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非理性因素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消极影响作用

2017-03-15涂序堂

青春岁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政治参与大学生

【摘要】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效应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二重性。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表明,当脱离人的理性支配控制,非理性因素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常常表现出一定的消极影响效应。具体的影响效应分别为消极抑制作用、迷茫误导作用和惰性抵制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参与;非理性因素

一、引言

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是指他们依法通过一定的程序参加社会政治生活,表达个人或集体的意愿,从而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作方式、规则和政策过程的政治行为。

大学生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内容,也是其自身获得政治知识、提高民主意识、积累政治经验和培养政治能力的需要。培养和引导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政治参与,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推进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理论研究较多,但从非理性因素角度对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影响作用的实证研究明显不足。非理性因素是相对于理性因素而言的。人的非理性因素,是指以主体内部的表现和实现人的内部状况需求为主要功能,直接参与人的意向活动的心理要素,它们一般不能达到对本质性和规律性的认识。简言之,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主体的欲望、兴趣、情感、意志及信念、潜意识、下意识、无意识等意识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为此,通过分析非理性因素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影响程度,努力把握非理性因素的消极作用,对于探索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趋势,形成高校良好的育人机制和环境,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案及调查说明

为研究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和发展现状,2013年我们对南昌市两个不同类型高校(即综合类和师范类)中的部分大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44份回收430份,回收率为96.85%。调查表明,绝大多数调查对象的年龄多在18—22岁之间,政治面貌多为共青团员,男女性别比例差异不大。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18—22岁”的占88.37%;男生占46.74%,女生占53.26%;共青团员占80.93%;一年级占51.40%,二年级占21.39%,三年级占27.21%。为进一步印证调查的真实程度,2016年10月,我们再次对南昌市某师范高校中部分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2份回收41份,回收率为97.62%。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简略为2016年数据,下同):“18—22岁”的占97.56%;男生占24.39%,女生占75.61%;共青团员占100%。共青团员和女性比例偏高,调查数据供参考。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政治思想主流积极乐观,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和社會热点问题,对国家社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同时,调查也发现,在非理性因素的消极抑制作用下,一些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并不乐观,思想认知上存在误区,部分同学政治责任意识淡薄,是非观念模糊,存在消极淡漠现象,一些同学成长成才出现一定问题和困难,非理性因素的积极调节作用不平衡,这些值得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

三、“非理性因素”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消极影响

由于非理性因素并不完全被人的理性所控制,非理性因素作用效应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二重性。我们在肯定非理性因素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积极影响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非理性因素的消极影响效应。当脱离人的理性支配控制,非理性因素对大学生政治参与表现出一定的消极抑制作用,具体分别表现为消极抑制、迷茫误导和惰性抵制等作用。

1、“非理性因素”的消极抑制作用

在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中,兴趣、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作用还表现其负面消极或否定的一面。非理性因素的负面消极效应不利于调动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相反,它往往会产生一种消极抑制或阻碍作用。

调查中,大学生在回答“考试时发现同学作弊”时,选择事不关己“听之任之”或甚至“提供适当帮助”态度的比例高达61.86%,持“应劝阻、揭发”仅占9.77%。在回答“你周围同学在校园的民主参与情况”时,选择“不够积极”或“很不积极”的比例达到63.02%(2016年数据为68.29%)。在回答“若对学校伙食、住宿或学习条件有意见时,你会”时,选择“按程序反映”的比例不高,仅为35.58%,而选择“顺其自然,反正找也没用”的比例却高达52.33%。在回答“你更倾向哪一种方式向学校提意见和建议”时,选择“网络匿名留言”或“书面匿名反映”的比例高达61.39%(2016年数据更是高达73.17%),而选择“书面署名反映”或“上门或电话等方式反映”的比例较低,仅为26.52%。这表明,他们对于“署名”参与或当面参与的积极性缺乏,折射出消极和抑制化的欲望、兴趣、情感、意志心理。

调查表明,在非理性因素的负面消极作用影响下,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不但没有得到良性发展,反而出现了消极抑制效应。对此,高校工作者应引起高度重视,需要加大正面宣传和教育引导力度。

2、“非理性因素”的迷茫误导作用

通过调查表明,欲望、兴趣、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在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发挥消极影响作用中,还表现出迷茫误导的作用。在这种迷茫误导作用的影响下,大学生政治参与很易被带入歧途,将会阻碍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这显然与高校的办学方向背道而驰。

调查中,大学生在判断观点“舞弊也是一种校园犯罪行为”时,选择“错”的比例然达到24.42%,同时,选择“说不清”的比例更是高达39.07%,这是2013年所有问卷调查题中选择“说不清”项中的最高值。说明有不少同学并不认识到“舞弊是一种违纪犯罪行为”,甚至有20%的比例选择“提供适当帮助”。在这里,兴趣、情感等非理性因素明显起着负面的迷茫误导作用。

另外,大学生在评价“周围同学要求入党的动机多是”时,选择“有利于就业和个人前途”或“入党光荣能体现人生价值”的比例为77.21%(2016年数据为75.61%),而选择“信仰共产主义”的比例仅为4.88%(2016年数据为19.51%)。说明在欲望、兴趣、情感、意志的负面消极影响作用下,或者说在一定的利益驱动下,学生入党的功利色彩比较浓厚,党性修养明显不足,入党动机受到迷茫误导的影响。对此,高校需要不断加强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大学生的党员发展工作需要提高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同时,调查中,大学生在判断观点“网络参与易引发和强化非理性的参与行为”时,选择“对”的比例比较高,达到36.98%(2016年数据为更高,达到60.98%),而选择“说不清”的比例比较高,竟然达到36.28%(2016年数据为24.39%),这是2013年问卷调查问题“说不清”选项统计中的次高值。在回答“你认为大学生民主参与现状特点”时,选择“随意性成分多”或“理性成分少”的比例高达62.80%(2016年数据为58.54%)。这些调查都表明,在兴趣、情感等非理性因素所发挥的迷茫误导作用影响下,一些大学生的“民主参与现状”中存在较多的“非理性参与”行为,在面对迷茫彷徨的状况时,有不少人则干脆选择“说不清”。

3、“非理性因素”的惰性抵制作用

非理性因素在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消极影响作用中,还表现出惰性抵制作用的一面。调查中,大学生在回答“评价你学校的社团文化活动”时,选择“表面热闹、意义不大”或“单调枯燥、缺乏新意”的比例竟然达到72.79%(2016年数据为58.54%)。在回答“上网时你会参与讨论一些热门话题并发表意见吗”时,选择“从来没有”的比例为13.95%(2016年数据为12.20%)。在回答“需要代表同学对‘学校教学和管理等方面提意见,你会”时,选择“作用不大、不必去”的比例达到23.95%(2016年数据为24.39%)。在回答“你乐意参加社团、社会实践或青年志愿者活动吗”时,选择“作用不大、沒必要去”的比例达到23.72%(2016年数据为41.46%)。

调查结果表明,有不少大学生对“评价学校的社团文化活动”、“参与讨论一些热门话题”、“代表同学去学校提意见”和“参加社团、社会实践或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校园活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抵制或消极的心理,既不积极参与,也不给予积极评价,在欲望、兴趣、情感、意志上都表现出明显的惰性抵制作用。当非理性因素脱离理性因素的约束和指导时,其对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作用往往是消极的,在非理性因素负面消极的影响作用下,必然造成参与行为的压抑,进而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的有序进行。

近年来,我国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结构开始发生深刻变革,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加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突出矛盾和困惑,如何及时引导和协调大学生的各种利益需求表达,帮助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努力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所在。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调节作用,不断量克服和控制非理性因素的消极影响效应,应将欲望、兴趣、情感等需求作为调节高校育人工作机制的依据,正确理解和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欲望、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需求表达,优化非理性因素作用,真正促进大学生政治素质和政治素养的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行为水平。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成果,项目名称:非理性因素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作用研究,项目编号:10JY67

【参考文献】

[1] 王仲田. 政治学导论[M]. 北京: 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7:206.

[2] 安 华. 试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政治参与[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0(4).

[3] 胡俊苗, 黄海昀. 简论非理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 思想政治工作, 2007(1).

【作者简介】

涂序堂(1966—),男,江西丰城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南昌师范学院生物系党总支书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政治参与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网络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影响的实证研究
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改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对策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