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应如何回应普京的“大欧亚伙伴关系”计划

2017-03-24赵传君肖文辉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国计划

赵传君 肖文辉

摘 要:2015年5月,在中俄發表关于“丝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进行战略对接的联合声明前后,普京总统十分明确地提出了要与中国合作共建“大欧亚伙伴关系”计划,那么这一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该计划要实现什么样的战略目标及如何实现,中国应如何回应俄罗斯的这一战略性倡议,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初步探索并力争给出明确、合理的答案。

关键词:中国;大欧亚伙伴关系;计划;回应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150-02

2015年,普京访华前后曾一再明确提出要建立“大欧亚伙伴关系”的计划,俄罗斯主管经济的副总理舒瓦洛夫也明确表示要建立“大欧亚伙伴关系”,但无论是普京还是舒瓦洛夫,都未透露有关“大欧亚伙伴关系”的具体内容和目标指向。我们认为,普京所说的“大欧亚伙伴关系”主要指的是经济伙伴关系,因为普京访华主要是协商经济合作,而中俄两国在当年5月8日发表的联合声明主要是承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实行战略对接,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普京所提出的“大欧亚伙伴关系”应该是指经济伙伴关系,而不是安全伙伴关系和政治伙伴关系,因为在目前的形势下还很难想象建立“大欧亚安全伙伴关系”或“大欧亚政治伙伴关系”。从另一角度看,在普京发表的2016年国情咨文中,对外政策的重点首先是与北约的关系和与欧美的关系,其次是与独联体的关系,然后才是与中国的关系。显然,这里指的是安全关系与政治关系。即使我们确信普京所提出的“大欧亚伙伴关系”是经济伙伴,那么普京所说的“大欧亚伙伴关系”也有狭义、广义和中义之分。所谓狭义的“大欧亚伙伴关系”是指,中国加入欧亚经济联盟这一俄罗斯主导的自由贸易区,形成5+1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即是放大的欧亚经济联盟,也可以称作是“大欧亚伙伴关系”。所谓中义的“大欧亚伙伴关系”是指,除中国外,“丝路带”沿线的其他中亚、南亚、中东国家也加入欧亚经济联盟行例,形成规模较大、范围较广的“大欧亚伙伴关系”,也就是“丝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实现战略对接后所形成的“大欧亚伙伴关系”。所谓广义的“大欧亚伙伴关系”是指,在“中义”的“大欧亚伙伴关系”基础上吸纳东欧甚至南欧、西欧一些国家加入这一伙伴关系体系,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欧亚经济联盟”。上述三种含义的经济伙伴关系都可称其为“大欧亚伙伴关系”,而普京究竟指的是哪一种目前尚不得而知,或许普京自己还没给这一概念的外延进行明确的界定。

一、俄罗斯提出“大欧亚伙伴关系”的动因分析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15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大欧亚伙伴关系”,这既不是普京的即兴讲话、脱口而出的个人观点,也不是为了应付场合或装饰门面而随意一指的倡议,应是经过深思熟虑和认真研究的政府决策,是在俄罗斯高层已达成共识的战略思路,因为普京不止一次地提到这一倡议,而且政府多名高官都重申了要建立“大欧亚伙伴关系”计划。那么,俄罗斯为什么要在这一时点上提出建立“大欧亚伙伴关系”的倡议呢?具体分析如下:

1.俄罗斯虽是一个欧亚国家,但从历史和文化角度看,俄罗斯有着更深的欧洲情结。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实行的是倒向欧美的“一边倒”政策,提出加入欧盟和北约的请求,但却被拒绝了。普京执政后仍希望俄罗斯能够融入欧洲经济体系,但普京的愿望终未能实现。在2007年前后,普京提出了要融入亚太经济的战略,但同时强调融入亚太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与欧洲的合作伙伴关系,这充分体现了俄罗斯实行“双头鹰”战略的特点。2014年俄罗斯把克里米亚收归到自己的版图,乌克兰危机爆发,美日欧开始对俄实行严厉的经济制裁,这时俄罗斯开始把对外经贸合作的战略重心转向亚太,首先是转向中国,所谓“向东看”战略已非常清并很坚定,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大欧亚伙伴关系”可说是顺理成章。

2.除欧亚经济联盟外,俄罗斯没有参加任何一个自由贸易区,但俄罗斯却一直致力于在自己的主导下在独联体地区实行经济一体化。早在叶利钦执政后期,俄罗斯就努力整合独联体各方,提出建立“统一经济空间”的战略构想并在制定共同的相关法律和规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普京任总统后也一直把与独联体国家的经贸合作放在对外经贸战略的首位,以各种方式要把原苏联地区的国家凝聚在一起,尤其是凝聚在俄罗斯周围,但西方以拉拢、利诱、威胁甚至干涉内政的方式(如煽动和策划颜色革命)破坏俄罗斯的战略计划,千方百计把独联体国家拉进欧盟,进而拉进北约,其结果是:波罗的海三国加入了欧盟,格鲁吉亚和乌克兰与俄罗斯闹翻并成为欧盟联系国。在这种形势下,俄罗斯尽全力与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先成立了关税同盟并于2015年建成了自贸区,即欧亚经济联盟,之后亚美尼亚和乌兹别克斯坦相继加入。俄罗斯积极推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地缘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希望借助经济一体化实现政治一体化和战略安全一体化的目标,从而以现代方式恢复原苏联地区的统一经济空间、政治空间和战略安全空间。现在看,在美欧的阻挠和破坏下,俄罗斯只靠欧亚经济联盟5国形成的自贸区难以实现其地缘经济的战略目标,如果借助中国、印度、伊朗、土耳其等国的经济与政治优势,形成“大欧亚伙伴关系”,就会对独联体国家和中亚地区的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和凝聚力,其地缘经济、政治和安全目标就有望实现。

3.远东地区的开发建设是俄罗斯经济振兴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仅靠自己的力量自然是力不从心,因而“向东看”战略就成为必然选择,而“向东看”首先是深化与中国的经贸合作。2008年金融危机后俄罗斯经济开始陷于低迷,2014年乌克兰危机引发美日欧等整个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行严厉制裁,不但进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在融资、技术合作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也遭受很大打击。在这种形势下,俄罗斯只能“向东看”,因此提出建立“大欧亚伙伴关系”是客观形势的真实反映,是俄罗斯真心实意提出的战略性倡议。

二、中国的应对方式与策略

我们认为,虽然普京提出的“大欧亚伙伴关系”的确切含义还没定论,对如何实现这一计划的方式也没有进行说明,但俄罗斯的战略意向是比较明确的,尤其是中俄发表联合声明要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进行战略对接,表明俄罗斯是要与中国及“丝路带”沿线国家形成“大欧亚伙伴关系”。因此,中国应给予积极回应,应支持俄罗斯的这一战略性倡议并与俄罗斯共同探讨实现这一倡议的可行路径与方式。我们认为,要建立“大欧亚伙伴关系”不是建立一个大欧亚经济合作组织,或设立一个大欧亚经济合作峰会就可以实现的,就是说要找到具体、有效、可行的方式,使中俄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形成一种广泛深入和可持续的经贸合作关系和经贸合作体系,这种方式就是通过签订自贸协定形成“大欧亚自贸区”,加入自贸区的欧亚国家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密切的、深入的、广泛的经贸合作关系。因此,中国应向俄罗斯提出建立“大欧亚自贸区”的建议,这一建议将会与俄罗斯的“大欧亚伙伴关系”一拍即合,而且是落实这一计划的具体路径与方式。但我们要特别指出,建立“大欧亚自贸区”一定要坚持“中俄共同主导”这一原则,只有“中俄共同主导”才能产生吸引力、凝聚力和信任度,才能消除中俄之间的疑虑与忌惮及其他国家对中国或对俄罗斯的疑惧。只有“中俄共同主导”,俄罗斯才能有积极性,才能切实体现中俄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平等相待的原则。即使在“中俄共同主导”建立“大欧亚自贸区”的前提下,也不能取消或解散俄罗斯主导创建的欧亚经济联盟,其原因有三:一是该联盟是俄白哈三国多年努力推动的结果,它凝聚着俄罗斯的心血,也载负着俄罗斯实现地缘经济战略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愿望,所以俄罗斯不会轻易放弃这一联盟。二是欧亚经济联盟作为自贸区启动刚刚三年且成效显著,该自贸区的开放度较大,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程度相对较高,未来要建立的“大欧亚自贸区”的开放度、自由化与便利化程度肯定不及欧亚经济联盟,二者的接轨只能通过“一区两制”方式(即大区套小区模式)分阶段进行对接。所以,建立“大欧亚自贸区”不意味着要取消欧亚经济联盟。三是近一年来有专家和政府官员提出,以上合组织为平台建立包括中俄在内的“上合组织自由贸易区”,以这种方式来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的战略对接。我们认为这种战略思路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冠以“上合组织自贸区”这个名称不太合适,其理由有五:其一,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是一个自贸区,如果再建立一个“上合组织自贸区”,在中亚地区建立两个并行的自贸区似乎不太合适。其二,上合组织的初始宗旨和主要功能是安全合作,如果再把自贸区的功能赋予给它,人们就不知道该组织的主要功能到底是什么。其三,上合组织是一个区域性组织机构,而自贸区则是一个自贸协定,把一个组织和一个协定捆绑在一起,有些不伦不类。其四,欧亚经济联盟标明是“欧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而普京提出的“大欧亚伙伴关系”也着重强调“欧亚合作”,所以,把将要建立的自贸区冠以“上合组织”,包括俄罗斯在内其他欧亚经济联盟成员恐怕都不会愿意接受。其五,“上合组织自贸区”这一概念本身就具有排他性的意味,也就是说,不是上合组织成员不能加入这个自贸区。

参考文献:

[1] 王晓泉.上合组织在“一带一盟”对接合作中的平台作用[J].欧亚经济,2016,(5).

[2] 李新.“丝路经济带”对接欧亚经济联盟:共建欧亚共同经济空间[J].东北亚论坛,2016,(4).

[3] 文丰.“欧亚联盟”计划在中亚的前景[J].国际问题研究,2015,(6).

[责任编辑 李晓群]

猜你喜欢

中国计划
计划失败
米多多的暑假计划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