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乐平古戏台看赣剧的传承

2017-03-18刘珺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赣剧乐平

刘珺

摘 要:戏台是戏曲演出的客观载体和有形见证,也是重要的公共交往空间。赣剧传承数百年,乐平古戏台直接参与了赣剧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本文通过对乐平古戏台的特点、基本分类、存在原因进行分析,探寻古戏台的存在和赣剧文化传承的关系。

关键词:乐平;古戏台;赣剧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6-0120-02

何谓戏台?戏台是戏曲演出的载体,是专门为戏曲演出而建的场所。从戏台的演化历史来看,最初的戏曲演出是没有台的,戏台大约出现于宋元时期。中国戏曲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戏剧一样,最初都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后由宗教祭仪乐舞演变成戏曲表演形式,宗教活动场所则演化出最初的戏曲演出场所—神庙戏台,这就是最早出现的戏台。

乐平,作为赣剧的发源地之一,是江西省现存古戏台最为集中的地区,据乐平市文化主管部门2002年全面普查统计资料表明:乐平市现有传统戏台414座,其中,明代建造2座,清代建造77座,民国年间建造59座,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建造30座,其余均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所建。这些古戏台群融建筑、雕塑、工艺、绘画、文学为一体,被称为“中华一绝”,有着“古戏台博物馆”的美誉。

一、乐平古戏台的特点

乐平古戏台的建造和我国古代宅院宗祠建造一样,首先要请风水先生选择风水宝地,兼顾防晒、防霉、防风、通风等因素来选择具体地点,择良辰吉日在鞭炮声中由氏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破土动工。根据主持和村民的意见,由木工师傅负责戏台制图,包括正面图、地面图、天图、侧面图、棚图和角图等,后依图施工。戏台主要为砖木结构,台基宽大以适应戏曲的演出,约比地面高出两米,中部加以的墙柱,上部巍峨的屋顶,给人以大气、庄严、肃穆的感觉,就像是中国古代宫殿的厅堂。戏台的飞檐亦颇具特色,两侧三重檐和正面两组飞天檐,戏台平面为三间四柱式,或在此基础上增加两间侧房,又称”陪房”,多为乐队和音效所用,戏台中堂后屏壁将前台与后台分隔,后屏两侧为”出将”和”入相”的演员通道。

乐平古戏台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主要可分草台、会馆台、宅院台、庙宇台、万年台和祠堂台六种。但现存的古戏台多为万年台、祠堂台、庙宇台。草台是临时性戏台,比较简陋;会馆台是指在乐平居住的外地人在会馆中兴建的戏台,这类戏台大多集中在水运码头和商贾云集的地方,如抚州会馆台等;宅院台是当时的乡绅豪门们,为避自家妻女为看戏抛头露面,有碍门风,便在自家建造戏台,宅院台最典型是塔前镇塔前村乡坤洪汝仪家的戏台,始建于清雍正年间,修建在偌大的四合院中,晴雨可用,且能容纳数百人;庙宇台是佛教或道教的产物,设在庙宇附近,最典型的是乐平市区东郊观音阁前的戏台;万年台是独立的单面台,一般坐落在村坊中心,与各条大街小巷相通,又称”街好台”;祠堂台一般都是戏台与祠堂相连,一面戏台一面祠堂,晴雨两用,且大部分都有阁楼包厢。

乐平古戏台的装饰,发挥了美化和加固的双重功效,戏台的装饰以藻井最具特色。藻井原为宫廷建筑构件,一般位于戏台天花板中央,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向上凹进为弯隆状的顶棚形式,具有消防、避灾的作用,而且据现代科学分析,当演员在台上高歌或低吟时,其四壁会形成共鸣,形成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藻井一般有螺旋式、园盘式、四方式、八卦式等款式,其直径都在3米左右。

乐平的古戏台一般为三间四柱,多檐多翘歇山顶式。戏台左右上方均飞檐翘角,四根铁链系住屋檐四角,檐下悬挂铁马风铃,风起铃响,叮叮当当清脆悦耳;屋脊中间矗立着一串叠起的红黄蓝数色彩瓷宝顶,屋脊的两端分别饰有造型优美的鳌鱼,中插铁叉或方天画戟,直指云天,这既是艺术造型,又是避雷装置,同时也象一座微缩宝塔,是乐平戏台的主要标识,寓含了乐平民众希望戏台能镇邪驱灾保平安的美好愿望。

古戏台内部装饰着众多木雕,有魁星点斗、九老天官、昭君和番、八仙过海、岁寒三友、牡丹芙蓉等。戏台正面的两立柱多有对联和匾额,馏金烫漆,为戏台增色不少,题字多出自乡儒耄宿之手,内容有题诵戏剧的“咫尺天涯评论是非功过,须臾岁月历数万古忠奸”;有劝导观众且具深刻哲理的“眼界抬高不怕前头遮住,脚跟站稳何惧后面挤来”;有追溯本族历史渊源的“圆水会九龙人杰地灵兴万代,关西成望族枝繁叶茂肇千村”;有感时醒世的“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

二、乐平古戏台大量存在的原因

乐平占地面积为1973平方公里,其戏台几乎遍布全市各乡。可以说戏台成为了体现本村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是村庄财富的象征,也是村民炫耀的资本。为了拥有胜于邻村的戏台,村民们踊跃筹款修建。據统计,约有70%的乐平古戏台,都经过油漆飞金,这些飞金使用的金箔有一些甚至是在外地加工制成再运送至乐平来的。不仅如此,又有20%左右的古戏台使用的是真金,如镇桥镇的坑口、浒岭、坎上等戏台,其中镇桥镇坑口村戏台台面使用黄金就达半斤之多,坎上戏台的用金量达3、4斤。如果戏台年久破旧,村民们则会翻修或重建,没演出的时候便上好镶板,以免戏台日晒雨淋受损。

乐平戏台大量存在的另一原因在于其社会根基根植于氏族宗法血缘传统,与其他地域不同的是,在乐平,戏台不仅仅是戏曲演出的场所,更为重要的是它是联系家族血脉的象征,据考,乐平的先祖大多是宋元时期由北方迁徙而来,宗祠和戏台成为了氏族的中心,它们承载着众多的社会功能,如祭祀、社交、娱乐等。在祠堂台中,常可见立柱上刻着“乔木发千枝岂非一木,长江分万脉却是同源”。

民众借以观剧怡情,宗族赖以观剧凝聚人心,村庄则通过演戏加强同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联系,并振威扬名,不仅如此,所有的喜庆大典都离不了戏台 ,显然此时的演戏对戏台的修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戏曲一开始就是和民间的各种公共活动融为一体, 互为依傍,紧密相联的,所以乐平古戏台的大量存在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了。

三、乐平古戏台与赣剧繁荣

乐平历史悠久,人文昌达,因“南临乐安河,北接平林”而得名,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千百年来,悠悠乐安水孕育了乐平悠久灿烂的地方传统文化,同样也造就了乐平独具特色的戏剧繁荣—赣剧。赣剧发端于明代的弋阳腔,起源于赣东北地区。明、清两代,以高腔为主,后来融昆曲、乱弹诸腔于一体;赣剧的前身饶河班和信河班,都以演唱乱弹为主。其中饶河班以景德镇、鄱阳、乐平为中心,保存了部分的高腔劇目,艺术风格也比较古朴、粗犷;信河班则是以贵溪、玉山为中心,没有高腔,它的乱弹唱腔则相比较而言较为婉转流利,旧时也统一称作“江西班”。1950年,合并饶河、信河两个分支,正式更名为赣剧。赣剧源于民间,其自然也根植于民间,而古戏台则是孕育、繁衍这些根系的摇篮。

乐平古戏台的大量存在与赣剧的繁荣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乐平自古就非常富庶,少有战乱,素有赣东北聚宝盆之美称,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古戏台的建立提供了物质条件,百姓们衣食无忧自然要发展娱乐事业,有了戏台就肯定要有剧目,戏台的存才为赣剧的演出提供了现实基础,而赣剧的兴盛又反作用于戏台的建立。古戏台是寄托和反映民众的思想,表达民众情感、体现当地风俗的最佳场所,民间艺人在戏台上施展技艺;而民众则从观戏中得到了精神愉悦,它起到了一种良性循环的作用。民众的喜好深深地影响着赣剧的发展和变化,同样也对古戏台的修建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赣剧常以宫廷戏为题材,所以戏台的造型大多模仿中国古代皇宫,飞檐翘角,宽大的前庭,藻井等等。

中国的戏曲剧种有三百余个,每个剧种都有一大批拥护者,乐平人酷爱看戏,在当地农村曾流传着这样的俚语“三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十天不看戏,做工夫没力气。一个月不看戏,见谁都有气。”每个月都要有演出,正月花招戏,二、三月娘娘戏,四、五月龙船戏,六、七月菩萨戏,还有破台戏、开谱戏、婚庆寿典戏、宗亲酬答戏等等。也正是因为民众对戏剧的痴迷,使得乐平400多座戏台能够得以保存发展。

据记载,当时长年活跃城乡演出的班社有近百个,梨园子弟达千余人。为培养民间戏曲艺人,乡村自办的太子班(又称儿科班)多至数十个,学员数千人。赣剧的演出活动在乐平城乡更是盛况空前“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戏看。鸡叫天明亮,还有锣鼓响。”正是因为赣剧的盛行,人们对它的演出场所要求越来越高,尽管搭建草台非常便利,易搭易拆,乐平人还是愿意大兴土木去修建豪华的戏台,以更好的适应赣剧的的演出。

四、结语

由此可见,赣剧的盛行使得更多戏台的建立,而戏台的建成又促进着赣剧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基金项目:2015年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赣剧历史研究》。

参考文献:

[1]钟芳芳.群众心理影响下的饶河戏[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2]黄辉富.赣剧与乐平古戏台[J].戏曲艺术,1997(02).

[3]蒋良善、华丽亚.解读乐平古戏台[J].创作评谭,2003(06)

[4]薛林平.中国传统戏台中的藻井装饰[J].民俗民艺,2008(11).

猜你喜欢

赣剧乐平
春种
新媒体时代赣剧文化的传播现状、困境及传播对策研究
地方戏曲进江西中小学校园的探索
乐平的眼镜
时代更迭下的赣剧的发展和传播探究
乐平戏台:绽放在乡土中的文化奇葩
数百座戏台遗存 上千年文化传承
斧头将军(赣剧)
江西省第二届优秀青年戏曲演员展演剧照
赣剧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