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融合能力分析

2017-03-24张莉

求知导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

张莉

摘 要:残疾大学生是普通高校的特殊组成部分,在与健全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他们在学习、生活、沟通以及心理调节方面都存在融合上的困难,加大家庭、学校、教师以及同学等社会网络对他们的社会支持力度,提升其融合能力,使其全面融入大学生活,将大大提高他们的大学乃至后续人生阶段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残疾大学生;普通高校;融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残联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4年,我国普通高校录取残疾学生的数量处于稳步上升状态。2008年高考共录取7305残疾学生,其中6273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2014年录取9542名残疾学生,其中7864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比2008年增长了23.7%。虽然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招生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是这些人在各自学校仍属于特殊个体,能否全面融入大学生活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大学乃至后续人生阶段的生活质量的高低。就当前情况看来,残疾大学生在与健全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存在诸多融合方面的困难,提升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融合能力迫在眉睫。

二、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现有融合能力分析

1.学习方面的融合能力分析

从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储备看,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并没有根本性差别。但由于他们是特殊群体,而授课教师却是面向全体学生上课,出于课堂整体考虑,老师对他们的身体残疾情况基本没有给予特别照顾,甚至合班授课的老师都不知道他们的身体有残疾。因此,课堂上他们一般都是安静地听课或者低头看教材,很少参与课堂互动。此外,因为大学教师不需要坐班,基本是上完课就离开学校,所以课后学生也很难找到老师探讨专业知识上的难点,尤其是那些外聘的专业课老师更是如此。对于残疾大学生来说,如果对所学知识存在疑点,就只能是抓住课堂或者课间休息的时间向老师请教。实际上他们中的很多人对课堂上没有听清或者听懂的问题,宁可放弃也不愿与老师沟通。虽然在各科目的课程考核中,残疾大学生基本都能通过,但不乏有些知情老师给了“同情分”。

2.生活方面的融合能力分析

我国相当比例的高校在硬件设施上往往缺少无障碍设施的设计,比如,一些宿舍楼和教学楼都是老旧建筑,在没有电梯的情况下肢体残疾的大学生上下楼极为不便;一些宿舍仍是公用卫生间,室内不设有浴室,肢体残疾的大学生如厕和洗澡也极为不便。

导致残疾大学生生活方面融合度差也存在人为原因,那就是一些“90后”普通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难以统一。作为身体健全的大学生,他们在道德认知上能够积极接纳身边的残疾同学,也认为应该多多关心和帮助残疾同学,但当外化为道德行为时,偶尔或者短期帮助可以,很少有人愿意长期去关心和照顾一个残疾同学。尤其是当他们被有些个性特别的残疾同学伤害时,他们通常会选择敬而远之。

3.沟通方面的融合能力分析

由于身体上存在缺陷,残疾人很容易产生自卑感。生活在健全人圈子中的残疾大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另类或者低人一等,所以不敢、不愿与外界沟通交流。残疾人本身的焦虑心理也使得他们在与同学、老师联系交流时感到胆怯和被动,加之人际交往技能欠缺,残疾大学生在面对复杂的交往环境时也会因为无所适从而主动选择躲避。另外,生活在当代文明社会中的残疾大学生从小就被当作弱势人群,备受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关爱,这样的特殊待遇会使有些残疾大学生过分自我和依赖他人,由此出现的一些做法则会让一些热心帮助他们的同学感到厌烦。以上因素的恶性累加导致他们不能与舍友和班级同学乃至老师形成良好的关系,不会主动交朋友或者交不到知心朋友,难以真正融入大学生活之中。

4.心理调节能力分析

在普通高校中,残疾大学生是特殊的个体,相比身边的普通人,他们需要在心理上面对更多的压力和困扰,在自身缺陷和外部环境的双重限制下,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极为有限。第一,残疾大学生普遍具有极强的自卑焦虑心理。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残疾大学生与其他人交流不够主动和频繁,在同学和老师与他们主动交流不多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因为无法获得自信而感到苦闷、焦虑,甚至产生排斥外界的情绪。第二,残疾大学生的心理敏感度较高。残疾大学生对外界的人、事、物反应极为敏感,尤其是日常与他人接触时,对方的言辞举动只要涉及身体上的残缺,他们很可能产生诸如“我是残疾人,他们瞧不起我”等类似的想法,进而就会觉得其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因为害怕受歧视,他们更多地选择封闭自己,尽可能少与外界交往,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第三,残疾大学生的心理负担超重。残疾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与普通大学生无异,但残疾的身体时常让他们发现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对于理想的迷茫和对未来的焦虑常常让他们产生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负性情绪的积聚对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提出了挑战。

三、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融合能力提升途径

社会的进步使残疾人有机会能够与健全的普通人共同在普通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但残疾大学生在普通高校仍处于边缘化的状态,长期低水平的融合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大学乃至未来的生活。如何解决残疾大学生融合能力不足问题,使其能够真正融入高校生活,能在普通高校正常学习和生活,是教育公平和人文关怀的必然要求。依据前文对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融合能力的分析,加大对他们的社会支持是提升其融合能力的必由之路。从社会行为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 。按照这个定义,在本研究中普通高校的残疾大学生作为社会弱者,成为社会支持的客体,社会支持的主体则是能够对残疾大学生实施支持的一定的社会网络,如家庭、学校、老师、同学等。

1.家庭的社会支持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残疾大学生所在家庭是社会的特殊单位,同时,它作为残疾大学生的原生家庭,对他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首先家长要克服作为残疾孩子家长的羞愧、焦躁等负性情绪,用积极的态度正视子女的残疾,成为孩子积极面对困难的榜样。其次,家长不能因为子女身体上的残疾而降低对他们的期望或者溺爱他们,要与孩子经常交流,时刻通过外在表现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的精神成长,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最后,家长应该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积极与学校互动,配合学校做好他们的个別化辅导,根据各自子女的特点,引导他们在学校和老师的指引下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为残疾大学生融合能力的提升发挥基础性作用。

2.学校的社会支持

普通高校是残疾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载体,其最基本的职能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习资源。针对残疾大学生这一校园里的特殊群体,学校应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足够的关注。第一,为残疾大学生提供宽容的校园的人文环境,教学、生活、文体等各项设施的配置上应更多地考虑并满足他们的需要,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无障碍的生活学习环境;在学费和生活费上,也应给予减免,或者为他们联系社会单位或人员进行对口资助,以减轻残疾家庭的负担,使他们不会因为经济压力过大增加心理负担。第二,为残疾大学生开展相应的专业课程调整、消极心理疏导、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有针对性的课程和活动,亦可利用校园网络等媒介向广大师生宣传现代文明社会应有的平等、参与、共享的残疾人观,加大对先进大学生特别是先进残疾大学生的宣传力度,增强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同。第三,学校应积极与外部环境联系对接,选择适合残疾大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得到社会锻炼;针对不同情况的残疾学生提供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在临近毕业时,积极为残疾大学毕业生联系就业单位,为品学兼优的残疾毕业生推荐就业单位等,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难题。

3.老师的社会支持

作為残疾大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和思想的引领者,高校教师应对身边残疾大学生提供足够的指导和支持。辅导员是残疾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老师,也是对他们了解最多的老师,应对自己班级的残疾大学生大学期间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和指导,首先,要多与残疾大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其次,辅导员还要多与任课教师沟通,把残疾学生的情况介绍给任课教师;最后,辅导员老师还要组织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尽可能为残疾学生创造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关注残疾学生,调动他们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后与他们交朋友,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应该为每一个残疾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熟知他们的情况,随时为残疾学生提供个体咨询服务,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他们走出生理残疾的阴影,强化他们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情绪面对生活、学习和未来的工作。

4.同学的社会支持

宿舍同学、班级同学以及残疾大学生所在院校的其他健全同学是能够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最为庞大的群体。学校及老师应加强对残疾大学生周围的健全同学的思想教育,鼓励他们将“应该同情和帮助残疾同学”这种道德意识外化为关心和帮助他们的道德行为。在校园里,健全同学可以组建残疾同学帮带志愿者协会,以帮带小组的形式为残疾大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在学习上帮助残疾同学释疑解惑,带残疾同学一起参加实习实践;在生活上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带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丰富残疾同学的日常生活,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事实上,帮带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提升的过程,不但残疾大学生得到了帮助和提高,健全大学生也会在帮助残疾同学的同时受到他们的激励,使意志品质得到锻炼。

由家庭、学校、老师和同学这些残疾大学生最为熟识的人编织成社会支持网络,对残疾大学生提供社会支持,将大大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融合能力。与此同时,残疾大学生自身也要积极接纳上述网络所提供的支持和帮助,树立自尊、自信、自立的信念,努力提高自己综合能力,为自己的未来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李华平.论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教育科学,2006(2).

[2]陈成文,潘泽泉.论社会支持的社会学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6):12-24.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北京高等教育中的民办普通高校(2001年- 2019年)
2020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确认点名称与编号对照表
我省近两年普通高校专升本选拔考试第一批招生院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对比
我省近两年普通高校专升本选拔考试第二批招生院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对比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选拔考试获奖考生照顾加分登记表
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第一批招生院校及专业
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第二批招生院校及专业
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确认点名称与编号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