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拒绝诺贝尔奖:几近于零

2017-03-17李双文

百科知识 2017年1期
关键词:帕斯捷尔纳克萧伯纳迪伦

李双文

自1901年诺贝尔奖颁发以来,绝大部分获奖者都把这一奖项视为无上的荣誉和成就,感激不尽,甚至受宠若惊,但还是有一些获奖者拒绝接受诺贝尔奖。不过,事实上,真正拒绝诺贝尔奖的人几乎为零,就连被人们视为真心实意和死心踏地拒绝诺贝尔奖的萨特,也并非真正拒绝诺贝尔奖。

迪伦的拒绝游戏

2016年10月3日,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由瑞典学院选出的5名院士组成)宣布,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歌手兼诗人鲍勃·迪伦,并且前者一直在尝试联系后者,但后者一直没有回应,从而引发全球文化界广泛关注。很多人都在看热闹,以为又一个比肩萨特拒绝诺贝尔奖的人会出现,随之而来的是,迪伦拒绝诺贝尔奖的各种假新闻和戏谑文字充斥于网络。

无论是无心还是有意,迪伦对围观者给予了默契的回应,而且玩起了网络游戏,其个人官方网站在10月18日有了更新:在网页上一处并不显眼的位置——“迪伦的书”一栏下的“迪伦歌词:1961年至2012年”标题上,添加了大写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字样,但是网站又在10月21日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文字移除,似乎在透露,迪伦没决定是否接受这个奖。

迪伦的这种半拒半迎、半推半就或欲擒故纵对待诺贝尔奖的姿态可谓前戏十足,但难免不让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心生不快。至少在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看来,是热脸贴到了冷屁股上,不识抬举。随后,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表示不再与迪伦联系,同时该委员会也有成员表达了对迪伦的不满。评委之一、瑞典作家、瑞典学院院士韦斯伯格在接受电视访问时说:“这真是无礼又狂妄,这是以往没发生过的情形。”令学院陷入“前所未有的窘境”。

然后,迪伦“拒绝诺贝尔奖”的好戏继续跌宕起伏,高潮频出。就在韦斯伯格公开表示对迪伦的不满后,2016年10月28日,迪伦借英国《每日电讯报》刊登的对其专访表示接受诺贝尔奖,而且态度极其谦恭。迪伦称,获奖一事令他“说不出话来”。获奖的消息令人“难以置信”,而且不可思议,“谁会想到发生这样的事呢”?如果有可能,他一定会出席颁奖典礼。

同时,诺贝尔基金会也证实,迪伦于10月底打电话给瑞典学院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称他“非常重视这一殊荣”。

这些情况或许能解释迪伦为何在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宣布后保持沉默,由于震惊和不敢相信,所以保持沉默。并且,迪伦也表示,瑞典学院的人应该知道,“我确实不够格”。这也好像是迪伦保持沉默的理由,谦虚是颇受人敬重的美德。

事实上,迪伦确实没有参加2016年12月10日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当然,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历史上,也有过其他一些获奖者未能前往出席的情况。但是,达尼乌斯早就表态,“诺贝尔奖是为表彰他们的成就,而非诱惑他们来斯德哥尔摩……无论发生什么,这个奖项属于迪伦”。

现在似乎可以理解为,迪伦的沉默不是在拒绝诺贝尔奖,而是因为震惊和感到自己不够格,相反,他的内心对于获得这个奖项与其他获奖者没有什么区别,视诺贝尔奖为一种殊荣,并且非常重视。

想拒绝但身不由己

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还有过一些人本人表示拒绝或想要拒绝,但出于种种原因难以拒绝,最后不得不接受诺贝尔奖。

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宣布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萧伯纳,但是,萧伯纳先是以这不是自己的光荣为理由而拒绝领奖。后来又对记者称,“这件事情我实在想不通,我想我获奖是因为今年我没写半个字”。

蕭伯纳认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着眼于如何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写出伟大的作品才是一个作家最应该自豪的,奖励和荣誉并不能全面地衡量一个作品。尽管如此,瑞典学院还是对萧伯纳的这种态度给予了高度赞扬,不过萧伯纳还是没有因赞扬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依然拒绝诺贝尔奖。

这个时候,萧伯纳周围的人不愿意了,除了英国皇室出面劝说萧伯纳接受诺贝尔奖外,他的亲戚和朋友也纷纷出面游说,要其接受这一殊荣。也许是感受到他周围环境的巨大压力,萧伯纳勉强同意接受诺贝尔奖并参加颁奖仪式,不过在领奖后却表示:“干嘛要在一个老头子的脖子上系上一只金铃?”

回国后,萧伯纳把奖章搁置在不起眼的角落。后来,他把当时约为8000英镑的诺贝尔奖奖金用来成立一个文化基金,专门用来嘉奖和支持那些贫困的青年作家。萧伯纳认为该奖只不过是“抛给那些已经渡过苦海的人们的救生圈而已”,对于他帮不了什么忙,但能帮助那些还在苦海中的作家。

与萧伯纳相似,爱尔兰荒诞派戏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代表作《等待戈多》)也拒绝诺贝尔奖。1969年,他因“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宣布后,贝克特马上躲到小山村当起了与世隔绝的“隐士”。但是记者和政界人物还是找到他,尤其是在政界人物的“威逼利诱”和劝导下,贝克特身不由己地答复瑞典学院:他同意接受此奖项,但由于健康的缘故,他无法亲自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

显然,萧伯纳和贝克特本人想拒绝诺贝尔奖,但他们周围的人不容许其拒绝诺贝尔奖,因此他们不得不接受诺贝尔奖。

真假难辨的拒绝

200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地利女作家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但后者于2004年10月8日在维也纳召开记者发布会,正式宣布:“我不会去斯德哥尔摩接受该项大奖。”

原因是,她有“社交恐惧症”。同时,她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获得这一大奖。在得知获得这一如此崇高的奖项后,她感觉到的“不是高兴,而是绝望”。“我从来没有想过,我本人能获得诺贝尔奖,或许,这一奖项是应颁发给另外一位奥地利作家彼杰尔·汉德克的。”

耶利内克另一个拒绝诺贝尔奖的理由是,她并不认为自己的诺贝尔奖是“奥地利的花环”,她与现在的奥地利政府完全保持着距离。果然,2004年12月10日,耶利内克没有出现在斯德哥尔摩的颁奖典礼上,但是她是否接受奖章和奖金不得而知。

更有意思的是法国作家萨特,一直被人们视为是真心实意、货真价实的拒绝诺贝尔奖,但事后看来,萨特的拒绝未必是真实的,或者说当时是真实的,但过了很长时间又后悔了。

1964年10月,在得知其被授予当年的诺贝尔奖后,萨特马上起草了一个称为“作家应该拒绝被转变成机构”的声明,于1964年10月22日由萨特在瑞典的出版商委派一位代表在斯德哥尔摩代为宣读。萨特提出两点拒绝理由,个人的理由与客观的理由。个人的理由是,他一向谢绝来自官方的荣誉;客观的理由是,作家不应参与到任何机构中。

对于这份拒绝声明,瑞典学院的反应是:这位荣誉得主已经表示,他不希望接受诺贝尔奖。但他的拒绝并未稍稍改变本奖必须赠予的有效性。不过,在这种状况下,本学院只能宣布颁奖仪式无法举行。

萨特一直被视为诺贝尔奖永远都不能收买的人,但是,这个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变化。若干年后,萨特陷入经济困境,他的律师致信诺贝尔奖基金会,要求把当年的诺贝尔奖奖金汇给萨特,但基金会拒绝了。这个要求是否为萨特本人所授意,不得而知。但也表明,贫困会让一个人的意志和信念转变。因此,萨特是否真正拒绝诺贝尔奖还有相当的疑问。

真正的和被迫的拒绝

在诺贝尔奖历史上,表面上真正拒绝诺贝尔奖的,可能只有一人,这就是越南领导人黎德寿(政治局委员)。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开始介入越南战争,从1968~1973年间曾与越南(北越)举行多场公开及不公开的巴黎和平会谈。黎德寿曾多次与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秘密会谈,二人于1970年签署了一份停火协议。

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黎德寿和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但黎德寿拒绝领奖。理由是,黎德寿认为和平还未到来,美国和南越政府违反了巴黎和平协定。然而,黎德寿拒绝诺贝尔奖涉及的是政治原因,这是否为其自己的自觉自愿的决定,或是否受到某种压力,不得而知。因此,只能说,他是诺贝尔奖历史上第一个在形式上或表面上真正拒绝诺贝尔奖的人。

在诺贝尔奖历史上还有一些被迫拒绝诺贝尔奖的人,最经典的人物就是苏联诗人、小说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1958年10月23日,瑞典学院宣布将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帕斯捷尔纳克后,后者受到巨大政治压力。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称:“反动的资产阶级用诺贝尔奖金奖赏的不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也不是作家帕斯捷尔纳克,而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诬蔑者和苏联人民的诽谤者帕斯捷尔纳克。”

于是,帕斯捷尔纳克不得不婉拒诺贝尔奖。他在拒绝电报中说:“鉴于我所从属的社会对这种荣誉的用意所作的解释,我必须拒绝这份已决定授予我的不应得的奖金。请勿怪!”但是,瑞典学院如同回应萨特的拒绝一样发表声明,这样的拒绝不会改变授奖的有效性。

不過,这样的被迫拒绝显然让帕斯捷尔纳克非常痛苦。帕斯捷尔纳克的儿子说:“那天晚上,我几乎不认识自己的父亲了。脸色苍白无神,眼睛流露着痛苦和疲倦,只是说‘现在说一切都没有意义,我拒绝了诺奖。”再后来,1989年,帕斯捷尔纳克的儿子替过世的父亲补领了诺贝尔奖。显然,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外力也无法强迫帕斯捷尔纳克拒绝诺贝尔奖。

口头拒绝,行动接受

对于诺贝尔奖还有一种拒绝是口头拒绝,实际上接受,并且引以为荣。

普林斯顿大学邓肯·霍尔丹教授是2016年的物理学奖得主之一,在得知获奖消息后,霍尔丹称,“我认为我工作的价值与是否得到诺贝尔奖无关。我非常高兴能有幸对这个领域做出贡献。我不需要用诺贝尔奖来证明自己。我不需要浪费时间去考虑是否获奖”。

既然如此,不只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就是普通民众也会自然而然冒出一个问题,不需要诺贝尔奖来证明你的工作,你就大大方方地拒绝嘛,为何还要接受呢?这也实际上是得了便宜还卖乖,表里不一。

不可否认的是,接受和拒绝诺贝尔奖都是一个人的自由和选择,但即便拒绝,也体现出,什么样的拒绝方式更可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包括瑞典学院的各个诺贝尔奖委员会和围观者。换句话说,对诺贝尔奖拒绝和说“不”,也可以追求效果好,并且得体。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还是黎德寿的拒绝更能让人信服,也会得到包括诺贝尔奖委员会在内的很多人认可,无论其是否在压力下拒绝,因为国家是否统一既是诺贝尔和平奖颁奖的主要标准,同时也是一个人最不能回避的环境。

由此看来,诺贝尔奖颁发的100多年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人能拒绝得了诺贝尔奖,即便是天生叛逆者的迪伦。

当然,诺贝尔奖委员会有颁奖给别人的权利,别人也有权利以各种方式对待和处理,包括半推半就、欲迎还拒、游戏似的对待和真正的拒绝。

【责任编辑】张田勘

猜你喜欢

帕斯捷尔纳克萧伯纳迪伦
萧伯纳幽默化解打击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
鲍勃·迪伦
萧伯纳与小女孩
萧伯纳戏猜年龄
萧伯纳戏猜年龄
鲍勃·迪伦歌词中的社会正义表现
高于诺奖的爱情
云中的双子星座
欧美音乐 鲍勃·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