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分子肝素和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2017-03-20董艳华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93期
关键词:辛伐他汀稳定型氯吡

董艳华

(吉林省大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循环内科,吉林 白城 131300)

冠心病作为我国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作为一种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的状态,如果未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也就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心肌梗死等情况,并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主要选取了1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就其治疗方法进行了探究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就本院收治的110例患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已被确诊,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55例,男29例,女26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59.8±5.3)岁。观察组55例,男28例,女27例,年龄43~77岁,平均年龄(60.3±6.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之后均给予常规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辛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辛伐他汀20 mg,1次/d[1]。同时进行5000U低分子肝素的皮下注射,1次/12h,对患者进行持续一周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口服75 mg,1次/d。两组患者均进行一周的治疗,并且就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一周的治疗,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x±s)

3 讨 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内血栓所导致的严重心脏缺血事件,其也是导致患者出现冠心病患者死亡以及致残的一个主要原因[2]。此外斑块破裂以及内膜损伤诱发血管收缩以及痉挛也是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也会造成一定的威胁[3]。因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具备有病情变化多端的特点,因此当患者在患有不稳定型心绞痛之后,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可以导致病情迅速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情况还会导致患者出现卒死的情况,从而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及时进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有效治疗,也就具备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辛伐他汀药物的服用,能够起到良好的调脂效果,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内皮功能失调,从而缩小斑块中的脂核,达到抗炎症、抗氧化以及抗血栓的良好效果。氯吡格雷作为一种新型的抗小板二磷酸腺苷类药物,该药物能够有效减弱ADP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因此在ACS患者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低分子肝素药物不仅有着分子量少的特征,其抗凝血因子Xa也是普通肝素的2~4倍以上,因此不容易被血小板因子灭活,因此说常规计量无需进行监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应用辛伐他汀进行治疗时,还能够有效避免缺血类事件的发生,从而有效避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一些并发症发生,并借此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4]。

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一周的治疗,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ST段移位、aPTT等指标的优化程度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这也就说明了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高于对照组患者。综上所述,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低分子肝素和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其能够取得一个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进行临床应用和推广。

[1]于秋颖.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4):73.

[2]张 丽,任振芳,贾 亮,等.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护理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6,10(5):233-234.

猜你喜欢

辛伐他汀稳定型氯吡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
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对糖尿病伴冠心病的影响
脑梗死应用辛伐他汀联合抗栓治疗的临床观察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祛脂定斑汤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型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