Songliang, Wu Xiqi, Liu Siyong, Huang Wenyang, Lujike, all of them are also his most trusted guests. Following the and so on are its guests. Zeng-yu shogunate member’s comments focus on the Zhong Zhenkui’sDreamofRedMansions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drama theory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Zeng-yu; Shogunate; opera; drama performance; comments

2016-12-03

李传江(1976-),男,江苏东海人,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与文化。

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骨干教师资助项目(苏教师﹝2014﹞23号)。

I239

A

1673—0429(2017)02—0016—05

猜你喜欢

幕府评点戏曲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骈文复兴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THROUGHOUT THE SPREAD OF NEO-CONFUCIANISM TO SEE JAPANESE’S WISDOM
制度: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书评点讯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沈明臣在胡宗宪幕府中活动研究
让自由评点与专题评点“比翼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