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电工程高陡边坡小型危岩体动力分析及治理

2017-03-23

水电站设计 2017年1期
关键词:恢复系数落石防护网

杨 洪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72)

水电工程高陡边坡小型危岩体动力分析及治理

杨 洪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72)

本文对高陡边坡小型危岩体破坏模式、运动形态进行探讨,利用ROCKFALL软件对恢复系数进行反演,并对藏木水电站高边坡小型危岩体的运动距离、弹射高度及动能进行分析,得出SNS被动防护网最佳设置位置及防护网安全系数。通过本工程实践,得出根据小型危岩体规模、发育程度,采用定量化设计是可行的。

小型危岩体;破坏模式;弹射高度;SNS被动防护网

0 引 言

水电工程大多处于高山峡谷地区,谷坡陡峻,受地质构造及风化、卸荷影响,小型危岩体普遍发育,其抗外力干扰能力弱,失稳频率高,是较为常见的山地灾害之一。由于其体积小,分布具随机性,地表调查难度大。其破坏具突发性,且运动轨迹复杂,对其被动防护设置造成困难,因此,在被动防护中结合小型危岩体运动特征进行合理布置,是对其安全、经济防治的关键。

1 小型危岩体破坏模式及稳定性判断

小型危岩体是指单块体积在数方以内,完全或大部分脱离母岩,具备可动空间,在自重或外力影响下可能失稳的岩体。小型危岩体破坏模式与较大型危岩体无本质区别,只是因其体积小在相同的裂隙组合下,更容易具备失稳条件。目前对危岩体的破坏模式研究较多,对于硬质岩边坡危岩体主要有滑移、崩塌和倾倒破坏三种破坏类型(见图1)。

图1 小型危岩体典型破坏模式

小型危岩体的稳定性决定了对其分析及治理的必要性,其破坏模式对危岩体的初始速度定义较为重要。崩塌型破坏较为简单,当具备切割块体的裂隙组合,且裂隙贯通性较好,具备竖直向下的可动空间时,可判定块体具备崩塌破坏条件,一般情况下其初始速度可忽略;对于滑移型或倾倒型块体,则需考虑其结构面强度及块体悬空条件进行判定。

(1)滑移型。根据滑移面形态,可分为平面滑移和楔形体破坏两种,破坏判别原则一般可简单归纳为:

φ≤β≤βp

式中β——为结构面(楔形体破坏为两组结构面交线)视倾角;

βp——为边坡视倾角(见公式1);

φ——为结构面等效摩擦角(见公式2)。

结构面视倾角:

tanβ=cos(αj-αp)tanβj

(1)

等效内摩擦角:

(2)

(2)倾倒破坏。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及已有的工程经验,倾倒破坏需满足以下条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95):

A.边坡面的倾角大于或等于30°;

B.边坡面倾向与结构面倾向相反,且两者的夹角应大于等于120°;

C.倾倒区的范围一般为120°(坡面倾角)~90°的倾角范围。

滑移型和倾倒型破坏模式可以采用赤平投影极点法进行判断,根据滑块失稳原理,在赤平投影上绘制出可能发生滑移与倾倒变形区域,将块体结构面及两两组合交线以极点表示,根据极点与破坏区的位置关系来判断块体的稳定性(见图2)。

图2 赤平投影极点分析

2 运动形态

高陡边坡小型危岩体脱离母岩后,受块体形状及下部边坡坡面条件等影响,其运动形态较为复杂,可概括为:坠落、滚动、滑移和弹射四种。

(1)坠落。脱离母岩后当地形坡度极陡,且初始速度较小时,小型危岩体的运动主要体现为重力作用下的竖直向加速坠落,重力势能向动能转换,空气产生的摩擦阻力对能量消耗较少,因此坠落段越长,危岩体的动能越高,对被动防护越不利;

(2)滚动。对于长、宽、高尺寸接近的块体,尤其是球形块体,在顺直坡面上以滚动为主,块体与坡面接触面较小,摩擦致热少,运动距离较远;

(3)滑动。块体长宽高比例差异越大的片状块体,当下部地形坡面较平顺,容易沿坡面发生滑动,滑动过程中,块体与坡面接触面较大,运动距离较小;

(4)弹射。当坡表坚硬,块体初始速度大且其方向与坡面夹角较大时,易发生弹射,弹射过程中能量损耗与块体和坡面碰撞时能量消耗有关。

以上四种运动形态以滑移形态对危岩体动能损耗较大,单一的坠落、滚动、滑移运动形态下,危岩体的运动方向预判较为简单,而弹射运动与危岩体初始入射角、初始速度及被撞击坡面相关,其运动轨迹难以进行经验判断,需进行模拟分析。

3 ROCKFALL建模

ROCKFALL是一款广泛运用于落石风险灾害评估及动力学分析软件,可计算落石在运动全程的任意点速度、能量、弹跳高度以及滚石最终跌落位置。

3.1 ROCKFALL 建模流程

小型危岩体运动形态模拟建模流程(见图3),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地形面,地形面由多段线构成,应满足表征地形坡度及不同坡面材料属性的要求;

(2)定义坡面摩擦角、切向恢复系数、法向恢复系数等坡面材料参数;

(3)定义落石质量、初始切线速度、角速度等表征落石初始状态的参数;

(4)定义落石崩解块数及迭代步数;

(5)模拟计算;

(6)根据落石抛落形态及跌落位置与历史崩塌事件对比,回归分析坡面参数;

(7)利用新参数对落石路径及防护体系进行计算;

(8)对落石弹跳高度、动能等进行分析。

图3 ROCKFALL建模流程

3.2 ROCKFALL主要控制参数研究

ROCKFALL运动轨迹模拟时主要通过块体初始状态参数(质量、位置、初始速度矢量)和边坡几何形态及接触面参数计算块体的运动轨迹、动能。

块体初始状态定义是ROCKFALL模拟中较为重要环节,初始位置、块体质量定义较为简单,初始速度矢量与块体破坏模式、自重应力及附加应力相关,滑移模式下块体的初始速度方向与滑移向相同,自重作用的崩塌破坏模式,块体的初始速度可设定为零;倾倒变形破坏模式下块体初始速度需包含角速度,初始角速度对最终的运动迹长影响不大,但是对弹射高度影响较明显(见图4)。

图4 初始角速度对块体运动轨迹的影响

坡面粗糙度是表征地形坡面起伏程度的参数(见图5),ROCKFALL用粗糙度表示平均坡度的标准差,定义值为0、2、3、5度。经大量样本统计,粗糙度一般不超过5,取2时满足95.44%样本,取3时满足99.74%样本。实际模拟时,块体体积越大,体型越扁平,粗糙度影响较小,可以取较低值。

图5 坡面粗糙度示意

摩擦角是落石运动模拟重要参数,块体在运动过程中其能量损耗是通过摩擦力做功来实现的,相同的落石、运动路径,摩擦系数越高,则落石运移的距离越短。

坡面条件及落石运动形态决定摩擦角取值,坡面岩土体硬度、地形起伏度、粗糙度越大,摩擦角取值越高;滚动时摩擦角较低,可近视取零,以代表最不利的落石路径,滑动时摩擦角取值较大,落石运动距离最短(见图6)。ROCKFALL提供了用切向恢复系数计算摩擦系数,见式3。

(3)

图6 块体滚动和滑动

碰撞恢复系数指落石与坡面撞击后与撞击前的速度比,大多数情况,其值介于0~1之间,块体发生刚性碰撞时恢复系数为1,发生全塑性碰撞,恢复系数为0。ROCKFALL将恢复系数分为法向恢复系数Rn和切向恢复系数Rt,法向恢复系数对块体弹射高度影响较为明显,切向恢复系数对块体运动迹长影响较大;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落石模拟中常见的取值范围Rn为0~0.4,Rt为0.56~0.85,鉴于恢复系数的影响因素较多,取值难度较大,根据已发生的落石路径进行回归分析,是较常用的处理方法。

4 工程实例

4.1 基本地质条件

藏木水电站导流明渠进口段自然边坡,整体走向S35°W,坡高大于500 m,岩性为燕山晚期二长花岗岩,以弱风化、强卸荷为主,受断层及裂隙切割影响,呈次块状~镶嵌状结构(见图7)。小型危岩体分布随地形坡度变化较大,总体可分为三段:高程3 600 m以上地形完整较好,自然坡度为40°,以崩坡积块碎石土为主,坡表孤石零星发育;高程3 400~3 600 m段为基岩陡崖段,受断层交汇切割影响,历史崩塌现象活跃,坡面平整度较差,平均地形坡度65°,危岩体普遍发育;高程3 400 m以下地形较完整,坡度约35°~45°,大多基岩裸露,崩坡积覆盖层主要分布于岸边及局部较缓地段,危岩体零星发育。

图7 导流明渠进口段边坡

4.2 小型危岩体运动特征分析

4.2.1 ROCKFALL建模及坡面材料参数取值

根据地表调查,历史小型危岩体崩塌形成的落石主要集中于距坡顶水平距离449~490 m,高程3 256~3 268 m段,块石粒径以0.2~0.3 m为主。根据坡面地形判断,高程3 600 m以上坡面平顺,落石以滚动或滑动为主,高程3 400~3 600 m段地形陡峭,大部分危岩体分布于该段,以坠落为主。因此高程3 400 m以上坡面材料恢复系数取值对危岩体运动形态影响不大,因此采用经验值;高程3 400 m以下坡段微地貌呈缓、陡、缓变化,大部分落石到达该区域时速度较大且与坡面接触时入射角较大,发生弹射的机率较高,恢复系数对落石的运动距离及弹射影响较为显著,因此需对该段坡面材料参数采取回归分析。

反分析依据为:高程3 400~3 600 m坡段落石应大部分停止于岸边崩坡积堆积区,对于部分高位落石,允许其运动距离略远于堆积区。本次采用高程3 400 m以上坡段随机分布的7块危岩体运动形态进行模拟,对高程3 400 m以下坡段恢复系数进行回归分析,模拟结果显示:采用表1参数时,4号、5号、6号、7号危岩体将停止于岸边崩坡积覆盖层区域,高位的1号、2号、3号危岩体将停止于现代河床,该模拟结果和现场地表调查较为一致,见图8。

4.2.2 运动特征分析

图8 随机危岩体运动轨迹

选取导流明渠开挖边坡典型剖面进行数值模拟,边坡岩土体材料从上至下主要分为三段:崩坡积块碎石土、弱风化强卸荷二长花岗岩、弱风化弱卸荷二长花岗岩。边坡基本参数见表1,坡面粗糙度取0~2,结合危岩体分布规律,在坡面上随机分布16块落石模拟小型危岩体运动形态(见图9),考虑落石质量与运动特征关系不大,为简化分析,落石质量均设置为10 kg,初始速度和初始角速度设置为0,在碰撞过程中落石不发生崩解,其运动轨迹见图10、弹射高度见图11、动能见图12。

表1 本工程坡面参数特征值

图9 坡面材料分段及小型危岩体位置

图10 落石运动形态

图11 落石弹射高度分布

图12 落石动能分布

由模拟结果看出,高程3 400~3 600 m陡崖段落石弹射高度变化较大,最大高度达33 m,整体动能呈快速增长趋势;陡崖段以下缓坡段动能呈下降趋势,距坡顶水平距离344~357 m,高程3 365~3 376 m段落石垂直坡面弹射高度较低,为2.6~3.9 m,在水平距离351 m处动能最低,因此在351 m处设置被动防护可同时满足弹射高度及动能相对较低的特点。

4.2.3 SNS被动网防护能力评估

为确保被动防护网正常运行,需对其防护能力进行评估,以指导现场工程施工。本工程小型危岩体主要集中于高程3 400~3 600 m段,因此根据现场SNS被动防护网防护能级及防护网设置位置,选取该坡段最高位置危岩体进行验算。

防护网布置于距坡顶水平距离351 m处,设定为全塑性材料,即切向、法向恢复系数为0,抗冲击动能为3 000 kJ,考虑坡面参数存在偏差,计算次数设定为50次。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当危岩体单块质量大于5.7 t时,49次被被动网拦截,1次击穿被动网,被动网安全系数为98%,见图13、14。

图13 设置被动网后落石运动模拟

图14 落石位置分布

4.3 小型危岩体的防治措施

小型危岩体常见的处理措施主要有清除、主动防护和被动防护三种方法。

本工程导流明渠天然边坡上、下游延伸长度约1 km,坡较高,小型危岩体普遍发育,采用全部清除施工难度较大。且面临二次清渣,如大面积采用主动防护,施工工期较长,工程投资较大,因此,采用以SNS柔性被动网防护为主,人工清除与主动防护为辅的综合治理策略。对于单块质量大于5.7 t的高位小型危岩体根据其发育程度,如零星发育则采取清除措施,如集中发育则采用主动防护网进行防护。

据ROCKFALL模拟结果,单块质量5.7 t的小型危岩体采用SNS柔性被动防护网进行防护,网高5 m,抗冲击动能3 000 kJ,共设置两道。第一道位于坡顶209 m处,高程3 600 m左右,该段小型危岩体

以地表孤石为主,其运动形态为滚动或滑移;第二道被动网设置于距坡顶351 m处,主要拦截高程3 400~3 600 m段集中发育的小型危岩体。

由于本工程小型危岩体运动采用的二维模拟,无法计算其实际的平面影响范围,因此被动防护网的延伸长度需结合实际地形地貌进行考虑。如上、下游位置存在微型山脊,则延伸至山脊位置;如地形平顺,则其以超出明渠轴线上、下游25 m为界。

为确保被动网防护效率,定期对被动网进行巡视,对损毁部位及时进行修补,对网后拦渣进行清理。

5 结 论

(1)经施工期调查,崩落小型危岩体均被被动防护网有效拦截,导流明渠施工期因崩塌落石引起的人员伤亡、设备损毁为零,说明根据历史崩塌堆积物采用恢复系数进行反演是可行的,小型危岩体崩塌后落石的运动轨迹是可控的。

(2)采用ROCKFALL对单块小型危岩体运动形态及动能进行分析,根据其规模、集中发育程度采取有针对性的清除、主动、被动防护措施,可达到量化设计的目的。

(3)在高陡边坡小型危岩体处理中采用SNS柔性网被动防护,可以减少繁琐的较小危岩体排查治理工作,同时被动网施工工艺简单、快捷,不受现场交通条件限制,施工对下部开挖面干扰小,有效保证了主体工程的工期,同时大大地节省了投资。

[1] 陈祖煜,汪小刚,等.岩质边坡稳定分析——原理 方法 程序[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3).

[2] 王春山,等.高陡边坡滚石危险性评价与防治[J].四川地质学报,2013,33(2).

[3] 张兴玲,等.柔性防护系统在水电站危岩体治理中的应用[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4).

[4] 胡聪.高陡边坡危岩体失稳机理及其崩塌落石运动规律[D].山东:山东大学,2014.

2016-08-23

杨洪(1980-),男,四川绵阳人,硕士,高级工程师,从事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TU457

B

1003-9805(2017)01-0036-04

猜你喜欢

恢复系数落石防护网
发挥自身优势 共筑安全防护网
落石法向恢复系数的多因素联合影响研究
利用恢复系数巧解碰撞问题
基于机器视觉的高速道路落石检测
基于视觉识别的隧道落石预警系统
引导式落石拖挂网落石冲击模型试验研究
人蚁边界防护网
SNS主动柔性防护网在高边坡防护中的应用
落石碰撞法向恢复系数的模型试验研究
一维对心碰撞恢复系数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