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养密度对野鲤苗种生长的影响

2017-03-23李忠强郑伟闫春梅韩叶

吉林农业 2017年3期
关键词:苗种密度养殖

李忠强+郑伟+闫春梅+韩叶

摘要:本试验主要探讨了放养密度对野鲤苗种生长的抑制效应。试验表明:野鲤低密度养殖时生长速度较快,与建鲤、框镜鲤无明显差异,但是在高密度养殖时生长速度显著降低,密度抑制效应显著大于建鲤、框镜鲤。

关键词:野鲤;养殖;苗种;密度;抑制效应

中图分类号: S96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05.031

野鲤属杂食性,具有生长迅速,抗逆性强等特点,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吉林省自然水域的主要经济鱼类。由于水体污染及过度捕捞,导致自然资源锐减,目前市场已经很难见到野鲤商品鱼。为了修复及促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吉林省水产科学院开展了野鲤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在苗种培育过程中探讨了放养密度对野鲤苗种生长的抑制效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鱼来源

吉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培育的夏花鱼种。

1.2 试验地点及条件

吉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查干湖基地进行。

1.3试验条件

池塘土壤呈偏碱性,可注水深2.5米。水源为深井水,水质清新,无污染,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1.4实验设计

试验共计使用池塘12面,其中试验组8面,对照组4面。池塘面积6~ 10亩。野鲤夏花放养密度设置4个梯度:800尾/亩,2500尾/亩,5000尾/亩;8000尾/亩;建鲤及框镜鲤夏花放养密度设置2个梯度:2500尾/亩,5000尾/亩。试验组每个梯度使用池塘2面,对照组每个品种、每个梯度使用池塘1面。试验组及对照组池塘每亩搭配花白鲢夏花1200尾(花白鲢比例1∶1)。

1.5苗种驯化

在浮游动物高峰期过后,在投饵台前堆放鲤鱼饵料,每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1公斤,进行人工投饵驯化。驯化初期,上、下午各1次,每次2.5小时,3日后,逐渐缩短驯化时间,增加驯化次数。驯化饵料为鲤鱼饵料面+小破碎的混合料,投喂时投饲的饵料量尽可能少且保持不间断,引诱鱼上浮抢食,全部上臺后,驯化结束。试验期间使用的饲料粗蛋白含量>32%。

1.6日常管理

在夏花下塘前12~14天,采用漂白粉干法清塘,2天后加注井水,至水深70厘米。每7~10日加注新水10~20厘米。投饵根据“四定”的原则。鱼病防治以防为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药物进行防治。每日2次巡塘,观察水质、水色及鱼的活动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

2 试验结果

本试验进行了2次取样测定,第1次选择在野鲤开始驯化后1个月,即8月1日,第2次为9月15日。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放养密度对生长的影响

从表1中可见,野鲤在低密度养殖时,生长速度较快,与建鲤、框镜鲤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别,但是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野鲤生长速度明显下降,而建鲤、框镜鲤的生长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这表明,野鲤的密度抑制效应显著大于建鲤、框镜鲤。对生产而言,低密度养殖可以为网箱及池塘商品鱼养殖提供更大规格的苗种。而高密度养殖,可以为自然水域增值、放流提供更多的数量(尾)。生产时,可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到相应的养殖模式。

3.2放养密度对驯化的影响

野生鱼类胆小、怕声、怕人,驯化较难。在试验中,框镜鲤、建鲤经过7日驯化全部上浮抢食,而野鲤需要10~15日才能完成驯化。由表1可知,在放养密度较高时,野鲤驯化期用时较短,密度越低,耗时越长。本试验采用延长驯化时间及面粒结合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3 野鲤抗病力强

试验期间,对照组池塘鱼病发生3次,首次为指环虫+车轮虫并发症,后2次均为车轮虫;试验组池塘发生鱼病一次,镜检为车轮虫+指环虫。试验表明,野鲤对寄生虫的抗病力强于建鲤和框镜鲤。

作者简介:李忠强,大专学历,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淡水渔业。

猜你喜欢

苗种密度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泥鳅苗种繁育及疾病防治(上)
广东沿海驯养条石鲷的全人工繁育及苗种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