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三维虚拟技术在气象影视服务中的应用

2017-03-26陈萌

采写编 2016年6期

陈萌

内容提要:伴随着新媒体冲击传统气象影视服务,用户获取气象信息的途径更多偏向了手机、网络等可以定向接受的终端渠道。为了提升气象影视服务的用户黏性,提升其视觉冲击力,加强其用户参与和体验感,当前气象影视服务都在致力于解决如何应用各种新的技术手段来提升表现力的问题。三维虚拟技术,包括虚拟演播室、虚拟植入甚至虚拟现实,都已经在气象影视服务中得到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本文就将结合中国气象频道在三维虚拟技术中的一些应用实践,探讨一下三维虚拟技术如何提升气象影视服务的效果,希望可以为更多的业界同仁提供讨论的思路和思考的方向。

关键词:气象影视服务;三维虚拟;虚拟植入

在影视传媒技术极大发展的今天,基于传统演播室的影视业务的创新,变成了一场带着镣铐的舞蹈。网络、移动终端以其无孔不入的用户触达,轻松自如的用户互动,让电视传播从原来的媒体霸主地位,沦为诸侯争霸的势力一股,气象影视服务更是如此。传统的电视天气预报,局限在抠像绿屏之前,短小的节目体量,简单的电视气象图形,变化就在方寸之间。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受众普遍感觉节目形态老旧,视觉效果不佳,节目信息传递不够清晰。

带着这些用户的反馈,在多传播终端的冲击之下,气象影视服务成为了最早开始进行形态探索和技术革新的电视节目形态之一。纵观国外的气象预报节目,除了节目信息、主持人语态表达等要素外,气象图形和节目场景的三维虚拟化展示,是大家共同的革新和目标。在我国,经过多年的反复尝试、探索,结合气象科普、气象服务的特性,深挖电视传播的先天优势,气象影视服务也以三维虚拟技术为核心,实现了视觉样态提升的突破。

一、当气象融合虚拟,做出服务、科普新花样

气象服务和气象科普为什么会选择三维虚拟技术作为视觉样态的革新切入点,其实还是与其自身特性息息相关。气象信息的原始状态都是精准的科学信息,无论从语态还是传达信息来说,都是严谨的、科学的、简洁的。作为用户来说,接收到此类信息,只有部分拥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人,才可以形成共鸣,完成信息传递的通路。而对于更普通更广泛的用户受众而言,这类信息的接收,会让他们感觉到枯燥、乏味以及认知的隔阂。那么要让气象信息、气象服务、气象科普能以更易于为人所接受的形式传播,必须做形态上的加工和转化。只有让气象信息转化为适应电视、新媒体传播的形式,才能实现更好的服务和传播的效果。而这种转化,三维虚拟技术就是一个不错的载体,气象和虚拟的融合,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形象直观且深入浅出。在我们进行气象服务信息的传播以及气象科普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本周末,华北黄淮地区又将迎来一次雾霾天气过程,部分地区的PM2.5浓度会超过400”,仅仅这么一段信息,其实大家听完还会产生很多疑问,为什么会出现雾霾天气呢?雾霾天气的成因构成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防护呢?像这些气象专业名词、概念,就很需要我们在节目中进行解释和说明。传统的电视传播手段可能就是配以一些新闻现场画面,通过一些字幕提示或者视频小片剪辑的方式进行一些辅助说明,但是利用三维虚拟技术,就可以对雾霾天气的成因、成分分析、形成和影响的机理,个人可能采取的一些应对措施,气象部门的预警信号的解读进行形象直观且深入浅出的说明。本来这些气象现象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通过三维虚拟技术,我们可以把空气中漂浮的雾、霾进行无限放大,让摄像机如同放大镜一般,将那些微观的粒子形象呈现在观众眼前,比传统电视表达手段更具表现力。

(二)低成本融合最大想象力。三维虚拟技术的成本相较于其可以展现的空间和场景而言,其实是低之又低。以气象之中影响波及范围最大的气象灾害来说,一次台风、一次洪水、一次暴雨,受影响的区域和范围可能要好几百公里,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相关电视报道的同时,利用三维虚拟技术,也可以在演播室里轻松再现灾害的现场和影响的情况,甚至可以模拟灾害天气系统正在发生作用时的机理运动情况。

可以想象一下,以一个常规传统电视演播室为载体,在一次台风影响过程中,将台风影响的港口船只情况、台风影响的城市降雨情况、台风云团旋转移动的真实过程全都进行真实的还原、再现,在短短五分钟里面,让距离台风千里之外的演播室内刮风下雨,甚至挤进去一个巨大的台风云团,而观众也仿佛跟着主持人进入到台风之中,再结合记者在现场的新闻画面、音像探访,观众获取的信息量就会更加立体具象,可以在多个维度更加直观地去了解台风这个气象灾害的影响。而要实现这些,不用派出十几个记者、技术团队,在沿海无数个地点进行布置,所有的一切只用一台简单的三维技术终端和一台数字摄像机即足矣,以超低成本实现了最大的表现效果。

(三)图形数据的上佳载体。三维虚拟技术还有一个强大的功能,就是体现在图形数据的展示之上。传统的电视表现手段基本是以二维图形图像系统来展示一些图表数据,但是三维虚拟技术,不仅可以让数据立体起来,而且可以实现更多的组合和上场方式。以气象信息服务和气象科普来说,庞大的数据、图形展示,是其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进行气象分析,我们可能会为用户综合展示降雨量的变化、气温上升的历程,今年这个气候相关数据与过去二十年的比较,因此利用图标、图表、动画来呈现数据、提示要点、图解过程、梳理进程、揭示关系、展现情状、整合内容、表达意见、分析解读就非常有必要。

我们利用三维虚拟技术,可以配合主持人的解说,随时随地让图形立体出现,可以任意与图形上的数字、文字進行放大、变色等互动,可以将纷杂的气象数据,以饼状图、折线图以及动画等形态,进行自如的说明。

二、中国气象频道三维虚拟的应用实践

说了这么多三维虚拟技术在气象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那么作为我国首家气象专业频道,中国气象频道又在三维虚拟技术的应用实践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呢?这里,笔者将中国气象频道多年来的各种尝试进行了梳理,从虚拟演播室、虚拟植入以及未来还想发展的虚拟现实等多种技术进行实践的归纳总结,探讨一下中国气象频道从节目场景、图形个性化表达、气象科普仿真等再现多个角度的有益尝试。

中国气象频道在引入虚拟设备之后,即开始积极探索三维虚拟技术的应用。首先设计确立了可以体现中国气象频道特色的气象图形系统,以便实现一些基础气象数据和图形的可视化转换;之后,再针对用户需求、节目制作规律,设计相关的具体应用场景。综合来看,完成了以下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产品样态,获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一)台风虚拟场景及虚拟植入的实时直播。台风是每年气象服务的重点,也是对用户科普的一个重头戏。我们在设计制作虚拟场景之初,就像利用一次台风过程做一次练兵。我们在一次中国气象频道台风特别直播过程中,通过三维虚拟技术手段在演播室还原了台风的三维结构、台风的行进路径以及台风给东南沿海高速公路、机场等交通带来的影响;通过现实虚拟增强技术,让主持人置身于福州的风雨影响中,通过广告牌被刮飞、树被刮倒等现实场景的演绎,一方面科普12级风力可能带来的风雨影响,同时也提醒普通观众在台风来临时进行防灾减灾的方法和手段,既是科普也是视觉盛宴,增强了直播的魅力和传播效果,增强了中国气象频道重大灾害事件报道的视觉表现力和传播效果。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直播过程中,我们设计还原了一个巨大的台风模型,将一个台风立体云团进行剖面展示,在演播室实景区域内,让一个几乎比主持人还高大的台风模型立于其中,生动细致地展示了气流、台风的结构,眼壁云墙清晰可见,让人过目不忘。

(二)搭建频道灾害天气系列虚拟场景库,实现灾害天气报道虚拟技术的常态化应用。为了充分利用和探索传媒前沿技术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效果,增强气象科普及服务的传播力,扩大中国气象频道综合防灾减灾的品牌知晓度,创新团队还重点针对重大气象灾害事件的服务报道,启动了系列灾害天气虚拟场景的制作和应用。

首先,在成功设计、制作和应用台风虚拟场景的基础上,还针对秋冬季节的降雪、雾霾等天气现象的原理解析、影响分析,开始进行虚拟场景的设计、制作。在北京初雪、华北大范围雾霾天气过程中,成功实现了雾霾原理、降雪成因、灾害天气对道路行车的影响,以及降雪量和积雪厚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等诸多科普分析原理的解读。未来还将逐步完善,完成中国气象频道所有天气灾害及次生灾害的虚拟场景制作和应用,全面提升中国气象频道防灾减灾、综合科普传播能力。

(三)创新气象大数据的跨界深挖,用三维虚拟技术展示数据之美。我们针对2016年里約奥运会,分析用户需求,策划制作了一档气象大数据特别节目。这档节目主打气象体育冷知识,借鉴数据新闻的策划、制作思路,基于各类气象、体育大数据分析,另类解读奥运那些事。从竞技本身去找不为人知的规律,然后用气象的数据反向印证,寻找规律背后的谜底。

这个特别节目因数据而生,也为数据而为,所有的节目内容、推导过程、结论全部都是基于气象和体育数据,怎么更好的展示?我们还是利用了三维虚拟技术。这次,节目搭建了全新的虚拟演播室,在一个自由扩展的空间内,通过三维图表、立体虚拟物件探索大数据可视化的表现方式,大量的柱状图、饼状图、折线图让数据的分析比对更加清晰,金牌分布图、世界气候带分布图,让大数据有了另类的展示方式。这也是一次对大数据分析节目形态进行的积极的探索。

(四)虚拟现实,探索气象影视服务的无限可能。除了这些基于传统电视演播室的三维虚拟技术,我们还在畅想气象影视服务的无限可能。结合时下热门的AR、VR技术,气象影视服务还能呈现哪些样态呢?我们可以基于大量的历史气象数据、各类权威科学原理知识,通过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简称 AR),制作一系列互动性强、形式新颖的气象灾害科普产品。同时,还可以拟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选取破坏力巨大的台风、龙卷风、暴雨洪涝及其影响场景,从外形、结构、原理、影响多方面进行科学解析,同时模拟其影响真实场景,让参与者对极端天气现场有视觉、听觉、触觉的多感官体验;通过气象灾害原理和防御知识的互动,让参与者对气象灾害本身产生更加直观的认识。

综上所述,三维虚拟技术在气象影视服务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深入,而且未来还可以有更多创新革命的空间。尤其是在这样的一个大数据时代,媒体发展已经进入了崭新的时期,不仅气象影视的内容、制作方式将发生许多颠覆性的变化,与此相关的表现形态也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关的适应性调整。

(作者系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气象频道气象新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