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农业业态创新推进农民增收

2017-03-27梁瑞华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业态建构农户

梁瑞华

摘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其中重点提到发展“乡村休闲产业”“农村电商”“现代食品产业”和培养“培育宜居宜業特色村镇”等方面。壮大农业新业态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农民收入,而针对农业新业态如何提升农民收入水平的对策研究还相对缺乏,本文针对我国农业新型业态发展的趋势,提出农业新型业态推动农户增收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农业新型业态 农民增收

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农业要进一步保持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需要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如何以农业新型业态为依托,拓展和提升农民增收渠道,培育农民增收的新动能,需要完善三个层面,建构三个机制。

一、强化三个层面

(一)政府层面

1.提升农业新业态创新驱动力。

加强农业创新的载体建设,利用农业园区、农业聚集区、电商平台等载体。建构一批条件优越的农业新型业态发展平台,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强对平台载体的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参与农业新业态经营的积极性,加大对平台建设的财税支持力度,简化业态经营的审批程序,加快农业新型业态创业载体建设和融资渠道建设。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小规模经营农户的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破除影响市场公平竞争的行为,加强媒体对农民在新业态创新创业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有利于农民创新创业参与的文化氛围。

2.推动农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结合地方特色资源优势,推动地方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农民参与产业融合的程度和深度。一方面重点促进创意产业、文化产业、休闲产业、生态产业等产业与农业的融合深度和广度,打造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产业空间,延长融合产业的链条,拓宽产业链和应力模式。另一方面,重点推进“互联网+农业新型业态发展”的模式,利用互联网思维,推进农业新型业态的生产方式,加快推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创新农业新型业态的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和服务方式。

3.培育农业新型业态的优势品牌。

实施精品工程,有效发挥制度的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地方知名品牌。加大对优势农业新型业态的扶持力度,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发挥绩效评价在引导农业业态创新、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服务和产品质量,扩大社会影响的积极作用。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加大对地方农业新型业态的传播力度,组织精品推介,发挥精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推动地方知名品牌的产业链价值联动策略,实行跨企业、跨行业的联动策略,增强地方农业新型业态品牌的活力。

4.创新农户嵌入新型业态生成和实践模式。

依据农户所具有资源禀赋,创新农户融合农业新型业态的生成和实践模式。如创新“土地入股”“劳动力入股”和“固定资产入股”等模式,将农户的生计资源通过农业新型业态的生成和实践,转化为更多的收入资源,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提高农户的组织化水平,通过农户的自发合作,形成农业合作社,在合作社范围内实现农业新型业态创新和经营,推动农户全方位的参与农业新型业态的经营,提高农户收入水平。发展集体经济的带动作用,重构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模式,提高其在农业新型业态发展的推动作用,依靠集体经营农业新业态,提高村民收入水平。

5.激发农业新业态产品消费潜能。

利用电商网络、丰富新业态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加快农业新业态的物联网建设,创新新业态产品消费引导和促进政策,促成农业新型业态成为消费热点,增强居民对新业态产品的消费意识。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新型业态的生成和实践,提供更多的服务供给,产生更多的适销对路的农业新业态产品和服务。优化农业新业态消费环境,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6.优化农业新业态的空间布局。

结合农业新业态的经营特征,建构连片、集中的经营区域,实现跨界融合、协同创新、虚实结合,注重培育地方特色的重点项目和工程。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农业资源在促进农民创新创业中的作用,鼓励跨区利用产业优势资源,引导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产业合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新业态。

7.加快提升农业新业态产品的国际创收水平。

依托互联网、知名农产品企业的加盟等手段,推动地方农业新业态产品的国际创收水平提升。借力“一带一路”、国家自贸区等战略,推动农业新业态产品“走出去”,支持企业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完善国际化经营的管理制度,建立与国际惯例、标准符合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二)企业层面

1.深入挖掘农村农业资源,创新农业业态。

依托农村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挖掘资源的利用潜力,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2.组建行业协会,创新带动模式。

首先,企业组建行业协会,通过协会组织平台,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业新型业态经营中。其次,创新“企业+农户”模式,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将农民参与贯穿于整个农业新业态的产业链,而不仅仅在某个环节产业,提高农民的参与程度。第三,创新农户参与模式,农户可以以土地入股,也可以以人力资本及其他资本形式入股,扩大入股的范围。

3.依托互联网载体,跨区带动农民增收。

首先,有效利用电商平台,不必局限于地域范围,依托互联网平台,通过电子商务和电商品牌,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业新业态经营中。其次,严格企业内部标准,对于农业新业态的产品或服务,企业制定严格的标准和流程,严格约束参与经营的农民,打造企业良好的声誉水平。第三,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构企业自己的门户网站,打造自身的物联网系统,营造一个高效的经营环境。

(三)农民层面

1.加大培训力度,加快提升自身素质。

首先,通过自学和农业新兴业态的实践,总结经验,提升自身经营能力和素质,提高经营效益。其次,积极参与机构培训,提升经营能力。第三,同行业之间经验交流。

2.联合“新农人”,拓展新业态空间。

农民联合农业科技开发人员、市场开发和推广人员、城乡农业创业人员,共同打造农业新业态,从而提升农民参与新业态的经营程度。农民自发联合,形成合作社或协会,并以此为平台,扩展农业新型业态的经营空间。

3.强化区域内农业新型业态的集群创业力度。

以农业特色业态为基础,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并以此为依托,发展特色專业村,以特色村为载体,覆盖整村居民,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另一方面,打造农业新型业态的综合体,将各种农业新型业态集于一身,形成田园综合体,打造一批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提高对周边农民对农业新业态的参与程度。

二、创新三个机制

(一)创新农民融入机制

1.创新农民资本融入机制。

深度挖掘农民所拥有的资本及其价值,发挥资本在产业融合中的功能作用,提高其经济价值,发挥其在新业态中的创收作用。如利用农民所拥有的特色民居,闲置的生活用具、生产工具以及特色的手艺等方面的内容,使其参与到农业新型业态的经营中,从而创新其融入机制。

2.创新农业新型业态的参与平台。

建构一个多元融合的农民参与新型业态经营的平台,比如,打造“合作社+电子商务”“合作社+淘宝村”等创业平台,支持农民多元参与农业新型业态的经营,给农户提供更大的参与空间。

3.创新公共服务机制。

建构农业新型业态的行业协会、科技服务机构、产业资讯机构和管理资讯机构,为农民在农业新型业态经营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平台。或者通过部门之间、机构之间的联合,整合服务资源,有针对性建构服务平台。

(二)建构一个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

1.建构一个有效的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

加大农民所处环节与新型业态产业链的其他环节的紧密程度,增加不同环节之间的信任水平,平衡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权力分配,提高收益分配的公平和合理程度。

2.增强农户在新业态创业的组织化程度。

通过参与农业新型业态经营农户的集体行动,来提高其自身利益的保障和谈判能力,如成立行业协会、合作社、非政府组织等联合体,提高其集体谈判能力,从而获得其应得利益。

3.规制市场垄断行为。

约束农业新型业态经营市场的市场垄断行为,建构一个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保障农户的市场利益。

(三)创新农业新型业态的带动机制

1.实施项目带动机制。

依托“美丽乡村”“一村一品”等项目,带动农业转型,创新农业新型业态经营的带动机制。通过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创业等项目,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业新型业态的经营中。

2.实施组织机构带动机制。

依托科研部门、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通过一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业新型业态经营中。

3.打造产业链整体带动模式。

延长和扩展农业新型业态的产业链,通过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来提高区域农民参与能力和范围,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到新型业态的经营中。

[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河南‘互联网+现代农业新型业态生成机制及实践路经研究”(2016BJJ012)、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创新驱动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2017-ZZJH_09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粮食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业态建构农户
为新业态撑起“社保伞”势在必行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