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唱给北平的深情牧歌

2017-03-23陶红兵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张恨水林语堂游子

陶红兵

北平,是现当代中国文化人心中的一个情结、一个梦、一曲萦绕回荡的牧歌。

许许多多的文学大家都曾用自己的笔墨深情缅怀、咏歌过他们曾经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他们所怀念的不全是北平城,倒似乎是一个“旧”字。这“旧”,可能是一种温厚的性格,可能是一种雍容的气度,抑或是国人历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

當老旧中国踏上现代化的历史车轮,传统的生活方式一点一点消逝的时候,无奈的人们便只能用文字为他们心中的北平,也为曾经的过往咏唱一曲曲婉转悠扬的挽歌。

同点 这三篇散文都出自现当代文学大家之手。三位作家,郡望相异,家世有别,文学理念也差异颇大,但对于北平,他们都怀着深深的爱恋之情。

他们念兹在兹的,是北平的“处处有空儿”,让“每个人都有呼吸之地”;是它的“自然”“清静”;是它的让人处处觉得“自由”,愿意“慢慢地顺着那长巷,慢慢地踱。等到深夜,还不愿回家”;是它的“老成”“宽大”“兼容并包”的品格。

难能可贵的,是三篇文章都流露出浓厚的平民意识。

三位作家着墨最多的,是那里的“花多菜多果子多”,是那里的“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是那“院子里的槐树”“城外护城河的杨柳”。用情最深的,是那里的“贫寒的人”,是那些“满身村俗气的男子,或者一身村俗气的老太太”。即便国际化如林语堂先生,其笔端对准的也是“北平有多样性——多样的人”。

透过三篇美文,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对于北平这座千年古都,对这城市的一花一木,一砖一瓦,对纵横于这城市中的每一条胡同,生活于这城市中的每一个人的赤子深情。

异点

首先,三篇文章的感情浓度不同。

一个“说”字,道出的是林语堂这个客居之人对北平的热切赞美。

《想北平》和《说北平》,标题虽只一字之别,但感情的远近之分,浓淡之别立现。它流露出老舍这个身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老舍生于斯,长于斯,他对北平的爱是从血脉里流出的。正如他自己所写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写到动情处,他竟忍不住要落泪了,那是怎样的一份深情啊,只有久离故乡的游子才能体会得出。

而张恨水先生的《北平的春天》,表达的则是对自己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北平的春天的喜爱与思念。

其次,三篇文章的切入点不同。

《想北平》一文信笔拈来,选择整个儿与作者心灵黏合的那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以及它们承载的情感来写。它写的是“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的“我的北平”。

林语堂先生的文章则以人喻城,从北平的性格入笔,从物写到人,从景点写到了历史,从城内写到了城外,内容之广可谓包罗万象。

而张恨水先生的《北平的春天》则从“春天”这一小的切口入笔,以点带面,来表现这座城市的气候风物,生活习俗,表现这座城市的与众不同。

第三,三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不同。

老舍先生用游子叙说般的口吻,用充满生活气息的、京味十足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母亲北京的依恋。

张恨水先生的文章,则俗雅相间,颇为别致。有时,特意用一些北京方言,让人觉着亲切。而最后一段关于月夜槐花的描写,却用词典雅,意境悠远,让人心生无限向往。

猜你喜欢

张恨水林语堂游子
潮细胞
游子
游子归家
探访林语堂故里
游子之心
张恨水后期小说创作简论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
中国现代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