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D打印、4D打印、脑电波打印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2017-03-19高秀芬

科学与财富 2017年6期
关键词:脑电波工艺品彝族

高秀芬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一个民族而言毋庸置疑的重要,许多少数民族都没有自己的历史书,出现了历史断层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可以展现该民族鲜活的历史进程。近年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政府方面大力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学者也在大量的著述相关保护理论方法。社会、科技的发展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增加了新的保护方式。本文主要畅想3D打印、4D打印、脑电波打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用中的展望,丰富和补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关键词:3D打印;彝族艺术品;4D打印;脑电波打印;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的保护方式有民间搜集,建立档案,数字化保护、整体性保护、产业化保护、维持原生态保护、博物馆收藏,保护传承人,影像化保护等。

一、3D打印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展望

3D打印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堆叠累积的方式来见造物体的技术。近几年来活跃于生物医疗、珠宝设计、产品创新设计等诸多领域。3D打印具有节约成本、制作多样化、无须组装、制作时间短、可制作复杂形状、精确的实体复制等优势。此技术,可以很大程度的节省人力、物力以及财力。

1、无形变实体

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无疑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瑰宝,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重要组成部分。3D打印技术可以通过3D建模再现神话艺术品、民间故事实体化等。神话和民间故事大多只是口头传述,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有些也只有文字记载。根据传说及当地的审美观可以先建3D模型,在电脑上可以咨询本地老人的意见,进行反复修改,直到设计出满意的艺术品模型,再进行实体打印。

2、精确实体复制

a、3D打印复制节日工艺品

节庆狂欢活动人们对日常生活一种升华。譬如少数民族聚居区,人们平时劳作较为辛苦,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出晚归的耕作生活。由于肢体上的劳累使得人们筋疲力尽,更需要精神上的寄托,节日的意义对人们精神生活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每个节假日都有相应的精美工艺品。

提及节日工艺品,有些工艺品现鲜少有人制作,而现有的工艺品材质不利于长期保存。例如彝族春节工艺品、立秋节工艺品、祭祀工艺品,大多为木质或竹制,容易腐烂。针对这个现象,3D打印技术可结合扫描技术,对实体对象进行扫描、编辑、和复制,制作出精确的副本。有了这门技术可以强救很多即将消失的艺术品,尤其是少数民族工艺品,给工艺品保护在时间上取得一定的成效。

b、3D打印复制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的风格、造型、色彩、选材等都蕴含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少数民族大多被汉化,有特色的民居建筑逐渐消失。例如云南寻甸地区的彝族,比较有特色的民居是垛木房,现已为家畜房,近几年急剧消失。3D打印可最大真实度的还原民居风貌,并且可存时间较久。

c、3D打印复制器具-笛子、叶子乐器、送丧乐器

乐器可反映出一个民族的业余文化生活状态。尤其是少数民族,直接反映出精神生活状态,比如彝族送丧乐器是对逝去的人一直重视和悼念,叶子乐器是远些年代年轻姑娘小伙用来求偶、吸引异性的谈恋爱工具,诸如此类,每种乐器的背后都有它自身的目的及文化意义。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有些民族樂器在流行乐的冲击下,也呈逐渐消失趋势。例如云南寻甸彝族的口弦乐器近几年几乎找不到。3D打印可扫描复制这些即将消失的民族艺术瑰宝。

d、手工纺织工艺工具

手工纺织多存在少数民族地区。例如云南寻甸地区的彝族服饰从线到服饰制作完成,每个步骤都是人工制作,每个工序都有相应的工艺艺术品。每个产品都有其造型和特色,大小和造型迥异,如果用传统的制作方法复制实物,由于其材料的局限性及实物的造型,不仅建模比较耗时,耗材较多,且不利于长期放置。用3D打印这些产品即可省掉耗时的建模工序,还可长期保存。

二、4D打印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展望

3D打印与智能材料结合便是4D打印,它是在3D打印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时间维度,只要在一定的条件下 ,就能按照产品设计顺序自动组装成相应的形状。

现有的工艺品保护方式及局限性。民族工艺品的保护一直是受政府所重视的,现有有的保护方式主要是数字化保护、继承人保护等,现有的保护方式有一定的成效,但也有如下局限性:a、平面的文字、图片数字化保护不直观,传播受众不广。b、实物存博物馆的方式,由于材料自身的局限性,保存时间不长,如竹材、木材等容易腐坏,且立体的工艺品占空间 c、继承人保护的方式推广方式不广。

4D打印可直观看到艺术品。4D打印可以把已消失的艺术品重现为实物,或把民族地区神话传说变为立体可触摸实物,不仅可以直观的看到实物外表,还可以清楚的看到其组装过程,对其结构一目了然。如“巨人斜三角石”的传说,这个神话讲述的是远古时代有位巨人,居于彝族有个海拔较高的山顶,该地距离昆明(彝音译“栖的股”)约一百三十公里 ,而他每天早上都要去昆明买菜,每天去买菜之前都先把水架在三角石上烧着,有一天他从昆明回来水还没有沸腾,一气之下踢中其中一块石头,于是三块石头中的一块石头被踢斜了,至今仍是倾斜的。用4D打印重现这位巨人踢石头的场景不仅直观而且形象生动。

4D打印可节省更多空间。一般博物馆收集的现有的实物,有些造型奇异比较占空间,如果这些艺术品用4D打印,平时不展览时可以放平节省空间,存于储藏室,便于管理。当博物馆定期举办展览时、再拿出来放在特定的环境下使其自行组装为相应的形状进行展览。这样不仅节省空间,还可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时间。

4D打印有磨损,可自动修复。艺术品的搬运过程难免会有磨损,4D打印的产品自我修复过程,也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以及修复成本。

三、脑电波打印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展望

所谓的脑电波3D打印就是通过戴上一个脑机接口耳机,在软件的帮助下,用户只需要进行想象,在思考不同3D形状时,脑电波会被发送至3D打印机,从而打印不同形状的物品。

如果脑电波打印成熟,并能广泛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艺品创作等方面,那么可以想象让老人戴上一个脑机接口耳机,任凭其自由回忆,就可直观的重现出消失的物品、习俗、场景。

a、脑电波3D立体打印在社会风俗保护中的应用展望

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日、文化娱乐方面等社会风俗随着时代在改变。有些习俗甚至已消失,随着老一辈的老去,有些习俗一旦消失即将无人可询。例如云南寻甸地区的彝族婚礼,传统的婚礼步骤较多,整套婚礼流程比较有特色。而现在婚礼多被汉化,婚礼较为简约。失去了原本独特的习俗。可以找个比较有阅历的老人,进行整个流程的脑电波3D打印,再加上一些字面内容解说,后人就更容易了解、易懂整个流程及其意义。

b、脑电波3D立体打印在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保护中的应用展望

手工艺技术是因人而已,不同的生活环境、阅历、审美观都会影响工艺品的设计制作效果。应用脑电波打印可以还原出多个造型的的工艺品,丰富工艺品造型库。例如少数民族地区有些传统服饰逐渐消失,随着老人的老去,有些传统服饰都是陪葬物品。针对此类情况,可以根据脑电波打印服饰,最大化的还原存在过的原始服饰。

C、脑电波3D打印再还原始村貌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连偏远的山区都有能力盖一栋钢筋混泥土的楼房,民族特色的建筑,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脑电波3D可以还原早些年代的原生态村貌,对于某些少数民族比较有特色的原始村貌,可以最大真实度的还原,对有历史断层的少数民族来说,可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郑迦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模式研究[J]. 江西社会科学,2016,04:242-246.

[2]雷蔓,吕健,刘征宏,潘伟杰. 基于逆向工程与3D打印的工艺品保护与开发[J]. 制造业自动化,2014,09:141-144.

猜你喜欢

脑电波工艺品彝族
艺术工艺品欣赏
彝族海菜腔
能感应人的脑电波并自动关机的电视机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能感应人的脑电波并自动关机的电视机
3D扫描和3D打印技术在工艺品开发中的应用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华安玉工艺品雕刻
脑电波情绪分类算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