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求“意文兼得”的语文课堂

2017-03-2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八都小学卢志芬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7年4期
关键词:杨柳依依言语文本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八都小学 卢志芬

探求“意文兼得”的语文课堂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八都小学 卢志芬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这样说:“好多人把阅读课上成理解课,这是个误区。文章一旦选进语文课本,成为课文,它就是有双重的意义,一是内容意义,一是形式意义。阅读教学要关注课文内容,更要关注作者是怎样写的,关注它的形式和语言。一句话:阅读教学要‘意文兼得’。”

“意文兼得”的语文课堂,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永远的追求!以下,笔者试结合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提“领”,关注课文表达结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三学段中对阅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领”,整体把握文本的框架结构,潜移默化地感受文章谋篇布局的方法。

1.循写作顺序之“领”。叶圣陶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段一段都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入选小学教材的课文,当然都是好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教学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按一定顺序”叙述的写作方法。

五年级的《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游记,作者按自己的游踪,移步换景,写来有条不紊。这种写作的方法学生应该学习,也容易学习。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理出这样一条写作顺序:进入景区→透过树缝→来到谷底→登上平台。如此,学生从整篇课文入手,对课文的写作顺序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接着,我出示了班上一位同学的习作——《游格林乡村公园》的提纲。这位学生在写的时候也是“移步换景”,整个游玩的经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学生一读,觉得这样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学,甚至我们已经在用,从而达到了强化认识的目的。课后,我要求学生课后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一次游览或参观的经过。从课内到课外,读写结合,“意文兼得”,可谓水到渠成。

2.抓中心思想之“领”。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作者从选材,到谋篇,无一不是围绕“中心”进行的。根据课文中心,引导体会表达方法,既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够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教《诺贝尔》一课时,起先我把目光放在“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一句上,但是总感觉要讲的东西太多,流程也不够清晰。后来,反复研读文本后,我找到了这句话:“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这正是文本的主旨所在!于是,思路便明畅了。教学下来,感觉这“领”是抓得准的 ,课堂也因此有了“生命力”。课堂上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慢慢就会悟得“围绕中心写作”的方法。

二、品句,关注言语表现形式

王尚文教授曾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从文本中发掘出具体合宜的“言语形式”,才可能在教学中转化为传递给学生的相应的“语文素养”。那么,课堂教学中,怎样做,才能把“品读文字”和感悟“言语形式”有效结合起来呢?

1.朗读中想象。怎样教才能“意文兼得”?于永正老师认为,唯一的途径便是朗读。

《黄果树瀑布》第2自然段是这样写的:“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出示这段话后,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瀑布的声音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微风拂过树梢”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像潮水般涌上来”是怎样的声音。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又适时引导学生体会“飘”“拂”“涌”“盖”等字的准确而精妙。通过朗读,想象,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到了文本言语的“秘密”。

2.对比中感受。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比较法在言语形式品味中的运用对学生形成语感、发展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黄鹤楼送别》中“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一句,初读只觉得句式整齐,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节奏感。细读之下,发现“杨柳依依”另有深意。古人,特别是古代文人,喜欢折柳送别,“柳” 和“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临别赠柳表示难分难舍、不忍相别的心意。课堂上,我有意引导学生关注这句话,问:“是否可以将‘岸边杨柳依依’改成‘岸边小草青青’或‘岸边红花朵朵’之类?”学生反复咀嚼之后,觉得柳枝随风摆动,极其柔软,更适合离别时的那种感情,感悟很是到位。随后我又简单向学生介绍古人折柳送别的习俗,并出示有关折柳送别的诗句。一词一句都关情,至此,学生深切感受到了“岸边杨柳依依”这一语言的“秘妙”之处。

3.写话中领悟。正确地认识各类课文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的价值,细心挖掘语言的规律,抓住学生语言能力提升和发展的训练点,练习表达,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无疑是具有推动作用的。

猜你喜欢

杨柳依依言语文本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过 往
杨柳
怕与不怕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