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生忌短板

2017-03-23姚文冬

特别文摘 2017年6期
关键词:西安事变张学良木桶

姚文冬

我每天坚持去体育中心健身,还有许多和我一样运动的人,他们踢毽子、练太极、打篮球。但我也吃惊地看到,有的人竟在跑步中途停下来吸烟,还有人边踢毽子边吸烟。如此健身,还真应了村上春树那句话,是“往一个漏底的壶里使劲地倒水”。

看过一位养生专家的讲座,他说健康有“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和。”前三条是针对身体,后一条是指精神。我曾以为,只要做到其中一两条,就了不得了。其实不然,好的养生方式是不允许有瑕疵的,否则就会产生木桶理论的短板效应。身体再好,但心态差,这就有了短板;或者心态好,身体糟糕,也是个短板。这“四大基石”好比是箍成一个木桶的四块木板,有了一个短板,健康就会像水一样流走。

张学良将军活了101岁。他的长寿秘诀就是没有短板。

谁都知道,张学良出身豪门,早年沉溺于温柔乡,纵情声色,还吸食过鸦片,而且脾气暴躁,动辄就发火。西安事变是他人生的分水岭,从峰顶一下子跌入深山古洞,在幽禁中度过了余生,可谓遭受了精神上的劫难。这样的身心,如何成了养生的典范呢?

举两个众人皆知的例子:一是,他以惊人的毅力,在短短七天内就戒掉了毒瘾,从此脱胎换骨;二是,素有“美食家”之誉的他,难免贪食,但经医师劝阻,他开始节制饮食并坚持到老,远离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威胁。这是他对身体的爱护。那么心态呢?西安事变之后,换做旁人,难免心怀愤懑,抑郁寡欢。而他并未钻这个牛角尖,他以坦荡的胸怀和诙谐的性格,安时处顺,旷怀达观,将好心态保持于幽禁中的每一个日子。辽宁作家王充闾在《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一书里记述:在台拘禁期间,将军由军统出身的王新衡负责“管束”。西安事变前,王新衡曾在那里担任特务处主任。一次,将军戏问他:“我说你们是什么特务啊?西安事变那么大的事,你们事前怎么一点也不晓得啊?”王新衡“嘿嘿”一笑,一时无以作答。本该是压在心头的沉重大山,就这样成了嘴边的调侃。

此外,张学良还有读书写字、听戏唱戏、赏兰养花、广交朋友、运动健身的几大爱好,特别是喜欢垂钓、洗森林浴、户外晒太阳。这些爱好都能强身健体、陶冶性情,将身心箍成了一个严密的木桶,留住了生命之水。

晚清重臣曾国藩对养生也颇为讲究,他节欲制怒、戒烟酒、吃青菜,日行千步,起居有常,然而晚年却疾病缠身,只活过了花甲之年。病在身上,根在心里,他其实死于“心力交瘁”。說白了,就是心态不好。曾国藩既想建功立业,又想要做一个完人,偏偏又身处朝廷的重压和政敌明枪暗箭之下,心理上常常处于如履薄冰、极度焦虑的状态。功名破心,自然就难以长寿了。我读曾国藩家书时,发现他的某些生活习惯几近于强迫症。比如在他的兄弟家书中有一句话,对他有所微词,他就紧张起来,立即回了一封长信,絮絮叨叨,又是解释,又是劝导,生怕兄弟误解。足见其心态缺乏旷达。

那么,有了好心态就一定行了吗?不然。陶渊明淡泊名利,浮云富贵,隐居田园,不为五斗米折腰,心态非常之好。但他嗜酒如命,只活了62岁。作家陈元武在《五石散辩》里说陶渊明“……也是个酒徒,似乎这个酒徒的名气很大,因而让人只看到他的骨气和清高,忽略了他贫困潦倒却天天不忘记杯中物的德行,以至于后代都是智障人士,几同无后”。言辞不免锐利,却戳到了要害。陶渊明也在《责子》一诗中坦陈:“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13岁的儿子还不识数,9岁的儿子只知道吃。陶渊明却认为此乃天命:“天性苟如此,且进杯中物。”继续喝酒去了。若真是纵酒伤了身,又殃及子孙,真是可惜。若不然,史上是否会出现与“三曹”“三苏”比肩的“三陶”文学世家呢?

我有个朋友酷爱长跑,每天跑10公里,同时也每天应酬,一顿七八两酒,且好食肥肉。他得意地说,只要坚持长跑,就能既得了好身板,又享受了口福,何乐而不为?我却不敢苟同。不良的膳食习惯就是他的短板,他每天的长跑就等于是往漏壶里倒水,有一天水没了,壶也就干了。

(摘自《大公报》 图/王灿)本栏编辑:憨瑞祥

猜你喜欢

西安事变张学良木桶
木桶兄弟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纷争
张作霖竟然这么帅,比张学良颜值更高
张学良六爱
张学良谈『西安事变』
阎锡山与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前后的王以哲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