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阎连科神实主义创作浅探

2017-03-25夏晶晶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阎连科

夏晶晶

摘要:阎连科被誉为“荒诞现实主义大师”,但其本人一直强调自己与“现实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2011年《发现小说》宣告了“神实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全新的创作理念和思考角度。本文试以《耙耧天歌》为例,探析阎连科创作中的“神实主义”的孕育、发展。

关键词:阎连科;神实主义;《耙耧天歌》;《发现小说》

现实主义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主流,但阎连科无疑是一位一直试图摆脱、颠覆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主义”,建立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家。2003年,《寻求超越主义的真实》孕育了“神实主义”理论的内核,2011年《发现小说》则正式宣告了“神实主义”的诞生。由此,有研究认为“《受活》则是滋生‘神实主义,同时也是最初实践“神实主义”的篇章”。我以为非也,一个理论的建构必定是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摸索而来,由模糊渐渐清晰,而非凭空确立理论再进行实践。事实上,“神实主义”在阎连科更早的创作中便已有迹可循,《耙耧天歌》便是极佳的例子。

一、“我是现实主义的不孝之子”:神实主义的诞生

阎连科自称为“现实主义的不孝之子”、“写作的叛徒”。然而在他创作的早期也有过“瑶沟系列”等传统的、写实的乡土创作,但其中平实老派的现实主义手法并没有赢得读者的青睐,也不足以表达阎连科真正想表现的、具有他个人特色的、强烈的生命张力。这样“不满”、失落的情绪促使他与传统的创作手法决裂,发扬“瑶沟系列”中“向内追寻”的因素。到了“耙耧系列”,粗、硬、劲、直的风格趋于成熟,理论上即确定了“神实主义”创作的推动因素——内真实。

此时,阎连科已经非常清楚自己和当下文坛主流的“现实主义”的巨大差异:“当代文学中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经典性表述是:文学创作中所要反映的现实,除细节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艺术上的‘真实不仅来自于生活现象本身,还必须体现出生活背后的‘本质,并加以观念上的消解,这些往往都是出于政治需要而设定的内容。”如此受“新意识形态”约束的现实主义描写的“真实”,《发现小说》将之理解為“控构真实”和“世相真实”,止步于描摹现实而无法深入探索。其情节的推动因素多是类似于19世纪的西方文学的“全因果”,由创造“典型环境”(外真实)而表现“典型性格”(内真实)。由此反观阎连科的创作,差异十分明显:“耙耧山脉”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汪曾祺的“大淖水乡”一样,是作家创造的“精神故乡”,“作家必须有他的精神的故乡。只有这样,才能使他的作品永远透出一种属于作家自己的精神…作家精神的故乡,不一定都是他真正的家乡”,更并非时代的“典型环境”;其中的人物也总有一股倔强劲直的精神,坚持个人理想至于“认死理”的地步,体现的生命强度远远高于现实中常人的平均水平,显然也非“典型人物”。

如此,阎连科创作与“现实主义”的紧张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但《发现小说》又进一步推翻了批评者对他“魔幻现实主义”、“荒诞现实主义”的评价,而提出“神实主义”。至此我们才发觉之前的评价之所以“贴近”而不“妥帖”,是因为忽略了阎连科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内真实”,这使他的作品区分于寓言、神话、想象、神话,完成了“超越”。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变形”这一荒诞因素作为空穴来风的“因为”,却造成了实实在在的的“所以”——反映了金钱社会的人情冷暖。“让格里高尔变为甲虫,不是故事的目的,而是故事展开的原因。”阎连科小说中自然也不乏荒诞因素,如阎连科小说中常常出现的“亡灵叙事”,如《和平殇》中的“我”,《天宫图》的路六命等,人物虽然死了,但仍像生前一样可以行动、说话、思考,却比普通人多了知晓过去、未来或其他信息的能力,从而构成一种特殊的全知视角,这就自然让人联想到作为“半因果”代表的马尔克斯。在他的创作中,“一方面,魔幻神奇的因果关系中,都有拉美现实或传统文化的依据;另一方面,无论有怎样的依据,情节在生活真实的原则上又是完全的不可能、不允许出现那样无限夸大的结局。一方面,令人惊异的情节与变故,都是现实生活中决然没有的;但另一面,现实生活和过往历史中,虽然绝对不可能,却又总有‘绝对真实的蛛丝马迹存在着。”于是大量带有魔幻色彩的现象,如亡灵回家、出生带有猪尾巴的人、雷梅卡可以借助毯子随风而去……这些因素推动着故事的展开,或者说,去掉这些魔幻因素,故事将无法进行下去。

由此再看阎连科的小说,才看出他神秘、神奇、神经的“神实主义”的与众不同来。将《耙耧天歌》与它们对比,我以为十分典型。“尤石头”在阎连科塑造的一众亡灵中是很特别的一个,他的出现并非为创造全新的视角,也不是为了获得陌生化的效果,甚至不是故事的主角(主角应为尤四婆),更谈不上能反映什么社会现象,这便与《变形记》不同;人/鬼交流的确有一些现实或传统文化的依据,虽说在现实中全无可能,但在传说、民俗,或是一些所谓的“算命先生”、“神婆”口中,又或是一些科学尚未能解释的现象里,我们又仿佛能捕捉到“绝对真实”的蛛丝马迹。然而“尤石头”身上的神秘因素有《百年孤独》中的神秘因素那么高的地位吗?如果没有“尤石头”,故事便不能再进行下去吗?答案恰恰相反,推动《耙耧天歌》故事发展的,几乎是尤四婆一己之力量,而尤石头却是知道漫长的苦难无法避免便选择逃避,将全部的重担压在尤四婆身上而再也无法帮忙,因此只能接受尤四婆泼辣锐利的训斥:“看我有啥用?能帮我种地吗?能帮我挑水吗?能帮把谁家吃不完的粮食给我偷回一袋吗?”而毫无辩驳的余地,只能在墙角流泪:“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是你哩。”“神秘因素”唯一一次起作用,是尤石头帮助尤四婆找“全人”吴树,却也只是起“帮助”的作用。

“尤石头”身上的“神秘因素”的存在似乎反是为了证明“神秘因素”对现实生活的无用,“鬼怕人”、“人”对鬼“呼来喝去”,我以为这正是强调尤四婆身上体现的:“人之灵魂、生活之精神、现实中几乎无法感知的逻辑之血脉”的作用,这正是神实主义的内因果之“核”,推动着小说故事与人物的演进与变化,“透过‘神的桥梁,到达“实”的彼岸,那种存在于彼岸的‘新的现实和‘新的真实,是今天奉行的现实主义无法抵达和揭示的真实与现实。”

二、《耙耧天歌》之“新的真实”

阎连科之所以提出“神实主义”,也是深感于西方文学方法和中国本土经验水土不服。神实主义“既汲取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现代创作经验,又努力独立于二十世纪文学的种种主义之外,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生根和成长。”不单是为更深刻地认识荒谬复杂的人与社会,而在“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下将人与世界视为一体,内因果的深层逻辑的确立与确准是使之区别于现代主义,且向内不懈探求才能保持对生活敏锐的慧识,从而揭示深层的真实。

我由此来看《耙耧天歌》,以为正是“尤石头”这一带有神秘因素的亡灵,使小说深深扎入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人鬼交流”这一打通阴阳的叙事手法,其渊源远可追溯至巫史文化,中可以至《洛神赋》(其故事背景为“洛水”,恰在河南一带,“人神对话”与“人鬼交流”意味颇似,我以为或受其影响),近又有《聊斋》。从这一脉络可以看出,人与“神/鬼”的距离不断拉近,差别不断缩小。无论是“神降为人”还是“鬼升为人”,都是为了“实”,为了“人”,强调人的“内真实”。那推动《耙耧天歌》情节发展的“内真实”又是什么呢?

阎连科小说的推进,往往会以“震惊”的场景标志重要的转折。人物“几乎是充电般( 电击般) 地经历着某一时刻,那一时刻让他们的生命突然严重偏离生活。但是,这就是主体历经创伤性时刻,从而获得自觉的时刻,也是人物意识到自我的使命、境遇、责任的重大时刻。”此时,内真实产生并开始推动故事发展,多个内因果的并举便使神实主义从寓言、神话等形式中超拔而出。《耙耧天歌》“震惊”场景背后,我以为有三条深层逻辑:

(一)人类原始的生命蛮力

其中又有两种力量:一是三妞、四傻的原始本能,如性、饿、渴。三妞和四傻的乱伦行为是尤四婆开展一系列行动的起因,“娘,我想有个男人哩,想像大姐二姐那样有个男人搂着睡觉哩。”“想要一个全人哩。不是瘸子。也不是独眼龙。是一个好男人,还不让我下地掰蜀黍的那男人。”此外,“饿”使四傻让好吃懒做的吴树将家里洗劫一空,“渴”又将四傻唤醒,完成尤四婆对子女的拯救。

支撑尤四婆“不撞南墙不回头”为傻女儿找个“全人”的,是“母爱”;而尤石头在家人身边流连的原因,当为“父爱”。“你再难也要把孩娃们养大成人哩,他们成家立业了,你就有好日子过了哩。”这对父母所有的倔强、坚韧、超现实因素之所以显得合理,都是因为这一“内真实”的存在。

(二)挣脱和反抗苦难的强韧生命力

尤四婆的泼辣勇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主要原因就是她面对变故、苦难从未被击垮的韧劲,且毫不避讳地宣泄自己的不满和反抗,这是《耙耧天歌》的生命强度的来源。

她对逃避苦难的尤石头毫不留情的斥责,同时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一切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重担。比如尤石头的亡灵第一次出现时:“她冷丁儿从地上抓起镰刀,朝前扑了几步,挥着镰把疯了样朝男人尤石头的身上打起来。”村人告密使女儿嫁不出去,她的诅咒之粗、硬、直、毒令人胆寒。临死前在看不起他们家的人家的门楼下唱歌,颇有“女中豪杰”式的英武。这一形象代表了中华民族一直引以为傲的坚韧不屈,但与尤石头“女强男弱”的模式又有挑战传统观念的意味。

(三)拯救从自戕开始

全文的最高潮无疑是尤四婆“掘坟熬骨”,和让尤石头叫屠夫杀死自己救儿女的两个“震惊”场景。惨烈的言语“把刀子磨快些。四傻的病最重,取下我的脑子趁热熬成汁儿给他喝。大妞、三妞的病轻些,把我的头骨从中间分开,用生白布包上三次放在桌子上,待四傻脑子稍有灵醒了,他会给他大姐、三姐送去的”和淡定果决的语气形成强烈对比,并顺着这震惊的余威问出更令人心惊的问题:“这疯病遗传。你们都知道将来咋治你们孩娃的疯病吧?”

意即:“人要拯救自己,须从折磨、戕害自身开始;且折磨、自渎得愈是彻底、残忍,获救的希望就愈是明朗,心灵也愈发充实,也愈能赢得人的尊敬。”生命绵延,苦难不息,自戕不止。人在永无止境的救赎中消解着生命意义,给作品笼上悲怆的色彩。苦难与身体的叙事,成为作家以后一直坚持的创作特色。

以上三条深层逻辑,之后贯穿于阎连科大部分神实主义的创作中,成为其个人标志。

三、结语

阎连科作为一个作家,在创作小说的同时,还提出了创作理论,无疑是出于一种深沉的忧虑和对历史责任的自觉承担。当下中国的写作,自然无法摆脱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影响,却不可因借鉴和吸纳而忽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神实主义”的提出,即是为了理解超现实部分的中国意义。阎连科生于由盛转衰的河南,与传统文化既联系又松动,既继承又叛逆,这为他向内追寻的个人化书写创造了精神力量。本文试从《耙耧天歌》浅探神实主义理论从孕育到建立、阎连科个人风格从确立到发展的轨迹,确信更多作家自我超越、“神实主义”更加繁荣的时期应该到了。

注释:

王尧,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神实主义”——《发现小说》与阎连科的小说创作,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6期。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第2版,第306-309页。

阎连科,《褐色桎梏》,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31页。

阎连科,《发现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第62页。

同上,第98页。

阎连科《耙耧天歌·大校·乡村死亡报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第1版,第48页。

同上,第11页。

同4,第178页。

同4,第166页。

同4,第155页。

陈晓明,“震惊”与历史创伤的强度——阎连科小说叙事方法探讨,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5期。

同6,第5页。

同6,第17页。

同6,第11页。

同6,第11页。

同6,第65页。

同6,第68页。

李丹梦,极端化写作的命运——阎连科论,南方文坛,2006年6月刊

参考文献:

[1]王尧.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神实主义”——《发现小说》与阎连科的小说创作[J].当代作家评论,2013(6).

[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9.

[3]阎连科.褐色桎梏[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231.

[4]阎连科.发现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10.

[5]阎连科.耙耧天歌·大校·乡村死亡报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6]陈晓明,“震惊”与历史创伤的强度——阎连科小说叙事方法探讨[J].当代作家评论,2013(5).

[7]李丹夢.极端化写作的命运——阎连科论[J].南方文坛,2006,6.

猜你喜欢

阎连科
苹果很甜,内心很暖
阎连科作品研究综述
MONUMENTAL MEMORY
《情感狱》中“阎连科”的情感轨迹
阎连科和神实主义
主持人的话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