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尚书》“誓体”文的审美特征

2017-03-18蔺熙民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尚书审美特征

蔺熙民

摘 要: 作为中国文化源头典籍之一的《尚书》,具有多篇“誓体”文杰作,是中华先民保留至今的活生生的古代军事语言的滥觞。这些上乘“誓体”文极富鼓动性,具有自己显著的审美特征,而且具有鲜明的心理战、舆论战、情感战、法律战等多重审美效果。蕴涵典型艺术特色与魅力的“誓体”文,为后世檄文等诸多文体之祖。

关键词:“誓体”文;军事誓词;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F224;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5-0249-02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文化典籍,还开辟了古代散文创作的先河①。其中保留许多“誓体”文,它们是大敌当前之际君王或将侯聚众发布的誓言,发挥着巨大的语言软实力。这些鼓动性极强的“誓”体杰作,就是典型的“军事誓词”,是中华先民保留至今的活生生的古代军事语言的滥觞。立足《尚书》文体类型,以军事语言学的独特视角,探究《尚书》誓体文鲜明的审美特征与审美效果,对丰富《尚书》及其文艺价值的研究意义不菲。

一、“誓体”文:《尚书》中的军事誓词

关于《尚书》文体类型,《尚书序》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六体,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承继之,孔颖达明确提出“十体”,即再加上征、贡、歌、范四体。“誓”体是最典型文体之一,共八篇,包括《甘誓》、《汤誓》、《泰誓》(上、中、下)、《牧誓》、《费誓》、《秦誓》,分别记述夏启称王讨伐有扈氏,商汤伐夏桀(鸣条之战),周武王伐纣时的孟津观兵、大会天下诸侯、牧野之战,鲁公伯禽率师征伐淮夷、徐戎,秦穆公殽之战等;还包括《胤征》、《大诰》、《大禹谟》等具有誓词色彩的篇章。

追根溯源,《尚书》时代的誓运用极广,有祭祀之誓、会同之誓,后专用于军中,称作“誓之大”。《甘誓》篇《孔疏》说:“《礼记?曲礼》云:‘约信曰誓。将与敌战,恐其损败,与将士设约,示赏罚之信也。将战而誓,是誓之大者。”②再具体来分,军旅之誓还可分为田猎之誓与战时作誓,而后者居多,可再细分为战前誓词与战后誓词(仅《秦誓》是兵败后反省之誓)。

“誓”作为交战前或征伐时宣布的誓师词,就是典型的“军事誓词”。结构上一般不长,但层次分明,谨严有序,包括序言与主体两部分,前者交代时间、地点、事件,后者包括引出誓师者、誓师对象,整肃气氛,申告作战缘由,陈明敌方罪状,宣布作战要求,告诫赏罚与严守军纪,最后是勉励之辞,具有很强的叙事模式特点。《汤誓》、《牧誓》尤为鲜明,余则大同小异。“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誓词成为整个军事活动的重要部分。

其目的与功能有:一是激励士气,震服敌心。两军对垒,激励与鼓舞己方士气,言说对方丧尽天良与民心,众叛亲离,内外交困,瓦解敌方的嚣张气焰,最为重要。誓体文就是如此,让人似乎触摸到早期几次关键战争之前的杀声震天,及使敌方闻风丧胆的怒吼声,《汤誓》、《泰誓》、《牧誓》堪为佼佼。

二是统一意志,稳定军心。上古、近古乃至三代,军队结构形态多为家族制、宗族制、部落制,且具有方国联盟色彩,君主的威信与才德成为凝聚族心、军心、民心的关键,而军前誓词成为展示风姿的重要平台,否则凝聚力匮乏,战斗力欠佳。如《牧誓》中牧野之战参战者除本邦族外,亦有庸、蜀、髯、羌、卢、彭、微、濮人等。

三是警示督促,劝诫民庶。雄师征伐,发誓成为警示、告诫、督勉难得之机,以提前预鉴,监督警戒,严防懈怠,约束行为,励志奋勉,催生战斗力。四是严明军令,威孚士心。军前明誓是传达命令、严明号令、公布作战纪律的最佳场合,从而以威势与赏罚激发昂扬斗志与鞭策进退之心。

《尚书》军事誓词从军事语言发展史上看,是中国古代军事语言的滥觞,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语言进入自觉时代,并走向全面发展与成熟,其基本精神、结构模式和语言风格泽被后世,影响极深刻。

二、誓体文的审美特征

《尚书》誓体文彰显出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具有独特的意蕴与魅力,饱含着丰富鲜明的审美特征,给人以独有的心灵启迪,至今还熠熠生辉。

(一)理之美:义正辞严的正义性

深味篇篇誓体文,蕴涵的是对于正义与真理的追寻,对于邪恶的鞭挞,对于和平美好生活的渴盼。特别是陈述征战之由和揭露罪行之时,做到有根有据,义正辞严,弘扬的最高价值诉求就是天地正义与人间正道。

总括所言“义理”,往往蕴含以下几层:

一是以占卜的吉凶和天象为鹄的;

二是占有天命,强调“恭行天之罚”,表现浓厚的天命色彩;

三是以是否背叛列祖列宗相質问,批驳不祀不敬祖先之行径,表现出强烈的宗法精神;

四是以保民为核心,注重“吊民伐罪”,强调德行与民心向背。特别是极力弘发最后一种,誓体文鼓呼合法性、道义性与正义性,张扬仁义之师,从而更显义正辞严,感人至深。《牧誓》大力批驳商王无道,申诉纣王抛弃享祭宗庙,遗弃同祖兄弟,耽于女淫,任用四方罪臣,严刑酷法,暴虐百姓等诸罪,在“正”与“邪”、“有德”与“无德”的褒贬中深辩理义的美丑。这俨然使誓体文显现出言而有据,申张正义,掷地有声,义正辞严的审美效应。

(二)情之美:情蕴其中、真切感人

为文贵在有情,这些誓词不但理之凿凿,而且在理据之下饱透滚动着丰富真切的情感,情是内核,理情并茂,方能感染力涟涟。深加体会,孕于其中的情感错综复杂而丰赡立体,有陈述出征理由时的真诚之情与坦荡之情,有昭告敌方罪行时的悲慨之情与愤怒之情,有期望军士杀敌建功的殷切之情与感激之情,有宣告军纪之时的严厉之情与凌蹈之情,有开拔进军的豪迈之情与激奋之情。

另外,《秦誓》中秦穆公的诚切自责内疚之情与悔过之情,也令人唏嘘不已。这些浓浓之情,款款之意,溢于言表,具有无限的浸透力。除动员者本身的情感打动人外,这种效果还来自于语言层面,有丰富形象的动词和助词、语气词、副词、叹词,及叠音词、连绵词的成功应用,取得令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三)势之美:气势冲天、慷慨淋漓的威慑性

誓词作为战前讲话,出现于百万雄师聚合的宏大场景,往往气度恢宏,淋漓激昂,豪迈壮阔,融灌着一种不可阻挡、杀声震天的夺人气势,富有冲天的气势之美,以及豪壮威武之刚健美与悲壮美。这种雄浑遒健之美不仅来自于排山倒海般的语言气势,还与语言背后的文化底蕴密不可分。中华民族刚强坚毅的民族性格与锐意奋进的高亢气节,与占有道义及对其的恪守,则是慷慨淋漓、阳刚悲壮之美之源。读完个个篇什,眼前赫然显现出君帅临瞰万众、凭高振臂、大义凛然、威风四面的形象,恍然出现了雄壮威武、势如破竹之师冲锋陷阵的场面。《牧誓》武王临俯万士,鼓勇而战,豪迈铿锵,激昂之气洋溢,令人扼腕;严正宣判纣王罪行盛气逼人,刀光剑影,豪气杀气冲天,以势夺人;加上形式上大肆铺排,感染力极强。全文情绪激昂,语气坚定果断,言辞犀利,尽显雄霸色彩。《汤誓》柔中带刚,以势压人,特别是发出“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的铮铮铁言,悲慨雄昂,气势逼人。

(四)辞之美:绚丽多姿的语言魅力

誓体文文辞运用上具有《尚书》一般特点,但也富有特色,鲜活生动,韵律和婉,节奏鲜明,富有文采,极具形式美。

一是情趣美。《尚书》语言古奥艰涩,词义古老,多书面雅言,但口语化色彩浓,自然流畅,规整中不乏活泼与灵动,具有清新明快生动的审美情趣。大量助词、语气词、感叹词、疑问代词与连接词渗透其中,生动活泼。特别是语气词、叹词丰富,《汤誓》有惟、诞、率、迪、洪、爽、亦、越等句首语气词,维妙维肖。疑问词有“何、易、害、如台、奈何”等。特别是出色妙用比喻、设问等,化抽象为形象。“惟我文考,若日月之照临,光于四方”(《泰誓》)“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牧誓》);还有“夏罪其如台?”“时日易丧?”等反问,更增添了活灵活现色彩。

二是节奏美。整散结合,既有众多散句,又有对偶、排比等俳俪句,且大多有鲜明的韵节,极具节奏美。《牧誓》中“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如虎如貔,如熊如罴” “是崇是长,是信是使”等整句,加上众多散句,时整时散,起伏变化,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汤誓》中桀、野、协,誓、子、帝、力、台、邑,乱、言,丧、亡、往等韵脚流畅婉转。

三是精练美。《尚书》虽“佶屈聱牙”,语言简朴,但做到字斟句酌,精炼要约。《尚书·同命》说:“辞尚体要。”孔颖达疏:“言辞尚其体实要约。”此正是自我写照。《牧誓》242字,《汤誓》166字,《甘誓》仅100字,但清楚完整叙写了时间、地点、事件起因、敌方罪行、作战要求,言简意赅,颇具凝练含蓄之美。

三、誓体文的审美效果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海德格尔认为语言与人的本源性存在并蒂相连。这些誓体文就是君王或将侯大敌当前以自身的生命存在对参战将士的生命叩问,感人悱恻。其审美效应有:

一是心理战效果。一般首阐出师顺从天命,其次控诉被讨伐者罪大恶极,继而言说时势内外交困,还可申诉历史根据,最后申明军纪,告诫赏罚,符合心理接受规律,且攻心之术入微,效果甚佳。《汤誓》中商汤善于揣摩军士心理,劝说加威胁,软硬兼施,技巧高超。特别是暂缓一步,说非我“敢行称乱”,先委婉打消疑虑;再自问自答深追两层,“不恤我众,舍我穑事”与“夏罪其如台”,以触摸士众最深层心理,使之濒于崩溃;继而又阐明民众弗协到已发出“时日易丧?予及汝皆亡”的呼喊;最后水到渠成喷薄出要“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二是舆论战效果。军事誓言,實际也是最好的舆论宣传,一方面是对己所率领军众的舆论熏染,使之心悦诚服奔赴沙场,另一方面也是在战场上震天吼、动地鸣,彰显对敌方强大的舆论震慑与话语传播力,对于早期战争尤为重要,展示出独特的审美效果。

三是情感战效果。誓词虽短,但情感波澜立体丰富,力透纸背,详见上。

四是法律战效果。治军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师出以律,齐众以律,誓言就是法令,就是作战法律,迫使全军将士服从命令,专心作战,勇敢冲锋,故是作战的法律宣言。

孔子并未删除这些军事誓词,其原因是符合儒家的道德仁义理想,而从文化心理来看,其激励的方式、特点与艺术效果符合华夏民族典型心态与文化传统,符合温柔敦厚的审美追求,之后成为劝战书、战前动员书、军事激励词和战后总结词等军事宣讲文的范型。

注释:

①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02.

②孔颖达,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72.

猜你喜欢

尚书审美特征
谦虚
自大的马谡
《尚书》
“天人合一”的历史内涵及现代警示
浅谈影视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功能
苗族蜡染艺术的审美特征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辛夷坞青春小说的审美特征
新世纪贵州苗族题材电影的审美特
国学赏析: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