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绝送知己,四味育诗心

2017-03-24何星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浓情安西王维

何星

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课尝试从“读出情,画出意,吟出味,写出美”四个环节,来扎实开展语言文字训练,让浓浓诗意流动在师生之间,引学生走入传统文化,体会浓浓的送别情谊。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默写古诗;

2.感悟古诗的意境,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以酒相送的深厚情意;

3.初步感受吟诵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

在多样化朗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四、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更”、“ 尽”的字意及含义,感悟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五、教学过程

1.导入引趣,感受文字之美

(1)利用教师课前板书的小篆“送”字,引出课题。

(2)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3)解题“元二”“安西”“使”。

[设计意图:以古汉字激趣,以解题为线,引导学生走进送

别诗。]

2.品读悟情,赏析古诗之美

(1)读通——入诗境

① 学生初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2)读懂——解诗意

① 以画解诗。

师抛出问题:你仿佛看到什么?

师生交流。教师随机板画人物、柳树、阳关等,以板画表现诗中意境。

② 析词品诗。

结合板画朗读,体会“更”、“尽”等词句所表达出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读活——悟诗情

① 分角色练说,想象补白临别赠言。

② 师生对对读,感悟深情。

③ 教师引读,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式的朗读与说话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读准、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不断积累内化语言。]

3.吟诵书法,初探文化之美

(1)吟诵出味

① 教师示范吟诵。

② 简介吟诵规则。

③ 带领学生吟诵。

(2)书法入心

① 欣赏软硬笔名家书法作品。

② 學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姿势端正,规范美观。

[设计意图:通过吟诵和书法的指导训练,让学生在吟诵中想象,在静默中书写,以诗为媒,走进中国传统古诗文化。]

教学分析

每个孩子都可以是诗人,诗情画意能让孩子的诗心变得多情而又灵动, 在《送元二使安西》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尝试从画、说、吟、写四个环节引导孩子们由外而内,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地感悟王维与元二离别的深情厚谊,就像是四味药方,浸润心灵,培育孩子们的诗心,体味浓浓诗情,感受款款厚意。

一、一味在于画——初画美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王维诗与画的意境写照,这首《送元二使安西》28个字中,却有19个字在写人和景,画面感极强,渭城、朝雨、客舍、柳色、酒、阳关等景物构成了一幅清丽唯美的送别图。本课的教学中,在读诗正音之后,老师便设问:“如果把这幅图画出来,画中会有什么?”引导孩子们说出诗中的人和景,在师生问答中板画出王维与元二的送别图,在画的同时,老师还就每一个景物和人物进行简单的解读,如说到王维时,自然想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感叹王维果然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啊;说到元二时,提及这是王维对他的昵称,可见二人关系如何?——非常密切;说到柳色,引出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习俗,提到阳关,自然诵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惋叹阳关之外的荒凉……这样的交流既是对诗文的解读与拓展,又是对后续教学中体悟诗情的铺垫。此刻,老师让孩子们看着图画,再读古诗,形象的送别画面便生动地浮现课堂,跃然眼前,在观画读诗的过程中孩子们也能初步感受到惜别之情。

二、二味在于说——续话浓情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重要内容,语境中的训练更能激发学生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本文教学在通过画面初步入情的基础上,通过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及其中的“更尽”二字,体现王维与元二感情之深,为何“更尽一杯酒以酒” 因为酒逢知己千杯少感,因为相见时难别亦难,在师生对话中孩子们不难感悟出这“更尽”的缘由是因为这酒是离别的酒,是不舍的酒,是祝福的酒。情到此处,老师再通过出示渭城柳色青青与安西黄沙漫天的对比图片,随即设置情境:

师:二人一别三千里,不知何时再相聚,此时若你们就是王维,我就是元二,离别之际,你想对我说什么?

生:元二,就要分别了,你要好好保重啊!

师:王兄,你也是啊,这安西之地路途遥远,多加小心啊!

生:元二,出了阳关就再也见不到好朋友了,你一定早点回来,我等着你!

师:王兄,来年此地,不见不散!

生:元二,好兄弟,再干一杯酒,我们永远是朋友。

……

在这样的情境中,孩子们以王维的身份,以离别的处境,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元二的离别话语,真切、真情,动听,动人。浓浓的情谊在师生对话中吐露真心,溢于言表。这样的设计是刻意的训练,也是真实的演绎。是角色赋予的课堂生成,也是语境赋予的自由表达。总之,孩子们对诗中二人的惜别之情有了无比深刻的体味。

三、三味在于吟——再吟意境

吟诵,是中国人学习诗词的重要方法,有着两千年多年的历史,代代相传,人人皆能。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以声律的抑扬形象地表达诗歌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送元二使安西》是我国古代送别诗的代表作,本文教学中,由板画到对话的过程已将王维与元二的送别之情逐步深化,老师有感而发,叹息:“一杯酒,一知己,一生情,第二年王维病逝,二人永未再见。这首诗成了送别诗的千古绝唱。”顺势将古诗吟诵出来,孩子们第一次听到吟诵多少会新奇作笑,正是这般新奇也激发出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随即引出吟诵“平长仄短入声促”的吟诵规则,教孩子们学习吟诵《送元二使安西》,童声如鹿鸣,呦呦不绝耳,此时的全诗的意境在急缓交错的咿呀声中似暗香浮动,萦绕教室的每一个角落。王维与元二的送别之浓情自然记挂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在动情的吟诵中感悟诗情画意,体味惜别之感,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与展现,吟诵成为了贯穿古今的穿越之歌,回荡不绝。

四、四味在于写——静悟知音

古人曰:“静能生慧”,在课堂上设置“安静”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们在“写”中内化精神,做到心无旁骛,气定神闲,这无疑是有利于语文本体的回归。本课的教学中有美画做背景,有对话表浓情,有吟诵感意境,但要让孩子内化诗情,静心写字不失为最佳方法,此处,老师指导学生在留空的书法纸上书写,补上部分空白的字、词、句,在“安静”中,老师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适时在巡视中个别指导,如“浥”、“柳”,注意笔划的穿插;在“安静”中,让课堂前段的画、读、吟“落地归根”,王维与元二的惜别浓情可比知音,书写的是字、词、句,浮现的是别离之景,内心流动的是浓浓深情,这样的“安静”,是课堂环境的静,更是一种内心情态的静。可以使语文课堂在浮躁中保持本性,咬住“青山”不放松。孩子们在写的过程中平心静气,日积月累的坚持一定能够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语文课堂也会在动静中更加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本节课从初画美景,到续话浓情,到再吟意境,最后静悟知音,步步深入,层层递进,从黑板上的板画过渡到脑海中的离景,从设置情境的对话转化成自发的感触,从吟诵的旋律中体会劝酒的厚意,从字句的书写内化送别的深情。这样的一堂语文课,可以说成是诗情画意,也可说成是动静相宜,无论怎么说,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在一画、一说、一吟、一写中得到了提升,成为语文课、古诗课的学习惯性,老师给力,学生受益。

猜你喜欢

浓情安西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意式风尚 浓情绽放——第23届Milano Unica面料展
要钱还是要命
海峡潮声20载 姐妹浓情20年
硫唑嘌呤联合小剂量曲安西龙治疗老年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分析
可可栗子酥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
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