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理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
——以“小童大义”项目为例*

2017-03-22谭祖雪吴金斌

关键词:戏剧建构青少年

谭祖雪,吴金斌

(西南石油大学 法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戏剧理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
——以“小童大义”项目为例*

谭祖雪,吴金斌

(西南石油大学 法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戏剧理论近年来在各个领域得以运用,但对于戏剧理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为数甚少。本文通过运用文献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分析戈夫曼戏剧理论的构成、戏剧理论的核心元素,对戏剧理论与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联系进行梳理,结合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方法及技巧,以“小童大义”一人一故事剧场项目为案例进行研究,探究戏剧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作用及其具体操作化过程。

戏剧理论;青少年社会工作;社会舞台

引言

近年来,戏剧理论在人际互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引起了国内学界的重视,学者们呼吁将戏剧理论运用于人际传播、社会媒介及教育等领域,但对于戏剧理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方面的运用解读却寥寥无几,值得庆幸的是已有学者将戏剧理论引入社会工作及个案工作领域中。实际上戏剧理论作为一种发展趋势早已在国外流行,甚至在中国香港戏剧理论亦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但戏剧理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却缺乏相应的文献和研究,因此如何将戏剧理论充分运用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有待深入研究。

戏剧理论虽然在国内研究相对较晚,但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解读拟剧论到进行实证乃至最后批判重构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许殷宏教授在《高夫曼戏剧理论在学校教育上之蕴义》中,对其拟剧论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整合,通过研究戈夫曼在这一领域的著述,更深层次地对其思想内涵进行统整,并将“舞台表演”和“互动仪式”的概念首次引入到教育领域,解读在教育中课堂和师生的角色呈现[1]。到20世纪90年代初,越来越多学者开始研究戈夫曼的戏剧理论。1992年,蔡禾主编的《现代社会学理论评述》一书中对个人自我表演思想、戏剧元素分析、印象管理技术及戏剧舞台等概念加以解读和阐释[2]。21世纪初,戏剧理论开始走向实证研究阶段,其涉及领域也更加广泛化,出现了许多涉及“师生戏剧”的解读文献[3]。虽然在此阶段仍然有许多解读戏剧理论的文章出现,但已经超越了个别概念解释介绍的浅显层面,渐次深入到对其思想和总体框架研究分析的层次,因此,对戏剧理论的研究逐渐走向辨析重整的重新建构之路[4]。

通过对戏剧理论与青少年社会工作文献的整合可知,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青少年社会工作在青少年成长阶段重要性的不断凸显,出现对青少年社会工作多维视域的推动发展。陆士桢教授在其《优势为本的理论价值在青少年成长小组工作中的运用策略初探》中,以《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为主要参考架构,将实践与学术结合,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工作模式的不合理性进行统整,并构想在这一领域运用优势视角[5],呈现出了以优势为本为切入点介入青少年社会工作新视角的时代特征[6]。

21世纪初,青少年社会工作在国内呈现以运用探索为主要架构的研究模式,其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宽泛。在这些研究中,大量关于“青少年偏差行为矫正”的研究开始出现[7]。这些研究旨在通过多元视角下对青少年社会联结障碍的深层原因进行剖析和重构,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引导,推动其学习自我调节,认知和纠正偏差行为,在社会规则见习过程中健康发展身心[8]。与此同时,关于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运用的探索文章也不少,运用叙事治疗及情景分析的方法,试图缓解青少年社会问题,旨在探析影响其成长的内因并作治疗运用[9]。同时结合生命教育的主题,以历奇拓展的服务形式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拓宽视野,丰富成长体验,认知生命[10]。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形态中,出现越来越多的解决方法和尝试过程,情景剧亦更多被尝试运用于这一领域,使得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出现新的可探讨的局面。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外关于戏剧理论的各方面研究都有涉及,许多研究成果对学校社会工作和青少年社会工作具有重要价值,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关于戏剧理论的研究多是在理论上分析,并且多是借鉴国外的理论,与中国特有的社会发展国情衔接不够紧密,缺乏对本地实际情况的实际分析。至于将戏剧理论和社会工作实务联系起来探究的就更是屈指可数了,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和论述,关于联结戏剧理论与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本研究旨在对以往研究进行整合,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探索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领域运用戏剧理论的积极作用,较为系统地解读青少年所呈现的前台与所隐藏的后台,与此同时,探讨戏剧理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的必要性。

一、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本文将重点放在系统研究戏剧理论的构成、戏剧理论的核心元素,对戏剧理论与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联系进行梳理,将分析所得到的资料进一步整合并结合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角度,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戏剧理论的思想,解读青少年在人际互动中所展现的“前台”与“后台”,为青少年的全人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并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文献研究:本研究将对已有的关于“戏剧理论”和“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学习和阅读,归纳整理戏剧理论与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相关理论,重点整理前人关于“戏剧理论”与“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研究。

参与式观察:笔者将结合“小童大义——一人一故事剧场”项目开展研究。“小童大义一人一故事剧场”是由成都市民政局资助,成都市锦江区翱翔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实施的公益项目。该项目针对成都市锦江区沙河堡小学部分学生及西南石油大学社工系学生开展,通过戏剧理论的运用,使学生在剧场角色中体验成长,从而推动学生的全人健康成长。本研究将针对这一实际案例进行实例分析,归纳、整理相关内容。

二、关于戏剧理论与青少年社会化的关系

(一)戏剧理论的概念与内涵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一书中关于戏剧透视法的符号互动论的研究,是戈夫曼对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贡献。戈夫曼将社会生活比作一个剧场,通过对符号互动论的大量研究,指出在不同场景下个人所呈现的不同角色扮演状态,但在此设定背景下个人都有其自身存在的可供卸下妆容的场所,即是在符号互动背后的真实存在场景[11]。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通常存在于两类场域之中,一是在社会结构内的可持续的互动,其二是不存在限制和突发性的互动[12]。人们在社会机构舞台中的社会行为即是社会表演,个人通过扮演自身的角色,根据生活常规程序的互动,而使他人对自己留下美好的印象,以期实现印象管理的目的,即是通过运用各种语言及姿态等符号来控制他人;然而印象管理的实现必然需要运用一些门面装点的技术,即外部场景的设定及个人自身的装束。人们在其表演过程实现印象管理的目的需要借助前台场景得以实现,而离开前台后脱离观众的部分即是后台中不为观众所知的场所[13]。因而戏剧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于对前台场景的运用和后台工作充足的准备从而实现“印象管理”。

(二)戏剧理论与青少年社会化的关系

青少年群体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既是未来人类社会的希望,也是人类社会现在的伙伴。在当今现代化转型的社会形态发展环境下,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遭遇着转型期以社会财富取向为核心价值观的冲击,而家庭结构的转型通过物化的经济追求提升个人资源安全感的生活状态,亦加重了青少年对人生未来价值实现的迷惘。由于青少年期是其成长阶段的转型期,生理、心理及社会上都处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生理上由萌芽发育向成人发展,心理上由不成熟的自我向成熟的自我过渡,社会上从生理人向社会人过渡[14]。因此,这是青少年社会化的特殊转变时期。

青少年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对于青少年问题的预防、发展及治疗有着独特的作用,能够针对青少年发展阶段的特性运用其本身的专业知识、理念和技巧,通过个别化及同质化的视角和方法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但是作为舶来品的青少年社会工作由于其自身在本土化过程中,注重传统理念的结合及遭遇各系统多层次的障碍,其效果并不如预期可观,因此不断推动着青少年社会工作探索新的视角,试图在社会舞台环境下探析青少年行为所蕴含的意义及其对青少年品格塑造的重要性。欧文·戈夫曼在符号互动论基础上所发展而来的“戏剧理论”中指出,在社会世界的大舞台上时时刻刻都发生着不一样的社会互动,而在社会世界的大舞台上同样有前台、后台、角色及观众,人人都在舞台的后台区域准备表演,在前台区域呈现表演[15]。同样在青少年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中,人际互动与其品格及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可以说,在社会舞台的人际互动环境中,通过分析青少年在后台区域所做的准备及前台区域呈现的表演,对青少年品格的塑造、人生观、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效果。因此,戏剧理论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理念的结合,能够使青少年在人际互动的社会舞台中,学习扮演角色、理解生活、体悟人生、从而更能促进青少年发展健全的人格。

三、戏剧理论引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性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成长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中最为重要的是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和自我意识达致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这一时期的他们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自我认同,需要在参与中体现自我价值,但又常常因为不恰当的行为而引起他人的误解,局限于诸多的社会规范和错位的社会角色理解,自我形成常常遭遇瓶颈,甚而扭曲自我认知以及社会角色的认知混乱[16]。因而,我们引入了戏剧理论的概念,注重在体验式成长中去认知社会舞台中的前台角色和后台自我一致性发展。

(一)戏剧理论对青少年角色认知的独特作用

青少年阶段的独特性体现在其生理和心理认知的快速发展,如果缺乏相应的良性成长环境,他们会在不断的尝试中去探究自身所渴求事物的一切好奇的结果,但他们对自身所处环境进行客观性评价的能力不足,对自身所处各个系统的角色亦时常出现混乱的状况,社会价值观与个人成长价值的冲突经常导致青少年内隐性的个性发展扭曲,在成长阶段埋下令人担忧的不健康心理情绪[17]。因此,戈夫曼的戏剧理论在阐述社会这个舞台中各人所面对的前台表演,即是青少年在不同的社会系统中所能遭遇的令自我角色冲突的场景,在家庭系统、朋辈系统、学校系统、社区系统及社会形态中,青少年需要在得到别人认同的同时塑造自我的个性,但在各个形态中所展现的“角色”常常是不尽如人意,由于青少年阶段被塑造的独有特性,他们通常无法达致各系统要求的角色行为表演。戏剧理论在展示社会舞台的同时亦提供了一个演绎人生的机遇,在戈夫曼的戏剧理论中认知社会角色的形态,同时在角色体验中去认知前台人生的表演所能引起的激荡,令青少年明确自我的角色,从而学会平衡好各个角色的形态,这并非其他治疗或理论模式所能提供的。

(二)戏剧理论强调在人际互动中的个人成长

在戈夫曼的戏剧理论中强调个人在社会舞台中不仅以演员的身份而存在,同时又是植根于社会生活的产物。通常情况下,个人获得表演成功的基本要素是对社会规范及社会要求的充分认知和理解,在自我意识形态中内化社会的限制与他人所给予的期望。而青少年在其成长历程中是离不开人际互动的环境的,他们在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系统的互动中,认知社会角色,获取生活的经验,从而在社会生活的整体性框架中树立自我意识,形成自我形象。因此,在人际互动环境中的成长对于青少年而言有独特的作用和适切的需求[18]。青少年在其成长阶段更注重于同辈群体环境的认同,在此系统的人际互动极易影响青少年的品格塑造。因而,根据戈夫曼的戏剧理论,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性的互动环境极其重要。

(三)戏剧理论注重青少年的自我人格完善

青少年在其成长阶段对自我的认知是推动其人格完善的重要因素,无论是角色认知还是在人际互动中实现的个人成长,最终都是为了使其自我达致清晰而稳定的状态,发展健康的人格。由于青少年成长的特性,在其成长阶段常常会出现不同阶段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他们往往会经历自我同一性达成、拒斥、分散及延期偿付的阶段,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形成稳定的自我同一性,特别是在现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形态中,青少年在各个系统中所遭遇的价值观冲击,使其无法找到自我,常常质疑人生的价值,对生命亦淡漠,致使多数人都处于自我同一性分散的状态。在与同辈群体为高薪职位而努力的人际互动、家庭角色中升学压力及为父母而活的扭曲价值观中,青少年并不能有足够的能力冲破一切束缚而努力寻找自己。因此,他们的自我角色常处于混乱之中,更难以达致稳定的自我状态。戈夫曼的戏剧理论旨在通过比拟社会舞台,建构人生的舞台,在人生舞台中个人通过印象管理技术实现观众所期望的角色,从而认知角色,在人际互动的形态中去认识自我存在的价值意义。联结前台的建构与后台内在自我一致性的发展,使个人前台与后台呈现内化的表演,是角色认知转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青少年可以体验不同阶段中各类角色所带来的冲击,兼具旁观者与演员的身份,内省自我意识,明晰角色认知,从而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

四、戏剧理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具体运用

通过结合戏剧理论的核心概念,运用戏剧理论中前台与后台环境的塑造,能够帮助青少年建构自我意识,在表演中去认知自我,并且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得出,在剧班(同辈)环境中利用小组约束和规范有利于实现青少年在角色体验中辨析角色存在的意义。戏剧理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具体运用策略如下。

(一)具体运用实例:“小童大义”项目

项目背景简介:对于未来,儿童是世界的主人翁;对于过去,儿童是历史的沉默者;对于现在,儿童是生活的启蒙导师。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许多家长工作的强度和压力也随之增大,每天忙于工作,早出晚归,渐渐地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想法,鲜有时间去聆听孩子的心声,亦常忽略在传统教养模式下对青少年发展阶段的自我认同的重要性,许许多多的家庭矛盾、沟通障碍也随之产生,使青少年在成长阶段的自我认知处于混乱状态,自我同一性拒斥乃至分散。“小童大义”一人一故事剧场是一种即兴演出的剧场活动,演员们运用形体动作、音乐来演绎观众所分享的故事。在剧场中每人都可分享故事,这些故事都是可贵的、被聆听的、被尊重的、都是群体的一部分。在取得成都市民政局资助的基础上,针对成都市沙河堡小学部分学生成立了“小童大义”一人一故事剧场工作坊,并以西南石油大学社工系大二学生为主成立“小童大义”核心表演团队,通过故事重演及角色体验,帮助青少年及儿童印证个人存在的身份认知及角色定位,从而发展稳定的自我同一性。

介入目标:通过剧场游戏,让孩子学到基本表演技巧,领会说故事、文学批评及角色分析等基本原则;同时增进自己的想象力和直觉,学会集中精神、展现所能、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群体互动,在陌生的环境中更懂得自处;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关照他人、反省自我的机会,让他们明确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共处法则,引导他们热爱真善美、憎恨罪恶,发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能力,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通过剧场游戏与戏剧理论的结合,为儿童提供宣泄情绪的合法途径,使儿童感知故事中的各种角色、多重情绪情感,在丰富多样的角色里,深刻体会他人人生经历,真实体验角色的喜、怒、哀、乐、愁,发展健康的情绪;同时促进与家人及朋辈群体的关系,最终达致稳定的自我状态。

介入策略:主要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根据服务对象现时的生活环境,在学校及家庭教育中对朋辈关系与亲子关系认知的现状,透过分享各人在不同阶段所受的影响事件,受困于其中而得不到引导的事实存在,设计角色扮演,使各人在角色体验中学习表达自我情绪,学习与人沟通交流,在表演的人际互动中多角度探析事件发生的缘由,从而实现人际互动环境中的自我同一性稳定发展。

成效分析:在“小童大义”一人一故事剧场项目中,结合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的小组工作方法,以四川某高校社工系大二年级学生为主体成立核心表演团队。在小组中分享各自的过往生命事件及在其中各类角色认知里获得的成长,透过分享、聆听,彼此分担,并以各自在不同成长阶段的事件为脚本,构造阶段性成长的舞台,以事件原型结合戏剧元素编撰剧本,在小组中让主人公重新体验角色,在表演过程中体认事件的过程,再以旁观者身份观察故事的发生,戏剧性改变结果,以接近主人公现时的心理活动状态,从而重构其自我意识。体现在具体的服务中,根据某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故事,编撰了因得不到父母长期陪伴而导致其在校行为偏差的剧本,通过表演并以旁观者身份感受旁人的情绪及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节选剧本如下:

第二幕

人物:王小明、王父、王母

时间:6月1日

地点:王小明家中

幕起:一年一度的儿童节,对于王小明来说无比重要,他等待这个机会已经很久了,因为爸爸妈妈一直忙碌着,每个周末都只能把他关在家里看电视,或者送到亲戚家看管。每次去海洋公园的机会都不断重复着喜悦到伤心的故事,这一次,他多想爸爸妈妈陪他过一个快乐的节日。早早就起床、穿衣、刷牙的王小明迅速搞定了所有事情。

王小明: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去海洋公园喽!(哼着歌儿欢快地跑到客厅)(爸爸坐在客厅看着报纸)

王小明:妈妈,我们几点出发啊?(迫不及待)

妈妈:宝儿(小名),咱先吃早饭(拿着早餐放桌上,收拾桌子),然后就出发,爸爸妈妈今天就陪你好好玩。

爸爸:(走到饭桌坐好)你都收拾好了吗?

王小明:嗯嗯,我今天全都自己整理好了,爸爸,今天六一儿童节。

爸爸:(突然手机铃声响起)喂,小刘啊,什么事?什么?那笔款的账目乱了,怎么搞的?好,行,我们过来。

妈妈:(把爸爸拉到厨房,一脸疑问问爸爸)怎么了,谁打的电话?

爸爸:财务部的小刘,昨天签的那单账目乱了,咱们马上收拾下去公司处理。

妈妈:可是,今天答应了小明带他去海洋公园的啊,我们这半年都没带他一起出去玩了。

爸爸:唉,这也没办法,下次吧,你跟孩子说说,咱也是为了孩子有个更好的生活,每天没日没夜的。

妈妈:唉,好吧。(走到客厅,笑着对小明说)宝儿,爸爸刚才接了个特别重要的电话,我跟爸爸马上要去公司处理这个大事,我们中午就回来带你去海洋公园好不好?妈妈给你买你最想要的变形金刚回来。

王小明:(无奈的表情,牙齿咬着嘴唇)可是,你们答应我了的啊(委屈的声音),去年就说带我去海洋公园,都一年了,哼,又找借口不带我去,每到周末不是把我一个人放在家里看电视就是把我送到亲戚家。

爸爸:小明,你上五年级了,是小大人了,你要理解爸爸妈妈,我们那么辛苦都是为了你生活的好一点,不可以胡闹,你乖乖把早餐吃了,中午回来了就带你去好不好。(爸爸妈妈收拾好东西出门,放了一百块在桌上,把门反锁)

王小明:(一个人无聊的吃着早餐)好吧,又是一个人待在家里,真没劲。(打开电视机,不断换频道,做沉思状,双手托着下巴想象正在海洋公园的场景。(静止雕塑)(爸爸妈妈和小明牵着手出场)

王小明:爸爸妈妈,你们看(指向左前方),摩天轮唉,它转得好慢啊,我们一会儿坐在上面好不好啊?(拉着爸爸妈妈)快点快点,那边有海豚表演呢。还有旋转木马呢,啊,那边还有碰碰车呢,(抬头望望天空),还有人在放风筝呢。

爸爸妈妈:慢点慢点,宝贝,今天就满足你所有的愿望,我们都去玩一遍。(电话铃声响起)

王小明:(突然惊起),咦,我不是和爸爸妈妈在海洋公园吗?!还有海豚表演呢。

唉,原来是做梦啊。(跑过去接起电话)喂,妈妈啊,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啊?

妈妈:小明,爸爸和妈妈中午回不来了,公司的事还没处理好,中午你就把冰箱里妈妈做的便当放微波炉热热再吃,一个人在家乖乖的,妈妈要忙了,先把电话挂了!

王小明:哦,好吧。每次都是这样,每次都说忙。啊啊啊啊啊,烦死了,哼,就知道给我买玩具,我才不要这些东西,又把我一个人放家里,那我就把家里都弄乱了,(摔碗,静止雕塑)。

甲出场:哼,烦死了你们,(踢凳子,静止雕塑)

乙出场:哼,就知道叫我看书,好好看书(边说边撕书,一页一页撕,扔掉,静止雕塑)

丙出场:哼,非把家里搞乱了,叫你们不带我出去(砸枕头,往地上使劲砸,静止雕塑)

丁出场:哼,每次都把门反锁,不让我出去(踹门,用力踹门,静止雕塑)

戊出场:哼,就知道让我一个人待在家里(蹦沙发,使劲蹦跳,发疯地跳,静止雕塑)

王小明:唉,(环视家里)好累啊,(坐在地上,双手抱膝,双手托着下巴,静止雕塑)

(甲乙丙丁戊围着王小明转圈)

甲:王小明,你把家里搞那么乱,你爸回来非抽你不可。

乙:王小明,不是你的错,是你爸妈不懂你,总是把你一个人放在家里。

丙:王小明,你爸妈那么辛苦都是为了让你生活好点,你怎么那么不懂事。

丁:王小明,不是你的错,你只是想让爸爸妈妈明白你不需要那么多变形金刚。

戊:王小明,你错了,想让爸爸妈妈明白你心里的话要讲出来,不能用这么多让人不省心的行为表现出来。

(全体静止雕塑)

——幕落

在小组开展前期,故事原型的主人公在小组中历次以多动、不安分,无法约束自己遵守规矩的状态表达自我,以期获得社会工作者的关注,并且多次破坏小组的秩序,常令各组员对其无奈且投之以鄙夷的目光,在小组开展中亦常常无法与小组成员合作。社工通过历次服务探讨,与其在小组活动后交流得知,他因父母工作繁忙常常周末被一人反锁家中,只有电视和玩具陪伴,父母亦常不兑现承诺,致使孩子行为表现出现偏差,为获取老师及家长关注而通过此类行为来表达自我。因此我们在小组中设计亲子故事分享环节,以获取可靠近孩子内心的对父母角色及自我角色认知的具备普遍性的故事,在服务后与核心表演团队成员根据故事原型融合剧场的元素演绎贴近学生生活的话剧。通过对剧场进行时小组成员认真观看话剧表演的程度评估及话剧表演结束后各人强烈表现想要诉说自己即是主人公的冲动,可知他们投入于其中,亦多有自省,无论对父母角色行为表现还是自身角色认知。

通过核心表演团队与小组成员互动建构表演的场景,致使小组成员在历次剧场游戏及剧场角色的体验中对人际互动中的角色认知更为明晰,且上述案例中行为表现偏差的主人公转变最为明显。在此后的小组开展中,他不仅能够担当小组长的角色,亦乐于在各种故事中建构适合自己的角色,带领小组成员屡屡在小剧场中表演小组编撰的故事。

因为在剧本呈现过程中,主人公既可以旁观者身份探析事件在群体环境中的多角度看法,又能重新投入其中观察各类角色的心理状态,对事件产生的前因后果进行反思,并在类似主角行为表现的夸张化表演中,窥视在同辈群体环境里所引起的反响,是被接受或是被排斥否定。通过在小组内建构表演的前台,不做任何评判的分析,以体验式成长的形式,令各人都能在不同的表演角色中进行内省,由外而内透视自我的行为,并且由内而外帮助其建构清晰的自我意识。

(二)戏剧理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策略

1.通过表演建构青少年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在青少年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而在此阶段的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建构是来源于社会环境中所接触的各个环节的刺激和内在自我的消化形成雏形[19]。戈夫曼的戏剧理论认为,表演者利用其表演的技术而使他人确实感知到这种角色建构的印象。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发展第一步亦是建立适当的自我意识,由于其需要得到角色认同,渴望得到他人的正面认可,因此当其在家庭系统中以好孩子的角色呈现自我时,他们的心理需求亦会得到父母爱的满足;但当其在同辈群体中扮演英雄主义而获得同辈认可时,他们亦会在这个群体中感知自我角色的发展。这种自我意识的形成是在各个生活系统中通过不断的角色扮演尝试而获得的,并且通过自我认知角色所需要的行为表现,而开始不断融入更多适时的表演,以获得观众的认同。因此,在青少年成长发展阶段中,通过为青少年提供模拟各个系统中角色扮演的舞台,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角色清晰的自我意识。

在案例呈现中主人公原本的行为表现仅仅是为了获取更多关注,但在学校及家庭系统中习惯于对孩子的表象行为进行分析而作出判断,忽视了理解行为产生背后的原因,孩子本人亦无法辨识到这种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批判和标签化是致使孩子行为发展成另一个极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在小组中建构表演的前台,将故事进行动作外化,将父母及孩子内心世界的情绪以可视化的表演呈现出来,不仅能使孩子直观感受到在此类行为事件发生时父母对此的态度,同时感知父母亦期望孩子有更好的发展而做出的努力。在表演的建构中令其知悉并非父母对自己不再疼爱、自己是个坏孩子,而使家长极少关注自己的生活学习,亦能使其同辈群体认知他的行为偏差的原因,对其产生认同,从而建构良好的同辈关系。在故事的真实演绎中,我们着重演员对角色的重塑,通过表演的过程去认知自我,正向评价自我,从而建构良好的自我意识。

2.在人际互动环境中实现青少年的角色认知成长

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者通过控制自己的行为将其期望的角色演绎出来,使观众获取其所传递的信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获知的角色是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因为个体成长离不开人际关系的网络,戏剧理论亦是在符号互动理论基础上建构的。因此,我们注重在人际关系网络中,通过彼此间的良好互动,而使角色带着自发性和创造性的力量并能胜任有弹性的扮演[20]。在社会舞台中所建构的“剧班”,即是支持青少年角色扮演的环境载体,在同辈群体的人际互动中,开展成长小组,通过生命中印象深刻的主导事件,重新建构不同角色下产生的人际互动状态,通过认知基本角色的存在,并阐述角色行为在不同人际关系下所建构的“印象”,从而探析青少年在角色扮演中对不同人际关系的认知,引导青少年在角色扮演中处置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

如上剧本所阐述的内容是青少年在同辈群体互动环境中实现自我意识整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将主角所经历过的事件进行整合重构。在剧本原型中,因父母长期忙于工作事务,无法将更多的时间给予需要陪伴的孩子,并且常常因工作事务而失信于孩子,致使在成长过程中绝对重视诚信的青少年在自我意识过程中形成对信任认知的偏差,使其在与同辈群体交往过程中亦常常效仿某些家庭处置事件不当的行为,并且为了获得老师及同学的关注而以各种偏差行为的表现作试探,从而在自身人际互动环境中招致朋辈群体的反感。因此,通过剧本的构造、故事的真实演绎,令主角明确自己的行动所期望获得观众的良好印象与自身行为表现的出入之处,在同辈群体的互动过程中,学习如何管束自己的行为,并且通过彼此间的良好互动,内化在朋辈群体中的角色行为。

3.青少年前台与后台呈现的一致性社会化发展

个人在处理别人对自己的印象时,通常会借助于具体的符号或道具来实现自我,以使表演能够满足观众所期待的我出现。因此,青少年在社会互动环境的成长过程中更需学习印象管理的技术。但在青少年成长的认知阶段,对理想化的表演是否能得到期望的效果不能进行很好的控制,在不同“剧班”环境下,青少年或会隐藏自我行为中与社会要求和规则相违背的动机,甚至表现与社会规范相悖的行为以获取同辈群体的支持。因此,在缺乏正确引导下,他们常常会出现角色混淆,只理解外化行为的呈现[21],而表演者在演绎历程中通常会与观众保持适当距离,以期保留其隐私部分;青少年在小组中亦常常会保持个人之间的距离,以保持自我所不能判定是否为观众所接受的行动。“印象管理”是青少年成长阶段必然学习的功课,虽然通过小组建构前台情景,在这个舞台中重新体验角色,并在具体事件中进行动作外化,但纯粹的外化动作表露,并不能很好地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角色认知,从而在人际互动中建构自我的形象。他们的表演容易受到观众破坏,当受到不同剧班环境下不同观众的影响时,易产生不能为剧班接受的差异行为。因此,后台内化即是将动作外化转变成有建设性的内化,但这种有效的内化需要在小组环境中共同建构。在前台表演之后透过小组分享,透过“动作内化”的表演使许多参与者能够重温个人经验中许多内心层面的问题,在角色体认中实现外在冲突与内在挣扎的和谐。

虽然在舞台表演中,青少年能够体验角色存在的过程,但由于其自身经历及对角色把握的欠缺,青少年仅仅能够去感知浅显层次的角色状态。因此,后台内化的过程是真正建构表演的基础。我们在小组中将案例原型以故事讲述呈现,引起多方共鸣,在情绪感知的分享中各人都对父母角色存在认知偏误,由于他们常常无法得到父母爱的满足,因此常以为是自己行为表现不好,不是好孩子而引起父母的“不关注”。通过舞台呈现,将故事进行解构,引导孩子分析故事发生的缘起,重新界定问题的性质,并在互动过程中逐层解析事件发生的高潮及结局中主人公及其父母的情绪状态,用情绪色彩来表述组员所感受到和观察到的父母及孩子的心情。通过引导各人辨识角色的不同需求,并对结局进行重构,提出在现实情景中如何使此类事件得到完美的结局,促使青少年进行内省和反思自我,使角色呈现的表演在后台中真正得以内化成为稳定的自我价值的部分。

五、结论与讨论

戏剧理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运用虽然文献及实际范例很少,但戏剧理论的核心内容在青少年成长阶段中有其积极且正向的作用,前台与后台及印象管理的概念是个人成长阶段需要学习的。前台即是青少年在其成长阶段所经历的各个层次的社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青少年要通过各种为他人所满意的表演以获取别人的欣赏和赞美,从而建构良好的自我形象。后台即是青少年脱离自我表演,抽离需要获得认可的环境中不为他人所知的个人隐私部分,在此空间和时间内,是其可随时表露真实自我,是只为令自己满意的环境。因为青少年在成长阶段注重在人际关系中自我概念的实现,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既要在人际互动环境中习得,又必须在后台自我和谐的过程中稳定,因此通过角色的演绎,既能为青少年提供练习人生的机会,又能在角色体验中通过分享和聆听,习得与自我和谐相处的方法。通过对重要概念的界定,在动作外化的过程中,实现前台与后台的一致性社会化发展。因此,实现表演的一致性是青少年成长阶段品格形成的重要方式,对前台表演的充分认知,必须在后台内化过程中实现,只有在后台的空间中内化前台表演,即自我对前台表演的认知达致内心的认同,实现内在自我意识的稳固,才能在行为表现中自然而然形成与前台一致性的自我。但如何将戏剧理论与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充分结合起来,发挥其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优势作用,仍是在日后的研究中需要进行深入细致探讨的问题。

[1] 许殷宏.高夫曼戏剧论在学校教育上之蕴义[J].教育研究集刊,1986(2).

[2] 蔡禾.现代社会学理论述评[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3] 张宇慧.“角色空间”的建构—大学教师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4] 张培.国内外拟剧理论研究综述[J].新闻世界(学子论文选登),2011(3).

[5] 陆士桢,徐选国.优势为本的理论价值在青少年成长小组工作中的运用策略初探[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0(4).

[6] 冯浸.优势视角下的福利院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以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为例[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2(9).

[7] 昌永菲,费梅苹,黄丹青.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偏差青少年自我概念干预[J].当代青年研究,2014(5).

[8] 刘江.青少年偏差行为形成与再造——一种日常社会互动中反抗与适应[J].当代青年研究,2015(4).

[9] 何雪松.叙事治疗:社会工作实践的新范式[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0] 彭振.历奇辅导对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启示[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4).

[11] 李启凤,吴广丽.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戏剧论思想解读[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12] 黄臻.浅析戈夫曼戏剧理论中的“自我”——由《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一书谈起[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

[13] 刘迪.尔文·戈夫曼的符号观——Symbols of Class Status[J].青年文学家,2014(4).

[14] 费梅苹.上海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十年回顾与展望[J].青年学报,2014(4).

[15] 周梅,李桂平.人际互动中的戏剧理论——解读《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J].经济研究导刊,2010(12).

[16] 林卡,张育琴.青少年社会工作本土化与国际化问题的理论探索[J].青年学报,2015(4).

[17] 王磊.社会工作优势视角与青少年自我评价[J].现代交际,2012(12).

[18] 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9] 王思斌,陆士桢.社会工作专题讲座 第十一讲 青少年社会工作[J].社会工作上半月(实务),2009(5).

[20] 费梅苹.“融和型”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探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1] 王瑞鸿.多维视野中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本土探索[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责任编校:杨 睿)

The Application of Dramatic Theory to Youth Social Work Services——Taking the Project of “Little Child with Big Dream” as an Example

TAN Zu-xue, WU Jin-bin

(SchoolofLaw,SouthwestPetroleumUniversity,SichuanChengdu610500,China)

Drama theory is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in recent years, but its application to social work practice of teenagers is few.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position of Goffman’s Dramatic Theory and the core factors of dramatic theory, stud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dramatic theory and youth social work service, and combines the specialized ideas, methods and skills of social work to conduct the research by taking the Project of Little Child with Big Dream, one person-one story theater,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drama theory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and its concrete operation process.

drama theory; adolescent social work; social stage

10.3969/j.issn.1672- 0598.2017.04.010

2017-03-05

西南石油大学人文社科专项基金杰出人才项目(2015RW043)“社会工作介入未成年犯的危险性评估及矫治路径研究”

谭祖雪(1965—),四川开江人;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吴金斌,福建龙岩人;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硕士。

C913.5

A

1672- 0598(2017)04- 0072- 09

猜你喜欢

戏剧建构青少年
有趣的戏剧课
青少年发明家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