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乌珠穆沁旗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对策

2017-03-22包学明萨仁高娃

草原与草业 2017年2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草原旅游

包学明,萨仁高娃

(1.东乌珠穆沁旗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办公室,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 026300;2.东乌珠穆沁旗草原工作站,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 026300)

东乌珠穆沁旗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对策

包学明1,萨仁高娃2

(1.东乌珠穆沁旗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办公室,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 026300;2.东乌珠穆沁旗草原工作站,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 026300)

类型多样的草原自然景观和绚丽多姿的草原文化风情是东乌珠穆沁旗(以下简称东乌旗)具有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旅游资源。依托这一优势资源进行的草原旅游开发有力地推动了东乌旗的旅游业的发展。本文介绍了东乌旗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分析其特征及开发中存在问题,提出了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对策。

草原;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开发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时有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1〕。从这两个要点出发,生态旅游即是“绿色可持续发展旅游”。草原生态旅游是以草原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生态旅游产品。草原景观素以辽阔、坦荡、悠扬、蕴涵天人合一的文化闻名于世,它以数以千计的草原植物、动物及传统游牧文化、风土人情相结合,构成一类生态旅游目的地。我国草原生态旅游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2〕。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东乌旗,急需转变传统的以游牧为主的生产与生存观念,尤其是在当前国家生态建设为重的一系列政策实施过程中,整个旗的经济应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把旅游业作为重要产业加以培育,努力使其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变单一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 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类型

1.1 独特的地貌景观

东乌旗地质构造主要受新华夏系构成造运动的控制,地质构造属新华夏系隆起带大兴安岭西侧,新华夏系沉降带第一级隆起带到巴隆马格龙隆起带和乌拉盖沉降带〔3〕。由此,东乌旗草原地貌大体分为五种类型,即大兴安岭低山丘陵区、乌珠穆沁丘陵区、巴隆马格龙丘陵区、盆地地形。这使该地区形成东南高、西北低,从东北向西南倾斜,海拔高度从1500m下降至800m的独特地貌特征,为草原生态旅游业提供了不同的地貌景观。

有“草原庐山”之称的乌里雅斯太山,位于乌里雅斯太镇以北27公里处,主峰海拔1050米,魏峨、秀丽、古老、神奇,山势雄伟,状如卧龙,景色异常壮观。高耸的悬崖峭壁突兀而起,山上怪石嶙峋,登到山顶俯瞰大地,将东乌旗草原尽收眼底。乌里雅斯太山的蒙古语为有杨树之山,也被人们称为草原上平地突起的一座神山。它以优美的自然风光,神奇的历史传奇,独特的地质地貌而著称,被誉为草原上的一处异景,素有“草原盆景”之美誉。这里怪石嶙峋,曲径通幽,绿草如茵,鲜花缩放,是旅游、休闲的绝佳去处。

1.2 神奇的河湖矿泉

东乌旗水资源也很丰富,拥有舍野河、那林郭勒等大小河流14条,湖泊106个,泉水64处,水丰草茂。素有八挂神泉之称的贵乐斯太矿泉位于东乌旗嘎海乐苏木,是由8眼含不同矿物质成分的泉眼组成,泉水清凉爽口,余味甘甜,含有丰富的偏硅酸,并含有锶、锂等元素,对风湿、类风湿、胃病有良好的治疗功效,并有促进胃肠蠕动、利胆等作用〔2〕。额吉淖尔盐湖是我区三大盐湖之一,湖面面积25平方公里,以盛产优质大青盐驰名,盐产存量2300万吨,额吉诺尔食盐开采始自隋唐,质地纯洁,除供食用外还可入药,其盐泥具有多种治疗功效。额吉淖尔盐湖地下水比较丰富,湖底局部以承压水越层上窜湖内,因而有平地涌泉的奇特景观。

1.3 多样的林草植被

东乌旗草原总面积为5908.19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为5358.71万亩。由于地理位置和地貌类型的变化,导致了本地区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形成了草原植被自东北而西南的森林草原亚带和典型草原亚带。此外,由于地形、土壤、地下水位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在上述两种植被亚带中镶嵌分布着低湿地植被、沙地植被和山地植物等隐域性植被。森林草原亚带分布在东乌旗嘎海乐苏木吉仁宝力格嘎查向东南至呼热图淖尔苏木哈日根图嘎查一线以东的低山丘陵和盆地,形成了草原植被与森林植被共存的自然景观带。典型草原亚带分布于东乌旗嘎海乐苏木吉仁宝力格嘎查向东南至呼热图淖尔苏木哈日根图嘎查一线以西的丘陵和高平原区,主要以大针茅草原、克氏针茅草原和冷蒿草原景观为主。低湿地植被主要分布在乌拉盖河、乃林郭勒河谷、东部地区山地丘陵宽谷、额吉淖尔和道特淖盆洼地,形成了草甸和沼泽植被景观。沙地植被零星分布在东部苏木镇,主要由根茎禾草、苔草、褐沙蒿半灌木、小叶锦鸡儿灌丛和桦树疏林景观组成。山地植被主要分布在宝格达乌拉,以蒙古栎、白桦林、山杨林景观为主。由此,多种天然草原植被组成了东乌旗草原生态旅游的核心景观。

位于大兴安岭西麓的宝格达乌拉是乌拉盖河的源头,2010年成功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宝格达乌拉系蒙古语,意为圣山,又称“苏亚拉吉山”、“额布根山”等,清代为皇家狩猎禁地。宝格达乌拉规划总面积为29652.8公顷,林场主要以天然白桦次生林为主,森林覆盖度46.98%。全旗60%以上植物种类分布在宝格达乌拉,形成了草原上原生态“天然氧吧”。山势险峻陡峭,山高林密,松涛如海啸,原始林古态古韵,人工林多姿多彩,是春游踏春、夏季避暑、秋季登山观光、冬季嬉雪等休闲探险等活动的理想去处。

1.4 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由于东乌旗气候(水热因子)和地形变化较大,土壤基质条件差异明显和水资源分配不均匀,因此,该地区植物具有种类多样、资源丰富的特点。据最新有关调查显示,全旗野生植物共94科、383属、1027种〔4〕。其中,饲用植物455种,如,羊草、冰草、糙隐子草、大针茅、黄花苜蓿、冷蒿、锦鸡儿等;药用植物392种,如,草麻黄、防风、黄苓、曼陀罗、草乌头、芍药、桔梗、远志等。药用植物不仅质量好,而且产量高,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观赏植物107种,如,兴安杜鹃、山刺玫、山丹、芍药、柳兰、金丝桃、石竹、蒙古莸、金莲花等,其或是花团锦簇,或是叶色奇特,各具特色和观赏价值;食用植物38种,如,蕨菜、黄花菜、反枝苋、蒙古韭、野韭、山苦荬,草莓、山楂等。

据调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拉盖湿地保护区境内有脊椎动物201种。其中,哺乳类32种,鸟类169种。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以鸟类最为丰富,大多数为游禽等湿地鸟类。保护区中有国家Ⅰ、Ⅱ级类保护动物就达28余种,鸟类中有3种国家Ⅰ类保护动物,即:金鵰、丹顶鹤、大鸨。国家Ⅱ类保护鸟有22种,即:白琵鹭、大天鹅、小天鹅、鸢、苍鹰、雀鹰、松雀鹰、大鵟、普通鵟、草原鵰、白尾鹞、鹊鹞、猎隼、游隼、红隼、红脚隼、灰鹤、蓑羽鹤、鵰鸮、纵纹腹小鸮、长耳鸮、短耳鸮。兽类中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3种,即:猞猁、兔狲、黄羊。丰富的鱼类资源为本地区的绿色渔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1.5 悠久的民族文化

乌珠穆沁草原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东胡、鲜卑、乌桓、契丹、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都曾在此居住,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东乌旗素以“摔跤健将摇篮、蒙古长调之乡、民族服饰之都、游牧文化之源”而著称,传统的蒙古搏克、悠扬的乌珠穆沁长调、斑斓的乌珠穆沁服饰、古老的游牧文明,神秘的狼图腾文化展示了源远流长的乌珠穆沁文明;乌珠穆沁蒙古族不仅能歌善舞,其体育运动丰富多彩。如,除了蒙古族“男儿三艺”赛马、射箭、摔跤以外还有田径、球类、马术、射击、武术、棋类、拔河等;东乌旗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很丰富。如,除了最盛大的春节以外,还有塔克恩节、那达慕、冰雪节、兴畜节、打鬃节、狩猎节、马奶节等,深具草原特色;人文建筑方面东乌旗建有蒙古地区“三大库伦”之一,鼎盛时期曾有过近1600多喇嘛的喇嘛库仑庙,这可以让游客了解蒙古族的信仰;另外,珠恩嘎达布其口岸边境风貌具有新、杂、特的特点,其氛围、神秘、差异对旅游者来说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2 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特点

2.1 避暑理想之地

东乌旗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历年平均气温1.4℃,历年平均降水量为280-340mm,光照充足,雨热同季,积温效率高。夏季凉爽宜人,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少,朝看日出,夕眺日落,夜赏繁星,雨后观虹,尤其对于南方游客来说,是一个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2.2 景观保持原生态

大面积、丰富多彩的草原是构成东乌旗草原生态旅游的主要资源。草原人烟稀少,可进入性强,生物可见性强,生态旅游开发价值较高,茫茫的草原,遍地的鲜花,特有的野生药材、“蘑菇圈”、“天鹅湖”以及广阔的牧场、长于奔跑的黄羊,鸣声嘹亮的百灵鸟,都成为东乌旗草原自然景观最好的金字招牌,具有独特的原生态观赏价值。

2.3 文化底蕴丰富

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受现代文明的影响相对较小,使得当地传统民风、民俗得以原汁原味的保留,草原人民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历史文化都各具特色,优美朴实,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情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总之,东乌旗草原面积辽阔,类型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构成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基调。草原植被则是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核心,各类草原植被与其环境,如山地丘陵,滩川平地,水体道路设施建筑等组成宁静迷人的旅游景观综合体。优美的草原景观和沉甸甸的游牧文化是草原旅游的资源基础。

3 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问题

东乌旗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科学合理的利用草原和改变本旗度假旅游产品单一的现状,有益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全旗经济发展。但是,在潜力巨大的草原上发展生态旅游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草原退化、沙化趋势不断加剧。在草原开发利用中,由于忽视生态规律,东乌旗不同程度退化草原面积达到60%以上;二是由于旅游景点分散,数量少、规模小、设施差、客容量低、景点特色不鲜明,导致旅游整体形象不完整;三是管理体系落后,市场化程度低。由于草原景点布局分散,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成本高,导致管理困难。旅游产品市场定位不明确、规模小、开发整体水平低、同质化情况严重;四是旅游季节高度集中,主要在5-9月,特别是7、8月份;五是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不完善,经营方式粗放,产品设施配套困难,普遍存在服务质量差、交通不便、卫生条件差现象;六是宣传力度不够。另外,受经济能力的制约,难以对草原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旅游活动的丰富性受到制约等。

这些问题都会有损客源市场对草原生态旅游的口碑效应,影响出游心理。如何进行恰当的草原生态旅游发展,如何实施合理的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经营,值得我们去理性思考。

4 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4.1 全面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力度

首先,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努力提升草原生态保护的法制化水平。要坚持依法管理、严格管理的原则,全面加强草原执法监督管理工作,严厉打击破坏草原非法行为。其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不同程度退化的草原严格实施禁牧、休牧、轮牧制度,使草原生态系统能够恢复生息。要定期监测草原生态变化趋势,做好草原生物灾害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严格控制工业及企业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污染与破坏。要对已有的企业加强管控,严格控制“三废”污染源及污染物的处理;对新建企业按照国家及地方相关法规,严格要求设施设备及污染物排放标准。

4.2 观光与体验相结合

辽阔、坦荡、绚丽多姿的草原景观极具视觉震撼力,是开发草原生态观光旅游的基础旅游资源。然而,由于草原景观的广阔性、均一性,在一定区域内缺乏特定的观赏个体,这往往使旅游者不能获得持续满意的旅游体验。因此,东乌旗生态旅游开发应在逐步向草原生态休闲度假和康体、科考、教育等专项草原生态旅游拓展的基础上,以草原生态观光与草原民俗文化体验项目开发有机结合,深化草原生态观光旅游产品,提高东乌旗草原旅游的吸引力和整体竞争力。

4.3 加强旅游设施建设

首先,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主要景点的电力设施,改善景点的饮用水供应。建立健全重要景区医疗救助、安全防范、事故处理等快速应急系统;推进旅游厕所建设工程和旅游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在主要旅游点、游客多的地方和通往主要旅游区道路上改造或新建厕所,并积极推广环保生态厕所。抓好旅游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着力解决环境秩序、“三废”排放、垃圾处理及燃烧柴煤等突出问题,为游客营造安全、文明、舒适的旅游环境。其次,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旅游饭店规划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海内外旅游者的现实和潜在需求,适当增加星级宾馆,开发适量有民族特色的中高档住宿设施,基本保证适应各层次消费群体的需要。严格控制在景区内建设宾馆和饭店等设施。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建设一批经济、卫生的家庭旅馆。

4.4 提高旅游者的环保意识

没有成熟的游客就没有成熟的旅游业。要成为具有良好的生态保护知识,积极参加生态保护的各种有益活动,能够遵守生态旅游原则的游客。然而,与游客接触最多的是服务人员,服务人员的生态旅游知识非常重要。旅游企业应着重培养一批热爱草原生态旅游事业、懂得生态旅游知识的服务队伍。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过程中,除了掌握一些必要的接待服务知识、旅游常识、蒙古族礼仪民俗外,最重要的是具备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掌握草原生态相关知识,引导游客在旅游活动中进行生态体验,享受天然、绿色、宁静的大自然,让游客不但“游”出快乐,也“游”出知识和环保意识。

4.5 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和商品

针对草原旅游季节性特征,在注重旅游旺季的同时也要开发丰富的旅游淡季资源,变淡季为旺季,增加旅游收入,分散旺季旅游人数,使草原生态系统得到休息。开发草原生态旅游纪念品市场。开发旅游产品时应本着蒙古族文化与时尚品质结合的理念,让东乌旗草原的旅游商品融入浓浓的草原风情。

4.6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整体形象

一是合作营销。加强与主要周边地区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客源地的旅游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东乌旗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客源市场份额,使来东乌旗观光的游客人均消费水平得到提升。二是参与营销。拓展外联销售渠道,鼓励有实力和有市场优势的旅行社在东乌旗发展服务合作网络,相互交流信息,共同开发客源市场。三是媒体宣传。邀请主流媒体拍摄草原旅游专题片,制作草原旅游宣传片、旅游指南、旅游地图等宣传品。通过媒体播放东乌旗草原旅游宣传片,在东乌旗电视台开辟旅游栏目,与海内外旅游城市合作进行旅游形象置换播放,并实行宣传报道奖励政策。四是印制宣传。针对不同地区的游客制作内容实用、文字简洁、便于携带的旅游指南、旅游宣传小册子、小地图等。并制作多语种、内容丰富详实的东乌旗草原旅游宣传品,摆放在车站及宾馆饭店等处供游客查阅。此外,设计环保吉祥物、编排生态旅游歌舞,供游客欣赏,以此来树立本地区草原景区的生态旅游形象。

东乌旗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放牧及不合理利用等使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草原生态旅游的资源正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上,加之草原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障碍,各种开发行为必须严格控制在环境容量范围内,以生态养旅游,以旅游促生态,互动互促,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其最佳选择。

〔1〕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胡卫华.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22);67-70.

〔2〕蔡英华.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3〕敖特根.东乌珠穆沁旗草地植物〔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3.

〔4〕萨仁高娃,曹芙.东乌珠穆沁旗野生资源植物调查研究〔J〕.草原与草业,2014(26);12-17.

F592.3

A

2095—5952(2017)02—0055—04

2017-04-20

包学明(1967-),男,蒙古族,高级畜牧师,从事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工作。

萨仁高娃 Email:saren805@126.com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草原旅游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旅游
出实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研究
可可托海的草原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