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威尔第歌剧创作初期的艺术特点

2017-03-24张红海

参花(下) 2017年5期
关键词:爱德华多威尔第歌剧

◎张红海

浅析威尔第歌剧创作初期的艺术特点

◎张红海

18世纪的法国剧作家博马舍曾经说过:“说出来有危险的话,可以在音乐中唱出来。”威尔第正是以最有力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因此在人民中享有极高的威望。本文介绍了威尔第歌剧创作初期的四部作品,希望能够把握威尔第整个歌剧创作风格,对研究和探索威尔第的歌剧创作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威尔第 《圣博尼法乔的伯爵奥贝尔托》《一日之王》 《纳布科》 《十字军中的伦巴第人》

在意大利歌剧史上,1850—1900年被誉为威尔第时期。19世纪40年代,意大利的歌剧创作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威尔第的歌剧创作正在这个时期趋向成熟。在此后的50多年中,威尔第写了近30部歌剧,使意大利的歌剧不仅恢复了生气,而且和当时在瓦格纳努力下的德国歌剧一样,获得了非常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意大利正遭受着欧洲列强的蹂躏,威尔第被意大利民众视为能道出民族争取自由呼声的代言人。到了50年代,威尔第的歌剧在意大利已经深入人心。意大利人广泛赞美他的音乐,高度评价他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立场。

一、《圣博尼法乔的伯爵奥贝尔托》(两幕正歌剧)

第一幕:13世纪意大利北方的巴萨诺。萨林圭拉的伯爵里卡尔多(男高音)即将与库妮扎(女中音)结婚,城堡里一片忙于喜庆的景象。里卡尔多与莱奥诺拉(女高音)有染,后又将她抛弃。莱奥诺拉的父亲奥贝尔托(男低音或男中音)是圣博尼法乔的伯爵,他因与库妮扎的哥哥——罗马贵族艾泽利诺为敌并被打败遭放逐。欲讨回公道的莱奥诺拉与被赦免的奥贝尔托不期而遇,父亲为女儿的不幸而愤怒,两人一起去找里卡尔多算账。

第二幕:库妮扎对莱奥诺拉的遭遇深表同情,暗自下定决心,设法使里卡尔多仍娶莱奥诺拉为妻,但奥贝尔托却一心要报仇。里卡尔多在决斗中将奥贝尔托刺死,悔恨不已,决定离开意大利。失去父亲的莱奥诺拉悲伤万分,决定出家。

这是威尔第26岁时创作并且上演的歌剧。这部歌剧是威尔第早期的创作。第二幕的四重唱“多么可耻”(La vergogna)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唱段;对音乐节奏控制得较好,三连音的运用富有动感。这些足以证明年轻时的威尔第已经具备了歌剧创作的能力。

二、《一日之王》(两幕喜歌剧)

第一幕:第一场,故事发生在18世纪初靠近布雷斯特的凯尔巴男爵的城堡中。这天,男爵家要迎接国王的驾临,还要举行两对新人的婚礼(此时伴有仆人们的合唱)。来的这位国王其实是由骑士贝尔菲奥利(男中音)受命装扮的,为的是保证真国王能够安全返回华沙。凯尔巴男爵(男低音)告诉“国王”,两对新人中,有一对是自己的女儿朱列塔(女中音)与财务官罗卡(男低音),另一对是自己的侄女、年轻的波焦女侯爵玛尔凯萨(次女高音)与一位伯爵。贝尔菲奥利听了大吃一惊,因为他正爱着玛尔凯萨,于是立即写信给国王,请求辞去这份差事。朱列塔正与罗卡的侄子爱德华多(男高音)相爱,但贪财的凯尔巴男爵却逼迫玛尔凯萨嫁给爱德华多年迈的伯父罗卡。第二场:贝尔菲奥利故意找罗卡,让爱德华多去陪朱列塔,罗卡醋意大发但又无奈。男爵向大家介绍“国王”,波焦女侯爵玛尔凯萨的神色让众人感觉到奇怪。第三场:“国王”告诉罗卡,如果他不与朱列塔结婚,就可以娶到公主。利欲熏心的罗卡马上向男爵要求解除与朱列塔的婚约,气得男爵要与罗卡决斗。而朱列塔因为能与爱德华多结婚,很高兴。

第二幕:第一场,爱德华多看到爱情有了希望,心情也愉快起来了。朱列塔向“国王”诉说父亲因嫌爱德华多穷而反对他俩的婚事,“国王”命财务官罗卡给侄子爱德华多一笔财产。第二场:玛尔凯萨认出“国王”的真实身份,但是又不能点破;贝尔菲奥利眼看着自己的情人要与他人结婚,既想阻止这场婚姻,又不能暴露自己。“国王”问女侯爵如何对待所爱的骑士,女侯爵唱咏叹调“出现在她的爱人面前”(Si mostri a chi l'adora)。第三场:焦急万分的假国王让伯爵当自己的秘密特使,这时,真国王的圣旨到,宣布骑士贝尔菲奥利的任务已经完成。贝尔菲奥利如愿以偿地与女侯爵结婚,两对情侣的婚礼隆重举行。

这是威尔第的第一部喜歌剧,直到他创作生涯的最后,才创作了第二部喜歌剧《法尔斯塔夫》。

三、《纳布科》(四幕正歌剧)

第一幕:耶路撒冷的所罗门神殿之内。公元前587年左右,巴比伦王纳布科的军队已经到达了耶路撒冷的所罗门神殿大门外。在神殿内,耶路撒冷的大祭司扎卡里亚(男低音)告诉聚集在这里的希伯来人不必害怕,因为纳布科的女儿费内娜(女高音)在他手中,但他不知曾经出使巴比伦的希伯来王的侄儿伊思马埃莱(男高音)已经与费内娜暗中相爱。费内娜的同父异母姐姐、好战的阿碧盖莱(女高音)早就已经倾慕伊思马埃莱,她率军队攻入神殿后向伊思马埃莱提出:如果他跟她走,就将希伯来人释放。但是她遭到了拒绝。

第二幕:背信。第一场:巴比伦宫中。阿碧盖莱实际为纳布科与奴隶所生,当她得知父王有意让费内娜继承王位后,便偷了自己的出生证明,企图实现自己的野心。费内娜为了爱情,决心放弃自己的信仰,改信希伯来人所信靠的那一位创始成终的独一真神。第二场:宫中另一室。阿碧盖莱四处散播着谣言,说巴比伦王纳布科已经死去,她公然称王;当她正要戴上王冠时,纳布科出现,夺下其王冠。纳布科向民众宣称自己才是他们的神。话语刚出,一阵突然而至的闪电将纳布科击倒。阿碧盖莱趁机抢走了王冠。

第三幕:预言。第一场:巴比伦宫中。已经为王的阿碧盖莱强迫神经失常的纳布科在处死费内娜的判决书上签字,并撕毁她的出生证明。第二场,幼发拉底河畔。被迫在这里服劳役的希伯来俘虏唱起了思念祖国的合唱“飞吧,思念,乘着金色的翅膀飞翔”(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扎卡里亚预言巴比伦将灭亡。

第四幕:摧毁偶像。第一场:巴比伦宫中。纳布科看到费内娜被押往刑场,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求助于耶和华上帝。上帝垂听了他的呼求,使得他顿时恢复了神志与体力,他唱出忏悔的咏叹调“犹太神啊”(Dio di Giuda!),并召唤部下解救费内娜。第二场:费内娜和希伯来俘虏们临刑前正在祈祷时,纳布科赶到,制止了死刑,宣布恢复自己的王位,并下令摧毁以前所拜的偶像的雕塑,释放希伯来俘虏。众人颂唱无伴奏的赞歌“法力无边的耶和华”(Immenso Jeovha)。服下毒药的阿碧盖莱请求费内娜的宽恕后死去。

“飞吧,思念,乘着金色的翅膀飞翔”(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中一首值得赞赏的名曲。而第一幕中,纳布科对希伯来人的唱段“Tremin gl' insani”可以说是威尔第最经典、最优秀的男中音选段之一。《纳布科》中也有类似清唱剧的情景描绘,以及带有大乐队和铜管伴奏的宣叙调,既符合《圣经》主题又适合剧情的忧郁政治气氛,因为作家就是根据《圣经》中古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真实故事而撰写的。

《纳布科》的意义在于它标志着威尔第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仅是因为它的成功,更因为它使威尔第确定了将悲剧性和戏剧性作品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

四、《十字军中的伦巴第人》(四幕正歌剧)

第一幕:复仇。第一场:11世纪末的米兰圣安布罗西亚教堂前的广场。被放逐的贵族之子帕加诺(男低音)刑满回家,他曾因自己的恋人维克琳达(女高音)被哥哥阿维诺(男高音)娶为妻而企图杀害哥哥。阿维诺不计前嫌欢迎弟弟回家来。帕加诺见阿维诺家庭和睦,妒火中烧,准备报复,阿维诺的侍从皮罗(男低音)也决意背叛主人帮助帕加诺。第二场:维克琳达与女儿吉赛尔达(女高音)被奇怪的不安心情所缠绕,她们一起向上帝祷告。帕加诺去刺杀阿维诺,却误杀了父亲,悔恨之余仓皇出逃。

第二幕:穴居人。第一场:一年后安提阿的阿恰诺王宫。国王阿恰诺(男低音)与众臣祈求阿拉保佑,别让阿维诺领导的十字军攻进来。阿恰诺的儿子奥龙特(男高音)爱上了被掳的吉赛尔达,当他听母后说吉赛尔达也爱他的时候,唱出咏叹调“要以我的快乐”(Lamia letizia)。第二场:安提阿附近的山洞。帕加诺从米兰逃出后隐居在这里,希望加入十字军去收复圣地,他还收留了同样逃出来的皮罗。阿维诺率东征的伦巴第十字军经过这里,向隐士请教如何夺回圣地耶路撒冷,并不知道他就是帕加诺。第三场:阿恰诺的后宫。吉赛尔达思念母亲,唱出“即使这祈祷无效”(Se vano e il pregare)。十字军攻入王宫,阿维诺救出吉赛尔达,却被女人谴责杀人太多。

第三幕:受洗。第一场:十字军向耶路撒冷挺进途中。从父亲阵营逃出的吉赛尔达与受了伤的奥龙特相遇,被阿维诺的士兵发现后追赶,一起躲入山洞。第二场:阿维诺的帐营。阿维诺因女儿投敌而愤慨。第三场:奥龙特因伤势严重而生命垂危,隐士出现,告诉吉赛尔达上帝的旨意,为奥龙特施洗,使他成为基督徒。奥龙特受洗后死去。

第四幕:圣墓。第一场:吉赛尔达在梦幻中遇见与圣灵在一起的奥龙特,唱出咏叹调“那不是梦”(Non fu sogno!),然后加入十字军队伍。向耶路撒冷进发的十字军和朝圣者们同唱“主啊,故乡的家”(O Signore dal tetto natio)。第二场:阿维诺的帐营中。在战斗中受重伤濒死的隐士,对阿维诺坦白说自己就是帕加诺,并请求宽恕;阿维诺抱着死去的弟弟悲痛不已。远处,十字军的旗帜终于飘扬在耶路撒冷的上空。

如果说《纳布科》是主要依靠合唱来获得效果,那么《十字军中的伦巴第人》的成功则凭借了对奥龙特和吉赛尔达之间的爱情、阿维诺与帕加诺之间的兄弟恩怨的生动描绘。个人爱情与爱国精神相背离是索莱拉这个剧本的核心,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帕加诺和吉赛尔达的性格上。威尔第对剧中每个人物的性格都有着明确的构想,这种构想尤其体现在奥龙特濒临死亡的场景中。同时,在音乐织体上,威尔第又保持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匀称和平衡。

威尔第的歌剧创作不论是初期还是后来的更加成熟,他的作曲技法相当娴熟,旋律线条清晰完美,情感线条丰富饱满。正如英国哲学家艾赛亚·伯林在评价威尔第的艺术感染力时写道:“威尔第高尚、朴实,具有持续不断的活力、非凡的创造力和组织力,他的音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因为他以最直接的语汇表达了永恒的思想,荷马、莎士比亚、易卜生和托尔斯泰也都是这样做的。”

[1]大卫·凯恩斯.莫扎特和他的歌剧[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2]维尔纳·简森.歌剧指南[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葛星星)

张红海,男,硕士研究生,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声乐教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猜你喜欢

爱德华多威尔第歌剧
博索纳罗之子没当成驻美大使
走进歌剧厅
“长颈鹿病房”和非洲娃娃的情缘
“歌剧之王”威尔第的故事(一)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19 世纪的法国大歌剧:威尔第的《唐卡洛斯》
爱德华多·纳兰霍画展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父女情真深似海——威尔第与《西蒙·波卡涅拉》
意见簿上的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