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建设研究

2017-03-18张弘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年4期
关键词:德育建设网络文化校园文化

张弘

[摘 要]高校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校园教育与被教育者为建设主体、以主体参与创建的数字化互动媒体为载体的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因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的海量性、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及融合性等特点,逐渐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在新时期对全面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和素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建设,提升网络文化品质等途径,可以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关键词]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德育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4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随着数字网络技术对各个领域的渗透,大学校园步入了网络信息化。高校管理者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建立起相应的网络硬件设施。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逐渐以网络为载体,因其呈现内容、形式的多样性,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相对于其他群体,大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事物能力更强,是互联网的最大用户。同时,他们又是大学校园文化主体。网络化逐渐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趋势,并与大学校园文化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大学校园文化——高校网络文化。

1 国内外高校网络文化的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末开始,国外对网络文化的研究对象转为在校大学生群体,此前网络文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众群体。随后一些国际名牌大学,例如: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都纷纷创建了独特的高校网络文化,麻省理工学院更成功实施了“开放式课程网页计划(MITOCW)”。此举把网络文化和大学课本教育融合在一起,推动了全球知识共享化的发展,也吸引了世界上许多的高校都加入进来,此举产生的文化的时代感和辐射效应,也引发了高校管理者关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另外,國外高校对高校网络文化的研究仅仅停留这一文化本身,把高校文化与文化育人、高校德育建设结合在一起研究的比较少,有关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建设的研究更是没有具体谈及。

1.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网络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涌现了一部分著作,如宋元林的《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孟建的《网络文化论纲》等,但这时期的著作都是从广义上来解释网络文化,仅研究了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对于网络文化的界定方面存在着争议。在此之后的一些学者,把网络文化与大学生的道德文化教育相联系,如吉韦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宋元林的《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这些著作在论述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德育影响的同时提出了应对办法。2000年以后,一些学者如张卫平、蒋继红 等才把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在一起来研究,他们提出高校管理者要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引领网络文化,加强校园网络监管,建设文明网络空间,用优秀的数字网络资源强化网络文化育人功能,抢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2007年后,由于国家对高校网络文化理论的重视,这类研究成果飞速增长,以“高校网络文化”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仅2015年就有近700篇相关文章发表。高校网络文化研究已成为当下的热点,但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的建设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2 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

①与传统的以报刊为载体的高校校园文化相比,高校网络文化的涉猎面广、内容庞大,包含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②内容更新、传播速度快。通过校园网络全球任何事件都可以第一时间呈现,不出校门而知天下事。不出宿舍门就可以跟世界任何角落的网友,实现实时传输,面对面讨论问题、交流心得和互通信息。③网络环境用户身份的虚拟化、匿名化。对于无需实名认证的网站,大学生可以随意设置自己的性别、年龄和身份,增加了网络的神秘感、吸引力。④互动性强。例如: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软件上,大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留言等方式向学校管理者反映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校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地对学生所反映的情况进行回复。⑤网络监管难度增大。由于网络信息的内容庞杂、传播迅速,受众极广等特性,校园网络管理人员往往对高校网络中的不良、虚假信息的筛查能力不足,稍有疏忽,有害信息在校园网络一经流传,影响面极广。

2.2 高校网络文化存在的问题

①网络文化侵权行为严重。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低成本,使一些大学生在写论文做研究时,不再用心的查看相关专著、文献,而是利用各类搜索引擎,拷贝他人的学术成果,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②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危害。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轻者影响生活作息学习成绩,重者旷课、留级、开除学籍,对大学生自身及其家庭都造成了伤害。③网络信息中混杂的低俗、色情、暴力的垃圾内容,对意志薄弱、辨识能力差,尚未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生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④高校网络监管力度有待加强,其主要表现在:高校网络建、管脱节,尚未形成完整的网络监管机制。同时,高校管理者对学校网络的管理经费投入相对较小, 相对海量、庞大、复杂的网络信息,学校信息采集监管人员不足,管理技术也相对也不成熟。

3 高校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建设的影响

3.1 积极影响

①使师生的思想更活跃。网络的开放与自由,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宽松、平等、自由的虚拟环境。②全面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信息多样化、知识多元化的网络,为大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了解前沿知识、发挥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有利条件。③拓宽了社交圈。大学生通过各种交社交软件接触到各类人物,其中包括一些学者或在某一领域持有独特见解的人,使社交面不再局限于校园,学到更多知识的同时提升了社交能力,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3.2 消极影响

①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对于尚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生来说,在面对各种与传统文化相背离的网络文化,大学生很容易迷茫,产生退缩、畏难情绪。②影响大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网络社会“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使图像、文字甚至人以数字的终端和符号显现,很难确定网络用户的真实身份,更不用谈对其行为的有效监管。面对网络的无序,一些人打着“网络世界是平等、自由”的旗号,传播一些不良信息。对一些辨识力弱,思想不坚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会抵制不住不良信息的诱惑,在思想行为上受到影响,从而使个人的思想观念发生扭曲,影响未来的工作和学习。

4 完善高校德育建设的途径

在信息网络化的大背景下,要通过多种途径完善高校的德育建设,将产生积极影响的网络文化融入高校文化中,剔除网络文化中的糟粕,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笔者认为可以先从以下几点着手。

4.1 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素质的教育

在教育的过程中,让大学生掌握对网络媒介健康的批评能力,让大学生能够形成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观念,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共同发展。高校教育者不能忘记的是,学生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在网络的交互共享性影响下,学生们应该将网络媒介的优势全部发挥出来,能够独立地将网络中的资讯价值加以分析,将高校网络文化的正面影响积极发挥,减少负面影响。

4.2 对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加以弘扬

对校园文化中主旋律加以弘扬,也就是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思想和精神的弘扬;对有利于人民幸福、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精神和思想要大力提倡。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就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也是高校校园文化中的重要指导思想,为大学日后的文化发展提供前进的方向。

4.3 不断创新高校网络文化内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交流气氛

高校应该摒弃过去传统活动的固定形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实践活动的开展方式。比如:让学生在校园微博、个人空间、BBS等自媒体上进行社会问题的热点讨论,不局限于对外来文化的引入与学习,将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一定的整合,突出学校的校园特色,创立属于自己品牌的校园文化。

5 结 语

在现代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网络的加入是必然趋势,高校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既是机遇,又是一种挑战。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高校的教育者更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学术道德、生活道德的规范和教育,加强网络监管,构建积极、健康校园网络环境,提升网络文化品质,加大网络文化管理的投入,保障大学网络文化建设,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加书,崔静.论数字化校园中的“三育人”建设[J].煤炭经济研究,2009(1).

[2]付保前.建设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7(11).

[3]冯永泰.网络文化释义[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4]邢宝君,周志强.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与素质拓展导论[M].沈陽: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德育建设网络文化校园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德育建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究
提升学生公寓“服务育人”水平、打造服务育人“第二课堂”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浅议网络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