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煤田开采区水库除险工程设计方案

2017-03-27赵允亮

东北水利水电 2017年3期
关键词:开采区粉质粘土

赵允亮

(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06)

煤田开采区水库除险工程设计方案

赵允亮

(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06)

随着煤田开采的不断深入,水库大坝逐渐受到井下工作面开采的影响,坝体变形范围将达到1000 m左右,最大下沉可达6.64 m;最大水平移动1.5~2.0 m之间。在坝体360~400 m处将产生交错裂隙,对大坝的影响期、变形衰退期将长达2—3年左右。设计单位在综合考虑各方案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的合理性,除险加固安全的可靠性及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后,选定设计方案。

采煤沉陷区;变形计算;水库大坝;除险加固

1 工程概况

1.1 水库枢纽工程

水库坝址在辽河一级支流的上游,河道长21 km。平均比降0.3.6%。坝址以上集水面积143 km2,总库容4 500×104m3,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有灌溉、水产养殖和旅游功能的中型水库。水库的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300年一遇。大坝、输水涵闸等永久主要建筑物为Ⅲ级建筑物。枢纽工程主要由土坝(主坝和副坝)、输水涵闸等构成。现状主副坝全长5 020 m,其中主坝长4 120 m、副坝长900 m,为粉质粘土均质土坝。坝顶高程85.78 m,坝顶宽度5.00 m,主坝最大坝高7.00 m,副坝最大坝高3.80 m;迎水坡采用干砌石护坡,背水坡为采用碎石护坡,排水体采用干砌石贴坡。南北2座输水涵闸均为坝下埋管式现浇钢筋混凝土矩形方涵。

1.2 工程区域水文及工程地质

1.2.1 水文

水库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553 mm;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为94 mm;年径流变差系数:Cv=0.64,Cs=2Cv;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量(20 cm口径):1 700 mm;多年平均悬移质年输沙模数:150 t/km2。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与基岩裂隙水,第四系孔隙潜水富存于上覆冲洪积层中,基岩裂隙水储存于下部基岩裂隙中。

煤矿沉陷影响区即大坝左端坝基岩土为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白垩系泉头组砂岩、泥岩,据钻探成果,该段稳定地下水位高程80.8~81.0 m,几乎与库水位持平,受库水位直接影响,其中粉质粘土渗透系数值为6.59×10-5cm/s,砂岩、泥岩岩体透水率平均值为0.044 1 L/(min·m·m),均属弱透水,属地下水贫乏区。

1.2.2 工程地质

大坝筑坝土及坝基各岩土层从上到下如下:

1)层:筑坝土,填筑材料主要为粉质粘土,黄褐色—灰褐色,硬塑~可塑,具中等压缩性。局部夹粉砂及粉土薄层。

2)层:粉质粘土,黄褐色为主,为主要的冲洪积地层,分布稳定,且范围较广,多呈软塑状,局部硬塑或软塑,具中等压缩性~高压缩性,层底埋深1.8~9.4 m,层厚最大4.8 m。

3)层:砂岩、泥岩,为白垩纪泉头组地层,紫红色,全风化~强风化,矿物蚀变较强,但保留原岩结构,局部呈土状,手可捏碎。

粉质粘土渗透系数为6.59×10-5cm/s,砂岩、泥岩岩体透水率平均值为0.044 1 L/(min·m·m),均属弱透水。

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 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1.3 工程等别

该工程等别为Ⅲ等,工程规模为中型,水库建筑物级别为:永久性主要建筑物(包括主坝、副坝、输水涵)为3级;永久性次要建筑物(输水涵尾水渠等)为4级;临时性建筑物为5级。

2 除险加固内容

2.1 大坝沉陷的原因

某水库处于大平煤矿井田中部,库下压煤工业占全矿工业储量的49.4%。库下煤层赋存稳定,煤层厚度大且煤质好,构造简单。煤矿水库下采煤始于2005年4月,随着开采的不断深入,水库大坝将逐渐受到井下工作面开采的影响,试采段S2S9工作面煤层最大厚度9.96 m,开采深度760~800 m。该工作面位于水库大坝北侧的正下方,开采将对大坝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影响北坝头约1 000 m范围的坝体及北闸。

2.2 大坝地表移动变形计算

采用概率积分法对影响区地表移动变形进行预测。S2S9工作面开采后影响坝体的变形范围将达1 000 m左右;最大下沉(竖向移动)可达6.64 m;最大水平移动1.5~2.0 m之间。在坝体360~400 m(从北到南)处将产生两组交错裂隙(一组与坝体走向夹角大约30°,另一组与坝体走向夹角130°),地表裂缝发育,3~5 m一组,裂缝宽度2~20 cm,裂缝深度3~8 m;最大下沉速度将达到60~90 mm/d左右,影响坝体的变形活跃期达5个月左右时间,工作面推进800 m大坝开始受到影响,大坝影响主要时间1年左右,变形衰退期将长达2~3年左右,总的采动变形时间将达3.5年左右。随着开采进行,地表出现竖直沉降同时发生水平位移。最大沉降量出现在工作面后方,随着开采推进,最大沉降点距离工作面逐渐推后。

从二维模拟看出,开采推进200 m后,地表沉降超过35 mm,地面将出现开裂现象。推进800 m后,最大沉降量达到0.7 m。推进1 100 m后,最大沉降量超过1.5 m。随后沉降速度加快,开采到1 900 m后的最终沉降量达到6 m,出现在开采工作面后1 200 m左右(大坝位置)。开采扰动导致地表水平位移,开采推进至1 500 m,坝体水平位移最大,最大水平位移近734 mm。

3 除险加固设计方案

方案一

1)汛限水位(正常高水位)由82.0 m降低至80.5 m,汛期利用两孔南输水涵泄洪,由南输水涵后重新设渠道引水至北输水涵出口尾渠,再排入中央排干。新建渠道总长2 100 m。

3)考虑沉陷过程坝体、基础将产生一系列的裂缝,可能成为上下游渗漏的道,待开采区沉降稳定后,在坝体及第四系覆盖层内设置最小有效厚度为30 cm的水泥土防渗墙,防渗墙抗压强度不小于1.0 MPa,渗透破坏比降不小于200,分三序孔施工,防渗灌浆标准为小于0.05 L/(min·m·m)。

4)坝体填筑前拆除原北输水涵,在沉陷完成后,在原位置恢复修建北输水涵,输水涵中心桩号为0+266,为3孔钢筋混凝土方涵。闸后沉陷破坏的渠道重新修建,渠道总长1 500 m,渠道底宽为7.5 m,堤顶宽为3.0 m,堤内坡为1∶2.0,堤外坡为1∶2.5。

方案二

1)汛限水位(正常高水位)由82.0 m降低至80.5 m,汛期利用两孔南输水涵泄洪,考虑三台子水库在2005—2006年期间的除险加固工程中二期部分没有实施,包括南、北输水涵后的渠道没有改建,在南输水涵后重新设21 00 m渠道引致北输水涵出口尾渠,再排入中央排干。

2)在大坝沉降部位上游修建临时围堰,沉陷段坝体采用后期加高培厚的方法,坝体为粉质粘土均质坝,坝顶宽5.0 m,上、下游坝坡均为1∶2.5。

3)考虑沉陷过程坝体、基础将产生一系列的裂缝,可能成为上下游渗漏的通道,待开采区沉降稳定后,在原坝体上游坝脚第四系覆盖层内开挖防渗齿槽,齿槽底部设混凝土灌浆盖板,盖板厚1.5 m,宽2.0 m,盖板以下的岩石部位设置15 m深的防渗帷幕。防渗灌浆标准为小于0.05 L/(min· m·m),灌浆后齿槽部位采用粉质粘土回填压实。

4)坝体填筑前拆除原北输水涵,设计方案与方案一相同。

方案三

1)汛限水位保持在82 m不变,北输水涵拆除并回填,在北输水涵南侧沉降影响范围之外新修3孔输水涵,规模与原北输水涵相同,输水涵中心桩号为1+366,为3孔钢筋混凝土方涵。闸后沉陷破坏的渠道重新修建,渠道总长1 500 m。

苗头预测法的运用需要劳动争议调解员必须有“纠纷具有复杂性、预防工作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遏制纠纷继续发展和扩大的重要性”的认识,并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有意识地观察和分析苗头性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劳动争议调解员必须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要善于发现信息、搜集信息,捕捉其中的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信息。在预测苗头时,还要注意对纠纷的变化有影响的因索,并区分不同的纠纷进行具体分析。

2)沉陷段坝体采用先期一次性加高培厚的方法,坝体为粉质粘土均质坝,坝顶宽5.0 m,上、下游坝坡均为1∶3.0。

3)考虑坝体在沉陷过程中将产生裂缝,沉陷期在坝体上游坝坡设复合土工膜防渗,防渗体在前坝脚处与垂直铺塑相连接,沉陷期护坡采用沙袋防护,后期采用砌石护坡。考虑沉陷过程坝体、基础将产生一系列的裂缝,可能成为上下游渗漏的通道,待开采区沉降稳定后,在坝体及第四系覆盖层内设置最小有效厚度为30 cm的水泥土防渗墙,防渗墙抗压强度不小于1.0 MPa,渗透破坏比降≥200,分三序孔施工,防渗灌浆标准为小于0.05 L/(min·m·m)。

方案四

1)汛限水位保持在82 m不变,北输水涵拆除并回填,在北输水涵南侧沉降影响范围之外新修3孔输水涵,规模与原北输水涵相同,输水涵中心桩号为1+366,为3孔钢筋混凝土方涵。闸后沉陷破坏的渠道重新修建,渠道总长1 500 m。

2)在大坝沉降部位上游修建临时围堰,沉陷段坝体采用后期加高培厚的方法,坝体为粉质粘土均质坝,坝顶宽5.0 m,上、下游坝坡均为1∶2.5。

3)考虑沉陷过程坝体、基础将产生一系列的裂缝,可能成为上下游渗漏的通道,待开采区沉降稳定后,在原坝体上游坝脚处进行坝基帷幕灌浆,设计方案与方案一相同。

4 设计方案比选

4.1 技术方案比选

方案优、缺点对比,见表1。

表1 方案优、缺点对比表

4.2 方案投资比选

方案投资比选结果,见表2。

表2 各方案枢纽投资比较表万元

4.3 方案选定及主要设计指标

综合考虑上述方案的优缺点,适当兼顾煤田长远开采的影响,为煤矿其它段开采时大坝加固提供条件和经验借鉴,本阶段选择方案一作为推荐方案。

4.3.1 结构设计

考虑沉陷过程坝体、基础将产生一系列的裂缝,可能成为上下游渗漏的通道,待开采区沉降稳定后,在坝体及第四系覆盖层内设置最小有效厚度为30 cm的水泥土防渗墙,防渗墙抗压强度不小于1.0 MPa,渗透破坏比降不小于200,防渗墙以下的岩石部位设置15 m深的防渗帷幕,帷幕采用单排孔,孔距为2.0 m,分三序孔施工,防渗灌浆标准为小于0.05 L/(min·m·m)。

4.3.2 安全监测设计

1)水平位移监测。监测网由坝两端的工作基点及坝上39个水平位移监测点组成。沉陷区坝体共布置13个水平位移监测断面,沉陷最大部位间距50 m布置1个断面,其两侧沉陷小的部位间距100 m布置1个断面,每个断面设置3个测点。

2)垂直位移监测。垂直位移监测网是由起测基点(起测基点水平位移的工作基点共用一个点)与坝上位移监测点(水平位移监测点与垂直位移监测点共用一点)组成。

3)渗流监测。沉陷区坝体共布置8个水平位移监测断面,沉陷最大部位间50 m布置一个断面,其两侧沉陷较大的部位间距100 m布置一个断面,每个断面设3个坝体浸润线监测点。共计24个浸润线监测点。

TV697

B

1002-0624(2017)03-0013-03

2016-11-30

猜你喜欢

开采区粉质粘土
水泥土换填法在粉质砂土路基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粉质黏土大面积深基坑降水施工方案探讨
粘土成了治理赤潮的利器?
门头沟采空棚户区地块勘察及稳定性评价
开区均压技术在上隅角有害气体治理中的应用
开区均压技术在上隅角有害气体治理中的应用
粘土玫瑰DIY
粘土多肉萌萌哒
哈拉军水电站动力渠强湿陷性粉质黏土段处理设计
粘土仙人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