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颇族文学概论》的编撰研究

2017-03-15郭新娟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景颇族民间文学民间故事

郭新娟

(云南民族大学 民族文化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景颇族文学概论》的编撰研究

郭新娟

(云南民族大学 民族文化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景颇族是中国云南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尚正宏的《景颇族文学概论》是对景颇族文学史的基本概述。从编纂过程、历史观与哲学观、文学史的分期和分类、文学观和作品分析,以及编写中存在的不足等方面对该著作的编纂进行了初步研究,从而挖掘出本书的特点并探究其学术价值。

景颇族;文学史;口头文学

景颇族,中国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之一,起源于青藏高原的氐羌族群,历史上出现过“航”“野人”等称呼。新中国成立后的群体识别为“亻景颇族”(后改为“景颇族”)。

对景颇族的相关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史记》,真正有准确记载的当属《滇略·卷九》。由于历史的原因,景颇族的文字出现比较晚,所以只有民间的口头文学尚可查证,其中作为“斋瓦”的“大知识分子”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景颇族的历史文献也多半都在明代之后,所以其历史资料可供查实的少之又少。19世纪末,英、美势力渗入缅甸,美国传教士约翰逊夫妇于1895年在景颇地区创制了一套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景颇族(景颇支)文字[1]7。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语言工作者和有关专家在原有的景颇文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在景颇族分布地区广泛使用,促进了景颇族民间文学的传播和发展。

民间文学的系统搜集、整理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8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选·第一集》收录景颇族民间故事“南娣”“猫和豹子”两篇[2]。1980年第二版增录风物传说“花裙子的故事”[3]。1988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第三集》收录景颇族幻想故事 “三钱娃”[4]。昆明师范学院历史系编写了《德宏景颇族民间文学调查报告》[5]。1979年成立民间文学小组,搜集整理了《瑞丽景颇族民间文学资料》一、二集[6]。这一时期景颇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才刚刚起步,很多资料虽然做了整理却并未出版。进入80年代以后,许多景颇文民间文学作品才出版发行,如景颇族民间创世史诗《目瑙斋瓦》(李向前)、结婚歌《孔然斋瓦》(李向前)、祭词《景颇族祭祀古歌》(金学良)、叙事长诗《恩郭诺克内与洛沛玛扎兑》(腊昆等)、民间传说《凯诺和凯干》(石锐)、祝辞《木赡》 (沙忠伟),又陆续出版了《景颇族民间故事》(1-15)、《景颇族民间故事选》《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德宏景颇族民间故事》《景颇族源流史话》《景颇族文学概况》(1980)、《景颇族民间文学》(1987)、《景颇山上盛开的斑色花——景颇族文学简况》《今年国内景颇族研究综述》,1984年《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对景颇族的文学发展有过很详细的概括与总结。这些都为景颇族文学史的编写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尚正宏同志根据搜集整理的景颇族文学相关资料与文献,于2003年正式出版了《景颇族文学概论》。

一、编写者的历史观和哲学观

《景颇族文学概论》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明确提出“学习和研究景颇族文学,首先要坚定地站在人民的、民族的立场上,必须尊重和热爱景颇族人民的口头创作。”[1]13站在人民、民族的立场上,尊重景颇族文学鲜明的民族性,这样就奠定了景颇族文学在中国多民族的文学体系中的地位,肯定了景颇族文学的历史地位。

“其次,学习研究景颇族民间文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还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教条主义地学习,并从中提出新的科学体系。”[1]14《景颇族文学概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法,根据景颇族民间文学的历史和现状加以总结、提出创见,确保了景颇族文学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景颇族文学概论》还指出:“学习、研究景颇族民间文学,需要认真地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1]14。进行大量地实地考察,得到第一手资料,到实地去验证景颇族民间文学的产生、发展和流传情况,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并加以论证,从而保证了景颇族民间文学的准确性,并使景颇族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沿着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

《景颇族文学概论》把景颇族文学的发展历程放入到中华民族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这一大的历史进程中,强调它并不是孤立、封闭地发展的,而是继承本民族历史文化,同时借鉴与融合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体现了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观。另外,作者秉承社会发展的历史观来进行研究与编写,阐述了景颇族的文学艺术与物质劳动生产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巴斑鸟的故事》以及叙事长诗《恩郭诺克内和洛沛马扎兑》中都体现出了审美意识产生于社会生活与实践的观点。

二、《景颇族文学概论》的分期和分类

《景颇族文学概论》采用阶段长短分期法,将景颇族文学发展历史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以及现代文学三个时期。由于景颇族民族本身文字出现较晚,史料记载较少,口头文学相对发达。景颇族文学中口头文学占有很大的比例,比较著名的如传世史诗《目瑙斋瓦》、传说《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的传说》、叙事长诗《恩郭诺克内与洛沛玛扎兑》等经典作品,是景颇族文学的重点体现,所以,其文学分期的划分不能以线性历史的时间为轴心,更不能简单地以中原王朝的朝代更替对景颇族文学进行分期。著作采用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时段”分期和命名的方法,将明清以前的景颇族文学界定为“古代文学”,明清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为“近代文学”,新中国成立至今为“现代文学”。这样不仅从整体上分清了景颇族文学的时间发展的特性,同时也将每个分期的文学特点展现清楚,时间越往后,其文学著作越多,文字记载也越多,史料记载以及其真实性越容易得到证实。小说《勒干与娜霜》属于现代文学,表现了十年浩劫中景颇族人民的生活状态,时代性特别强烈。

《景颇族文学概论》依据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又结合了景颇族文学发展的历史实际,从时期划分上可以看出,景颇族文学发展历史是追随中国文学史脚步的,景颇族文学史可以正式纳入中国文学史的大范围之中。

《景颇族文学概论》将景颇族文学大致分为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史诗、叙事长诗、谚语格言、小说、散文诗歌等类别;虽然是从文学表现形式上分类的,但同时也体现了文学发展历史的时间顺序。比如早期的文学作品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神话传说。景颇族的神话内容很丰富,关于天地的起源、洪水的故事、人与神(鬼怪)的斗争等,都有独具特色的描述[1]49。

三、《景颇族文学概论》的文学观和作品分析

文学观是研究文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者通常会按照什么是文学、什么不是文学来对历史之中的“语言艺术”进行取舍。因此文学观在文学史观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景颇族文学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一个长期积累过程。大量的景颇族民间文学资料证明,景颇族民间文学从语言到艺术形成,既不同于汉族民间文学,也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民间文学,有它自己鲜明的特点[1]13。景颇族的“口传文学观”历史深远,影响范围广,“纯文学观”出现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因此《景颇族文学概论》采用了口头文学加作家文学相结合的整体性的文学观。景颇族的口头文学占有五分之三的比重,在《景颇族文学概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近年来,景颇族作家书面文学的出现、景颇族作家群体的出现,已成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一种崭新的文学现象,为外界所瞩目,在景颇族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所以,从景颇族文学发展的现状和实际情况来看,景颇族文学,包含民间口头文学和作家书面文学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从研究对象及研究范畴上来看,景颇族文学也应从民间口头文学和作家书面文学两个方面来着手。”[1]8这种整体性文学观从根本上保持了景颇族文学的原生性和完整性,反映了景颇族文学真实的历史样貌。

民间口头文学和作家书面文这两个范畴同时也是景颇族文学的入史标准。在民众中代代传承是民族口头文学经典作品甄别和选择的重要标准。景颇族广泛流传的创世史诗《目瑙斋瓦》、叙事长诗《凯诺与凯刚》《恩郭诺克内与洛沛玛扎兑》、结婚歌《孔然斋瓦》、小说《勒干与娜霜》以及散文《长刀行》等一大批景颇族民间经典作品进入到景颇族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景颇族文学史[1]15,221,254。在作家文学作品的选择上,《景颇族文学概论》并没有因为景颇族作家文学起步较晚而降低入史的标准,而是仔细分类筛选,有重点地介绍。

在分析文学作品时,《景颇族文学概论》将其与景颇族特有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以及哲学、政治、社会、宗教相联系,揭示出作品特定的内涵、价值和意义。作者重点分析了景颇族最著名的史诗《目瑙斋瓦》。这是一部包含万千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经典,也反映出了整个景颇族的民族特色。将高山湖泊、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等自然奇观描写得栩栩如生,将人类繁衍、儿女情长、悲欢离合等人间百态描写得淋漓尽致,仅从内容就可以得知,这不仅是史诗巨作,也是一部以文学形式表达的景颇族发展历史。《目瑙斋瓦》在不同场合都可以演唱,而且根据场合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和含义。作者认为这部著作的神奇之处并不在于篇幅宏伟,而在于自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首先情节曲折夸张,比喻奇异;其次,逻辑和条理非常清晰;最后,吸收适应能力强。一部从古传唱至今的民族史诗,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保留下来,除了自身所要表达的内容清晰明了外,还时刻跟随历史发展潮流,融入新的因素。

四、《景颇族文学概论》存在的不足

《景颇族文学概论》是在拥有了丰富的材料的基础上编纂出来的,在此之前对景颇族民间文学进行了广泛充分地搜集、整理和翻译。《景颇族文学概论》的引用文献和参考文献基本上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确保了其学术价值。努力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文学现象,以此保证了著作的科学性。但《景颇族文学概论》的科学性还有待提高,还要进一步加强景颇族文学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一些作品的断代问题还有待明确。

对于文学遗产的批判和继承,《景颇族文学概论》过多地关注了作品的社会思想性,对于作品的艺术性分析地不够深刻,而且大部分分析了其优点和特色,却很少指出其不足之处。比如,《恩郭诺克内和洛沛马扎兑》中对男主人公恩郭诺克内的人物形象塑造不够饱满的分析不够深入。

另外,若能将景颇族文学与其他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同时,将景颇族民间文学放到景颇族社会历史文化研究中去深入挖掘,突出其民族性。

[1] 尚正宏.景颇族文学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2] 贾芝,孙剑冰.中国民间故事选:第一集 [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34.

[3] 贾芝,孙剑冰.中国民间故事选:第一集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67.

[4] 贾芝,孙剑冰.中国民间故事选:第三集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126.

[5] 宋恩常.云南少数民族社会调查研究:下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47.

[6] 瑞丽市志编纂委员会.瑞丽市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572.

(责任编辑 刘敏)

On the Compilation of An Introduction to Jingpo Literature

GUO Xin-juan

(College of Ethnic Cultures,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 Yunnan 650504, China)

The Jingpo, one of the ethnic groups in Yunnan province, boasts a long literary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to Jingpo Literature written by Shang Zhenghong presents a basic overview of the history of Jingpo literature.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ompilation of this book such as its compilation process, the compiler’s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views, the staging and classifications of literary history, view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of literary works and insufficiency so as to excav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book and its academic value.

Jingpo; literature history; oral literature

2017-05-16;最后

2017-06-20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3&ZD121)。

郭新娟(1992-),女,陕西铜川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2096-1383(2017)04-0336-03

I209

A

猜你喜欢

景颇族民间文学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德宏傣族和景颇族高血压现状及影响因素
德宏州景颇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神话与民间文学
——李福清汉学论集》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对“景颇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