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画欣赏主题学习研究”的活动开展

2017-03-24龚卫平

龚卫平

【摘要】 笔者在本文中就“名画欣赏主题学习研究”的活动开展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名画欣赏 主题学习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2-154-02

一、别开生面的运动会开幕式

我校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每个班级的都以一张名画为主题进行的展示。同学们根据画面和剧情的设计,着装各有不同。经过主席台时,他们会停下来,表演3-5分钟的情景剧。通过系列故事环节和人物刻画,生动地展现了名画的背景、内容及相关知识,让师生们对名画又有了更多的了解,让同学们通过演绎名画使自己理解和感悟更加深刻,把名画介绍和赏析的环节巧妙蕴于其中。如在以毕加索《格尔尼卡》为主题,学生的表演中有战争场面,然后毕加索在创作,最后和平女神带领大家的舞蹈结束。

另外一个班级表现画家生平和伟大人格的《徐悲鸿与齐白石》。变现了徐悲鸿三顾茅卢邀请齐白石任教的故事。

以莫奈《日出印象》为主题的表演中,有历史掌故,也有手拿彩色卡纸的组成波光粼粼的塞纳河的表演。

演绎米勒名画《拾穗者》的三位女生,将校服扎在腰间,弯腰错落地做出拾穗者的动作。然后,农民们涌上来,跳起了欢快的丰收舞蹈。

用灰姑娘、花木兰、皇后等“名媛”参与选美的幽默小品探究什么是女性美的《蒙娜丽莎选美》……

就这样,许多班设计的活动以名画为主题展示的学生才艺。在运动会的会场外面,各个艺术流派的名画展板也在展示。

二、名畫欣赏主题学习的四个步骤

以上运动会场面其实是我们正在进行研究的广州市海珠区“名画欣赏主题学习研究“的一个阶段总结。

我们认为名画背后更是蕴藏着深刻的含义,承载着人类历史、文化和情感等丰富信息。

许多艺术家都从名画中得到灵感,进行再创造。毕加索、达利等人通过对名画的重新解读赋予名画新的含义,也让他们的作品成为新的名画。许多根据名画改变的音乐、电影、文学等作品也比比皆是。这些先例都对我们开展名画欣赏主题学习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先例。

“主题学习(Theme Based Learning)是指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经过结构化的主题(Theme)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主题”成为学习的核心,而围绕该主题的结构化内容成了学习的主要对象。本学习方法属于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一般是三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由于本课题的特殊性,才形成了“四步学习法”。

《最后的晚餐》可供挖掘的地方很多;不但是达芬奇著名的美术作品,蕴含了宗教以及道德的诸多元素。它的内容和构图形式蕴含了戏剧的冲突。我们以名画《最后的晚餐》进行举例说明。

1.计划。制定计划。包括组织团队,学生抽签或者自选获得主题。确立研究主题,制定活动流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了解欣赏名画作品。针对《最后的晚餐》,我们曾经开展过多种形式的主题学习。如以校园电视台成员开展的电视片《最后的晚餐》、初二2班同学的舞台小品表演、初三某班的 “文艺复兴三杰”研究等。

2.鉴赏。教师指导学生欣赏名画,学生围绕名画通过收集素材,学生围绕该主题进行资料收集。同学们分组了解达芬奇的生平、宗教、文艺复兴等等。教师在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结果,就该主题进行辅导。学生准备了精致的PPT,主持了讲座,又将自己收集的资料举办了展览,也在美术课上写作了欣赏读后感等。

3.演绎。即练习或者实践阶段。学生根据作品进行演绎。根据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使用立体的舞台剧、诗歌、微电影、展演等其它艺术形式展示研究成果,演绎名画。在该课题开展的几年中,仅就《最后的晚餐》,我们就有电视艺术片、舞台剧、小品、名画模仿创作等形式。

小品就排练过三次。一次是与历史老师合作的。这次的小品完整复原宗教故事,结合讲座,拍摄成一部电视片。另外一次是与英语老师合作的主题班会。学生自己编写了剧本。服装每次演出都有变化,美术老师主张用写生衬布捆扎,学生自己则用大号塑料垃圾袋制作。还有一次是的艺术节演出活动,内容纯属恶搞。服装使用租用的假发胡须,结合自己的加工。道具制作也更加精致,参考原画绘制背景板和前面的桌子,演员站在中间表演。最后定格一分钟的时间,恍如名画再现。满场惊叹,掌声雷动。

在美术课上,老师也组织学生就该画进行了模仿再创作。

可以看出,本研究活动最大的亮点在于演绎环节。它基于鉴赏,又不停留于鉴赏,是在鉴赏基础上以名画为主题的再创造。

4.评价。第三步研究。总结和评价阶段。制作成微电影、电视片等可保存资料,成为今后美术课教学课程资源。教师和学生对活动进行评价和反思。整个过程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美术欣赏学习。后来的同学再次开展《最后的晚餐》的主题学习时,也可以参照之前同学研究思考自己的方式。有的同学身材相貌都有很大的变化,在美术老师为他们留下青涩的影像看到自己从前稚嫩的表演,让他们一生都可以从中体验自己的成长历程。评价环节远比一般的评价意义要广泛。它是结束也是开始,是评价也是延伸。

为了更加清晰明了,用下表简明表述“四步学习法”的关系。

三、主题学习成果形式

经过我们的探索,总结出主题学习成果形式。以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为例简述如下。

1.名画演绎小品。演绎作品是指“经改编、翻译、注释、整理的作品是作者在已有作品的基础上经过创造性的劳动而派生出来的作品,其著作权归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所有。”

固定的名画成为有时间和空间场景的小品、COSPLAY(装扮模仿)。比如在2010年美术老师与历史老师合作以后,这个版本比较忠实于圣经里面的故事。2012年又与外教老师和英语老师合作指导初一(2)班同学们集体演绎的名画故事《最后的晚餐》。这个版本的剧本是学生自己编辑的。故事饶有新意。门徒的服装居然全部都是爱好服装设计的一位女生用大号垃圾袋制作的。同学们制作道具,模仿动作,编写剧本,最后定格成为叫人惊叹的真人版的立体画。有了这次经验,我们还将马格里特的《男人之子》、《虚假的镜子》、米勒的《拾穗者》等作品挖空面孔部分或者分解成底板、背景、前景,让真人走进名画,拍照留念。

2.微电影。将小品录制下来,加上主持人介绍画家和生平,以及作品表达的故事、内涵。带领学生走进美术馆和现场,拍摄微电影和专题记录片——《最后的晚餐》。我们曾经拍摄了《香凝》、《90后与岭南画派》、《梵高之死》、《马拉之死》等十余部电视片。

3.其他艺术形式的转换:试图转换成其它艺术形式。以名画为背景舞蹈、戏剧、诗歌、散文等。或者进行在创作。结合我校的校园漫画特色,通过漫画形式对名画进行“故事新编”和“恶搞”,对名画进行调侃或者是解构。如同毕加索画的《马拉之死》和杜尚《带胡子的蒙娜丽莎》一样,对经典作品的再解读和再创造,这种方式等于竖立一面名画哈哈镜,从那里审视经典作品,通过对比,获得思考。我们曾经在各个班画了琳琅满目的“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比如美少女战士组合、国产动画组合、宫崎骏漫画人物组合等等。

4.主题班会:其中以《最后的晚餐》为主题的一次班会最为经典。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并表演了自编自导自己设计服装的小品。并就相关问题向美术老师和外教请教。

5. 主題运动会是我校校本课程。每届运动会前确定以一个主题,如“改革开放30年”、“民族大家庭”和“中国梦想秀”等主题。各班围绕主题进行研究,并在运动会开幕式上展示研究成果。我校举办了名画欣赏主题运动会。

四、名画主题欣赏活动的意义与思考

1. 以美术教育为本体的全面教育目标的达成

本课题开展以来,学生各个发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仅仅就微电影制作水平来说,已经在广州地区小有声誉。纪录片作品《香凝》、《90后与岭南画派》和《我与高剑父的四个约定》等片在 “魅力岭南——学生DV大赛”、“寻找幸福广州”——广州市首届青年学生微电影创作大赛、第四届“羊城印象”广州国际微电影大赛、“寻找羊城故事“第二届广州校园微电影大赛中多次获奖。被广东电视台、羊城晚报等媒体报道。指导教师应邀在各级教研活动中和华南师大美术学院、美术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活动中介绍经验。

本课题研究一直也没有拘泥于美术学科范围,注重学生了多学科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的培养。以上获奖作品,就是课题研究与社团活动等学校多学科校本课程结合的产物。

2.美术欣赏课题的新颖性

一般来说,美术欣赏很少作为项目在学校开发。因为美术欣赏理论性强,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相对较高,而美术欣赏的活动开展形式也比较单一。而本课题从主题学习的角度切入,使得美术欣赏变得丰富多彩。

该课题得到了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和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家华年老师的大力支持。广州市海珠区美术教研员莫宁老师认为该研究“克服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技术主义、学科本位等倾向,促使课程资源在文化和信息优化的情境中实现融会和统整,从而构建具有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功能,同时转变教师的角色,培育教师的课程理念,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实施和研究能力,使教师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并通过课题的研究,推动学校管理的深刻变革,推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华年老师认为课题有三处亮点:“美术欣赏与现代媒体制作结合,丰富了美术欣赏教学的内涵和教学方式。”“利用校园电视台、校运会等传播途径,充分挖掘美术教学空间和时间,同时加强了美术教学的地位。”“以名画欣赏为题材,课题通过主题教学研究、制作校园电视片为任务,全面提高了学生美术欣赏和综合能力。”

3.课题的研究方向与延伸

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是将各个年级的研究名画固定下来。传统的美术欣赏与其他美术模块是分离的,我们的课题可以实现把美术教育的四个模块也纳入名画欣赏。并以此出发,解构美术教材,形成校本课程。学生在道具制作、化装、变体画创作,本身就是美术的“设计·应用”、“造型·表现”领域,前期的准备也需要学生和教师主动对名画的“欣赏·评述”。整个活动也是属于“综合·探索”领域。

另外我们还要继续结合了学校的学生社团活动以美术教育为本体继续开展名画欣赏主题性学习研究,实现了学校不同研究课题的相互结合。其中案例《拍拍微电影,成长你我他》广东省优秀德育案例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