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历史考

2017-03-24崔妍妍

求知导刊 2017年1期

崔妍妍

摘 要:广胜寺坐落于山西省洪洞县城东北的霍山上,是佛教传入中国初期创建的佛寺之一,广胜寺之名由唐代宗皇帝御赐。寺内的木结构建筑、飞虹琉璃塔和殿内稀世珍品《赵城金藏》等都是珍贵的文物瑰宝。文章将广胜寺的历史发展做一个系统的总结,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广胜寺;兴衰历程;历史考

中图分类号:K928.7 文献标识码:A

一、广胜寺的创建

1.桓帝建和元年创建说

“广胜寺,建和元年建……山上有飞虹塔,为阿育王舍利处。”这段话说明广胜寺的创建时间为公元147年。

“广胜寺有二:一在霍山上,一在山下,汉建和元年建。”

“自古名区必多胜景,吾邑广胜上寺……但创建则始于东汉建和元年,敕名则起于唐代大历四年。”这通碑记为证明广胜寺创建的第一手资料,指出该塔创建于公元147年,敕名于大唐。

以上三个证据,从文字记载和碑刻记载两个方面印证广胜寺创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

2.大唐创建说

“赵邑东南距城三四十里,古有广胜寺,创建于盛唐开元年间。”

“赵城广胜寺者,大唐始创,元朝重修。”

3.北周保定二年創建说

“北汉(当是北周之误)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创建舍利古寺。后改名广胜,唐亦以此为名。”

这则材料显示,广胜寺创建于北周保定二年,而且广胜寺之名也来源于此,与公认的广胜寺之名源于唐代之说相矛盾。

4.北汉创建说

“广胜上寺,为赵城名胜古迹,相传自北汉建寺。”

二、东汉至南北朝的俱卢舍寺

1.初创时的俱卢舍寺

东汉时期广胜寺初名为俱卢舍寺。顺治十六年《缘起碑》有如下记载:北周武帝保定三年(公元563年),游僧正觉在该寺兴建佛塔时,掘出的断碑载:“东汉桓帝建和元年敕建俱卢舍寺。”这直接表明了该寺的创建年代,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为求得精神解脱和躲避繁重赋税,他们选择皈依佛门。

2.北魏太武帝灭佛对广胜寺的破坏

魏太武帝因道士寇谦之宣扬天师道排斥佛法,广胜寺遭逢厄运。

三、隋唐、五代广胜寺的变迁

1.隋唐时广胜寺的繁荣

南北朝混乱之后,迎来了统一的隋唐。且唐时弘扬佛法,破烂不堪的广胜寺得到了新朝统治者的关注。

2.广胜寺水神庙和下寺的创建

《平阳府志》载:“唐贞元年间开导两渠,一名北霍(渠),一名南霍(渠)。”

《广胜志》云:“无诤法师圆寂第一年开始兴建下寺,由灵隐寺高僧法师督工。因唐时佛教鼎盛,僧侣信徒甚众,上寺不及所需,遂于山脚兴工,史称下寺。”

3.再经两次法难的广胜寺

后广胜寺再经唐会之昌灭佛和后周世宗灭佛法难,但寺内的建筑仍有一定规模。

四、宋元时代佛寺之沧桑变迁

1.宋代广胜寺胜景

宋代山西南部社会环境尚属安定,僧侣信徒仍有很大数量,广胜寺依然受到尊崇。宋人在广胜寺遗留下诸多诗词碑文,对寺宇环境、规模和建筑形制给予了描述。张傅诗词中称:“亭险登高畏力微,下窥平野徐无际。”

2.金末元初广胜寺的衰兴

金代时,广胜寺于金宣宗年间全部毁于兵火。元朝时期,战乱过后的广胜寺由此进入了复兴阶段。“金季兵戈相寻,是庙煨燼,居民遑遑,孑遗者生有不给,奚暇水神之祀哉……筑以新基,弃其旧址。”到元中统年间,在明应王殿后面又修建了寝殿,表现出历代帝宫所遵循的“前朝后寝”的礼制格局。

元世祖忽必烈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广胜寺印造《金版大藏经》,在佛教徒资助下,前往燕京弘法寺自印《金版大藏经》,供养在上寺弥陀殿。这是广胜寺金末被毁后又重新兴建起来的盛况。

但是,元成宗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山西东南部发生特大地震。赵城地处震中区,广胜寺所在地区坍塌毁灭。此后,广胜寺和水神庙又开始了重建的过程,现在保留下来的建筑、塑像、壁画等多是这一时期的遗物。

五、明清时期的广胜寺再度兴盛

明初大兴佛法,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永乐南藏》大藏经雕刻完毕。广胜寺僧人筹资前往南京请印,经卷供养于上寺弥陀殿。

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达连和尚筹资修建被地震震塌的广胜寺舍利塔,又重修了广胜寺上下两院。明天启年间

(公元1627年),大会和尚四方募化,建造了佛塔周围的塔房。佛徒、游人往来不绝,感慨追慕大师之功德。

清王朝笃信佛教,雍正皇帝为广胜寺手书了“光辉万吉”的题匾,高悬在上寺大雄宝殿的门额。清代著名高僧广修大师于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年来到广胜寺,在寺院启建千日道场,讲经弘法。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清代官版藏经《龙藏》雕刻工毕,分赐全国各地寺院,其中广胜寺得一部供养在上寺弥陀殿。

由此而见,明清时的广胜寺得到了上至最高统治者、下到平民百姓的保护,为繁荣发展时期。

六、辛亥革命后的广胜寺

辛亥革命以后,该寺因藏有《赵城金藏》而闻名于世。在战争年代,力空法师于1942年维修了上寺前、中、后三大殿,并新修了佛塔的回廊。

七、广胜寺兴衰的缘由

1.统治者政策对佛寺的影响

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初,受到帝王、官宦的崇信弘扬,佛教逐渐发展兴盛。至隋唐,佛教教势发展到了最高峰,是佛教的中国化、世俗化。到宋代,社会环境尚且安定,因人们对佛教的虔诚,广胜寺依然受到尊崇。元朝统治者重修广胜寺,被地震损毁的广胜寺再次迎来它的繁盛时期。降至清代,统治者笃信佛教,对广胜寺的修缮增补未曾停止。

但是当佛教势力过大,国家和人民负担越重,威胁统治之时统治者便抑制其发展,我国历史上的“三武灭法”,使得众多的寺宇、佛像、佛经毁之不存,这无疑是对佛教的重大打击。佛寺的发展与统治者的政策息息相关,崇法与灭法直接影响广胜寺的命运。

2.社会环境对佛寺的影响

和平稳定、轻徭薄赋的社会状况,佛寺可稳定发展;而灾难频发、徭役繁重、战乱不断的时期,广大的劳苦民众为求得心理的安慰和自身的安全,往往皈依佛门,此时的佛寺有迅速壮大的趋势。

3.天灾、人祸对佛寺的影响

例如前文提到的元大德七年特大地震这种天灾是无可避免的。

历经近两千年风雨飘摇的广胜寺,经历了创建—发展—壮大—毁灭、再建—再毁灭—再次重修—重点保护的命运后,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以巍峨雄壮的外观、以名扬海外的稀世珍宝、以光照后人的佛法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佛法高僧、善男信女。

参考文献:

[1]刘泽民,汪学文.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洪洞县卷[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9.

[2]孔尚任.平阳府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