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力与举措
——以《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为例

2017-03-24陈更亮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编委影响力学术期刊

■陈更亮

上海体育学院期刊社,上海市杨浦区清源环路650号 200438

学术期刊是最新科研成果的重要发布平台和传播载体,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1],因此,追求较强的传播力是学术期刊的应然之义。在国际传播格局“西强东弱”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学术期刊迫切需要提升其国际传播力。从2012年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期刊”年度评选启动,旨在从全球视野审视我国科技期刊所处的位置及国际知名度,以此引起国内期刊同仁对争创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树立中国期刊国际品牌的重视与思考。2012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为“中国科协”)等六部委联合发起“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计划”,希望通过提升我国重要学科领域英文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科研的国际话语权,促进我国文化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

传播力是学术期刊的基础能力,是期刊谓之传媒的重要依据,亦是期刊提升影响力的前提条件。因此,传播既是期刊产生效应的起点,也是提升期刊影响力的基础[2]。编校质量优秀的期刊,如果离开传播,无人知晓,无异于一堆废纸。因此,重视传播力建设是学术期刊提高影响力的第一步。

传播力,其本质是传播主体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实现有效传播的能力,包含传播能力和传播效力2个方面。传播能力突出传播的广度,强调传播工具的选用及达到的范围、速度;传播效力则着眼于传播的精度及效果[3]。如果期刊传播能力有限,传播面窄,受众群小,则期刊的影响力势必不大;若期刊传播精度不高,传播对象选择欠妥,虽传播面广却鲜有人理会,对期刊影响力的提升也无实质帮助。因此,学术期刊传播力建设是信息化时代编辑人员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期刊传播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4-8],研究热点主要有传播影响因素分析、新媒介环境下期刊传播模式转变、传播效果评价、传播力建设、精准传播体系构建等。然而,在积极推进我国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当下,对我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的研究却非常少。卫昕欣等[9]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整理和权重计算,得出稿源与组稿、网络发布、经费支持、编审人员是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国际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李睿[10]分析我国英文期刊国际传播的困境,并提出扩大传播范围、拓展发行渠道、提供综合服务等对策。赵新乐[11]通过梳理上海英文期刊的数量、质量及集群数字化建设后认为,上海英文期刊品牌建设初见成效,国际传播力逐步提升。王会等[12]通过对比网络环境下我国学术期刊与发达国家学术期刊在办刊理念、思路等方面的不同,建议从政府支持、自身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力。李若溪等[13]认为中国学术期刊应开放交流渠道,增加英语文献量,提高国际传播的可见性。

上述研究从不同侧面对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进行了描述性分析,提出的相关对策也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尚无对策实施效果的研究报道。就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而言,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尚未有文献报道。基于国际传播对我国学术期刊树立品牌、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性,我国学术期刊尤其是英文学术期刊着力于提升国际传播力的现实诉求,以及我国体育强国建设对体育学术期刊较强国际传播力的要求,本文结合《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的办刊实践,从微观操作层面解析其短时间内快速提升国际传播力的有效做法,弥补当前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传播研究的缺憾,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乃至其他学术期刊加强国际传播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

1 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力现状

依据传播力及体育学术期刊相关概念[3,14-17],笔者将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力界定为:体育学术期刊运用各种传播方式及其组合,通过体育信息的发布和传播而产生的国际传播能力,是评价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1.1 国际显示度整体不高,传播力不强

尽管传播力和影响力是2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关系千丝万缕。传播力是影响力的前提和条件,影响力是传播力的结果和反映[8]。本研究统计2014—2016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图书馆等联合遴选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发现,我国56种体育学术期刊中仅有8种(17次)入选[18-20](表1)。

由表1可知,上海体育学院主办的《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一枝独秀,连续2年高居“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类第1名。除此之外,其他入选的体育学术期刊排名普遍不高,多徘徊在中下游水平,且有逐年减少趋势。尤其是在“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榜单中,体育学术期刊从2014年的4种萎缩至2016年的1种。同时,同一期刊不同年份的排名也大多呈下降之势。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在国际传播方面已是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翘楚,具有示范引领的作用,但距离同类国际顶级期刊还有不小的差距。例如,2017年6月科睿唯安发布的最新《期刊引证报告》(JCR)显示,《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年度总被引频次为476次,仅为81种SCI收录的体育学术期刊该年度平均总被引频次(4382.53次)的1/10,与总被引频次动辄上万的顶级体育学术期刊MedicineandScienceinSportsandExercise、JournalofAppliedPhysiology等的差距犹如云泥。由此可知,当前我国体育学术期刊整体国际显示度不高,传播力不强,国际认可度亟待提升。

表1 2014—2016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期刊”的体育学术期刊

注:1. *表示《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2014年被归类为“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从2015年起被归类为“人文社会科学类”;2. 刊名后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该杂志在当年榜单中所处的位次;3. 影响因子为该杂志当年的国际他引影响因子。

1.2 欠缺高水平国际传播平台

伴随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步伐,近年来,我国体育科研人员发表在SCI等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收录的国际期刊上的科研论文逐年增多,其中不乏TheLancet等世界名刊。这突显我国体育科研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已成为世界体育科研领域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也从侧面反映,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对优质稿源的吸引能力有限。究其原因,一是我国科研评价体系追求高影响因子,导致优质稿源流向国外影响因子较高的刊物;二是我国绝大部分体育学术期刊目前尚不能提供高水平的国际传播平台,难以满足体育科研人员对优质传播平台的需求。调查发现,目前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只有《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依托国际著名出版集团Elsevier和科技医学全文数据库ScienceDirect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传播。

受制于体制和历史原因,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对外传播能力严重滞后。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多为体育学院或体育科学研究所,办刊初衷多是为了本单位人员发表论文或评职称服务,因此,我国体育学术期刊从创刊之初就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且无向外积极传播的急迫性。改革开放后,我国竞技体育快速发展,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体育科研愈加活跃,同时期刊竞争环境的改变,也迫使从业人员开始思变,加大宣传、提高期刊传播力成为共识。但此时的传播仍囿于国内,缺乏向世界传播中国体育智慧的视野和格局,刊登的国外稿件也多是翻译介绍国外先进的训练方法、理论、技术等。当前,尽管我国绝大部分体育学术期刊都已加入中国知网等国内大型数据库,以期借助更大的平台“走出去”,但这些数据库与SCI等世界著名检索系统相比,其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都比较弱。因此,刊文语种的非国际化及中文期刊传播平台的局限性,导致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力非常有限。

1.3 英文期刊少,缺乏传播集群优势

学术期刊要实现国际化发展和传播,语言国际化是基本前提[21]。目前,SCI等世界著名检索机构收录的期刊以英文期刊为主。从2012年起,中国科协等启动“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计划”,希望通过树立中国英文期刊国际品牌,增强中国科研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目前,我国体育学术期刊中,只有《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为英文期刊,虽然其创刊时间仅有5年,就已具备一定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但这种单打独斗的局面突显了我国英文体育学术期刊少的尴尬。

Human Kinetics是全球最大的体育出版公司,其出版的多种体育学术期刊被SCI/SSCI收录[22]。Human Kinetics的成功之处在于:差异化定位确保不同体育学术期刊的专业化,为其入选SCI/SSCI保驾护航;集群式的期刊分布使其牢牢占据体育学术的制高点,同时带来极强的国际传播效应。基于国际视野,在81种SCI收录的体育学术期刊中亚洲仅2种,分别为中国的《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和新加坡的JournalofExerciseScience&Fitness,而美国运动医学学会主办的期刊就有4种入选。可见,集群化传播已成为学术期刊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尽管我国有56种体育学术期刊,但都各自为战,“散、小、弱”的特点注定其无法与跨国体育出版集团相抗衡。为改变这一状况,可鼓励有实力的单位创办一批英文期刊,结合自身特色和专业化发展需要准确定位,进而形成集群化的英文体育学术期刊方阵,构建我国的体育学术期刊联盟。这样既可最大限度地向外介绍我国体育科研的最新成果,提高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又能彰显集群传播的优势。

2 《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提升国际传播力举措

《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创刊于2012年5月,由新中国第一所体育高等学府——上海体育学院主办。《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的创办填补了中国大陆英文体育学术期刊的空白,也吹响了中国体育学术期刊进军国际舞台的号角。依托创办前期的扎实调研和上海体育学院的学科优势,在“高标准、高起点”的发展战略引领下,《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一个又一个令人欣喜的成绩:2014年1月(创刊时间不足2年)被SCI和SSCI同时收录,也是目前唯一被SCI和SSCI同时收录的中国体育学术期刊;2014年7月首获JCR影响因子(1.227);2015年9月入选中国“百强报刊”;2015年、2016年连续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且在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1;2017年6月14日,在科睿唯安最新发布的JCR中,《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的影响因子为2.531,在SCI收录的体育学术期刊中排第18名、在SSCI收录的体育学术期刊中排第11名,均进入Q1区,迈入国际一流体育学术期刊行列,实现中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历史性突破。在中国体育学术期刊整体质量不高、国际传播力低下的背景下,《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一枝独秀、实现跨越式发展及国际传播力的快速提升,这与其国际化的编委及出版模式、围绕学科热点组稿约稿、善于运用新媒体及突出中国特色的报道重点等直接相关。

2.1 充分利用国际化编委

实现期刊的国际化发展,首先确保编委的国际化,已成为行业内的共识[23-24]。世界知名期刊Nature的200多位编委中,超过一半是非美国籍。正是这些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编委,使得Nature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世界各国最新科研成果,确保其长期位列世界顶级学术期刊之林。《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从创刊之初就对编委的选择慎之又慎,围绕“全方位、深层次报道国内外运动与健康科学领域前沿性研究成果,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的办刊宗旨,锁定运动生物科学、运动健康及养生、运动训练等为刊物的报道重点,在世界范围内甄选合适的专家、学者。在第2届编委会39位编委中,近80%是来自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运动与健康科学方面的顶级专家,既有美国体育科学院院士、欧美体育院校知名教授,也有国内“长江学者”、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重要会员,更有国际生物力学学会前主席、欧洲体育科学学会前主席,以及SCI收录期刊的主编、编委等。

华丽的编委会为《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增色不少,也为其国际传播力的快速提升提供了可能。编辑部充分利用国际编委资源的做法如下。(1)利用每年的编委会会议商讨下一年杂志的报道重点,甚至邀请某一领域的权威编委担纲客座主编,保证每期文章的质量。优质稿源是期刊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迅速提升新刊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保障。《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创刊时间不足2年就被SCI/SSCI同时收录,并且收录的论文追溯到创刊号,这与其高质量的刊文密切相关。截至2017年6月,《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已刊登的文章中,下载量排名前10的文章下载次数均超过2000次,最多达到4600多次。(2)要求编委为杂志的国际传播提供支持。《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创刊时间短,最缺的就是国际曝光度,而国际化编委在这一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利用国际编委在国际学术场合宣传、推介《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事半功倍。(3)编委向本专业的专家、学者介绍《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同时邀请他们作为杂志的审稿人或投稿人,既扩大了杂志的传播效果,也保障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稿源。(4)编委地域的相对均衡性,确保杂志的国际化传播。考虑到杂志国际化传播和发展的需要,以及体育与健康科学领域国际研究热点地区,《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筛选编委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地域的相对均衡性,最终确定亚洲编委13人,美洲编委18人,欧洲编委8人,最大限度地确保期刊通过国际编委向全世界传播。

2.2 国际化的稿源和出版模式

刊文的国际稿源占比是衡量期刊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以打造高质量、强学术、国际一流体育学术期刊为目标,《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创刊伊始就置身于激烈的优质稿源争夺中。为此,编辑部主动出击,利用ScienceDirect、Google Scholar等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搜索相关领域近几年高产作者,进而遴选出3000多名目标作者,向其发送电子征稿邮件,重点介绍杂志的发展情况、免收版面费、文章开放获取等。此举有一定效果,杂志的自由来稿量从2013年的200篇上升到2016年的800多篇,2017年预计能突破1000篇。此外,国际编委的鼎力相助(创刊号上的文章均为编委供稿)和宣传,使《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从创刊号起就实现了稿源的国际化。目前,海外来稿数量占总稿件量的80%以上,其中欧美国家来稿数量接近65%。如此高的国际稿源占比,一方面说明《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短时间内的对外传播精准、有效,扩大了杂志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说明,杂志的学术质量和传播能力已经得到世界体育科研人员的认可。

国际出版对期刊的国际化传播至关重要。回顾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历程,“借船出海”[25-27]是最有效、便捷的方式。借助国外成熟的期刊发布平台,新刊可以实现国际曝光度和传播力的快速提升,亦可在最短的时间呈现在目标受众面前。《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的合作出版对象是著名的国际出版集团Elsevier,依托其专业、高效的编辑团队完成对刊发稿件的语言润色、编辑加工,以及纸质和网络刊文的排版等,同时分配DOI号码,确保每篇文章的唯一性。网络刊文通过国际著名的科技医学全文数据库ScienceDirect平台发布,并且是开放获取,方便全球科研人员随时免费获取所需文献。2014年底Elsevier提供的数据显示,创刊仅2年的《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总下载量已超过7万次,说明期刊的传播效果较好,在世界范围内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3 积极参与高水平国际体育学术会议

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既为各国最新科研成果搭建了展示平台,也为不同学术观点相互碰撞、引领学科发展创造了机会,更为相关企业、公司展示最新产品、技术提供了场所。体育学术期刊要实现国际传播力的快速提升,高水平国际体育学术会议这一平台绝不能错过。

《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非常重视对外传播,利用一切国际会议的机会宣传、推广杂志。(1)期刊编辑参加国际体育学术会议,现场宣传、推广杂志。如美国运动医学学会年会、欧洲体育科学学会年会等国际重要体育学术会议,编辑部几乎每年都会派人参加,身份可以是与会嘉宾或展商。展商可以在会议现场布置展位,展出杂志及相关纪念品,会议间隙向与会者介绍杂志,并向目标人群赠送期刊及纪念品。同时,编辑现场向业界专家“毛遂自荐”,并向其赠送期刊、约稿或邀请其担任审稿人等。此种方式的传播效果较佳,既增加了期刊的国际曝光度和传播力,与会编辑也认识了许多潜在作者和审稿人,为接下来的深入沟通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也有了准确把握。(2)国际编委通过国际会议平台积极宣传杂志。每年的国际体育学术会议很多,《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编辑部由于人员有限不可能逢会必参,国际编委凭借其业界权威或知名专家的身份往往是国际会议的常客,因此通过编委提高杂志的国际传播力是一种理想方式。

2.4 围绕学科热点组稿约稿

期刊传播力的强弱归根到底取决于传播的内容,唯有刊登学科热点研究文章才能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期刊的传播力。围绕当前体育学科研究热点组稿约稿,甚至以特刊的形式出版,已成为《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办刊的一大特色,对短时间内杂志国际传播力的提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先后以“老年运动与健康”“青少年体育锻炼”“电子竞技游戏与体育教育”“运动损伤康复”等运动与健康学科国际研究热点,在全球范围内向科研人员组稿约稿。实践证明,下载量和引用率较高的文章多出自上述研究方面。尤其是2014年前后国际体育研究热点“赤足跑”,不仅吸引大批学者争相加入,而且促使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知名体育用品公司开始研发“极简鞋”。在编委会会议上,以“赤足跑”为专题策划一期特刊的提议,得到加拿大籍主编的高度认可。随后加拿大籍主编亲自担纲,同时邀请跑步领域3位国际顶级专家作为客座主编,向该领域全球一流学者征集稿件。历时近1年,该特刊一经推出,便在业界引起很大反响。此外,3位客座主编在国际跑步学术会议上极力宣传该特刊,极大地提升了杂志的国际传播力和显示度。当前,围绕体育学科热点以特刊的形式组稿约稿已成为《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的常态化工作,为保证稿件质量,特刊的策划周期将近1年。

2.5 善于运用新媒体

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而崭露头角的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而且这种改变还在加速。致力于国际一流体育学术期刊建设的《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向来以开放、拥抱的姿态迎接新媒体,通过新媒体宣传、推广杂志,设置议题或互动环节,吸引潜在作者、审稿人参与讨论,提升杂志的传播效果。

当前,《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微信公众号(JSHS_weixin)由专人维护,不定期发布杂志最新目次及组稿方向,受众只需点击文章题目便可打开链接阅读相关文章。同时,利用后台技术支持公司向编辑部筛选的目标受众群推送文章及约稿事宜。为突出杂志的服务性,自2016年6月起,编辑部通过微信公众号推出“运动与健康科学论坛”,每月均邀请体育学科国际顶级专家就其研究成果、科学视野、科研方法、高质量文章写作心得等以讲义的形式(若是外国专家,编辑部会先将其讲义翻译成中文)上传至微信论坛,以飨国内读者。此外,采用读者提问、专家答疑的形式精准释疑。在论坛留言区,编辑人员会挑选有代表性的读者提问提交给专家,专家答疑后再由编辑人员反馈给读者,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编辑与专家的互动性。实践证明,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发布杂志信息、设置问答环节等极大地拉近了期刊编辑、读者、专家的距离,提高了微信公众号的活跃度,当前《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微信推文的单篇阅读量在500左右,粉丝超过1000人,对杂志传播力的增强起到一定作用。

2.6 突出中国特色报道内容

2012年,中国科协等启动“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计划”,旨在提升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国科研的国际话语权。因此,立足中国大地,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是我国每一种期刊的应然之责。

在多元文化融合的当代社会,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作为我国唯一的英文体育学术期刊,《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始终将向外传播我国优秀体育文化作为肩负的责任。围绕“太极拳运动与健康”等极具中国特色的主题约稿刊文,引起国内外体育科研人员的强烈关注。其中,由我国学者虞定海撰写的《太极拳对中老年男性平衡机能的干预作用》一文,下载量近2000次,且绝大多数下载来自国外。可见,中国特色的报道内容不仅能引起国际体育同行的关注,增强杂志的对外传播效果,而且能满足国外体育同仁对中国特色体育科研的了解需求,更能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

当前,立足中国大地,刊登中国特色体育科研成果已成为《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报道的一大亮点,竭力为中国体育科研成果提供国际展示舞台,突出我国原创性优质科研成果的首发效应。近期,围绕国家社科重大课题“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大数据平台建设研究”产生了一批极具民族特色的高水平科研论文,《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编辑部果断出击,争取相关成果的国际首发权,策划近期以特刊的形式向世界传播这一最新研究成果。

3 结语

传播力建设事关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和品牌树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力整体依然羸弱,难以为高水平体育科研论文的发表提供优质、高效的国际传播平台,因此,借助国际化出版平台或构建我国的体育学术期刊联盟对外传播迫在眉睫。在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几近边缘化的背景下,《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一枝独秀,创刊5年来一步一个台阶,不断实现中国体育学术期刊跻身国际的历史性突破。《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国际传播力提升的成功实践,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乃至整个学术期刊界增强对外传播能力、提高中国期刊国际影响力指明了方向,对做大做强我国学术期刊,提升我国科研的国际话语权具有重大意义。

[1] 姜富明,冉强辉,何剑秋. 科技期刊管理[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47-51.

[2] 谢文亮,王石榴. 学术期刊的传播力与传播力建设策略[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425-430.

[3] 王佳宁. 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着力点[J]. 传媒,2011(10):20-22.

[4] 董小英. 互联网条件下如何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传播力和竞争力[J]. 传播与版权,2016(4):22-24.

[5] 李志宏. 提升科技期刊传播效果的对策[J]. 新媒体研究,2017(3):116-117.

[6] 代艳玲,朱拴成,杨正凯,等. 科技期刊传播质量和影响力提升途径与实践[J].编辑学报,2017,29(3):222-225.

[7] 侯丽珊. 科技期刊多渠道精准传播体系的构建和应用[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5):422-426.

[8] 万东升,陈于后. 学术期刊传播力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1):101-106.

[9] 卫昕欣,潘薇,王培凤. 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国际传播影响因素研究——以部分重点高校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84-91.

[10] 李睿. 我国英文期刊国际传播的困境与对策[J]. 传媒,2015(19):38-39.

[11] 赵新乐. 上海英文期刊: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国际传播力逐步提升[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02-24(3).

[12] 王会,王雅坤,张静茹. 网络环境下中国学术期刊提升国际传播力的研究[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9(5):51-54.

[13] 李若溪,Rowland F,Meadows J. 中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的观察与思考——旅英华人学者访谈实录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1):4-8.

[14] 孟国凤,乌桂生. 论地方广播媒体传播力的实现与拓展[J]. 中国广播,2009(7):27-28.

[15] 朱春阳. 传播力 传媒价值竞争回归的原点[J]. 传媒,2006(8):52.

[16] 张美云. 体育学术期刊在我国体育发展中的作用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6(3):25-28.

[17] 张姝. 北大陈刚教授:传播力是个很有价值的概念[EB/OL]. [2006-09-07]. 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60907/19402895136.shtml.

[18] 中国科学技术文献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4年版)[R]. 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14.

[19] 中国科学技术文献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5年版)[R]. 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15.

[20] 中国科学技术文献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版)[R].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16.

[21] 杨琦,张娜,赵文义. 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借鉴与思考[J]. 科技与出版,2016(3):95-101.

[22] 张业安. 体育学术期刊专业化的理论框架及核心要素[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2):125-130.

[23] 程炜. 论英文科技学术期刊编委会的组织和职责[J]. 编辑学报,2011,23(6):521-523.

[24] 丁佐奇,郑晓南,吴晓明. 编委贡献源于编辑部做好编委服务工作:以《中国天然药物》为例[J]. 编辑学报,2011,23(4):339-341.

[25] 程磊,张爱兰,李党生. 国际化视角——Cell Research办刊经验点滴[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5):672-675.

[26] 郭焕芳,刘秀荣,郑爱莲.ChineseChemicalLetters主要指标变化及走“借船出海”的国际化之路[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308-310.

[27] 鲍芳,冉强辉,张慧,等.《运动与健康科学》国际化稿件处理流程的设计与实践[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788-792.

猜你喜欢

编委影响力学术期刊
编委简介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编委简介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编委简介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本刊编委简介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