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审计信息化思维深化审计治理变革

2017-03-28董寒光

现代审计与经济 2016年6期
关键词:变革信息化思维

董寒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国务院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以下简称框架)对审计进行了新定位;提出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等新要求;部署了审计监督全覆盖新任务。面对新常态审计机关必须解放和发展审计生产力。审计生产力的先进代表是审计信息化,要完成审计新任务,必须增强审计信息化思维,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统筹谋划审计变革,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努力推进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实现国家审计治理现代化。

一、审计信息化石审计治理变革的切入点

(一)审计治理与审计信息化。审计机关自成立以来,从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到服务于国家治理,逐步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发展,从手工操作向計算机审计发展,不断加强审计的规范性。金审工程一二期建设初步实现了审计业务和管理信息化,电子审计标准化(数据接口、数据规划、数据库建设、方法体系)、有效保障了审计履职;推动了联网跟踪审计、总体分析和分散核查等新的审计方式发展;加大了审计范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审计效率和质量,防范了审计风险。同时,审计对象数量庞大、审计的内容异常复杂、审计资源非常有限、审计技术手段相对滞后、审计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当前,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审计治理结构不科学,外部看存在审计独立性不强,内部是审计机关组织结构调整没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审计方式和审计组织模式还多以传统为主,审计理念落后、审计质量管理滞后、审计成果利用不充分等。审计信息化面临外部环境影响大、审计人员信息化思维滞后、机构设置不健全、IT。耕治理不力、基层建设推进力度不够等问题。

(二)审计治理现代化要求审计治理变革。《意见》和《框架》围绕审计保障国家治理、提供监督和服务的定位,对审计治理进行现代化变革进行了部署,明确了审——计任务及其实现路径:一是加强审计独立性,探索实行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二是扩展审计职能,发挥“五个保障”和强化“三个监督”作用。三是推进“三个全覆盖”,避免选择性执法。①审计对象全覆盖,包括涉及公共资金的部门、单位和个人。②审计内容全覆盖,包含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信息系统审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③审计范围全覆盖,包含资金、权力和政策执行。四是完善审计组织方式。①探索预算执行分阶段审计和重大项目跟踪审计;②注重“大兵团作战”,强化“一盘棋”意识。五是推进审计角度由微观向宏观转变。六是强化审计手段,以审计信息化提升审计治理现代化水平。七是加强审计保障机制建设。被审计单位依法开放计算机信息查询权限,提供完整、准确、真实的电子数据;强化审计队伍建设及与有关单位协调机制。

二、审计信息化思维是审计治理变革的“前锋”

审计信息化建设最核心的、最有活力的因子是人。审计信息化个人素养包含信息化思维和技能。审计信息化思维就是用信息化视觉来认识、分析和处理当前审计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政务目标、建设规范及其理论和制度都需要审计信息化思维贯穿其中,并涉及到国家审计机关的每个工作人员,每个部门,各个业务、管理和决策环节。审计信息化思维是解决改革发展中的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审计文化支撑,是国家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内在动力。要想实现审计全覆盖、完善审计组织方式和宏观分析等审计治理变革,全面履行审计职能,就需要依托现代信息理念和技术,实现审计思想革新、审计资源集约化,进一步提高审计业务信息化、审计管理数字化、审计决策智能化。无可置疑,审计信息化是审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抓手,审计治理变革的切入口。如果说审计信息化是审计转型的“先锋”,审计信息化思维则是“先锋”中的“前锋”。

三、增强审计信息化思维,深化治理变革

(一)增强审计信息化思维,统筹谋划审计治理变革。国家治理的动态性要求国家审计信息化应具有超前思维意识,整体性要求具有系统思维意识,参与性和开放性要求国家审计信息化应具有协调思维意识,适用性要求具有应用思维意识。要将审计信息化纳入审计文化建设、突出创新精神,通过学习、考察、培训、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增强审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审计信息化思维,以发展的眼光、改革家的勇气和魄力确定审计治理变革方略,围绕审计治理变革内容统筹谋划,明确审计治理变革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结合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分层级、地域考虑,如何摸清审计对象、如何进行审计全覆盖;如何归集、管理审计对象多种数据源、在关联外部多种数据情况下如何组织审计人员构建新的审计思路;并从机构布局、组织模式、技术、资金上来确保数据和审计模型能够真正生成更好的审计结果、并逐步完善有关审计制度,探索建立相应的运作机制,推动审计治理体系和审计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调整审计信息化生产关系,科学布局审计治理变革。一是增强审计独立性,切实发挥监督和服务职能。逐步实现人财物地方垂直管理到审计署垂直管理。同时修订和制定相关法规制度,让审计信息化的效能得到充分体现、审计成果有效公开。二是调整审计组织结构,有效调动审计信息化生产力。2014年审计署为了统筹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强审计数据利用、管理,开展IT,审计,成立了电子数据审计司。目前还有19个地方审计机关还没有审计信息化内设专职机构,亟需优化审计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工作流程,完善审计布局,带动整个审计行业紧跟现代化时代要求。三是针对大的重点项目(财税、金融、社保、环保、投资、预算执行)审计,打破现有处室建制,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审计组织方式扁平化。可借鉴德国杜塞尔多夫市审计局机构设置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以项目为中心,分设管理组、分析组、调查组实现大兵团作战模式。四是与有关部门协作,规范企业建立ERP系统,预留审计接口,明确软件接口经过IT。耕后方可使用;加强普及基层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普及力度,优化审计电子环境。

(三)利用审计信息化手段,有效实施审计治理变革。一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国家审计数据系统(含审计事项、被审计对象、审计权力清单、审计责任清单、审计成果、审计项目等数据库以及审计单位数据和相关的外部数据)及其数据分析平台,实现所有审计数据集成、共享,同时建立“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精确定位、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方式,科学制定审计全覆盖短、中长期审计计划,为审计项目质量源头管控服务;通过全覆盖审计、绩效分析、宏观分析为国家经济、权力和政策“把脉”,为政府决策服务;将分析的有关数据提供给相关方,为被审计单位改进经营管理服务。二是应用行业联网审计对前述重点项目实现动态监督、阶段审计和跟踪审计。三是利用工作流技术,开发审计风险防控软件,对审计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实时监督,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对审计项目质量进行在线管理。四是运用云服务,开展移动审计,打破时间、空间作业限制。五是利用IT技术,大力开展IT。审计,审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促进信息化项目规范建设,并与财务收支审计和绩效审计相结合,鉴证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防止“假账真审”。

(四)提升审计干部队伍信息化技能,切实保障审计治理变革。增强审计信息化思维,也要提升审计干部队伍信息化技能。审计治理变革的深化和发展要靠审计人员信息化技能保障和实现,同时,技能发展又促进思维不断增强。可建设模拟仿真实验室,通过案例教学,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综合能力;成立审计信息化研究机构,积极与高校、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联动机制,为审计人员理论与实践互动提供平台;强化信息化技能培训和资格进修等多渠道提升审计人员信息化技能,切实保障审计治理变革。审计治理变革涉及审计工作者思维革新、地位的重新排列组合、机构调整和裁减、部门利益的冲突;要面对不同层次、不同机构、不同人员矛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增强审计信息化超前思维、系统思维、协调思维和应用思维,以改变目前的国家审计机关的生产关系,创新应用审计信息化技术,解放和发展审计信息化生产力;要全面、系统、科学、统筹有序推进,防止激进和拖拉、甚至抵触。

作者单位:陕西省审计厅

猜你喜欢

变革信息化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变革开始了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创新IT 赋能变革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