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善”文化焕发德育生机

2017-03-20田宏文曹亮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1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教育

田宏文+曹亮

“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方针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包括关注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关注人生与人性的教育、关注学生的性格好习惯、关注儿童的品德与品格、关注学生情感和情怀。我校积极构建“向善”校园核心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主要认识

弘扬“善文化”,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友善”是党的十八大提炼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重要概括,是最紧密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具有弘扬社会正气的普世意义。友善是一种人生态度。孟子曾曰:“与人为善,善莫大焉”。佛家也劝导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友善是一种人生智慧,“与人为善,予己为善,予己为乐”。友善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生活化、大众化的重要体现。

弘扬“善文化”,是弥补家庭教育缺失的需要。“向善”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诚实、信用、合群的品格,坚韧顽强的意志,铸就积极健康、努力进取的精神,“善”体现在待人接物时的微笑与诚恳,举手投足间的儒雅,是自然纯朴的流露,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回归,“善”可以让家长和学生少一份躁气,多一份淡定,更好地处理家庭、社会关系。

弘扬“善文化”,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需要。学校对学生影响最久远、最深刻的不是知识,不是考试分数,而是文化,是一种在校园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

鉴于此,学校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向善”文化教育网络,指导学生善待自己、善待师长、善待社会、善待自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主要做法

(一)构建“向善”校园核心文化

“善”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用“善”的理念启发、引导、教育全体师生,促进教师以高尚的师德、丰厚的学养担负教书育人的使命,帮助学生形成知善、向善、乐善的精神品质,引导其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坚实基础。

围绕“向善”这一核心文化,在教师、学生、家长和教育专家的广泛参与下,学校形成了“知善、向善、乐善”氛围、“善教、善导、善研”和“善学、善思、善行”的风气,形成了“善的教育”学校文化理念系统。

(二)“向善”学校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为了把“向善”核心文化真正落到实处,我校扎实开展“我心中的善”、“我眼中的善”、“我手中的善”系统主题德育活动,开发了《劝善篇》等“善的教育”校本课程及其教材,将其纳入课程表认真实施。“道德讲堂”通过普及道德理念,讲述道德故事,展示道德力量,弘扬道德精神,积聚“善”的正能量,引领师生的德行方向。

(三)以“向善”为载体整合师生发展评价体系

结合“向善”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每周评选校园之星,把校园之星细化为“乐善之星”、“行善之星”、“勤俭之星”等十多颗星,涵盖品德修养、习惯养成、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强健体魄、志趣情感等多个方面的成长要素。以认星争优为总领,以“善学、善思、善行”为向导,培养理想远大、品德优良、全面发展、身心和谐、基础扎实、敢于创新的好青年。

教师层面,学校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立健全以“善教、善导、善研”为内涵的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专家型教师系列评价体系,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学养丰厚、身心健康、勇于进取、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育人团队。

(四)用“向善”文化带动学校特色形成

学校结合开展“向善”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申请了《家校合育 立德树人——“善文化”与高中生道德品质培养的实践研究》国家级课题,校长担任课题组组长,各相关职能处室主任为组员,切实保障课题研究的实效性。研究过程中,学校坚持子课题负责人每周汇报、每月总结制度,邀请省市教育专家每季度到校指导,力求做到研究有高度,实施有精度,调查有细度,成果有深度。定期对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取得的有关进展、形成的阶段成果进行展示,并针对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困惑展开讨论,有效引领和促进了“向善”教育探索与实践活动。

三、主要成效

(一)不断积淀、反思中前行,建构校本“向善”文化

形成具有本校特点的向善文化理念和制度,引领学校不断向前发展,形成“做最好的自己”为核心的朴素的“向善”文化理念。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从而激励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学校向善文化就是从人性向善的角度出发,引导施教者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好的,都想学好,都能学好。学会尊重每一个学生,放大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我能行”、“我能做得更好”、“做最好的自己”的信心支配下不屈不挠的去克服困难、去学习、去奋斗。

(二)“向善”文化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修养水平

从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开始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特别对教师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其了解《大学》、《论语》、《学记》、《师说》等有关教育方面的传统文化精华,以及古今中外教育家的著作中有关“以身作则”、“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的思想。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了,心态愈加平和了,便容易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稚嫩的心灵。巧妙地渗透引导,艺术地处理教育中的细节,从而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效。

(三)开展有明确导向作用的系列德育活动

1.开展“向善”文化为主题的文体节活动。校园有了文化,就有了深厚的文明底蕴;校园有了艺术,就有了灵动的创新精神。一年一度的善文化艺术节是展示善文化教育及素质教育成果的传统盛会,在这里,每一个热爱艺术的同学都能得到一个观察美、欣赏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广阔天地。有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艺术之美让我们达到求真、为善、尚美的精神境界。

2.五个一工程(每周展示一名曲、一名画、一家训、一美文、一善星)。通过乐曲陶冶,画作美育,荐读励志,家训教诲,善星示范等的协同作用,在全校营造“学模范、冶情操,养正气,树新风”的良好风尚,推动我校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促进学校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营造较理想的“向善文化”教育学习氛围。

3.合作互助教育。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并把“小组合作互助”延伸到课堂以外,形成一个个团结互助的社团组织或志愿者服务队伍,更好的展现自我,服务于他人。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既学会自强自立,又学会合作共处、相互包容、相互帮助。

4.仪式教育。抓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适时开展向善教育。在“小高考”结束时,充分利用学生和老师共同奋斗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感情,开展感恩“小高考”系列活动;在学生即将十八岁时,举行“青春 责任 梦想”为主题的成人仪式,并组织家长为每一个学生写一封贺信,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展向善文化的影响范围。

当我们的“向善”教育成为一种精神文化影响学生心灵的时候,便有了其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当我们的“向善”教育符合人性的基本需要时,便有了长期的实效;当我们的“向善”教育形成文化并能真正牵引和滋润学生的灵魂时,便能真正深入学生心灵的深处,催生学生主体人格的生成,喚醒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当我们的“向善”教育深扎在丰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土壤中,又生长在时代发展的蓝天下时,便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善文化”与高中生道德品质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