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置针输液非穿刺性损伤致液体外渗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2017-03-23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外渗输液液体

杨 红

陕西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陕西省西安市 710061

留置针输液非穿刺性损伤致液体外渗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杨 红

陕西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陕西省西安市 710061

目的:探讨留置针输液非穿刺性损伤致液体外渗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使用留置针输液2535例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本组患者液体外渗原因,制定对应预防对策。结果:本组患者中出现35例输液外渗者,发生率1.38%,分析原因主要与穿刺部位、输液时间、药物性质、仪器损伤、操作不当等因素有关,根据原因制定对应预防对策。结论:留置针使用不当可造成血管非穿刺性损伤,对患者管壁内皮完整性造成破坏,甚至造成静脉炎等严重情况,因此正确的留置针操作及预防输液外渗对策对患者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留置针;非穿测性损伤;输液外渗;原因;预防

输液外渗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主要指在给患者输液过程中因多种因素导致输入的药液渗漏与静脉意外的软组织,普遍表现为肿胀、肿痛、疼痛、灼烧、刺痛、局部红肿、皮肤暗紫等[1]。静脉留针在临床中是输液较佳的方法,在减轻患者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同时减少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常见适用于长期输液的患者,此输液方式在临床中深受护患认可[2]。但在留置期间较常发生液体外渗的现象,甚至由于使用不当等因素引起血管非穿刺性损伤等情况[3]。本次研究旨意通过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使用留置针输液2535例患者临床资料,探讨留置针输液非穿刺性损伤致液体外渗的原因及预防对策,为临床提供参考自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使用留置针输液253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48 例,女787例,年龄1~85岁,平均年龄(43.7±11.4)岁,踝部大隐静脉穿刺者211例,腕部头静脉穿刺者347例,肘部贵要静脉穿刺者1205例,颈外静脉穿刺者772例;输液时间<24h者638例,24~48者841例,49~72者786例,>72者270例;使用刺激性药物者1688例,使用非刺激性药物者847例。

1.2 方法

观察并记录不同置管部位、不同输液时间、不同药物对于液体外渗的影响关系。

2 结果

本组患者中出现35例输液外渗者,发生率1.38%,分析原因主要与穿刺部位31.43%(11/35)、输液时间20.00%(7/35)、药物性质25.71(9/35)、仪器损伤14.29%(5/35)、操作不当8.57(3/35)等因素有关。

3 讨论

通过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使用留置针输液253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原因主要与穿刺部位、输液时间、药物性质、仪器损伤、操作不当等因素有关,根据原因制定对应预防对策。

3.1 穿刺部位及对应预防护理

在本次研究中,踝部大隐静脉穿刺、腕部头静脉穿刺、肘部贵要静脉穿刺、颈外静脉穿刺造成液体外渗发生率31.43%,分析原因可能为血流经瓣膜是出现涡流,造成血小板聚集在瓣窦内逐渐凝聚为血小板聚合体,形成堆积,血小板的沉积数量越多,形成血栓,引起静脉壁与瓣膜功能受损,发生炎性反应,最终导致血管通透性升高及液体外渗。因此笔者认为,在临床护理中,根据患者症状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如血流速度快、粗直或弹性好的血管。同时做好观察预防工作。

3.2 输液时间及对应预防护理

留置针来回移动于血管内易造成机械性损伤血管内皮,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并释放组胺,患者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等表现。因此笔者认为,如对于输液时间较长的患者而言,应尽量避免留置针头于关节附近或有静脉瓣的血管,同时护理人员需积极观察患者留置针位置的液体外液情况,给予及时干预。

3.3 药物性质及对应预防护理

高浓度、高渗透压等液体置入静脉后,可对血管壁给予直接作用,出现收缩或痉挛等,同时在输入高浓度或高渗透压的液体时,血浆与机体组织渗透压呈逐渐增高趋势,血管内皮出现细胞脱水及变性,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等出现炎症改变。因此在临床中,笔者认为合理安排输液对降低液体外渗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可选择治疗中现给予高浓度、高刺激性药物后使用生理盐水冲管与肝素盐水封管,再行输入非刺激性药物,如此可有效降低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以达到降低静脉炎发生的目的。

3.4 仪器损伤及操作不当及对应预防护理

目前临床中,输液泵与微量注射泵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其工作原理为采取齿轮旋转压力控制输液速度,但机械与人工不同,输液泵或微量注射泵无法级那个液体均匀且均速注入于患者血管内,造成输液速度与血流速度出现差异。笔者认为,加强留置针期间血液回流情况的观察、输液速度的注意等对于减少因仪器或操作不当引起的液体外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不能忽视患者穿刺部位及其他区域的观察,血管损伤并不仅仅局限于穿刺点附近,因此在日常巡视与观察输注部位皮肤颜色、皮肤温度或患者自觉感觉是否有异常,可有效降低其发生率。

综上所述,留置针使用不当可造成血管非穿刺性损伤,对患者管壁内皮完整性造成破坏,甚至造成静脉炎等严重情况,因此正确的留置针操作及预防输液外渗对策对患者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张小美,张娜,欧燕,邓小双.运用QC形式多途径降低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发生率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05(31):138-139.

[2]张辉英,林苑香.两种方法处理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4,07(19):47-49.

[3]左四琴,秦楠,肖佳,王丹丹,周华萍.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留置针输液外渗率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20(18):81-84.

猜你喜欢

外渗输液液体
液体小“桥”
『液体的压强』知识巩固
液体压强由谁定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层层叠叠的液体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外渗1例护理体会
颈枕输液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