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产焦虑的根源:软实力的不可继承

2017-03-17

记者观察 2017年1期
关键词:名校家长生活

不久前读了一篇王安忆的《有了家,就有了家务》。小女人对伴侣、生活琐事的嗔怪和幸福跃然纸上,最后一句“既然耐不住孤独要有个家,那么有了家必定就有了家务,就只好吵吵闹闹地做家务了”戳中了我。做了选择,就要承担选择带来的一系列副产品。好的坏的,甜的苦的,这就是生活。

这让我不由想说一句话——有了孩子,便有了烦恼。虽然我绝对承认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一份绝佳礼物,但也并不代表我们每个人都能消受这份礼物带来的所有变化。

孩子的来临会让我们想要成为更好的人,但也会永远改变很多事情,比如家庭结构、夫妻感情、自我认知、生活习惯,还有价值观、人生观、事业观甚至婚姻观。

特别对于女性来说,一旦生了孩子,你的时间就会生生被割去一大半,你的心也将永久腾出一大块位置。尤其在产后的第一年,生活的突然改变,就很容易让女性的自我价值感和婚姻幸福度出现下降。一方面,没有哪个女孩子在做妈妈前就精通所有育儿常识。她们会面对哇哇大哭的粉嫩婴儿手足无措,会因为频繁的哺乳和不足的睡眠而身心交悴,也会因为私人时间被大量吞噬而心情低落。產后荷尔蒙和疲惫感会导致莫名失落,让她们觉得自己毫无价值。虽然孩子的每一次微笑、每一次成长进步都会让妈妈们心生欢喜,但这些疲惫、自疑、失落都是真真切切的。另一方面,当她们在产后第一年不得不承担大量育儿工作时,又会对无需哺乳、陪睡的丈夫心生怨怼。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育儿事务渐渐不再繁重,父母的生活重心从孩子的饮食健康转向了教育教养。在马斯洛需求模型中,孩子的需求也从生理、安全需要,逐渐上升到情感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

父母不仅需要持续提供优质饮食和温馨环境,还要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和归属感,既要教他们学会自尊、获得自信、发展能力,也要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目标。

在这整个教育过程中,父母们的压力和烦恼只会有增无减。

层出不穷的教育理论让家长迷离双眼,变幻莫测的教育政策令父母摇摆不定。当童年快乐和未来成就难以兼得,烦恼的父母更加无时无刻不被拷问内心。

在所有为孩子教育头大的家长中,中产父母的烦恼恐怕最多。

他们的物质条件能让孩子衣食无忧,他们的学历水平足以提供良好家庭教育,但他们阶级属性和未来目标,决定他们不止关注孩子的能力发展,还更加关心下一代的社会地位。

教育孩子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他们成为独立而幸福的人吗?可是如果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那么幸福也是比较遥远的事情。

因为中产人群自身所持资源和财富,已经足够自己和家人过得不错,他们只担心,未来房价高企、中产门槛调高,自己的孩子会不会连中产这一层都爬不上去。

如果没有孩子,就不会有这一系列的烦恼;如果不是中产,父母们也不会如此纠结。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想要说说如今中产家长在孩子教育这件事上的烦恼。

中产家长的焦虑源头——软实力的不可继承性

那么,中产家长们为孩子焦虑的根源在哪里呢?

总体说来,还是因为中产家长大多通过学历、知识、能力等软实力赚得家业和地位,而很少是上几代的资本积累。

除了一些企业主,大部分中产父母都受雇于他人,手中能变现的资源,以及可以让孩子继承的财产,可能并无法确保孩子一生无忧。

名校文凭、MBA学历、职业经理人职位,还有颇具时效性、行业性的人脉网络,这些帮我们自己迈入中产阶级的“门票”,哪一点可以世袭?

未来的时代,要想让孩子获得同样水平的财富、地位,需要走得更难、付出更多,而由奢入俭难,怕就怕在孩子如果大学毕业时必须先吃点苦,而彼时这些从小喝进口奶粉长大的孩子,会开始怀疑父母的教育能力,继而以脆弱的意志和身躯向挫折投降。

几年前,父母可能还能利用积蓄为孩子在一线城市买套房,可现如今面临疯魔般上涨的房价,中产父母连最后一点希望几乎都要被剥夺。

不久前,大学文凭还有些分量,可高校大量扩招和学生质量下降带来的学历贬值,让家长们开始集体瞄准名校,纷纷寻找适合孩子的名校之路。

为了下一代不至于滑出中产,家长们只能牢牢抓紧教育这条绳。于是,他们对层出不穷的教育理论照单全收,向种类纷繁的培训课程交出钱包,又读了无数教育鸡汤、买了成堆育儿书籍。

慢慢地,家长们形成了“投入就能起到作用”的思维习惯。

为了对孩子教育投入更多,挣钱养家的爸爸们变成了“影子父亲”,父爱缺失加剧亲子关系淡薄和夫妻关系失衡;心系教育的妈妈们拖着几乎全部家庭责任,在事业阶梯上爬得辛苦又内疚。

正如此前大火的一句话,“每个中产家庭里,都有一个缺位的爸爸,和一个焦虑的妈妈”。

高学历的中产家长即使不会像底层家长一样,对孩子苦口婆心“改变家庭命运”,可他们询问孩子成绩时热切的眼光、面对孩子不佳成绩时的失望神情,以及孩子表现不完美时父母自己都觉察不出的责备口吻,都会成为一层层无形的砝码,压得孩子喘不过气。中产家庭的压力,抑郁问题的源头

根据国外心理学家Suniva S.Luthar多年研究,越来越多来自中产家庭的孩子罹患抑郁和焦虑症,他们出现酗酒吸烟、毒品滥用、饮食紊乱(暴食症或厌食症)、自残行为,以及偷窃、欺诈等违规行为的几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两倍。

尤其在青春期阶段,这些孩子的问题会呈现爆发式增长。可以说,这一代家庭富有、父母高知的年轻孩子们,比过去的几代更为脆弱。

可为什么这些中产家庭手中的好牌,却会把孩子打成抑郁的问题少年呢?

焦虑的中产父母施加的高度压力、对孩子的高要求,还有伴随而来的批评、责骂等负面反馈,也因为父母舍弃个人生活围着孩子一个人转,让他们感觉自己负担了过多的爱。

我有一个朋友,在国内top大学top学院读书,是个性格活泼、乐观向上的女孩子。她妈妈对教育非常上心,教育方式中严苛多于宽松,生活工作之余就几乎全是孩子。

而她爸爸则完全不同,家庭、工作之外还有一个自己的精神世界,婚前爱好一项不落地坚持到有孩子以后,想到什么就去做,从不会思前想后。也许是深受爸爸的浪漫主义影响,这个姑娘的生活态度也很是豁达。

面对妈妈对教育的全身心投入,她曾在上大学前找妈妈严肃谈话:“妈妈,你真不能把我当作全部,因为以后你不会是我的全部,这并不公平”。

过度教育,甚至到了失去自我生活的地步,实际上是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总想全权料理孩子成年后的生活,其实也是因为父母自己的控制欲。

父母此时的批评容易使孩子发展出负面的自我认同,并促使他们对自己要求过高,从此难以对自己满意。他们的情绪找不到宣泄口,就会出现抑郁先兆,或者以偷窃、欺骗等不良行为缓解精神压力。重视教育的中产家长们,虽然会尽可能多陪伴孩子,也会注意对孩子温柔相待,但这种积极举措,其实并无法将孩子承受的压力和批评一笔勾销。

除此之外,焦虑的中产家长还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将孩子培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从青春期开始,很多从小生活富足的孩子就会慢慢意识到金钱的力量。从小目睹父母为自己买这买那,并要求自己考取名校、获得工作、换得物质,他们会渐渐相信,人生的终极幸福,就是一条通往金钱的单行线。

这些孩子明白,为了让自己成为和父母一样,或者超越父母的有钱人,就要先进入一所声望高的名校,再去做一些事情让自己的简历光鲜又好看。

所以他们会追逐一些看起来“很有用”的事情,拓展“很有用”的人脉,进入“很有用”的圈子,也就是成为国内外教授痛心疾首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被父母期望和自我要求赶着往前跑,以至于常常忘了自己为什么而跑。

结语

教育這件事就是这样,不仅患寡,而且患多。社会经济地位高,已经是中产孩子手中的一张好牌,多项研究都有证据,中产家长能够利用财富、学历和资源为孩子设立一道屏障。

这已经帮助中产孩子屏蔽了许多竞争者,但是如果家长持续以爱之名传达焦虑,并不断过于强调名校、地位、成就、成功,反而会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比起平庸,相信更多家长更不能接受孩子抑郁或者堕落。

父母为了孩子失去自我生活,也是实在得不偿失。总是为未来的事情担忧不已,只会占据父母自己大脑带宽,影响工作和生活。

过于沉重的爱,也不会赢得太多孩子的好感,因为这些爱并不是无条件的,需要他们以漂亮的成绩单去回报。

当我们抱怨现在的独生子女自私又冷漠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想想,当我们投入过多的爱并要求孩子也回报同等程度时,自私的到底是谁呢?

这个社会中,互联网的兴起已经创造了无数全新的职业类型,斜杠青年的增加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出路并非一条单行线。

家长只要帮助孩子进入某个岔路口,确保他们经历了不错的认知和非认知能力培养,他们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未来。亲子关系需要慢慢放手,母爱也应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认知能力、非认知技能打好基础,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使孩子形成自己的理想抱负,即使他们在孩子青春期时管理宽松,孩子也不会轻易走上歪路。

我们无法明确告知每一位家长如何才能不焦虑,也从不鼓励家长遵循“快乐教育”的理念,只是希望你们知道,有了孩子,就有了烦恼,这就是生活。

教育政策、经济发展和人力市场的走向风云莫测,从孩子很小时就忧心太多,只会给自己添堵。

有了孩子,就有了烦恼。既然当初没征求孩子意见就生了他们,不如先安安心心享受在一起的时光,未来的世界交给孩子自己去闯。

摘自平说

猜你喜欢

名校家长生活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A卷)答案与提示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B卷)
家长错了
名校办分校,如何趋利避害
五室友被英国同一名校录取
生活感悟
家长请吃药Ⅱ
无厘头生活
犯错误找家长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