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希圣:妻子成就了我

2017-03-28刘创

百家讲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汪精卫妻子香港

刘创

在中国现代史上,民国才子陶希圣可谓赫赫有名,曾开创了“陶希圣”时代,又因辅佐蒋介石而成为国民党权威理论家,并赢得“蒋介石御笔”之名。而这样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大师级人物,他一生最感激的是妻子万冰如。

1922年,从北京大学毕业的陶希圣接到了安徽省立法政学校的聘书,他自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回湖北乡下接妻子。结婚四年来,因为连生两个女儿,婆媳关系一直紧张,丈夫又长年在外,贤惠的万冰如只能忍气吞声,再加上长女因不被重视而生病夭折,万冰如在家中的日子并不好过。这一次,陶希圣要带她一起走,从此共担苦乐。

有妻子,有孩子,家终于像个家,白天他去学校,她就在家里摆弄菜圃,种些他喜欢吃的蔬菜;晚上他回来,一家人其乐融融。身处动荡年代,怀着齐家治国大梦的陶希圣难免迷茫和彷徨,悲观情绪常常左右着他。每当这时,乐观豁达的万冰如就给他做家乡菜、唱家乡曲,像阳光一样驱散他心中的阴霾。

1925年,受商务印书馆委托,陶希圣撰文抨击英国巡捕在五卅惨案中的暴行。面对政府和英国的双重压力,陶希圣不卑不亢、誓不低头,几场当庭辩论更驳得法官无言以对,一夜之间,陶希圣在上海滩无人不知。名声渐响之后,陶希圣先后受聘于北大、清华等学府任法学教授,与胡适一起主编《独立评论》。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是贤惠的万冰如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北伐开始后,陶希圣受聘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在那里,他见到了汪精卫,并深得其赏识。武汉失守后,面对长驱直入的日本军队,陶希圣不得不把妻儿送到战火烧不到的香港,一个人留在国民政府宣传部长的位置上,但是汪精卫的亲日举动让看多了人世风云、原本就悲观的陶希圣更加迷茫。

汪精卫的卖国行径大白于天下后,日本方面提出了《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陶希圣深知自己如果在条约上签字,势必会成为卖国的罪人。在给妻子的信中,他的笔触低沉哀伤:“我自投到山穷水尽的境地,又不肯作山穷水尽的想头。譬如污泥中的一粒黄沙,自己不想做污泥,却已是污泥中的一分子了。”万冰如的回信只有一句:“等我,我来。”

1939年12月,万冰如带着五个子女从香港抵达上海,在法租界租下一幢房子,陶希圣终于得以找借口离开汪精卫的监视,搬来与妻子同住。

作为局外人,万冰如冷静地分析了当下的局势,要求陶希圣立即想办法脱离险境:“如果你敢在和约上签字,我就打死你。”

她的坚定,对彷徨的他来说,无疑是一针镇静剂。

第二天,万冰如去拜访汪精卫夫人陈璧君,谎称“这次我带着孩子来上海,就是要让丈夫去掉后顾之忧,誓死追随汪先生”,还表达了照顾丈夫的心愿。在得到陈璧君首肯之后,她立即把陶希圣送出了汪精卫的监视范围。

在万冰如的安排下,陶希圣与同样一心报国的外交部次长秘密逃往香港,在邮轮上,他们起草了给香港《大公报》的公开信。

意料之中,陶希圣二人的失踪引起了汪精卫的怀疑,滞留上海的万冰如母子被严密监控。她深知汪精卫不可能让她带着所有孩子一道离开,于是机智地主动要求留下三个在上海读书的孩子,自己只帶两个小儿子回香港,这相当于给汪精卫留下了人质。

万冰如带着孩子回到香港之后,陶希圣一方面加紧公开汪精卫卖国和约的详细内容,一方面请上海抗日救亡组织营救尚在汪精卫控制之下的三个孩子。

经过周密的策划,三个孩子终于成功上船,陶希圣立即在香港《大公报》头版全文刊出《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及其附件的原文照片。第二天,重庆、昆明各地报纸纷纷转载,一时举国哗然,群情激愤。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使汪精卫惊慌失措,陈璧君更气急败坏地承认自己栽在一个“乡下女人”手里。

正是这个的“乡下女人”以旁观者的冷静和决然给陶希圣做了最坚实的后盾,把他从卖国贼的悬崖边上拉了回来。在给女儿的信里,陶希圣这样评价万冰如:“汝母虽未受学校教育,然决非如汝等所想象之乡下旧式女人。盖学识之来源在社会而不在于课本。”

之后,他在香港办报纸、做新闻,她耕织浆补;他被批判、被打压,她温酒规劝:“我虽没见识过国事,却懂得民之根本。唯一的底线是卖国、欺民、灭祖的事,咱不能干。”

以学术著称的陶希圣骨子里带着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弱,他是个号学者,却绝非一个高瞻远瞩的政客,但是在万冰如的苦口婆心下,他的报纸成为“民之善言,国之警钟”。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万冰如规劝陶希圣带着报纸的骨干先行回到内地,自己则带着孩子们随难民内迁,历时五个多月才抵达重庆。每到一个城市,她都会写一封信投进邮筒,有的甚至连地址都没有,她只愿丈夫能收到。

那时,陶希圣已经找到了国民政府,并出任蒋介石侍从室上校秘书,为国民政府草拟重要文告。

乱世之中,一家人重新团圆,这让他精神一振,报效祖国的热情再次高涨。随后他任国民党中宣部次长,并于1943年出版了为蒋介石代笔撰写的《中国之命运》,不久又升为少将,成为国民政府最后的理论权威和国事权威。而他每一次讲话都要称赞自己的贤内助。

1975年,万冰如去世。陶希圣犹如失去主心骨,之后,他辞官隐居,以著书为事,再不过问政治。

“若无红粉多得力,哪有凤凰枝上栖。”陶希圣用诗作这样评价妻子。从才华横溢的文弱书生到海内共赏的法学教授,从迷途亡命的“汉奸”到热血豪壮的“文胆”,妻子始终陪在他的身旁。正是妻子每逢关键时刻的从旁提点,这才成就了陶希圣。

编 辑/朱 寒

猜你喜欢

汪精卫妻子香港
我胖吗
怀才不遇
张学良:对汪精卫由佩服到厌恶
民国刺客汪精卫
汪精卫“绝命诗”被改
香港ifc商场
香港
汪精卫的地下情人
妻子的发型
第二个妻子,第二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